齐郡,又名齐国,中国古代郡、国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1]刘邦韩信为齐王,领田氏齐国故地,后徙韩信为楚王,分齐国为七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复置齐国,治所在临菑县[2](县治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领七郡七十三县,其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至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又除齐国为齐郡,属青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齐郡仅辖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淄博市区东部及青州临朐广饶一带,人口五十馀万。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汉光武帝复置齐国。南北朝诸代,或置齐郡,或置齐国。北魏时齐郡属青州,另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初废齐郡。隋炀帝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在今济南市城区),临淄改属北海郡初改郡为州,废齐郡,复置齐州。

前195年,汉朝初期齐国所在的位置。

建置

山东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三皇五帝
旧石器时代
沂源人 新泰人
新石器时代
后李 北辛 大汶口 龙山 岳石
太昊 少昊 蚩尤
古羌人 九夷东夷
有穷氏 有鬲氏 商部落
古羌人 商方 纪国 商奄 薄姑 人方 旁方
春秋 莱国 莒国 滕国 齐国 鲁国 山戎 孤竹
战国 秦国
临淄郡 琅邪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薛郡
临菑郡 博阳郡 济北郡 胶东郡 胶西郡 琅邪郡 城阳郡
曹魏
西晋
东晋 前秦 前凉 后凉 前赵 后赵 前秦 西燕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河南道
河南道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京东东路 京东西路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山东省 (清朝)
中华民国 山东省 青岛特别市
中华人民
共和国
山东省
济南历史 青岛历史
山东主题专页

齐郡因齐国得名。战国时,齐国于境内置五都,不置郡县。临菑为齐国都城,“淄水[3]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名临淄”[4]。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齐为郡,治临淄”[4]。六国既灭,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5],此三十六郡之名,《史记》未载。南朝裴骃集解史记,所举三十六郡中有齐郡与琅邪郡。但秦代封泥有“临菑司马”之文[6],秦时司马为边郡属官[7],因此秦在齐国中心地区应置有临菑郡[8]。据谭其骧考证,秦代已有济北郡、胶东郡之名[9]。秦代封泥又有“即墨太守”、“城阳候印”[6],因此临菑、济北、即墨、城阳[8]、胶东等郡可能均为秦代所置。惟齐郡与临菑等郡之关系已难以考定。

沿革

楚汉之际

秦子婴元年(即汉元年,前206年)十月,刘邦灭秦。项羽分封诸王,以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以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以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六月,田荣起兵杀田都、田市,自立为齐王,项羽出兵北上伐齐。八月,汉王刘邦起兵出汉中,入关中楚汉战争开始。汉二年(前205年),田荣兵败。田荣弟田横占据城阳,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汉四年(前203年),韩信破齐军,逐田横,略定齐地。田广兵败而死,田横退居海岛。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都临菑,为汉初异姓诸王之一。汉五年(前202年)正月,徙韩信为楚王,齐地“属汉为四郡”[10],分为临菑、济北、胶东、琅邪四郡[9]。二月,刘邦称帝。

西汉

 
汉初齐地郡国疆域变迁示意。上:齐悼惠王时期疆域;中:景帝二年七齐、琅邪郡及新置之北海郡;下:武帝元封元年齐地各郡国。

汉高帝五年、六年间,分济北郡置博阳郡,分琅邪郡置胶西郡、城阳郡。六年(前201年),田肯向汉高帝进言:齐国广大,“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高帝于是下诏:“齐,古之建国也。今为郡县,其复以为诸侯”[11]。春正月,置齐国,立皇长子刘肥为齐王,治临菑,领临菑郡、博阳郡(后改称济南郡)、济北郡胶东郡胶西郡琅邪郡城阳郡七郡七十三县[12],“诸民能齐言者,皆与齐”[13]。此时齐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济南市、潍坊市莱芜市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日照市之全境,滨州市东营市南部(当时海平面以上),泰安市大部,德州市中南部,临沂市聊城市北部,江苏省赣榆县以及河北省沧州市中部一带[14]

惠帝即位后,吕后执政,开始削弱刘姓诸王势力。惠帝二年(前193年),齐王肥慑于吕后威权,主动献上城阳郡,以增益鲁元公主(吕后女)之汤沐邑。吕后二年(前186年)[15],割济南郡置吕国,封吕台为王。七年(前181年),又割琅邪郡为琅邪国,封营陵侯刘泽为王。

西汉齐国沿革简表
前二〇一年 前193年 前181年 前179年 前178年 前165年 前164年 前154年 前153年 前122年 前48年
齐国 齐国 济川国
(吕国)
齐国 济北国 济北郡 济北国 济北国 济北国 济北国 泰山郡
泰山郡
平原郡 平原郡
齐国 济南郡 济南国 济南郡 济南郡 济南郡 济南郡
齐国 临菑郡 齐国 齐国 齐国 齐郡 齐郡
千乘郡
菑川国 菑川郡 菑川国 菑川国 菑川国
胶西郡 胶西国 胶西郡 胶西国 胶西国 高密国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北海郡
胶东郡 胶东国 胶东郡 胶东国 胶东国 胶东国
东莱郡 东莱郡 东莱郡
琅邪国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琅邪郡
城阳郡 城阳郡 城阳国 城阳郡 城阳国 城阳国 城阳国 城阳国 城阳国

吕后死后,齐王刘襄(刘肥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兄弟促成陈平周勃平定了诸吕之乱。刘章、刘兴居欲拥立齐王襄为帝,朝中大臣则迎立高帝子代王刘恒文帝元年(前179年),因齐王兄弟平诸吕之功,将济南、城阳、琅邪三郡归还齐国,宗室诸王势力再度强大。二年(前178年)三月,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16]。分齐国之剧郡[17]为城阳国,封刘章为王;分济北郡为济北国,封刘兴居为王。三年(前177年),刘兴居谋反,兵败自杀,济北国除。十二年(前168年),城阳王刘喜(刘章之子)徙封淮南,城阳郡入汉。十五年(前165年),齐王刘则薨,无嗣国除,齐国复为临菑郡,与其馀的四个支郡(济南、胶东、胶西、琅邪)归属朝廷。十六年(前164年),刘肥诸子在世者六人同日封王,以杨虚侯刘将闾为齐王,安都侯刘志为济北王,武成侯刘贤为菑川王,白石侯刘雄渠为胶东王,平昌侯刘卬为胶西王,扐侯刘辟光为济南王。淮南王刘喜还徙于城阳。琅邪则为汉郡。于是在高帝时齐国故地形成了七国一郡。此举既安抚了齐悼惠王诸子,又将齐国一分为七,降低了诸王对朝廷的威胁。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鼂错推行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削胶西国六县置北海郡。又削赵国常山郡、楚国东海郡,拟削吴国会稽郡,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三年(前154年),齐地的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国起兵响应吴、楚,齐王刘将闾狐疑不决。胶西、菑川、济南三国发兵围困临菑,逼迫齐王叛汉。景帝遣路中大夫使齐,令齐王坚守。后来栾布击破三国兵,得知齐王曾与叛军暗中交通,便欲移师伐齐。齐王刘将闾饮药自杀。“胶东、胶西、济南、菑川王皆伏诛,国除”[13]。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继续削弱诸王势力。四年(前153年),分胶东国东部置东莱郡,徙济北王刘志为菑川王。后分济北国北部置平原郡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齐王刘次昌主父偃之逼而自杀。以其无嗣,国除为郡。同年,割临菑以东、齐悼惠王冢园一带与菑川国[18];封菑川懿王刘志之子为临朐侯,置临朐侯国,属齐郡。元狩初,分济南郡南部置泰山郡,除济北国为郡。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封其次子刘闳为齐王,复置齐国。元封元年(前110年),齐王闳薨,无嗣,齐国除为郡。其后分齐郡北部之千乘、博昌等十馀县置千乘郡。元封以后,齐郡又得菑川王子侯国广饶元帝成帝时,以菑川孝王子侯国北乡、广、平广、台乡属齐郡。此时,齐郡领十二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及张店区东部、临朐县、青州市、广饶县、博兴县东部与寿光市西北一带。秦汉时,今东营市东营区、寿光市北部之地,尚在海平面以下,故齐郡为临海边郡。

领县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齐郡领六县、六侯国:

县名 县治所在地 建置年代 王莽改名 备注
临菑县[19] 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齐国故城遗址 前221年 齐陵 古营丘。有服官、铁官。
昌国县 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昌城村昌国遗址 战国时昌国君乐毅之封邑。
利县 滨州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利城遗址 利治
西安县 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西安村[20] 东宁
钜定县[21] 东营广饶县中部
广 侯国 潍坊青州市五里镇下圈村[22]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国
广饶侯国 东营广饶县东部 元封以后 菑川靖王子侯国
昭南县 无考
临朐侯国 潍坊临朐县县城东[23] 前127年 监朐 菑川懿王子侯国
北乡侯国 淄博市临淄区北部一带[24] 前35年 禺聚 菑川孝王子侯国
平广侯国 无考 前33年 菑川孝王子侯国
台乡侯国 潍坊寿光市杨庄乡杨家庄子西北[25] 前11年 菑川孝王子侯国

汉武帝时,封韩说为按道侯[26],封李朔为涉轵侯[27],封朝鲜人尼谿相参为𣶩清侯[28],封赵弟为新畤侯[29]。四地皆属齐[30],则武帝时齐郡另有按道涉轵𣶩清新畤四个侯国

东汉

王莽时,改齐郡为济南郡,改临菑县为齐陵县东汉初,齐郡为琅邪人张步所据。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派光禄大夫伏隆前往齐地,拜张步为东莱太守。梁王刘永得知后,派人立张步为齐王。张步遂杀伏隆而接受齐王封号。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张步降汉。东汉前期,以济南郡之般阳县属齐郡,又省并钜定、广饶、昭南、北乡、平广、台乡六县。建武十一年(35年),徙太原王刘章为齐王,复置齐国。十三年(37年),降齐王为齐。十九年(43年),复为王。明帝时,分利县属千乘郡章和元年(87年),贬齐王晃为芜湖侯,国除为郡。永元二年(90年),芜湖侯晃子无忌嗣立为齐王。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齐国领六县:

  • 临菑县(青州刺史部治所)
  • 西安县
  • 昌国县
  • 临朐县
  • 广县
  • 般阳县

献帝建安初年[31]曹操分齐国之临朐县与琅邪郡东莞县置东莞郡。建安十一年(206年),齐国除为郡。汉末,复置广饶县[32]

魏晋

时于齐郡置益都县。青龙三年(235年),明帝封其养子曹芳为齐王。齐王芳于景初三年(239年)即皇帝位。同年,迁辽东郡东沓县民渡海入齐郡,置新沓县。正始元年(240年),徙辽东郡北丰县民于齐郡,置新汶、南丰二县。复置东安平县[33]嘉平五年(253年)司马师废曹芳帝位,还封为齐王。魏末景元中,齐国领十一县:

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代魏,改元泰始,封其弟司马攸为齐王。以益都县入乐安郡,广县入东莞郡。太康元年(280年),齐国领五县:临淄、西安、东安平、广饶、昌国。齐献王攸薨,子司马冏嗣位。八王之乱时,齐王冏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奉晋惠帝乘舆反正,拜大司马,执掌朝政。后被长沙王司马乂攻杀,曝尸三日。齐国除为郡。

十六国时代中原丧乱,临淄城日渐衰落。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将领曹嶷攻入青州,于广县筑广固城(今山东省青州市西),将广县并入临淄,迁青州州治于广固。永昌二年(323年),齐郡入后赵晋元帝于广陵侨置青州、齐郡。冉闵反赵之际,青、徐、兖州刺史纷纷归降东晋永和六年(350年),鲜卑段部首领段龛南下,割据青州,东晋封其为齐公。永和十二年,前燕慕容恪攻取青州,段龛降。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灭前燕,齐地入秦。淝水之战之后的太元九年(384年),晋军北伐,前秦青州刺史苻朗降,东晋收复了青州、兖州一带,使辟闾浑以幽州刺史镇广固。太元十九年,燕将慕容农破广固,齐郡入后燕。燕主慕容宝北逃后,青、徐一带被东晋收复。隆安四年(400年),后燕宗室慕容德称帝,在青州建立南燕,以广固为燕都尹。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北伐,灭南燕,克复青州,齐地入晋。

南北朝

初于齐郡分置广川郡高阳郡。青州、临淄县徙治东阳城(在今青州市北关),仍以临淄故城为齐郡治所。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魏将慕容白曜攻克青州,齐地、淮北皆入魏。宋于郁洲侨置齐郡,为南青州州治。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于建康以北瓜步侨置齐郡,治临淄,属南青州。梁初移至上鲜[34]

北魏齐郡属青州,领九县:临淄、昌国、益都、盘阳、平昌、广饶、西安、安平、广川。皇兴三年(469年),以济南郡、东魏郡、东平原郡、东清河郡、广川郡、太原郡[35]齐州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临淄县,以其地属齐郡高阳县。北周时齐郡仅领三县:益都,昌国、广饶,治益都[36]

隋唐

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废齐郡、济南郡,其地分属青州、齐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青州置临淄县、溡水县,以贝丘县(后更名淄川县)置淄州大业初,废高阳、溡水二县入临淄。大业三年(607年)改齐州为齐郡,领十县,辖原济南郡之地,治历城。改青州为北海郡,治益都,领临淄、千乘、博昌、寿光、临朐、都昌、北海、营丘、下密十县。大业五年(609年),齐郡领十县,有152323户。

隋大业五年(609年)齐郡领县
县名 建置年代 县治所在地 备注
历城县 济南市市区 山茌县并入。
祝阿县
临邑县 德州临邑县
临济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 淄博高青县黑里寨镇刘村临济故城遗址 原名朝阳。
邹平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原名平原。
章丘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 济南章丘市 原名高唐。
长山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滨州邹平县长山镇 原名武强。
高苑县 大业初 淄博高青县 北齐曰长乐,开皇十八年改会城。
亭山县 开皇六年(586年) 原名卫国。
淄川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淄博市淄川区 原名贝丘。

武德元年(618年)改为齐州,领历城、祝阿、山茌、源阳、临邑五县。武德二年,以平陵、亭山、章丘、营城四县置谭州贞观元年(627年),省源阳县。以原属谭州之平陵、临济、亭山、章丘四县属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齐州为临淄郡,下辖历城县禹城县丰齐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全节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孙村乡全节河)、临济县章丘县亭山县临邑县。天宝五年又改为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37]

人口

汉魏时,齐郡人口密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城市。汉武帝初年,郡治临菑县的人口多于长安县,居全国之冠。[38]临菑一县之户数已逾十万。主父偃云:“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钜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13]”故齐国常为开国皇帝之兄弟、长子、次子的封地。西汉后期齐郡人口逐渐减少。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齐郡有154826户,554444人[39]。约占当时全国(除西域外)人口的0.96%。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41.15人,以今人葛剑雄的推算,居全国第九位。[40]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齐国约有64415户,491765人。[41]

经济

战国时,齐国临菑即为东方工商业中心之一。在汉代,齐郡号为“冠带衣履天下”[39]。临菑与陈留襄邑(今河南睢县一带)为全国两大官办纺织业中心。西汉时,少府在临菑设立了服官,以生产刺绣、纨素(魏晋以后谓之绢)、缣、绫为主[42]。刺绣在汉代是非常昂贵的织品,价格在锦之上[43],大约是一般缯帛的二十馀倍[44]。“齐细绣文,上价匹二万,中万,下五千也”[45]。时人称:“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女无不巧。[46]”齐郡出产的纨素亦知名于世,其上品为冰纨,极为洁白细密,《文选》所收古诗《怨歌行》有“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之句。东汉章帝时,曾下令齐国服官“省冰纨方空彀吹纶絮”[47]新疆曾出土汉代齐郡出产的绢疋,标明了产地、规格,作为商品销往西域或外国[48]。汉元帝时,谏大夫贡禹上书说:“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49],足见其规模之大。

汉代齐郡制陶业也有所发展。窝托村西汉齐王陵出土的陶器主要为礼器和日用陶器。金岭东汉齐王墓则出土了不少陶制明器,有陶楼、陶屋、陶井、圈灶等,器形高大,工艺较为复杂。

临淄故城遗址内有多处冶铁和铸铜作坊遗址。汉代铁官即设于大城东南一带,有“齐铁官丞”、“齐采铁印”等封泥出土。大城东北的铸钱遗址曾出土半两五铢及新莽大泉五十的钱范。[50]

地志

书名 成书年代 作者 备注
《三齐略记》 伏琛 诸书或引作《齐记》、《三齐记》。
《齐地记》 十六国南燕 晏谟 新唐书》艺文志二卷。一作《齐记》。
《齐地记》 南朝 解道康
《三齐记》 北朝 张朏 宋史》艺文志一卷。
《青州先贤传》 不详 佚名
《齐乘》 于钦 六卷。清人周雨塍考证,周潜释音。
《淄乘征》 毕际有 一卷。

遗迹

韩信岭

韩信岭,当地人又称为韩信宅,在今临淄区齐都镇东北河崖头村西南200米处。汉四年(203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相传韩信宫殿遗址就在此处;又传东汉初耿弇破张步,光武帝亲劳其师于此。韩信岭为正方形夯土台基,高4米,边长约300米,占地约9万平方米,四面有三层台级。有西周晚期至汉代的文化层。

墓葬

临淄城自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齐,至秦、汉、魏、晋,为国都或州郡治所凡1300馀年,城内外遗迹众多。临淄区境内现存不少姜齐田齐、两汉齐王的王陵,以及大量有封土或无封土的墓葬。在近五十年发掘的陵墓中,涉及两汉时期的有窝托村汉齐王陵、金岭东汉齐王墓,商王村汉墓,永流、辛店汉墓等。

窝托西汉齐王陵

临淄区大武公社窝托村(齐临淄故城西南)南有一座西汉初年的诸侯王陵,俗称驸马坟、相公冢。嘉靖《青州府志》认为是战国时人淳于髡墓。覆斗形封土,墓穴为中字形,高32米,南北长200米,东西长250米,占地约24亩。1978年至1980年对此王陵的五个随葬坑进行了发掘。根据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初步推测墓主为齐哀王刘襄(墓室尚未发掘)。五个随葬坑分别为器物坑、殉狗坑、兵器仪仗坑、车马坑、兵器及器物坑,均未被盗掘。共出土礼器、兵器、乐器、仪仗器、生活日用器物12100馀件。其中五号坑出土的矩形龙纹铜镜,长114.1cm,宽57.7cm,厚1.2cm,重56kg,是迄今中国出土的最大铜镜。一号坑出土的鎏金熏炉、鎏金花纹银盘、银盒是较为少见的早期金银器。出土的日用铜器和陶器中,有“齐大官”、“齐食官”、“南宫”、“北宫”等成组铭文。[51]

金岭东汉齐王墓

1984年至1985年发掘的临淄金岭东汉齐王墓,位于金岭镇乙烯厂区内。封土高10.75米,为砖室墓,全长31.5米,是山东迄今发掘的最大一座砖室墓葬。墓室用砖为长方形或楔形青灰砖。长方形砖一般长48cm,宽25cm,厚12cm;楔形砖一般长48cm,宽30cm,厚12cm。多块砖上有戳记铭文“吕都”。墓已被盗,残存陶质冥器、铜铁器、玉器、玉衣残片等随葬品百馀件。发掘者认为墓主是东汉齐炀王刘石。

广固城遗址

广固城遗址位于青州市益都镇西北,尧王山东南。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800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晋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所建,义熙六年(410年)废,仅存百年,故遗址内存留文物很少。

国王、郡王及太守

汉代

齐王

西汉齐王
姓名 谥号 在位时间 备注
韩信 前203年至前202年 始封齐王,后徙封楚王,再贬为淮阴侯
刘肥 齐悼惠王 前201年至前189年 汉高帝长子[52]
刘襄 齐哀王 前189年至前179年 齐悼惠王太子
刘则 齐文王 前179年至前165年 齐哀王太子,无嗣,国除为郡
刘将闾 齐孝王 前164年至前154年 齐悼惠王子
刘寿 齐懿王 前154年至前131年 齐孝王太子
刘次昌 齐厉王 前131年至前127年 齐懿王太子,无嗣,国除为郡
刘闳 齐怀王 前117年至前110年 汉武帝次子,无嗣,国除为郡[26]
东汉齐王
姓名 谥号 在位时间 备注
刘𬙂 齐武王 汉光武帝长兄,建武十五年追谥为齐武王[53]
刘章 齐哀王 35年至46年 刘𬙂长子,建武二年封太原王,十一年徙封齐王
刘石 齐炀王 46年至70年 齐哀王长子
刘晃 70年至87年 齐炀王子,章帝章和元年贬为芜湖侯,国除
刘无忌 齐惠王 90年至142年 芜湖侯晃子,和帝永元二年嗣立为齐王
刘喜 齐顷王 142年至147年 齐惠王子
刘承 147年至206年 齐顷王子,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

齐相

  • 曹参人。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为齐左丞相,以黄老之术治齐九年。惠帝二年(前193年)为汉丞相。[54]
  • 傅宽,魏人。汉初从韩信破齐军,封阳陵侯。齐悼惠王初为齐右丞相、齐相。后为相、汉丞相[55]
  • 齐寿[56],吕后元年在任。[57]
  • 召平,吕后末年在任。吕后八年(前180年)自杀。[58]
  • 驷钧,齐悼惠王后之弟,召平死后为齐相。[58]
  • 袁盎,《汉书》作爰盎,字丝,楚人。文帝时相齐。[59]
  • 牛抵,景帝末年在任。[60]
  • 主父偃,齐临菑人。武帝元封中相齐。元封三年以罪诛。[61]
  • 卜式河南人。元鼎中在任。六年(前111年),为御史大夫[62]
  • 石庆河内温人,石奋之子。武帝初年相齐,大治,百姓立石相祠。[63]
  • 柳隗,河东人。不知何时。[64]
  • 董并,陈郡圉人。大约光武帝、明帝时在任。[65]
  • 周纡,字文通,下邳人。永平末在任。[66]
  • 杜度,杜陵人。章帝时在任。[67]
  • 丁牧,章帝、和帝之际在任。[68]
  • 曹成,字子壳,扶风人。安帝时在任。[69]
  •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顺帝、桓帝时在任。[70]
  • 王畅,字叔茂,山阳高平人。桓帝初在任。[71]
  • 桥玄,字公祖,梁国雎阳人。桓帝中叶在任。[72]

齐郡太守

文献所载汉代齐郡太守仅二人:

魏晋南北朝隋唐

晋代齐王
姓名 谥号 在位时间 备注
司马攸 齐献王 265年至283年 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弟,过继为司马师之子。
司马冏 齐武闵王[75] 283年至302年 齐献王子,八王之乱中为司马乂所杀,国除。
司马超 306年至311年 齐武闵王子,惠帝光熙元年嗣位。永嘉五年没于刘聪
司马柔之 太元年间至
元兴元年(402年)
南顿王司马宗子。孝武帝太元中袭封齐王,奉司马攸之祀。
司马建之 402年至420年 司马柔之之子。刘裕代晋,国除。
  • 刁薮,勃海饶安人,晋齐郡太守。[76]
  • 崔逞,前秦苻坚时齐郡太守。[77]
  • 王诞,琅邪临沂人,东晋义熙中从刘裕北伐,为齐郡太守。[78]
  • 庞秀之,元嘉末为齐郡太守。[79]
  • 胡景世,豫章南昌人,宋元嘉末为齐郡太守,后于庞秀之。[80]
  • 刘怀慰,齐建武中在任。南齐首任齐郡太守。
北魏、东魏齐郡王
姓名 谥号 在位时间 备注
元简 齐郡顺王[81] 481年至499年 文成帝子。
元祐 齐郡敬王 501年至517年[82] 齐郡顺王子。
元温 ?至528年 死于河阴之变[83]
高洋 齐文宣帝 550年 武定八年正月进位齐郡王,三月进封齐王,五月受禅称帝,建立北齐[84]

人物

相关条目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 《史记》裴骃集解中仅有齐郡、琅邪二郡。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谓另有临菑郡、济北郡、即墨郡、城阳郡四郡。
  2. ^ 临菑即临淄之古名,又作临甾
  3. ^ 今淄河。
  4. ^ 4.0 4.1 水经注》卷二六淄水
  5. ^ 史记》秦始皇本纪
  6. ^ 6.0 6.1 周晓陆、陆东之,2000,《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
  7. ^ 卫宏《汉官旧仪》,见孙星衍所辑《汉官六种》。
  8. ^ 8.0 8.1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第四节:秦始皇三十六郡的划定
  9. ^ 9.0 9.1 谭其骧,1987,《长水集》秦郡新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10. ^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11. ^ 《汉书》高帝纪下
  12. ^ 《汉书》高帝纪下:“壬子,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宜信侯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 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谭其骧云:此处恐漏琅邪郡。
  13. ^ 13.0 13.1 13.2 《汉书》高五王传
  14. ^ 《西汉政区地理》,高帝六年—惠帝元年齐国七郡示意图、景帝二年七齐与北海琅邪二郡示意图,98页、99页
  15. ^ 从《史记》。《汉书》谓其事在吕后元年。
  16. ^ 贾谊《治安策》
  17. ^ 见《史记》孝文本纪
  18. ^ 《汉书》地理志作甾川国。
  19. ^ 《汉书》地理志作临淄县。
  20. ^ 一说在今桓台县
  21. ^ 《水经注》淄水作巨淀
  22. ^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1-26.
  23. ^ 潍坊市情资料库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1-26.
  24. ^ 周振鹤《西汉齐郡北乡侯国地望考》
  25. ^ 潍坊市情网-壽光概況. [2009-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6. ^ 26.0 26.1 《汉书》武五子传
  27.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8. ^ 《史记》朝鲜列传
  29. ^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30. ^ 《史记集解》引韦昭
  31. ^ 钱大昕以为建安三年,见《廿二史考异》卷十五。
  32.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
  33. ^ 《后汉书》郡国志王先谦集解
  34. ^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京市志(第1册)总述·大事专记·地理·人口·环保.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2386952. 
  35. ^ 在济南郡西,非并州之太原郡。
  36. ^ 《北周地理志》卷八河南下
  37.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38. ^ 《西汉人口地理》,30页。
  39. ^ 39.0 39.1 《汉书》地理志
  40. ^ 《西汉人口地理》,元始二年郡国人口密度表,96页
  41. ^ 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
  42. ^ 急就章》:“齐国给献素缯帛。”
  43. ^ 贾谊新书》:“匈奴之来者,家长以上固必衣绣,少者必衣锦。”
  44. ^ 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88页
  45. ^ 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范子记然
  46. ^ 论衡》程材
  47. ^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二年,诏齐相省冰纨方空彀吹纶絮。”
  48. ^ 薛永年、罗世平主编,《中国美术简史》第二章第三节:汉代的重要美术作品
  49. ^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50. ^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第一章第五节:手工业作坊遗址
  51. ^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第三章第三节
  52. ^ 以下见《汉书》高五王传
  53. ^ 以下见《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传 齐武王𬙂
  54. ^ 《史记》曹相国世家、《汉书》萧何曹参传
  55. ^ 《史记》傅靳蒯成列传、《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56. ^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齐受。
  57. ^ 《史记》吕太后本纪
  58. ^ 58.0 58.1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59. ^ 《史记》袁盎鼂错列传
  60. ^ 《汉书》百官公卿表
  61.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62. ^ 《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63. ^ 《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
  64.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65. ^ 《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传 董宣
  66. ^ 《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传 周纡
  67. ^ 《太平御览》卷七四九引《书断》
  68. ^ 《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传 东平宪王苍
  69. ^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 曹世叔妻班昭
  70. ^ 《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传
  71. ^ 《后汉书》卷五十六张王种陈传
  72. ^ 《后汉书》卷五十一李陈庞陈桥传
  73. ^ 《汉书》儒林传
  74. ^ 三国志》徐宣传
  75. ^ 晋怀帝永嘉中追谥。
  76. ^ 魏书》列传第二十六刁雍
  77. ^ 《魏书》列传第二十崔逞传
  78. ^ 宋书》列传第十二王诞传
  79. ^ 《宋书》列传第二十五申恬传
  80. ^ 《宋书》列传第三十八萧思话传
  81. ^ 《魏书》文成五王列传第八。魏孝文帝时谥曰灵王,宣武帝改谥曰顺王。
  82. ^ 龙门二十品:持节督泾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泾州刺史齐郡王墓志铭
  83. ^ 见《魏书》孝庄帝纪。罗振玉《魏书》宗室传注云:“疑是祐后。”
  84. ^ 北齐书》文宣纪
  85. ^ 隋书》炀三子传
  86. ^ 《唐刺史考全编》
  87. ^ 87.0 87.1 87.2 87.3 87.4 《汉书》儒林传
  88. ^ 《汉书》贾邹枚路传
  89. ^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90. ^ 《史记》河渠书
  91. ^ 《汉书》张汤传
  92. ^ 《汉书》沟洫志
  93. ^ 《汉书》酷吏传
  94. ^ 《汉书》游侠传
  95. ^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96. ^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传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本
  2.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3. 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王隐,《晋书地道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5. 佚名,《晋太康三年地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6. 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7. 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8. 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9. 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10. 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11. 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12. 毕沅,《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13. 严耕望,1948,《两汉太守刺史表》,上海:商务印书馆
  14.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5. 王仲荦,1980,《北周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
  16. 周振鹤,《西汉齐郡北乡侯国地望考》,载于1980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历史地理专辑》
  17. 葛剑雄,1986,《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8.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水经注》,1990,陈桥驿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1.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2004,本书编委会编,内部出版
  22.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3. 施和金,2008,《北齐地理志》(二十四史资料研究丛刊),北京:中华书局
  24.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载于《文史》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