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吏部尚书
明朝吏部尚书,常雅称为天官、冢宰、冢宰、太宰,为明朝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负责掌管官员的任免、封赏、考核等[1],正二品[2]。
14世纪中国的明朝吏部尚书,相当于当今西方各国的人事部长、人力资源部长。
明朝吏部尚书中,既有蹇义、王直等一代名臣,亦有詹徽等谋权谄媚的官僚[3]。永乐迁都后,明朝设置南京六部,“南京吏部尚书”以及其他五尚书等职位,多为虚衔,多为参赞机务或养清望闲职之所,重要性已无关政体本身[4]。
沿革
明朝初期,朱元璋沿用元朝政体、设四部于中书省,分别掌管钱谷、礼仪、刑名、营造等事务。洪武元年,初设六部,各设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位[5]。尚书为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仍隶属中书省。洪武六年,各部设尚书两名、侍郎两名。吏部设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二人[6]。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罢黜宰相与中书省[7],并仿照《周官》六卿之制,直属六部,并各设尚书、侍郎各一名,唯独户部有两名侍郎。每部分四属部,吏部属部加司封。每属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寻增侍郎一人[8]。洪武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洪武二十九年,定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并五部属,皆称清吏司[9]。建文年间,改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侍郎为正二品,并除去诸司清吏字。燕王朱棣即位明成祖后,恢复旧制[10]。
永乐元年,朱棣以北平府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永乐十八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罢免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再称“行在”。而其留守南京的官员一律加“南京”字(即所谓“南京吏部尚书”等)。洪熙元年,明仁宗打算还都于南京,并恢复置各部官属于南京,去除“南京”两字,而在位于北京的六部官员头衔前加“行在”两字,并设行部[11]。明宣宗即位后的宣德三年,复罢行部。明英宗即位后的正统六年,在北京六部官员头衔前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之后成为定制[12][13]。景泰年间,吏部曾经设置两名尚书。天顺初年,恢复定制,改为一名[14]。
因为吏部尚书作为百官表率,并决定庶官进退,已经在关键地区选定官员,其礼数是其他官员无法比拟的。永乐初年,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直接进入内阁。之后的明朝首辅、大学士杨士奇等加至太子三孤并兼尚书衔,然而品叙仍然列于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之下[15]。景泰年间,左都御史王文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大学士、进入内阁,其班位仍然以原衔为序次[16]。弘治六年,明孝宗设宴,大学士丘濬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的身份位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之上。之后改例,若由侍郎、詹事进入内阁者,均位列于六部之上了[17]。
列表
因为洪武初年政体变化频繁,官员任免较随意。此列表为废中书省后的吏部尚书列表,不包括挂虚名的吏部尚书以及南京吏部尚书等职位。
序号 | 姓名 | 籍贯 | 上任时间 | 任前职务 | 卸任时间 | 卸任原因 |
---|---|---|---|---|---|---|
1 | 偰斯 |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
洪武十三年庚申二月 (1380年) |
改任礼部尚书 | ||
2 | 洪彝 |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
寻免 | ||
3 | 刘崧 |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太和州 | 洪武十三年庚申四月 (1380年) |
以礼部右侍郎署 | 洪武十三年庚申五月 (1380年) |
致仕 |
4 | 阮畯 | 洪武十三年庚申六月 (1380年) |
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 (1382年) |
致仕 | ||
5 | 李信 | 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 (1382年) |
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 (1383年) |
卒 | ||
6 | 陈敬 | 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 (1383年) |
试用 | 洪武十六年癸亥十二月 (1383年) |
致仕[18] | |
7 | 余熂 | 洪武十七年甲子正月 (1384年) |
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 (1385年) |
因胡惟庸案罪诛 | ||
8 | 赵瑁 | 洪武十八年乙丑三月 (1385年) |
代任 | 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 (1385年) |
因胡惟庸案罪诛 | |
9 | 詹徽 | 江浙行省徽州路婺源州 |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六月 (1390年) |
以左都御史兼 |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 (1393年) |
因蓝玉案罪诛 |
10 | 梁焕 |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 (1393年) |
以吏科给事中署 |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 (1393年) |
罢免 | |
11 | 翟善 | 扬州府泰兴县 |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 (1393年) |
以吏部主事署 |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闰九月 (1395年) |
降南宁府宣化县知县 |
12 | 杜泽 | 洪武二十九年丙子正月 (1396年) |
洪武三十年丁丑十月 (1397年) |
罢免 | ||
13 | 茹瑺 | 湖广行省潭州府衡山县 |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九月 (1398年) |
兵部尚书 |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398年) |
改任河南布政使 |
14 | 张𬘘 | 陕西行省奉元路富平县 |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398年) |
云南左布政使 | 建文四年壬午秋七月 (1402年) |
靖难之役后自经 |
15 | 蹇义 | 四川行省重庆路巴县 | 建文四年壬午九月 (1402年) |
吏部左侍郎 | 宣德三年戊申十月 (1429年) |
卒[19] |
16 | 郭琎 | 京师保定府新安县 | 宣德四年己酉四月 (1430年) |
吏部左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 | 正统八年癸亥正月 (1443年) |
致仕 |
17 | 王直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泰和县 | 正统八年癸亥正月 (1443年) |
礼部左侍郎 | 景泰二年辛未七月 (1451年) |
致仕[20] |
18 | 何文渊 | 景泰二年辛未七月 (1451年) |
景泰四年癸酉六月 (1453年) |
下狱旋释,致仕 | ||
19 | 王翱 | 京师河间府盐山县 | 景泰四年癸酉六月 (1453年) |
左都御史 | 成化三年丁亥七月 (1467年) |
病免 |
20 | 李秉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府曹县 | 成化三年丁亥十一月 (1467年) |
左都御史 | 成化五年己丑正月 (1469年) |
免 |
21 | 崔恭 | 北直隶顺德府广宗县 | 成化五年己丑正月 (1469年) |
吏部左侍郎 | 成化五年己丑五月 (1469年) |
丁忧 |
22 | 姚夔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严州府桐庐县 | 成化五年己丑五月 (1469年) |
礼部尚书 | 成化九年癸巳二月 (1473年) |
卒 |
23 | 尹旻 | 成化九年癸巳三月 (1473年)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五月 (1486年) |
劾免 | ||
24 | 耿裕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卢氏县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八月 (1486年) |
礼部尚书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 (1486年) |
改南京吏部尚书 |
25 | 李裕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丰城县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 (1486年) |
工部尚书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 (1487年) |
致仕 |
26 | 王恕 |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三原县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 (1487年) |
南京兵部尚书 | 弘治六年癸丑闰五月 (1493年) |
致仕 |
27 | 耿裕 | 弘治六年癸丑六月 (1493年) |
弘治九年丙辰正月 (1496年) |
卒 | ||
28 | 屠滽 | 弘治九年丙辰二月 (1496年) |
弘治十三年庚申五月 (1500年) |
致仕 | ||
29 | 倪岳 | 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 | 弘治十三年庚申六月 (1500年) |
南京兵部尚书 | 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 (1501年) |
卒 |
30 | 马文升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钧州 | 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 (1501年) |
兵部尚书 | 正德元年丙寅四月 (1506年) |
致仕 |
31 | 焦芳 | 正德元年丙寅四月 (1506年) |
正德元年丙寅十月 (1506年) |
进入内阁 | ||
32 | 许进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陕州灵宝县 | 正德元年丙寅十月 (1506年) |
兵部尚书 | 正德三年戊辰八月 (1508年) |
致仕 |
33 | 刘宇 | 正德三年戊辰八月 (1508年) |
正德四年己巳六月 (1509年) |
进入内阁 | ||
34 | 张彩 |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安定县 | 正德四年己巳六月 (1509年) |
正德五年庚午八月 (1510年) |
下狱死 | |
35 | 刘机 | 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 | 正德五年庚午八月 (1510年) |
礼部尚书 | 正德五年庚午十二月 (1510年) |
致仕 |
36 | 杨一清 |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云南府安宁州 | 正德六年辛未正月 (1511年) |
户部尚书 | 正德十年乙亥闰四月 (1515年) |
进入内阁 |
37 | 陆完 |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 | 正德十年乙亥闰四月 (1515年) |
兵部尚书 | 正德十五年庚辰十一月 (1520年) |
下狱,充军 |
38 | 王琼 |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太原县 | 正德十五年庚辰十一月 (1520年) |
兵部尚书 | 正德十六年辛巳四月 (1521年) |
下狱,谪戍 |
39 | 石珤 | 京师真定府藁城县 | 正德十六年辛巳五月 (1521年) |
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 正德十六年辛巳七月 (1521年) |
改东阁诰敕 |
40 | 乔宇 |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乐平县 | 正德十六年辛巳八月 (1521年) |
南京兵部尚书 | 嘉靖三年甲申七月 (1524年) |
致仕 |
41 | 杨旦 |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建安县 | 嘉靖三年甲申八月 (1524年) |
南京吏部尚书 | 嘉靖三年甲申八月 (1524年) |
未任免 |
42 | 廖纪 | 京师河间府东光县 | 嘉靖三年甲申十月 (1524年) |
南京兵部尚书 |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
致仕 |
43 | 罗钦顺 |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
辞不赴 | ||
44 | 李承勋 |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嘉鱼县 | 嘉靖六年丁亥八月 (1527年) |
南京刑部尚书 | 嘉靖六年丁亥十月 (1527年) |
改刑部尚书 |
45 | 桂萼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饶州府安仁县 | 嘉靖六年丁亥十一月 (1527年) |
礼部尚书 | 嘉靖八年己丑二月 (1529年) |
进入内阁,武英殿大学士 |
46 | 方献夫 |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 | 嘉靖八年己丑二月 (1529年) |
礼部尚书 | 嘉靖十年辛卯七月 (1531年) |
召,未赴 |
47 | 王琼 |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 | 嘉靖十年辛卯十二月 (1531年) |
嘉靖十一年壬辰七月 (1532年) |
卒 | |
48 | 方献夫 |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 | 嘉靖十一年壬辰七月 (1532年) |
以内阁掌部事 | 嘉靖十一年壬辰九月 (1532年) |
不再兼任 |
49 | 汪𬭎 | 嘉靖十一年壬辰九月 (1532年) |
嘉靖十四年乙未九月 (1535年) |
罢免 | ||
50 | 许赞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陕州灵宝县 | 嘉靖十五年丙申闰十二月 (1536年) |
户部尚书 |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九月 (1544年) |
进入内阁 |
51 | 熊浃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南昌县 |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九月 (1544年) |
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 |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十一月 (1545年) |
削为民 |
52 | 唐龙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华府兰谿县 |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十二月 (1545年) |
兵部尚书 |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七月 (1546年) |
罢免 |
53 | 周用 | 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 |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七月 (1546年) |
左都御史 |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正月 (1547年) |
卒 |
54 | 闻渊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波府鄞县 |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正月 (1547年) |
刑部尚书 |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九月 (1549年) |
致仕 |
55 | 夏邦谟 |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九月 (1549年) |
嘉靖三十年辛亥二月 (1551年) |
致仕 | ||
56 | 李默 |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瓯宁县 | 嘉靖三十年辛亥三月 (1551年) |
吏部左侍郎 | 嘉靖三十年辛亥十月 (1551年) |
削为民 |
57 | 万镗 | 嘉靖三十年辛亥十月 (1551年)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八月 (1553年) |
削为民 | ||
58 | 李默 |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瓯宁县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八月 (1553年) |
复用 |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二月 (1556年) |
下狱死 |
59 | 吴鹏 |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三月 (1556年) |
嘉靖四十年辛酉三月 (1561年) |
致仕 | ||
60 | 欧阳必进 | 嘉靖四十年辛酉三月 (1561年) |
嘉靖四十年辛酉十一月 (1561年) |
致仕 | ||
61 | 郭朴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彰德府安阳县 | 嘉靖四十年辛酉十一月 (1561年) |
礼部尚书 |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二月 (1563年) |
丁忧 |
62 | 严讷 | 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 |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三月 (1563年) |
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四月 (1565年) |
进入内阁 |
63 | 郭朴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四月 (1565年)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三月 (1566年) |
进入内阁 | ||
64 | 胡松 | 南直隶滁州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三月 (1566年) |
南京兵部尚书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月 (1566年) |
卒 |
65 | 杨博 |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阳府蒲州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月 (1566年) |
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 | 隆庆三年己巳十二月 (1569年) |
致仕 |
66 | 高拱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开封府钧州新郑县 | 隆庆三年己巳十二月 (1569年) |
以内阁武英殿大学士兼署 | 隆庆六年壬申六月 (1572年) |
罢 |
67 | 杨博 | 隆庆六年壬申六月 (1572年) |
万历元年癸酉九月 (1573年) |
致仕 | ||
68 | 张瀚 | 万历元年癸酉九月 (1573年) |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
罢免 | ||
69 | 方逢时 |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
以兵部尚书兼署 |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
不再兼署 | |
70 | 王国光 |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
万历十年壬午十月 (1582年) |
罢免 | ||
71 | 梁梦龙 | 万历十年壬午十月 (1582年) |
万历十年壬午十二月 (1582年) |
罢免 | ||
72 | 严清 | 万历十年壬午十二月 (1582年) |
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 (1583年) |
病免 | ||
73 | 杨巍 | 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 (1583年) |
万历十八年庚寅二月 (1590年) |
致仕 | ||
74 | 宋𫄸 | 万历十八年庚寅三月 (1590年) |
万历十九年辛卯五月 (1591年) |
卒官 | ||
75 | 陆光祖 | 万历十九年辛卯四月 (1591年) |
万历二十年壬辰三月 (1592年) |
致仕 | ||
76 | 孙鑨 | 万历二十年壬辰三月 (1592年) |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七月 (1593年) |
致仕 | ||
77 | 陈有年 |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八月 (1593年) |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七月 (1594年) |
致仕 | ||
78 | 孙丕扬 |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八月 (1594年) |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 (1596年) |
病免 | ||
79 | 蔡国珍 |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五月 (1597年) |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四月 (1598年) |
病免 | ||
80 | 李戴 |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六月 (1598年) |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十二月 (1603年) |
致仕 | ||
81 | 赵世卿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历城县 |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十二月 (1603年) |
以户部尚书兼署 |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五月 (1604年) |
辞 |
82 | 杨时乔 |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五月 (1604年) |
以吏部左侍郎署 |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二月 (1609年) |
卒 | |
83 | 孙丕扬 |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四月 (1609年) |
万历四十年壬子二月 (1612年) |
致仕 | ||
84 | 赵焕 | 万历四十年壬子八月 (1612年) |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九月 (1613年) |
致仕 | ||
85 | 王象乾 | 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 |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十月 (1613年) |
以兵部尚书兼署 |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 (1614年) |
不再兼署 |
86 | 郑继之 |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 (1614年) |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二月 (1618年) |
致仕 | ||
87 | 李汝华 |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闰四月 (1618年) |
兼署 |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六月 (1618年) |
不再兼署 | |
88 | 赵焕 |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六月 (1618年)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一月 (1619年) |
卒 | ||
89 | 李汝华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一月 (1619年) |
兼署 |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六月 (1620年) |
不再兼署 | |
90 | 周嘉谟 |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汉阳府汉川县 |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六月 (1620年) |
天启元年辛酉十二月 (1621年) |
致仕 | |
90 | 张问达 |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泾阳县 | 天启元年辛酉十二月 (1621年) |
左都御史 | 天启三年癸亥九月 (1623年) |
致仕 |
91 | 赵南星 | 北直隶真定府赵州高邑县 | 天启三年癸亥十月 (1623年) |
左都御史 | 天启四年甲子十月 (1624年) |
致仕 |
92 | 崔景荣 | 天启四年甲子十一月 (1624年) |
天启五年乙丑七月 (1625年) |
罢免 | ||
93 | 李宗延 | 天启五年乙丑七月 (1625年) |
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 (1625年) |
罢免 | ||
94 | 王绍徽 |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咸宁县 | 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 (1625年) |
左副都御史 | 天启六年丙寅闰六月 (1626年) |
闲住 |
95 | 周应秋 | 天启六年丙寅七月 (1626年) |
天启七年丁卯十一月 (1627年) |
罢免 | ||
96 | 房壮丽 | 天启七年丁卯十一月 (1627年) |
崇祯元年戊辰四月 (1628年) |
致仕 | ||
97 | 王永光 | 崇祯元年戊辰五月 (1628年) |
崇祯四年辛未三月 (1631年) |
罢免 | ||
98 | 闵洪学 | 崇祯四年辛未三月 (1631年) |
崇祯五年壬申八月 (1632年) |
罢免 | ||
99 | 李长庚 | 崇祯五年壬申十二月 (1632年) |
崇祯七年甲戌八月 (1634年) |
削职 | ||
100 | 谢陞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州 | 崇祯七年甲戌八月 (1634年) |
南京吏部尚书 | 崇祯十年丁丑二月 (1637年) |
罢免 |
101 | 田维嘉 | 崇祯十年丁丑三月 (1637年) |
崇祯十一年戊寅四月 (1638年) |
罢免 | ||
102 | 商周祚 | 崇祯十一年戊寅五月 (1638年) |
崇祯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638年) |
削职 | ||
103 | 庄钦邻 | 崇祯十二年己卯正月 (1639年) |
崇祯十二年己卯七月 (1639年) |
未至罢免 | ||
104 | 谢陞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州 | 崇祯十二年己卯八月 (1639年) |
复用 | 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 (1640年) |
进入内阁 |
105 | 傅永淳 | 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 (1640年) |
崇祯十三年庚辰九月 (1640年) |
罢免 | ||
106 | 李日宣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吉水县 | 崇祯十三年庚辰九月 (1640年) |
兵部尚书 | 崇祯十五年壬午六月 (1642年) |
下狱充军 |
107 | 郑三俊 | 南直隶池州府建德县 | 崇祯十五年壬午八月 (1642年) |
刑部尚书 | 崇祯十六年癸未五月 (1643年) |
罢免 |
108 | 李遇知 | 崇祯十六年癸未五月 (1643年) |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 (1644年) |
病去(明亡) | ||
南明吏部尚书 | ||||||
109 | 张慎言 |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泽州阳城县 | 崇祯十七年甲申五月 (1644年) |
崇祯十七年甲申六月 (1644年) |
罢免 | |
110 | 徐石麒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兴府嘉兴县 | 崇祯十七年甲申六月 (1644年) |
崇祯十七年甲申九月 (1644年) |
罢免 | |
111 | 张捷 | 南直隶镇江府丹阳县 | 崇祯十七年甲申九月 (1644年) |
弘光元年乙酉五月 (1645年) |
自杀 | |
112 | 张肯堂 | 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 | 隆武元年乙酉十一月 (1645年) |
隆武元年乙酉十二月 (1645年) |
调掌院 | |
113 | 曾樱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临江府峡江县 | 隆武元年乙酉十二月 (1645年) |
兼署 | 隆武二年丙戌四月 (1646年) |
罢免 |
114 | 瞿式耜 | 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 | 隆武二年丙戌十一月 (1646年) |
兼署 | 隆武二年丙戌十二月 (1646年) |
进入内阁 |
115 | 李若星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宁府信阳州 | 永历元年丁亥三月 (1647年) |
永历元年丁亥六月 (1647年) |
进入内阁 | |
116 | 侯伟时 |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公安县 | 永历元年丁亥六月 (1647年) |
以吏部右侍郎兼署 | 永历元年丁亥八月 (1647年) |
卒 |
117 | 瞿式耜 | 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 | 永历元年丁亥九月 (1647年) |
以内阁武英殿大学士兼署 | 永历二年戊子三月 (1648年) |
不再兼署 |
118 | 严起恒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山阴县 | 永历二年戊子三月 (1648年) |
以内阁东阁大学士兼署 | 永历二年戊子四月 (1648年) |
罢免 |
119 | 晏清 |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黄州府黄冈县 | 永历二年戊子四月 (1648年) |
永历四年庚寅五月 (1650年) |
罢免 | |
120 | 张佐辰 | 湖广都指挥使司平溪卫 | 永历四年庚寅五月 (1650年) |
以吏部右侍郎兼署 | 永历六年壬辰十月 (1652年) |
罢免 |
121 | 范矿 |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叙州府富顺县 | 永历六年壬辰十一月 (1652年) |
永历八年甲午九月 (1654年) |
罢免 | |
122 | 张佐辰 | 湖广都指挥使司平溪卫 | 永历八年甲午九月 (1654年) |
永历十年丙申三月 (1656年) |
进入内阁 | |
123 | 金维新 |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永昌府保山县 | 永历十年丙申三月 (1656年) |
以吏部右侍郎兼署 | 永历十二年戊戌十一月 (1658年) |
罢免 |
124 | 邓士廉 |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顺庆府广安州 | 永历十二年戊戌十二月 (1658年) |
永历十四年庚子十月 (1660年) |
进入内阁 | |
南明吏部尚书(监国鲁朝廷) | ||||||
112 | 朱兆柏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山阴县 | 弘光元年乙酉六月 (1645年) |
弘光元年乙酉八月 (1645年) |
罢免 | |
113 | 章正宸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会稽县 | 弘光元年乙酉八月 (1645年) |
监国鲁元年丙戌二月 (1646年) |
进入内阁 | |
114 | 李白春 |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 | 监国鲁元年丙戌二月 (1646年) |
户部尚书 | 监国鲁元年丙戌三月 (1646年) |
罢免 |
115 | 余煌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会稽县 | 监国鲁元年丙戌三月 (1646年) |
监国鲁元年丙戌六月 (1646年) |
自杀 | |
116 | 刘沂春 |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长乐县 | 监国鲁二年丁亥十月 (1647年) |
吏部左侍郎 | 监国鲁三年戊子八月 (1648年) |
进入内阁 |
117 | 朱永祐 | 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 | 监国鲁三年戊子十月 (1648年) |
以工部尚书兼署 | 监国鲁六年辛卯九月 (1651年) |
被杀 |
参考文献
- ^ 《明史》(卷72):“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侍郎为之贰。”
- ^ 《明史》(卷72):“吏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洪武三十一年,增设文选司主事一人。正统十一年,增设考功司主事一人。”
- ^ 《明史》(卷111):“明太祖十三年罢丞相,政归六部,部权重也.洪、宣以后,阁体既尊,而权亦渐重,于是阁部相持,凡廷推考察,各骋意见,以营其私,而党局分焉.科道庶僚,乘其间隙,参奏纷挐.驯至神宗,厌其嚣聒,置而不论,而被劾多者,其人自去.逮熹宗朝,则正论澌灭矣.庄烈矫之,卒不能救.二百七十年间,七卿之正直而独立者若而人,偏邪而嫉能者若而人,贪庸而媚宰辅者若而人,备列之,可以观世变矣,作七卿表.”
- ^ 《明史》(卷111):“自洪武十三年始.成祖迁都,南京止设侍郎.仁宗乃有尚书、都御史而未备.备官自孝宗始.其权位重者曰参赞机务,宪宗后乃专属之兵部.然累世承平,履其任者,惟养清望而已,无关政本……”
- ^ 《明史》(卷72):“明初,设四部于中书省,分掌钱谷礼仪、刑名、营造之务。洪武元年始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
- ^ 《明史》(卷72):“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仍隶中书省。六年,部设尚书二人,侍郎二人。吏部设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二人。”
- ^ 《明史》(卷72):“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 ^ 《明史》(卷72):“十三年,罢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惟户部侍郎二人。每部分四属部,吏部属部加司封。每属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寻增侍郎一人。”
- ^ 《明史》(卷72):“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定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并五部属,皆称清吏司。”
- ^ 《明史》(卷72):“建文中,改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正二品位侍郎上,除去诸司清吏字。成祖初,悉复旧制。”
- ^ 《明史》(卷72):“永乐元年,以北平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刑曹,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四人,照磨、检校各一人,司狱一人。寻户曹亦增设主事三人。后又分置六部,各称行在某部。十八年定都北京,罢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称行在。其留南京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复置各部官属于南京,去“南京”字,而以在北京者加“行在”字,仍置行部。”
- ^ 《明史》(卷72):“宣德三年复罢行部。正统六年,于北京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遂为定制。”
- ^ 《大明会典》(卷2):“国朝建官。初置中书省、设左右丞相等官。其属有四部、分治钱谷、礼仪、刑名、营造之务。洪武元年、始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秩正三品、设尚书侍郎等官、仍属中书省。十三年、革中书省、罢丞相。戒后世嗣君毋得复设丞相。有敢建言请复者、罪至族。语具祖训中。乃陞六部为正二品衙门。自是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其馀院司府寺监等官、莫不体统相维、品式具备。革除年、稍有变更。永乐初、悉复旧。因陞北平为北京、总置行部。后迁都分置、各称行在。十八年、定都北京、除行在字。其旧在南京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复称行在。宣德三年、革行部。正统六年、复除行在字、遂为定制。嗣后两京各衙门、官职并置、繁简随宜。间或因事损益、然建置皆本祖宗之旧。”
- ^ 《明史》(卷72):“景泰中,吏部尝设二尚书。天顺初,复罢其一。”
- ^ 《明史》(卷72):“按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永乐初,选翰林官入直内阁。其后大学士杨士奇等加至三孤,兼尚书衔,然品叙列尚书蹇义、夏原吉下。”
- ^ 《明史》(卷72):“景泰中,左都御史王文升吏部尚书,兼学士,入内阁,其班位犹以原衔为序次。”
- ^ 《明史》(卷72):“自弘治六年二月,内宴,大学士丘濬遂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之上。其后由侍郎、詹事入阁者,班皆列六部上矣。”
- ^ 《明太祖实录》(卷200):“洪武二十三年二月丙辰条,“陈敬,洪武十六年为吏部试尚书,十七年坐事免归””。
- ^ 蹇义十月解除部事,而俸给如旧,俸禄直至宣德十年去世为止。(详见:《明史》(卷149):“帝征乐安,义、原吉及诸学士皆从,预军中机务,赐鞍马甲胄弓剑。及还,赉予甚厚。三年从巡边还。帝以义、原吉、士奇、荣四人者皆已老,赐玺书曰:“卿等皆祖宗遗老,畀辅朕躬。今黄发危齿,不宜复典冗剧,伤朝廷优老待贤之礼。可辍所务,朝夕在朕左右讨论至理,共宁邦家。官禄悉如旧。”明年,郭琎代为尚书。”)
- ^ 《明史》(卷111):“直正月夺少傅兼太子太师衔,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