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爱德华兹
乔纳森‧爱德华兹(英语:Jonathan Edwards;1703年10月5日—1758年3月22日),至今仍被认为是美国最出色的神学家之,也是十八世纪美国大觉醒运动的领导者,亦同时被视为美国哲学思想的开拓者之一。
乔纳森‧爱德华兹 Jonathan Edwards | |
---|---|
出生 | 1703年10月5日 英属北美康涅狄格州温莎镇 |
逝世 | 1758年3月22日 (54岁) 英属北美普林斯顿 |
职业 | 牧师、神学家、布道家 |
十八世纪初正值理性时代和物质主义的思潮泛滥的时期,理性至上的浪潮对教会产生了冲击,爱德华滋被认为将属灵生命与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将对于信仰的热情注入到当时僵化的正统神学系统之中,使神学真的成为教会更新的动力[1]。
生平
加尔文主义 | |||
---|---|---|---|
约翰·加尔文 | |||
| |||
| |||
| |||
| |||
| |||
| |||
主题 |
出生
爱德华兹于1703年10月5日在北美东岸(今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温莎镇(Windsor)出生,在十一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父母都是出身于敬虔清教徒后代的家庭:父亲是公理会的牧师;母亲是北安普敦(Northhampton)极具影响力的教牧领袖斯托达(Solomon Stoddard)牧师的女儿,他自幼在家受虔诚的宗教教育熏陶。[2]
学业
1716年,进入耶鲁学院,接受严格的人文课程训练。他精通拉丁文、希腊文与希伯来文,所写的自然科学文字显示他具有罕见的观察舆分析能力。而神学方面,他对牛顿和洛克的思想特别感兴趣,也成为他日后深远的影响者。
1720年毕业,继续在校研读神学,同时受聘任纽约的一间小教会---苏格兰长老会。此间他对“本体”想出了一套思辩哲学,比英国哲学家柏克莱主教的想法还早。[3]1723年1月12日,他写下“立志”七十条,献上自己一生为上帝所用。[4]1724年毕业时,名列全班之首,应耶鲁之邀回校出任助教,因而有更多时间思想知识论的问题,探索上帝如何在人的心灵中作工。
婚姻
1727年7月28日,他与撒拉·彼伊勒本 (Sarah Pierrepont)女士结婚,撒拉的父亲为詹姆士(James Pierrepont)牧师,是纽黑文有名的牧师,也是耶鲁大学的创建人之一。他们的儿女成群,共育有11名儿女,8女3男,是一个温暖的模范家庭,他们的婚姻也被写为爱的故事。[5]
教区牧会(1703-1734)
1727年,他有过一次灵性的奇异经历,认识到上帝的绝对权威和人对上帝的依靠。同年年底,应外祖父斯托达(Solomon Stoddard)牧师主理的教会之邀,在麻萨诸塞州的北安普敦出任圣公会副牧师。斯托达讲道有能力,声誉也很好,却主张“半途信约”,意即明知道某人尚未得救,却可以守圣餐,但如此一来,信与不信的界限无形中消失、混杂了,既然圣与俗仿佛一体,基督徒也就没有必要分别出来过圣洁生活,以致信徒反应淡漠,而更大多数是不冷不热。1729年,外祖父斯托达去世,他便受命为北安普敦出圣公会的主任牧师。他和当地其他的牧师,感受到教会昏睡的情形,不只信仰生活就连道德生活也松懈不堪,他因对人的灵魂极其关心,多次想改革这种情况。[6]
复兴的火种(1735-1739)
他改革的事奉从讲道开始,证道辞博学精深,直到1733年,其中两篇道,<圣灵将神超自然之光直接照彻人心>和<因信称义>,在信徒中引起极大回响,令他们反省自己的属灵光景。[7]
1734年,镇上有两位年轻人死亡,但在死前因感到圣灵光照,因此痛彻悔改,开始向人见证上帝的恩典,然后才安然离世。因这事,爱德华滋鼓励大家多参与聚会,谈论信仰,而不要浪费生命在娱乐或闲谈中,不到几个月,他的会众有三百多人皈依基督教,呈现复兴觉醒景象,影响延及到美东各地,一个城镇一个城镇都经历复兴,[8] 是为“大觉醒运动”的滥觞。
1735年,复兴虽趋于平缓,但他更加感受到属灵的影响,他有时间详细纪录这次的运动,作神学反省,并开始著述,他在书房每天工作十三到十四个小时,是个多产的作家。他相信复兴是上帝的恩典,在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兴奋中彰显了出来。[9]
1737年,他将属灵复兴现象的观察和报导,写成一本书,是《神奇妙工作的忠实记述》(Faithful Narrative of the Surprising Work of God),同时在伦敦和波士顿出版,到1738年末,已经再印了许多版。此书被普遍传诵,为“大觉醒运动”作了准备。
大觉醒运动(1740-1749)
当时奇特的复兴现象,也引发有正反声音的表态,如耶鲁学院的前院长卡特勒(Timothy Curler)指责该运动为“宗教狂热主义”,会使人不听从父母甚至自杀。但是另外有人发表《一个未悔改之教牧工作的危险性》来反击那些攻击复兴的传统牧师。爱德华兹以《论圣灵工作的独特标记》回应在大觉醒运动中的“情感”争议,说明情感在宗教生活里是必要的,信仰对人而言必须超越“认知”的功能并转移到“意志”或“心”的功能。人要经历“思想的改变”和“心的改变”。
因著爱德华兹对复兴运动的著书报导,其影响不仅在美国也到了英国。1740年,布道家怀特腓德从英国来到美国东岸巡回布道,教会复兴之火重新挑旺,他讲道的消息一传出,几十哩内的工人马上放下工具,田野没有人耕作,听众常多达数千人,教堂容纳不下,都必须在户外讲道,人们成群结队来接受基督教。[10] 大觉醒运动于1740年达到颠峰,北安普敦再度成为中心,爱德华滋也成为中心人物。
1741年,他同时间要牧会还要旅行布道,在恩菲特镇(Enfield)宣讲了他最著名却不幸被误解的道<落在愤怒之神手中的罪人>(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这篇道极其震撼,他只是平和稳定的宣讲,而不是狂呼大叫,但圣灵大大动工,会众不能自己的懊悔哭泣,有的抱住座椅或教堂的柱子,恐怕就坠入地狱,众人皆愿全然委身于神。[11]
思辨圣灵工作
对于“大觉醒运动”,自由派的态度,是讥笑和否定,他们保持冰冷的礼仪,枯燥的讲章,对于复兴不感觉兴趣;另一种则是极端派,激动情感、无秩序、无节制的吵闹,反给大觉醒带来恶名,招致反对。爱氏要两面迎战,一方面他需要为复兴的事实做神学的辩解,另一方面他却要处理对复兴运动中圣灵工作的误解。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圣灵充满、圣灵恩赐的经历,提供了神学基础并牧养的指引,使教会从固守教义却了无生气的景况中释放出来,挑战信徒看重属灵与永生的事,并以追求神圣的美善为人生最大的快乐。[12]
哲学神学家(1750-1758)
爱德华兹是十七世纪的新时代中尝试依据新思潮来修订改革宗神学,但未变更其基本前提的神学家。目前现代学者以三个方向来诠释他的神学面貌:(一)对美国经验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二)在神学美学上承继奥古斯丁视神的本质和创造为“神圣之美”(divine beauty);(三)以历史观和历史哲学看他作为“护教家”的贡献。[13]
辞世
1750年6月22日,北安普敦圣公会以230票对23票,通过辞退爱德华滋牧师。这并不是偶然的事件,他先前谴责“半途信约”,决定只有真正清楚重生得救,而有良好品德的人,才可以有资格领受圣餐。使得有些放纵的青年受到指责,家长认为有失体面,反对他的人,就乘机煽动,造成教会辞退忠心服事24年的牧师。其后他转往另一小镇的教会,专事向印地安人传福音。
1757年,他应普林斯顿大学之聘,出任校长,1758年1月到任,时值普林斯顿爆发天花瘟疫,他因注射疫苗而不幸染病,于3月22日与世长辞。[14]
思想与著述
思想
“他著意高举神的至高主权、人的原罪和败坏、上帝的恩典和荣耀。”他认为上帝有绝对的主权,提出“上帝的恩典决定一切”;并深信人无法靠著自己的行为得救,因人性在堕落后为绝对的败坏;而人之所以能免于走向地狱的深渊,全是因上帝的恩典和怜悯紧紧抓住了人。[15]
“他重视真理的知识,但也同时看重宗教经验。”他受洛克的的经验主义影响,但却认为洛克有关经验的理论过于贫乏,而提出“心灵感觉”(超自然力量在人心中引发的经验),一旦被圣灵苏醒,便能感悟上帝的荣耀与美善,令他的经验形成有所不同,也就是影响了他的世界观。
“他深信一个真正得救的人,内里有圣灵的临在作印记,他外在的生活行为一定会反映他内在生命的真实。”他是一个律己甚严的人,然而他的自律是出于一种向往,一种分享上帝优美的圣洁渴求,这也是他在著述中所强调宗教情感的重要性。[16]
著述
他著述立论严谨,析理分明,本于《圣经》,很少引用其他作品。他的写作始于20岁,“立志”七十条,是在他遇见神的经历后,立志以上帝为他人生的目标之写作;“日记”则是他于21岁牧会时,对履行立志的自我醒思和检讨;38岁写“自述”,描述他信仰的历程和属灵经验,用以回忆信仰经过,并鼓励别人接受信仰、为信仰而活。[17]
牧会后以讲道为他的事奉,也是他思想的精华与呈现,他写过六百多篇讲章,至今仍以手稿的形式存在。[18] 他广读群书,写作题材相当广泛,包含哲学、伦理及科学在内。其中最有影响力和最重的的著作是《自由意志论》(On Freedom of the Will)、《伟哉原罪论辩》(The Great Christian Doctrine of Original Sin Defended )、以及《宗教情操论》(A Treatise Concerning Religious Affections)。[19]
论文举例
论圣灵动工
大觉醒运动带来正面的影响,但也有非常激烈的反对声浪,认为复兴只不过是狂热表现,其中特别反对复兴中许多人身体上有特别的反应;或认为有些人只不过是模仿别人,复兴现象只不过是一种集体的歇斯底里;或认为是讲道者把地狱描写的太可怕吓坏人了。因此爱氏回复说法,并提出圣经证明圣灵动工的证明。[20]
现象既不印证上帝动工,也不反证非上帝动工
- 发生不寻常的事:只要没有违反圣经的原则,就不能只因为所发生的事是不寻常的,就以此证明一个经验或一次复兴是假的。我们不能只以“教会不习惯”为理由,拒绝一个经验,因为上帝可能用新而特殊的方式动工。圣灵有至高主权,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成就祂的工作。
- 身体特别的反应:我们不可从“人身体上的反应”来判断是不是上帝在动工。当人的身体有不寻常的反应时,有三件事能帮助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事。第一是属天永恒之事的性质;第二是人性;第三是人的身体与心灵相互影响的定律。
- 信仰成为热门话题:如果有一股能力的运行使人心改变,而引起信仰上的辩论,那么不能因为这样而证明这不是圣灵动工。同样,这也不能证据一定是圣灵动工。
- 想像力超强:如果许多人的想像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不能证明这是圣灵动工,也不能证明这些人只是空想。
- 受榜样影响:如果人们很受别人榜样影响,这也不能证明不是圣灵动工。我们知道上帝在世上动工,也会使用中间的方法或管道。我可以推论证明:这种方法或管道可能从上帝而来,也可能从别处而来。
- 不智与脱序:当一股能力在运行时,即使有些人受了它的影响,却有不智与脱序的行为,这仍有可能是上帝的灵在动工。在信仰上不冷不热是可怕的事,热心是极美的事。然而,热心比所有其他的基督徒美德更需要特别留意查验。罪,尤其是骄傲的罪,最容易与热心掺杂。
- 错误判断(撒但欺骗):一个能力的彰显尽管有许多错误在其中,仍有可能是上帝的灵在动工。事实上,这些错误有可能是撒但的欺骗在其中作祟。不论上帝的灵如何以大能运行,祂也不会再按照使徒时代的那种方式,毫无错谬地引导教会。因为我们不能把任何人,或任何人的教义当成引导教会的不谬法则。
- 沦为异端:即使当一股能力在运行时,有些人似乎受了它很大的影响,却又堕入异端或罪恶中,但这能力的彰显仍可能是上帝的灵动工。假冒的事总是会有的,但这不代表每件事都是假的。在改革的时候,我们得有心理准备,这总是有可能会发生的。教会历史中每次大复兴都是这样。魔鬼不会闲著,他总是在麦子中撒下稗子;但圣灵的工作还是极荣耀地大步往前。
- 传讲地狱:如果传道人极诚恳而温柔地多多传讲上帝的律法何等可畏圣洁,因而带来复兴,有人就说这种复兴是传道人用地狱之火湖恫吓会众而促成的。这种说法并没有道理。如果真有永不止息的痛苦、有地狱,如果许多人极有可能下地狱,那么当然要警告他们!如果大多数的人,即使在所谓基督教国家的人,最后还是真的会下地狱,那么警告他们是必要的!我们要尽可能把真理告诉他们。在属世的紧急事件上,人绝不会掉以轻心。
上帝动工的印证:从《约翰一书》四章提出的那些记号
- 真耶稣受尊崇:如果一个人更尊重“真正的”耶稣,那就是圣灵动工的明确记号。如果一个人:a.深信他需要基督,也被带到祂面前;b.更相信基督曾出现在人类历史中;c.更确信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被上帝差遣来拯救罪人;d.承认祂是独一的救主,非常需要祂;e.比过去更敬爱祂、欣赏祂。我们就确定知道这是圣灵在动工。(但是我们不能保证这人已经得救了)。
- 撒但国受亏损:如果撒但国度的利益受到攻击,这必定是上帝的灵动工。撒但的国鼓舞人犯罪、贪爱世界的私欲,圣灵则不会。如果人:a.不太注重一般属世的快乐、利益与荣耀;b.弃绝追逐属世之事的热心;c.非常关切永世的事,和福音给人的永恒幸福;d.诚恳追求上帝的国和祂的义;e.感到罪恶的可憎,和因罪而导致的愁苦。 就表明上帝的灵在动工。
- 更爱慕圣经:魔鬼绝不会使人尊敬圣经。
- 弃假且归真:假如我们看到一个灵在运行,引导人进入真理,让人相信真实的事,我们就可以确定是圣灵在动工。
- 更爱上帝爱人:当人开始以真实的爱来爱上帝爱人时,我们就可以确定是圣灵动工。
论宗教情感
这是爱氏为奋兴运动所作的辩护,如前所言,当时他必须面对两个反应,一是反对复兴的自由派,一是混淆复兴的极端派。面对一连串基本问题,如作一个基督徒是什么意思?基督教是关乎我们头脑的事吗?我们如何知道人们已经悔改信主了呢?这些问题,对于现今时代的基督徒,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当尽可能了解真宗教的本质。[21]
情感
从彼前一8有两个标记可以清楚说明基督徒对他们的信仰是真实的:一是对基督的爱,“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二是在基督里的喜乐。这世界有苦难,但内在属灵的喜乐却远超过这些痛苦。彼得提到这喜乐的两个重点:第一,他告诉我们这喜乐的来源,是由信心来的。“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大喜乐。”其次,他形容这喜乐的本质是“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意即真正的信仰主要是存在于神圣的情感里面的。彼得在描述这些基督徒的经历时,他指出了仁爱与喜乐的属灵情感。
那么什么是“情感”呢?情感是人的意向和意志中较活泼热切的活动。而那些更积极有力、热切的意志行动,就是我们所称的“情感”(emotion)。上帝所要的信仰并不是在软弱、沉闷而毫无生气的愿望中所形成的,仅能使我们从冷淡中稍得振作;在他的话语中,上帝非常坚持我们应是认真的、属灵上积极有力的,而且我们的心在基督信仰中应该是活泼而旺盛的。这种内心活泼有力地投入真信仰,正是属灵割礼或重生的结果,也就是生命应许之所属。如果我们对基督信仰不认真,而我们的意志也不是旺盛地活动,那么我们就什么都不是。属灵的实际是那么的伟大,以致我们的心若不是活泼有力地行动,就不能适当反应。对我们的意志来说,没有什么比对灵命尽心竭力更必要的,也没有什么比不冷不热更可恶的。真宗教是有能力的,其能力首先就出现在心中。
论自由意志
爱氏的神学具有加尔文主义的明显特征,极力强调神的荣耀和人类的败坏,因此对亚米念派(有的译为亚米纽或亚米纽斯)与加尔文派中间所有争辩的中心点,是意志问题,他认为亚米念主义天生就是理性主义者与人文主义者,违反耶稣基督的真正福音,因此本篇论文的目的,是要确立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驳斥亚米念的自由意志说。[22]
意志是人心中对于事物的选择能力,是人心进行选择之能力或原则。因此所谓意志的行为,也就是选择的行为。而所谓意志的决定,就是假定一个结果必有一原因。若说意志被决定了,那就必有一决定者,所以意志既是决定者,也是被决定者,简单说意志对自身是行动和产生效果的原因,也是它自己行动所影响的对象。
亚米念认为意志有自决的能力,是意志自由的根本所在。爱氏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所谓意志决定它自己的一切自由行动,乃是人的心灵运用愿意或选择的能力,来决定意志一切自由的行动,也就是说是人的心灵以选择去决定它们,选择的行动受到别的选择行动的指挥,所以他认为意志不是自决的。另外,他又以自然和道德的因果来说明,凡发生的事,非有原因就不能发生,来支持他意志无法没有原因而自存的说法。
亚米念认为人若没有自由,就无所谓的善恶、赏罚及毁誉,自由必须绝对免去勉强,而且绝对免去必然性,才有值得赞美或指责的行为。然而这学派的人却承认神没有这种自由,也承认神是必然圣洁的,祂的旨意必然是向善的。若按其意见,神岂非毫无美德,因为祂行善乃属必然,祂不能不圣洁、不能不善良,若然如此,神的美德便是空名,人所归于神的称颂赞扬也成不值得。在此爱氏以神的道德优越是必然,也是可赞美的来讨论,这点他甚至觉得不需反驳,只要说明即可,因为这不会为基督徒所接受。
阿民念主义认为主动是一种不消极的,不属被动的东西,也就是说主动没有原因,也不是结果,因为凡是结果,就是被动的。然而他们却坚持说,人心中的活动乃是自决的结果,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这样就有了一种矛盾,行动既是为在前的选择结果,就不能成为主动的,而且人心不能同时在同一件事上,既是主动又是被动。
爱氏提出若以阿民念对行动和其结果的观察,必包含几点:1.它是必然又不是必然的;2.它是原因而来,又是没有原因的;3.它是选择和计画的结果,又不是选择和计画的结果;4.它是活动或能力的肇始,又是在前能力的结果。所以,爱氏认为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乃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东西。
作品
- 《基督徒走天路》 http://www.godoor.net/text/zhenli/jcjz22.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落在忿怒之神手中的罪人》 http://www.godoor.net/text/zhenli/jcjz07.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宗教情操真伪辨》 http://cclw.net/other/jhgrpx/11/index.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乔纳森.爱德华兹自传》 http://books.chinacath.org/files/article/fulltext/0/48.html[永久失效链接]
- 《信仰的深情(爱德华兹著)》 http://www.xiaodelan.org/BookList.asp?ClassID=34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爱德华滋选集》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821021912/http://book.edzx.com/Html/Book/1/1153/Index.html
- 《如何知道你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09231341/http://book.edzx.com/Html/Book/1/1302/Index.html
- 《复兴真伪辨》 本福德改写 赵中辉译
- 《爱德华滋选集》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 谢秉德译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933152.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爱德华兹日记选》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4072038/http://www.shengshan.org.cn/aidehuazirijixuan.htm
- 《爱德华兹自述》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4071146/http://www.shengshan.org.cn/aidehuazizishu.htm
- 《爱德华兹证道选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4071611/http://www.shengshan.org.cn/aidehuazizhengdao10.htm
- 《爱德华兹证道选2》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4072704/http://www.shengshan.org.cn/aidehuazizhengdao7.htm
- 《爱德华兹证道选3》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4072110/http://www.shengshan.org.cn/aidehuazizhengdao6.htm
- 《爱德华兹证道选4》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4072004/http://www.shengshan.org.cn/aidehuazizhengdao5.htm
- 《爱德华兹证道选5》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24071404/http://www.shengshan.org.cn/aidehuazizhengdao4.htm
争议
拥有奴隶
爱德华兹一生都与奴隶制有关。1731年6月,他买了一个名叫维纳斯的年轻黑人少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至少又买下了五名奴隶:乔布及罗斯·宾尼、泰特斯、约瑟夫及休,爱德华兹于1751年与乔布及罗斯结婚;泰特斯是他们的儿子,约瑟夫和休也是一对已婚夫妇。爱德华兹还拥有一名名叫利亚的奴隶,尽管这可能是维纳斯在 1736 年被接纳为爱德华兹所在的教会的会徒时使用的教名[23][24]。在于1741年所发表的一份小册子中,爱德华兹为与债务人、战俘或出生于北美的奴隶有关的制度辩护,但弃绝了大西洋奴隶贸易[25]。
在2010年代和2020年代,对这一事实的关注变得突出,反应涵盖从谴责[26]到认为他只是属于那个时期的人[27]的范围。其他评价者试图保留他们眼中爱德华兹的神学思想中宝贵的东西,同时指责他认可奴隶制[28]。
批评
信奉东正教的、非常认可普救论的著名神学家大卫·本特利·哈特博士曾经在其所发表的一段十分简短的影片中严厉地抨击了爱德华兹所持有的神学观点,他承认爱德华兹所持有的悊学观点非常优美,但他声称与尼撒的格列高利所持有的神学观点相比,爱德华兹所持有的关于惟一真神的神学观点是非常可怕的,原因是爱德华兹把神灵的形象转变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严苛的和贪得无厌的怪物的形象,哈特博士声称因为这位神灵如此乐于折磨世人,所以崇信这样一位嗜血的神灵的宗教只是比出现于石器时期的那些崇拜喜欢见到鲜血横流的神祇的原始宗教稍为良好一点,哈特博士总结道这位神灵远比魔王撒但更加令人感到恐惧,原因是祂不仅比撒但更加恶毒,而且拥有无限的力量,在影片的留言区中,不少后福音派人士表示他们认为爱德华兹等人所持有的神学观点违背了耶书亚辣比在《圣经》中所给予的教诲,这些人就像那些要求耶书亚辣比降火烧死不接纳他们的村民的门徒那样,后者因此而受到耶书亚辣比的斥责[29]。
参见
参考文献
- ^ 余达心,《感悟圣灵大能的思想家——爱德华滋》,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页。
- ^ Philip E. Howard, The life and diary of David Braineard with 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lifeand work of Jonathan Edwards,(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94), 11-12.
- ^ 陶理主编,《基督教二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香港:海天书楼,2004),第440页。
- ^ Philip E. Howard, 17.
- ^ Stephen R. Holmes, God Grace and God of Glory:an account of theology of Jonathan Edwards,(Edinburgh:T&T Clark, 2000), 2.
- ^ 余达心,《感悟圣灵大能的思想家——爱德华滋》,6-7。
- ^ 约拿单·爱徳华滋,《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爱徳华滋选集》,谢秉徳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9-10。
- ^ 余达心,《感悟圣灵大能的思想家——爱德华滋》,8。
- ^ 陶理主编,《基督教二千年史》,440。
- ^ Philip E. Howard, 29.
- ^ Stephen R. Holmes, 4;约拿单·爱徳华滋,《复兴真伪辨》,赵中辉译(台北: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03),2;Philip E. Howard, 29-30.
- ^ 余达心,《感悟圣灵大能的思想家——爱德华滋》,10-12。
- ^ 郑仰恩,《从加尔文到今日改革宗传统:多元开展,与时俱进的信仰旅程》,台湾教会公报社,2018。
- ^ Philip E. Howard,32-5;陶理主编,《基督教二千年史》,440。
- ^ 奥尔森,《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徳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601-3。
- ^ 余达心,《感悟圣灵大能的思想家——爱德华滋》(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3),16-21。
- ^ 约拿单·爱徳华滋,《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爱徳华滋选集》,12-4。
- ^ 他的证道辞现存的有1074篇,但完全写成的不超过一半。
- ^ 奥尔森,《神学的故事》,599-60。
- ^ 约拿单·爱徳华滋,《复兴真伪辨》,1-97。
- ^ 约拿单·爱徳华滋,《宗教情操真伪辨》,神学翻译团契译(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2001),1-27;余达心,《感悟圣灵大能的思想家——爱德华滋》,87-150;约拿单·爱徳华滋,《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爱徳华滋选集》,165-207。
- ^ 约拿单·爱徳华滋,《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爱徳华滋选集》,208-46。
- ^ Stinson, Susan. The Other Side of the Paper: Jonathan Edwards as Slave-Owner. Valley Advocate. April 5, 2012 [October 5, 2017].
- ^ Sweeney, Douglas A. Jonathan Edwards and the Ministry of the Word: A Model of Faith and Thought.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10: 66–68. ISBN 978-0-8308-7941-0.
...they owned several slaves. Beginning in June 1731, Edwards joined the slave trade, buying 'a Negro Girle named Venus ages Fourteen years or thereabout' in Newport, at an auction, for 'the Sum of Eighty pounds.'
- ^ Minkema, Kenneth P. Jonathan Edwards's Defense of Slavery (PDF). Massachusetts Historical Review (Race & Slavery). 2002, 4: 23–59. ISSN 1526-3894.
Edwards defended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slaves as those who were debtors, children of slaves, and war captives; for him, the trade in slaves born in North America remained legitimate.
- ^ Raymond, Kaymarion. Slavery in Northampton. From Wicked to Wedded. June 19, 2021.
- ^ Jonathan Edwards and Slavery.
- ^ Jonathan Edwards and His Support of Slavery: A Lament. February 27, 2019.
- ^ Hart, David Bentley. Universalist Musings. Leaves in the Wind. 2022-01-27 [2024-10-05].
延伸阅读
- Holmes, Stephen R. God of Grace and God of Glory: An Account of Theology of Jonathan Edwards. Edinburgh: T&T Clark, 2000.
- Howard, Philip E. The Life and Diary of David Braineard with 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Jonathan Edward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94.
- 余达心。《感悟圣灵大能的思想家——爱徳华滋》。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3。
- 约拿单·爱徳华滋。《宗教情操真伪辨》。神学翻译团契译。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2003。
- 约拿单·爱徳华滋。《复兴真伪辨》。赵中辉译。台北: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03。
- 约拿单·爱徳华滋。《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爱徳华滋选集》。谢秉徳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1991。
- 奥尔森。《神学的故事》。吴瑞诚、徐成徳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
- 陶理。《基督教二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译。香港:海天书楼,2004。
外部链接
- Jonathan Edwards Center, Yale University, [2019-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Complete online critical edition of Edwards.
- Jonathan Edwards Collection Majority of Edwards's surviving manuscripts including over one thousand sermons, private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notebooks, correspondence, printed materials, and artifacts from the 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at Yale Univers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ESocie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network of Jonathan Edwards scholars and enthusiasts promoting research and interest in America's Theologian.
- Template:PRDL. A finding list of eighteenth-century published works by Edwards in the public domain.
-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ntains "Freedom of the Will" and "Dissertation on Virtue", lightly edited for easier read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erspectiv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 A Research and Reference Guide, an Edwards bibliography
- Shocking Beliefs of Jonathan Edwar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互联网档案馆中乔纳森·爱德华兹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 来自乔纳森·爱德华兹的LibriVox公共领域有声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