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史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台湾政治史起始可远自17世纪中期的大肚王国,期间历经荷西时期郑氏王朝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中华民国时期。

政府机构沿革

17世纪中期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入侵台湾,分别于台南和台北设立商站,后逐渐行使少量政治职能,分别是台湾北部的西班牙殖民政府与同时据台的荷兰殖民政府,而后者并于1640年代成为台湾唯一统治机构。

1662年-1683年,台湾政府指的是郑氏王朝的承天府。1683年-1895年,长达两百馀年的清朝统治下,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台湾政府则是指中国福建省所辖的台湾道台湾府或1885年从福建独立出来的台湾行省

1895年,台湾迈入日治时期后,台湾官署或台湾政府则指行政与军事专制的台湾总督府。1945年,台湾日治时期结束,成为中华民国新领土的台湾,其统治政府则变成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1948年-1950年,中国国共内战最激烈期间,台湾最高政府则为台湾省政府。自1950年代中华民国总统府暨行政院迁台并稳固阵脚后,台湾政府自然而然成为中华民国政府代名词。

原史时期

台湾原史时期的主要居民为原住民,其政治型态多以部落为主,每个部落或自理其事务,或与其他部落联合,类似古希腊城邦制。其中亦有较大型的部落联合政体,如大肚王国等。

大肚王国

大肚王国为17世纪已存在,由台湾原住民的巴布拉族巴布萨族巴则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所组成的跨族群准王国。领域范围主要在今天的台中市,以及彰化县和南投县的一部分[1][2],首都位于大肚社(约为今台中市大肚区一带),最强盛时期共统治有27社。该王国在荷西时期向荷兰方面的台湾长官称臣,但仍保有自治权。郑氏入台后与承天府方面为并立政权,并时常发生冲突,该国直至清治时期才正式瓦解。

荷西时期

 
《热兰遮城与长官官邸鸟瞰图》约翰·芬伯翁/约1635年/73 x 103 cm/荷兰 海牙国家档案馆藏

台湾长官

台湾长官(Governor,亦译成大员长官、福尔摩沙长官)是指台湾受荷兰统治时,由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所委任的驻台行政长官,负责全岛行政事务。从1624年至1662年,共12任。

印尼为总部的荷属联合东印度公司,1622年初占台湾澎湖时,以马公作为东亚贸易的转口基地。1623年,荷兰人于一鲲身建立简单砦城,之后以此为基础,兴建规模较大的城堡“奥伦治城”(Orange),1627年以荷兰省名泽兰省(或译热兰省)改建命名为热兰遮城(Zeelandia),至此成为台湾长官驻守之行政中心。

台湾长官
国籍 首任 末任 任数 时间 行政中心
荷兰 宋克 揆一 12 1624年-1661年 台湾台南(热兰遮城)

鸡笼淡水长官为台湾荷西殖民时期西班牙设于台湾北部的统治官职名称,首任长官为1626年攻下北台湾的伐尔得斯

包含台湾远征军统帅伐尔得斯,1626年-1642年间,担任此长官职位的西班牙人共有八位,1630年起,该职位又分为西班牙鸡笼长官西班牙淡水长官。两职分设立于鸡笼(今基隆)与淡水两地。而此长官职位,直至西班牙遭荷兰人打败,让出鸡笼与淡水两地为止。

1630年之后分设于基隆与淡水两地的鸡笼淡水长官,行政中心分设于台湾基隆和平岛与大台北地区的淡水市镇。其中,设于和平岛一地之驻扎行政中心为圣萨尔瓦多城,而淡水长官驻守地则为今仍相当盛名的红毛城

鸡笼淡水长官
国籍 首任 末任 任数 时间 行政中心
西班牙 阿尔卡拉索(基隆) 波尔的里奥(基隆) 7 1626年-1642年 台湾基隆和平岛(圣萨尔瓦多城)
西班牙 格司曼(淡水) 赫尔南勒兹(淡水) 台湾淡水(红毛城)

明郑时期

延平郡王

 
安平古堡的郑成功像

延平郡王为明朝永历帝于1653年赐于郑成功的封号,因此一般来说,延平郡王指的都是郑成功。如:台湾各地今常见的延平郡王祠。不过即使如此,继任郑氏王朝统治者的郑经郑克塽亦自称为延平郡王。而1661年起,延平郡王所辖领土除了福建一部份之外,也包含了南台湾。尤其是1664年,郑经失去福建大部领土后,延平郡王实为南台湾统治者。而历任郡王及实际开始统治南台湾的年份为:

延平郡王
国籍 首任 末任 任数 时间 行政中心
郑氏王朝 郑成功 郑克塽 3 1661年-1683年 台湾台南

承天府府尹

承天府府尹,是指郑氏王朝自1661年于南台湾设置的台湾最高地方政府主管官,1664年,承天府旋即被郑经所废,承天府府尹亦裁撤取消。较为特殊的是,郑成功与郑经建台期间,仍据闽南部分领土,故台湾庶务多由承天府府尹统治治理。

承天府府尹
国籍 首任 末任 任数 时间 行政中心
郑氏王朝 杨朝栋 翁天祐 4 1661年-1664年 台湾台南

东宁总制

东宁总制郑氏王朝初期总辖台湾的官职。1674年,东宁总制正式设立,担任此官职的为明郑要臣陈永华。而该职务之设立,其主要目的为郑经西征中国期间,留守台湾之用。越数年,郑经攻打中国福建失利回台后,该总制并未取消。1680年5月,陈永华因病辞卸该官职,并于同年7月逝世。之后,即无人担任该官职。

东宁总制
国籍 首任 末任 任数 时间 行政中心
郑氏王朝 陈永华 陈永华 1 1674年-1680年 台湾台南

清治时期

 
1874年,在台南安平所建的“亿载金城”,是清朝政府面对国际列强压力、重新思考台湾政策的产物。

台湾道

台湾道清朝特殊行政区划及官职。就官职而言,其职掌介于巡抚知府之间,同性质官职尚有上海道金陵道道员。而台湾清治时期这段时间,台湾道正属福建省所管辖,地位位阶为略低于福建巡抚,但高于如:泉州知府漳州知府的建制,不过因为台湾道初设于厦门办公,清康熙朝尔后管辖范围与性质又与掌管内政的台湾府知府相近,因此部分文献以不同立场称台湾府知府为此阶段实际统治者。

台湾道属于道员一级之正四品文官。除了统管台湾政学经建内政外,也制约管辖台湾镇总兵,为台湾地方的实际军政领导人。而其官职全名,依沿革先后为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福建分巡台湾道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除此,台湾道官职名称亦称为台湾巡道分巡台湾道

官饷酬劳方面,以1755年(乾隆二十年)台湾所列岁出为例子,台湾道之年俸银为六十二两四分四釐,养廉银一千六百两(台湾县凤山县各出四百两,诸罗县八百两),合计为一千六百六十二两四分四厘。而当时差役工人薪饷,约为一年二十两至三十两。

台湾知府为台湾府的主官,建省前后分别受台湾道、福建台湾布政使及福建台湾巡抚等官职制约。1895年,台湾被清朝政府割让予日本后,台湾府予以裁撤废除。

台湾巡抚设置于1885年,为台湾建省后的岛内最高地方统治者。同年,福建巡抚裁撤,设闽浙总督,而建省后的台湾省正式名称亦称为福建台湾省。1887年,台湾巡抚更名为福建台湾巡抚

台湾巡抚或福建台湾巡抚总管台湾军政。在官职上,台湾属巡抚官衔,品等正二品从二品。在官饷方面,以首任巡抚刘铭传为例:年薪约为白银155,养廉银则为一万两,与升格前的按察使台湾道道员薪津相距甚大,而当时工人差役一年薪饷则约为二、三十两左右。

台湾民主国

由于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的失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1895年5月23日台湾仕绅祖“台湾民主国”唐景崧被推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不久,唐景崧内渡。同年6月下旬,民主国馀众又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1895年10月,刘永福总统亦兵败内渡中国。

日治时期

签订马关条约为背景,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日本殖民管辖的时期,充满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理论及日本殖民政策的活动形态。史称台湾日治时期。面对长达半世纪之久的台湾日治时期,大致分为以下三种阶段。

始政时期

(1895年-1915年),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湾,一般称为特别统治主义。施行长达二十年,由台湾总督府与日军为主的日方统治。从1895年的乙未战争开始,一直到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为止。屡次招遇台湾民众顽强的抵抗以及国际间的嘲笑,因而结束。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所持的特别统治主义主导了台湾的政策。在“六三法”的授权下,享有“特别律令权”,集行政、立法与军事大权于一身。始政时期的前八年,共有三万二千人被日方杀害,超过当时总人口百分之一。

同化时期

(1915年-1937年),此一时期,国际局势有了相当程度的变化。由于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开始兴盛,这种情况下,民族自决主义更弥漫全世界。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民族自决原则及稍后列宁所提出的“殖民地革命论”,逐渐弱化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对殖民地做出让步,允诺更大的殖民地自治权或者更开明的制度。在此一时期,日本本国的政治生态也有了改变。1919年被派任为殖民地台湾的首任文官总督的田健治郎与日本首相原敬谈妥,以同化政策为统治的基本方针,同化政策即内地延长主义,具体措施上实施地方自治、创设总督府评议会、公布日台共学制度、奖励日语等,加以促进同化。

皇民化运动时期

 
台湾神社。

(1937年-1945年),为统治台湾最后阶段的时期,日本在大东亚战争爆发后,调整对台政策,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强制同化的政策。日本需要台湾在物资上的的支援协助,所以,要台湾人同心协力,崇向日本大帝国。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皇民化运动可分为二种阶段。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于“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第二阶段则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彻底落实日本皇民思想,强调挺身实践,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人在台湾征集许多慰安妇,由于部分慰安妇是在遭到胁迫、欺骗或是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被征召,并有一些慰安妇于军营中遭虐待,因此造成受害者肉体及心灵上的严重创伤,这个事件被群众视为践踏女性权利及尊严的行为。被视为“皇民”而无端加入太平洋战争的台湾,在经济方面也于此一时期大受打击。1944年后,受到多次的空袭,使台湾农工生产值降到最低点。

影响

日本统治台湾的五十年之间,对于台湾整体环境,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也奠下台湾现代化的基础。

受降典礼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发动“珍珠港事件”美国军事受到严重损害。向日本本州广岛、长崎先后投下原子弹,中国同时提出归还东北、台湾、澎湖权利,1945年10月25日正式在台湾举行受降典礼,为无条件投降。但台湾总督府的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才正式废除。

中华民国时期

台湾省行政长官、省主席、行政院长(国民政府迁台前)

台湾省行政长官是1945年8月29日-1947年5月16日,台湾的实际统治者官职,也是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的主官。该官职只短暂维持不到两年的时间,也仅由陈仪担任。不过在此短暂统治台湾期间,台湾省行政长官还经历了影响后世甚钜的二二八事件

台湾省主席为1947年5月16日起的台湾行政首长。其中,跨越了国共内战之前国民政府时期与迁台后的中华民国政府。而于1950年代国民政府政权未迁台之前,台湾省主席为当时为台湾最高统治者。而其两任主席分别为:魏道明(1947年5月16日上任)及陈诚(1949年1月5日)。不久,国民党于国共内战失利,1949年12月7日,行政院长阎锡山正式宣布中华民国行政院于台北的“介寿馆”(即总统府)办公,至此,台湾最高统治者又变成行政院长。而此情形延续到1950年3月,蒋中正移署台北总统府实际统治台湾为止。

中华民国总统

1950年1月3日,蒋中正于台湾接管政事。同年3月1日正式“复行视事”后即进驻总统府。至此,成为台湾最高统治者。

今台湾统治者之中华民国总统实为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对内负责政治上的最高责任,全国三军的最高统帅,对外则代表国家行使权责。总统,在英文中为President。

在国际上,与中华民国有邦交的国家,使用“中华民国总统”的称呼,而多数国际主流媒体则采用“台湾总统”来称呼迁台后的中华民国总统,某些国家有时也会直接称“台湾共和国总统”[3][4][5]。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已播迁至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称其为“台湾当局”,故只称中华民国总统为台湾领导人。世界上多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邦交的国家在尊重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在正式场合也采用台湾领导人的称呼。

行政区划沿革

荷属福尔摩莎(Nederlands-Formosa)

大员
荷兰当局把荷属福尔摩莎及其他有关地区画分成北部地方会议区南部地方会议区淡水地方会议区卑南地方会议区四大区域,原住民依其所属区域推举代表与会。会议系分区召开,开会日期亦有不同,南部、北部皆由长官主持,并于赤崁开会[6];淡水及卑南分别由驻于安东尼堡、卑南社的代表主持[7]。原则上每年开会一次,也有因故停会,1657年就因南台湾爆发天花,仅于淡水地方开会。

明郑时期

承天府
西元1661年郑成功攻入台湾,五月占普罗民遮城,改赤崁为东都明京,总名“东都”。设一府二县,另设一司为澎湖安抚司。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废承天府与东都,虽以东宁王国称著[8],但实际控制区域只有台南一带,升天兴县与万年县为州。又于澎湖安抚司外加设南北路两安抚司。
  • 1661年(永历15年)
承天府
天兴县 万年县
东宁王国
天兴州 万年州

清朝治理时期

台湾道
清朝康熙年间击败明郑台湾纳入版图后设立了台厦道,与厦门共署,并同时隶属于当时的福建省。(为清朝行政区划之一,其地位约于之间。)台湾方面,设一府三县。而总管厦门与清治台湾的台厦道道署设于厦门,台湾府则设于台南。1723年台厦道更名为台湾道,1727年台湾道正式与厦门分离,并将道署移署于台南。并同时在台湾道底下设一府四县一厅。(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才独立设,因为与中国福建省仍有部分行政业务,因此官方正式名称称为福建台湾省,不过一般仍称分治后的台湾为台湾省。台湾建省之后下设台北府、台湾府、台南府三府,此时的"台湾府"范围约是现今的台湾中部地区。

日治时期

  • 1895年-1945年

中华民国时期

  • 1945年8月31日,颁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大纲”。9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重庆成立临时办公处。9月20日,正式公布“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组织条例”。10月2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开始在台湾运作。
  • 1945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分设8(台北县、新竹县、台中县、台南县、高雄县、花莲县、台东县、澎湖县)、9个省辖市(基隆市、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彰化市、嘉义市、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市)与2个县辖市(宜兰市、花莲市)。
  • 1947年4月22日,行政院会议决议撤销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
  • 1949年台北县北投镇士林镇独立直属于草山管理局。
  • 1950年8月,台湾省划分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等5个省辖市,及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彰化、台中、南投、台南、嘉义、云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等16个县,草山管理局于3月先行更名为阳明山管理局
  • 1967年将台北市改为直辖市,次年纳入台北县北投士林(阳明山管理局)、内湖南港景美木栅6乡镇。
  • 1973年6月,将台中县和平乡所辖的梨山、平等2村划出设立梨山建设管理局
  • 1974年阳明山管理局撤销。
  • 1979年将高雄市改为直辖市,同时将高雄县小港乡划归高雄市。另将原属海南特别行政区的东沙群岛、南沙太平岛中洲礁划归高雄市代管。
  • 1998年12月省政府精省计划实施,台湾省虚级化

选举制度沿革

台湾最早的选举为战前在1935年11月底所举办的第一届市会及街庄协议会员选举,相当于今日之乡镇市民代表选举,其流程乃依照4月初所公布的《台湾地方自治制度改正》进行。但因虽在三一法下,选举人设有性别与财产的限制(年满25岁男性,年纳税额五元以上,400万台湾民众里面,合乎资格公民者仅为28000人),且只能选举一半议员(另一半为官派),对于要求普选之台湾人民仍有不足。日治时期的台湾选举共于1935年与1939年举行两次(参见1935年台湾地方选举),之后因为二战爆发不再举行。

 
无党籍台南人吴三连(左二)于1951年1月7日获悉以65.5%高票当选中华民国首都台北市第一届民选市长后在办事处与支持者举杯同欢。

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隔年,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举行各乡镇市市民代表普选。而约有240万宣誓公民参与选举。之后该市民代表也间接选举选出各县县参议员,而县参议员则选出名额为30名的台湾参议员(参选人高达1180人)。自1950年底起,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的选举,就频繁的于台湾境内举行。

于选举方式方面,1950年代之后的台湾选举方式一般来说,是以普通、平等、直接及无记名单记投票法行之。其中,普通是指满廿岁台湾公民除了禠夺公权尚未复权或受禁治产宣告尚未撤销者之外,皆可参加台湾选举成为选举人。其馀就无其他限制。另外,平等即为一人一票,而直接及无记名,则表示投票行为必须亲自且直接圈选,而选票上并毋须签名。

台湾总统未直接民选前的的中华民国(台湾)总统选举共举行过7次,均为国民大会代表间接选举,期间为每隔六年选举一次。因为1996年总统直接选举前,中国大陆地区国民大会均“遇缺不补”加上国共内战滞留中国大陆的国民大会代表占半数以上,因此总数3045名的中华民国国大代表到第七次集会时只剩下1090人。

台湾冻结部分宪法后,1991-4年也开始正常的国会选举及直辖市市长选举,依中华民国增修条文改制的总统直接民选于1996年首次举行,这次选举与之后的总统选举不但让中华民国台湾的中央政府拥有更强的合法性正当性,也让台湾从威权转化为落实主权在民精神的真正民主国家,在政治层面落实台湾本土化运动。直接民选的总统国会、2000年及2008年的政党轮替与和平转移政权更是中华民国台湾主权独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会开放进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监督政府施政与公仆表现的重要象征与方式。[9][10][11]2003年底成为东亚第一个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权的国家。

政党沿革

台湾政党发展虽自日治时期开始,但真正成形却是以中国国民党民主进步党的演进为主。

台湾民众党

台湾民众党成立于日治时期1927年的台中市,是台湾人成立的第一个政党,成立大会由蔡式谷主持。在殖民政府多方的阻挠下,林献堂蒋渭水等人不断更换党名、修改党纲,从“台湾自治会”、“台湾民党”,最终在有条件的允许下成立。初期主要人物还有李应章蔡培火等人,党旗为仿中华民国国旗的三星党旗,以“确立民本政治、建设合理的经济组织、改废社会之缺陷”为民众党的三大纲要。

而在政治行动上,民众党曾提出市街庄议会由谘询改为议决机关、议员由官选改为民选等要求,也曾因反对台湾总督府鸦片吸食特许政策而向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提出控诉。林献堂等人于1930年成立台湾地方自治联盟。1931年,台湾民众党遭取缔解散。在二二八事件中,不少前台湾民众党员遭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甚至致死,包括台湾民众党经济委员会委员陈炘等人。

中国国民党

1894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孙中山先生赴檀香山号召华侨亲友,创立“兴中会”革命救国组织。历经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后,于西元1919年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之后并于1927年-1949年成为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1949年,中国国民党于国共内战失利,该党随同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同年12月1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由中国大陆迁往台北,并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0年,国民党于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失利后成为在野党。2008年,国民党于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再次获选成为执政党。2016年再度败选而在野至今。

民主进步党

194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后有部分党外人士争取民主与自由。党外声势逐渐发展壮大,1979年爆发的美丽岛事件可以说是党外运动的高潮,施明德黄信介等多人因此入狱。1980年代,这股党外实力逐渐组合、统一,并最终在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与会的党外后援会在台北圆山饭店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

1986年组党后的民进党参加第一次的立委国代选举,总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进党也发动了多次街头游行活动,争取当局解除戒严、争取民代直选与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调整。

1987年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解除报禁、党禁,民进党继续参与台湾政治,要求总统直选。民进党通过了“四个如果”的决议文,称只有在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中共统一台湾等四个条件成为现实时,民进党才会支持台湾独立。1989年的台湾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民进党的支持率持续上升。1991年民进党于第五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台独党纲,党纲第一条便宣布民进党的基本主张是“通过以住民自决的方式,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首次将台独的主张提升到党的主要目标,标志著民进党正式成为支持台独的本土政党。

1992年的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达33%,次年的县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已经达到44%。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推出高民意支持的立法委员陈水扁以“快乐 希望 陈水扁”为主轴与新党赵少康、寻求连任的中国国民党黄大洲竞选,并最后赢得胜选,选举后虽传出弃保效应,但陈水扁当选首都市长显示民进党已经能够借由国民党的分裂而与其相互抗衡。

1999年为因应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民进党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变,通过重要的《台湾前途决议文》,认为台湾已是独立的国家,国号就是“中华民国”,争取更多的中间选民认同。并在随后推选落选的前台北市长陈水扁与美丽岛事件参与人、时任桃园县县长吕秀莲参选正副总统选举,选战过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由于发生兴票案,使得宋楚瑜支持度跌至谷底,在由邱义仁张俊雄吴乃仁为首的民进党竞选团队的操盘下加上陈水扁提出的新中间路线以及李远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陈水扁,获得许多的中立选民支持,最后与宋楚瑜以2.5%差距胜选,实现中华民国历史上的首次借由民主政党轮替。于2008年至2016年在野之后重新获选执政至今,是为第三次民主政党轮替。

时代力量

2013年下半年,黄国昌和朋友开始讨论成立政党的可能性,目标是让中国国民党2016年立法委员选举未能过半,并希望为年轻世代提供参政平台。受到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影响,2015年林峯正等人宣布组建时代力量

组党后的时代力量参加2016年的立委选举,时代力量透过与最大在野党民主进步党的合作,首次参选的时代力量取得5个席次,包括3席区域立法委员与2席不分区立法委员,取代台湾团结联盟成为立法院第三大党,实现进入立法机构参政议政的目标。

随著《劳动基准法》的修法,时代力量与民主进步党开始以强硬话语相向。同时,时代力量内部出现路线的争议,特别是对于民主进步党和柯文哲的立场,是要采取合作或保持距离的问题上。

2020年的立委选举中,时代力量5席区域立委全军覆没,高钰婷在新竹市拿下近三成选票但仍落败,其他4席选区立委得票率皆落在7-8%之间。政党票则拿下109万8100票,得票率7.7%,总共当选3席。

宪政法律制度沿革

参见

参考文献

  1. ^ 大肚番王傳奇.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2. ^ 李建霖.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 中华民国教育部 、中华民国原民会. [永久失效链接]
  3. ^ 欢迎加入WTO 布希说出Republic of Taiw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湾新闻报, 2002/4/6
  4. ^ 宏都拉斯UN发声 挺“台湾共和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VBS, 2007/9/26
  5. ^ 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30.,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9/06/03
  6. ^ 康培德 2005,页116-118
  7. ^ 康培德 2005,页142-145
  8. ^ 东宁王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湾大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文化部
  9. ^ 改写台湾历史的人--李登辉执政十二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湾光华杂志, 2000.6
  10. ^ 台湾民主化关键的1991─终止动员戡乱20周年纪念研讨会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7-07
  11. ^ 终止动员戡乱时期20周年研讨会 蔡英文致词稿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10-09.
  12. ^   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13. 戴天昭,1996,台湾国际政治史,李明峻译。台北:前卫。
  14. 史明,1980,台湾人四百年史(上、下册)(平装普及版)。San Jose,Calif.:蓬岛文化公司。
  15. 王育德,1979,台湾:苦闷的历史,中文修订版,黄国彦译。东京:台湾青年社。
  16. 周明峰,1994,台湾简史。台北:前卫。
  17. 施亚轩,《台湾的行政区变迁》,2003年,台北,远足文化出版社。
  18. 台湾接管纲要专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