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歷史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臺中歷史為大臺中市轄區的歷史。臺中原為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又稱拍瀑拉族)、巴則海族洪雅族泰雅族所住,並曾為大肚王國的根據地。明鄭時期起陸續有漢人前往開發。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張國因發現南屯一帶地沃水豐而著手墾荒,是臺中發跡之始。[1]清治後期,臺中改稱「臺灣縣」,並逐漸成為台灣中部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日治時期,始有「臺中」之名,亦為臺中設「市」之始。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臺中被分為臺中縣臺中市;2010年12月25日,臺中縣臺中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定名「臺中市」。

臺中因位居臺灣南北向交通中點,重要對外交通設施有臺中港清泉崗國際機場高鐵台中站等,並且擁有便利的聯外交通、地價便宜、氣候宜人等優勢條件,發展條件十分優越。

史前時期

早期,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則海族洪雅族等臺灣平埔族泰雅族部落定居於,主要以狩獵維生。17世紀,巴布拉族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已建立大肚王國

明鄭時期

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於1661年4月渡台後,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縣萬年縣二縣,以鹽水溪為界。而臺中則屬於天興縣鄭經於1664年繼位後改名為天興州

清治時期

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下臺灣,並在次年設立台灣府,將天興州改稱為諸羅縣,縣治諸羅山(今嘉義市),範圍今臺南曾文溪以北至臺灣北部雍正元年(1723年),設立彰化縣,縣治半線(今彰化市),範圍今雲林虎尾溪臺中大甲溪之間。光緒13年(1887年),臺灣建省之後改設臺灣縣,縣治在今臺中,範圍今大甲溪以南的臺中市至南投縣西部。

清治末期,臺灣中部的要邑位在半線(今日的彰化市),直至1890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在當時東大墩街南側的「橋仔頭」聚落(或稱橋仔圖、橋孜圖;今國光路臺中路之間)附近始建八卦城池及大量官署建築物(現存北門城樓考場),預備作為臺灣建省之後的省會所在。但後任巡撫邵友濂終止此計畫(省城改設在臺北);但所累積的建設成果是清治時期全台營建之城池中規模最大者。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的台中州廳

日本統治臺灣後,於1895年8月將臺中改隸台灣民政支部。1896年,臺灣總督府看上臺中的地理優勢以及清代留下的大量官署及官有地,設立臺中縣(今之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臺中」之稱始於此。1899年,日本當局實施市街改正計畫(亞洲第一個都市計劃),整治河流與設計棋盤狀道路(現今中區、東區),將臺中興建成為日治時期新興的現代化都市。1901年改為臺中廳。1920年,臺灣總督府實施「五州二廳」制度,再將臺中廳與南投廳合併為臺中州,下設臺中彰化(1933年彰化實施市制)兩市及大屯豐原東勢大甲彰化員林北斗南投新高能高竹山等十一郡五十七街庄,州廳,郡市設郡市役所,街庄設街庄役場,分層辦理地方事務。其中臺中市為由東、南、西、北、中等五域組成之州轄市,此為臺中設「市」之始。

日治時期,台中州出現第一位台籍婦女會主席林蔡秀梅女士(彰化高女畢業1902-1945),在當時是台籍婦女進步的代表,於1945年時,病逝於今署立台中醫院。[2]

日治中期的1920年代,臺中市是臺灣文化協會的主要活動地區,成員也多是來自於臺中州;當臺灣非武裝抗日勢力發生分裂時,蔣渭水領導下的臺灣民眾黨也是成立於臺中;而左頃化以後的新台灣文化協會,也在臺灣中部發起多場農民組合運動

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設臺中縣,台中市(台中州首府)於1945年12月17日改為台灣省轄市(最晚的) ,並將原日治10轄區整併為東西南北中5區,總面積約29平方公里,1947年將原台中縣大屯區南屯鄉、北屯鄉、西屯鄉併入台中市,總面積約163平方公里 縣治設於員林,原轄臺中彰化兩市,改為省轄市,大屯等十一郡改設區署,街庄改設鄉鎮。1947年2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臺中縣之北屯西屯南屯等三個劃入臺中市管轄,並升格為省轄市。1950年行政區域調整,原臺中縣彰化市合併劃分為臺中彰化南投三縣,彰化市改為縣轄市臺中縣縣治改設於豐原鎮

1947年,由於陳儀政府治台失政累積龐大民怨,二二八事件爆發,其中由謝雪紅鍾逸人蔡鐵城等多人在臺中共同組織武裝民兵,稱為二七部隊。二七部隊是二二八事件時,規模最大、維持最久的反抗勢力組織。[3]

省轄台中市人口於2003年超越一百萬人。

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
  • 2009年4月3日,攸關三都十五縣國土重畫的法源依據「地方制度法部分條例修正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4]
  • 2009年4月13日,台中縣與台中市共同協商「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改制計畫書」並拍板定案,敲定新市府設於七期重劃區,議會位址由行政院決定。[5]
  • 2009年4月17日,台中縣議會通過「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改制計畫書」,採唱名投票方式,以五十三票審議通過。[6]
  • 2009年4月20日,台中市議會通過「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改制計畫書」,因表決方式爭議遭部分籍市議員阻擾,最終議長張宏年宣布多數支持以鼓掌聲通過。[7]
  • 2009年4月23日,台中市政府台中縣政府共同擬訂的「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改制計畫書」,中午以電子公文方式呈送內政部審議,公文紙本也在下午呈送內政部[8]
  • 2009年6月23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審查通過「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
  • 2009年7月2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正式通過臺中縣市合併改制案,並於2010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升格後定名臺中市
台中市(改制直轄市前)人口[9]
1949 192,889
1985 674,936
1995 853,221
2000 965,790
2005 1,032,778
2010 1,082,163
台中縣(改制直轄市前)人口
[10][11][12]
1990 1,285,029
1995 1,378,000
2000 1,510,480
2009 1,562,162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1. ^ 大台中觀光旅遊網-認識台中-歷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台中觀光旅遊網,台中市政府
  2. ^ 台中市政府102度規畫研究設計報告 (PDF). [2020-08-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3-31). 
  3. ^ 沈懷玉《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1輯[永久失效連結],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1年
  4. ^ 地方制度法三讀通過,國土規劃開步走[永久失效連結]
  5. ^ 台中縣市升格計畫書 拍板定案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8-10.
  6. ^ 中縣市合併 縣議會唱名過關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8-10.
  7. ^ 台中市議會通過改制計畫 胡志強:本週內可送內政部. [2009-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8. ^ 中市府:中縣市改制計畫已送中央 盼速核定[永久失效連結]
  9. ^ 存档副本. [2010-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4). 
  10. ^ 存档副本. [2010-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6). 
  11. ^ 存档副本 (PDF). [2010-1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5-06). 
  12. ^ 存档副本 (PDF). [2010-12-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06). 
先前機關:
諸羅縣
彰化縣
1723年-1895年
後繼機關:
彰化支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