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定义
十二章纹必须要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
内容和象征意义
十二章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到了周代正式确立,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也是依照十二章设计的。
十二章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例如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 日:即太阳,汉代以来的图案中常绘有三足乌鸦,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1]等神话。
- 月:即月亮,汉代以来的图案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取材于“嫦娥奔月”[2]等神话。
- 星辰:即星宿,通常以若干小圆圈表示星星,之间以直线相连,组成星宿图案。
- 山:图案为群山之象。
- 龙:图案为龙形。
- 华虫:图案为鸟形,理解争议较大,孔颖达解释为“雉”。[3]
- 宗彝:即宗庙彝器,图案为尊形,是宗庙祭祀用的酒器。
- 藻:即水藻,图案为水草形。
- 火:即火焰,图案为火焰形。
- 粉米:即白米,图案为数个米粒形。
- 黼:图案为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 黻:图案抽象,为黑青相间的两“弓”形相背之纹饰,为刺绣之花纹。
十二章,又称“十二文章”。“文”和“章”,古代本为并列的两个词。“文”本意为纹样。[4][5]“章”本意为彰明。[6][7]二者合指服装上的花纹、图案。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天子服有文章。”孔颖达注《礼记》称:“夏后氏画之以山,殷人增之以火,周人加龙以为文章。”而带有某种文章的服装,称为章服。[8]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出处
《尚书·益稷》中,舜帝在和大禹讨论天地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影响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之十二章国徽,即系采用十二章之设计。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所镌刻之中华民国国玺,包含中华民国之玺、荣典之玺,玺钮上亦均刻有十二章纹样。
李氏朝鲜衣冠学习明制,国王著九章冕服,即:“上衣青色,装饰五章,龙在两肩,山在背部,火、华虫和宗彜在两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𫄸色,装饰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大带、蔽膝、佩、绶等配件;王世子著七章冕服。光武改革后,成立大韩帝国,皇帝冕服亦改做最高等级的十二章冕服。
日本从唐朝引进十二章纹制,文武天皇发布的《大宝律令》规定,天皇在正式场合著十二章冕服“衮龙御衣”。732年,冕服上衣饰日、月、七星、山、火、龙、华虫,下裳饰藻、粉米、斧、黻。
-
日本孝明天皇衮衣上的十二章纹样
参见
参考文献
- 沈从文、王㐨 著,《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