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善 (宗教)

全善(英语:Omnibenevolence,源自拉丁语中意为“全”的“omni”、意为“好”的“bene”与意为“意愿”的“volent”)是一个宗教上的词汇,《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无尽的慈善”(Unlimited or infinite benevolence)。一些哲学家认为由于罪恶问题的存在,不可能(至少几乎不太可能)在全知全能之馀展现出全善的本质。不过包括阿尔文·普兰丁格在内的另外一些哲人则主张全善与其它神性并存的合理性英语Alvin Plantinga's free will defense。这一词汇较多地在宗教哲学的学术创作层面被当作术语使用,以罪恶问题及相关神义论话题上的讨论为主。由于“无限慈善”的构成难以有具体定义,全善一词也通常由“完美品德”(perfect goodness)或“道德完美”(moral perfection)等短语指代。

词源

英文中的“Omnibenevolence”在一些清教徒评论人士笔下偶尔可见。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被使用的最早记录可追溯至1679年。但天主教会并未被发现有在礼拜仪式或者教义问答中提及过“omnibenevolent”的说法。现代社会中,使用该词者包括了乔治·汉密尔顿·史密斯英语George H. Smith——其于1980年出版的《无神论:反对神的论据》(Atheism: The Case Against God)一书中指出神的特质并不具有一致性[1]。然而这一词汇在另一方面也被用于为神之属性的一致性辩护,例如乔纳森·克瓦韦格(Jonathan Kvanvig)的《地狱问题》(The Problem of Hell,1993年)和约书亚·霍夫曼(Joshua Hoffman)与加里·罗森克兰茨(Gary Rosenkrantz)的《神性》(The Divine Attributes,2002年)[2]

全善一词也见于某些著名罗马天主教人物的作品,如宗教神学博士英语Doctor of Sacred Theology罗伯特·巴伦神父英语Robert Barron (bishop)在2011年出版的《天主教:前往信仰之心的旅途》(Catholicism: A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Faith[3]

参考资料

  1. ^ Smith, George H. Atheism: The Case Against God. Prometheus Books. 1980. ISBN 0-87975-124-X. 
  2. ^ Hoffman, Joshua; Gary Rosenkrantz. The Divine Attribute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2. ISBN 0-631-21154-3.  Used throughout the book.
  3. ^ Robert Barron. Catholicism: A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Faith. 2011. ISBN 03077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