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占香港总人口91.6%左右[1],现今的香港人主要为于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由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及其后代。
本条目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简介
香港历史源远流长,旧石器时代已有百越族居住,其后被秦朝征服后方踏入信史的开端。
英国1841年于《南京条约》取得香港岛后,英国再于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分别取得九龙半岛及租借新界99年。占领香港后,英国把香港定位成中国与世界的转口港。开埠早期的香港人主要来自广东及福建。当时控制着东南亚经济的福建人以香港为中心,与中国大陆经商以及提供资金作反清革命;同时,香港亦是广东省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华工以及非法移民中转站。此外,香港亦有不少来自五口通商的城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抵港的人口。
现今香港通婚、依亲的新移民人口仍然主要来自广东省,占84%[2],当中有不少是逃港者的亲属,此外自由行、双非婴儿等人口往来亦主要源自广东。改革开放后,由上海抵港的人口快速地增长。
香港人主要由广府民系、闽海民系和客家民系组成。各时期的香港与中国大陆、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也有大量的人口往来。香港的回乡养老计划暂只包括广东及福建省,所以有大量人口在广东及福建省养老,广东部分大都以逃港人口回乡为主。此外亦有大量东南亚富豪以至由香港合法以及非法移居到欧美的中产甚至基层人士,亦经常往返香港、东南亚以及欧美。所以,拥有香港居留权的人比750多万常住人口还多很多。
香港人口概况
2014年年中,香港人口7,241,700人,男性3,345,100人,女性3,896,600人。[3]:10[4];与2013年年中人口7,187,500人比较,增加54,200人,增长率为0.8%。[3]:10
2020年,香港人口7,474,200人,男性3,409,700人,女性4,064,500人[5][6]。而且,四人家庭普遍祇能居住或拥有面积在400至1000平方英尺(约37.2至74.3平方米,12.3至30.7坪)的空间[7]。
202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1年年中的居港人口数目为 7,413, 070人,其中7,334,652人为常住居民、78,418 人为流动居民。
2022年年中,根据政府统计处香港人口普查公布,香港人口总数为729.16万人,其中男性约332.96万,女性396.2万[8],比202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少了12.17万人。[9] 在香港施行《香港国安法》后产生新的政治环境下,2022年中与2021年年中人口约748万人相比,减少约12万人,跌幅1.6%,移除了死亡人数与出生人数约2.5万人的差额、以及1.83万移入的单程证持有人后,仍然有9.5万人净移出香港[10]。而增长率下降了1.6%。[8]
2022年底, 根据2023年2月17日媒体引述统计处资料,香港人口的临时数字733.32万,按年跌0.9%、减少6.83万人,当中包括自然减少2.95万人及净移出3.88万人。[11]
2024年年中,根据政府统计处发表的数字,香港人口总数为753.18万人,其中男性约342.47万,女性410.71万。[12]
年份 | 年中人口 | 增长人数 | 增长率 | 性别比率* |
2001年 | 6,724,900 | 39,700 | 0.59% | 956 |
2002年 | 6,736,000 | 12,000 | 0.16% | 954 |
2003年 | 6,752,500 | 16,500 | 0.24% | 945 |
2004年 | 6,795,100 | 42,600 | 0.63% | 933 |
2005年 | 6,831,500 | 36,400 | 0.53% | 925 |
*性别比率指每千名女性对男性数目,少于一千代表女多于男
地区 | 1851年 | 1861年 | 1871年 | 1881年 | 1891年 | 1901年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香港岛 | 22,805 | 69.1 | 83,307 | 69.8 | 93,094 | 75.0 | 117,658 | 73.4 | 165,452 | 74.7 | 197,811 | 69.7 |
九龙 | 不适用 | 5,105 | 4.3 | 4,561 | 3.7 | 9,021 | 5.6 | 19,997 | 9.0 | 43,883 | 15.5 | |
新界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
水域 | 10,178 | 30.9 | 30,909 | 25.9 | 26,543 | 21.4 | 33,723 | 21.0 | 35,992 | 16.3 | 42,281 | 14.9 |
总计 | 32,983 | 119,321 | 124,198 | 160,402 | 221,441 | 283,975 |
地区 | 1911年 | 1921年 | 1931年[13] | 1961年 | 1971年[14] | 1981年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香港岛 | 244,323 | 53.5 | 347,401 | 55.6 | 409,203 | 48.7 | 1,004,875 | 32.1 | 996,183 | 25.3 | 1,183,621 | 23.7 |
九龙 | 69,391 | 15.2 | 123,448 | 19.7 | 263,020 | 31.3 | 1,578,026 | 50.4 | 2,194,853 | 55.8 | 2,450,187 | 49.1 |
新界 | 81,227 | 17.8 | 83,163 | 13.3 | 98,157 | 11.7 | 409,945 | 13.1 | 665,700 | 16.9 | 1,303,005 | 26.1 |
水域 | 61,798 | 13.5 | 71,154 | 11.4 | 70,093 | 8.3 | 136,802 | 4.4 | 79,894 | 2.0 | 49,747 | 1.0 |
总计 | 456,739 | 625,166 | 840,473 | 3,129,648 | 3,936,630 | 4,986,560 |
地区 | 1991年[15] | 2001年[16] | 2011年[17] | 2021年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香港岛 | 1,250,993 | 22.0 | 1,335,469 | 19.9 | 1,270,876 | 18.0 | 1,195,529 | 16.1 |
九龙 | 2,030,683 | 35.8 | 2,023,979 | 30.1 | 2,108,419 | 29.8 | 2,232,339 | 30.1 |
新界 | 2,374,818 | 41.9 | 3,343,046 | 49.8 | 3,691,093 | 52.2 | 3,984,077 | 53.7 |
水域 | 17,620 | 0.3 | 5,895 | <0.1 | 1,188 | <0.1 | 1,195 | <0.1 |
总计 | 5,674,114 | 6,708,389 | 7,071,576 | 7,413,070 |
香港人口史
分区民系人口及经济
区议会选区人口收入中位数分析、人口迁移史
区议会选区收入以及民系分布
区议会选区家庭住户收入中位数不包括外佣在内,而香港职业收入中位数则包括外佣和大量的一周只工作不足20小时的人口(特别是女性)。
本表是香港特别行政区2011及2006年[18]按区议会分区划分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 [19]。
区名 | 主要族群 | 语文数据、族群及迁移史(广州话以外最大族群) |
湾仔区 | 闽南、广府 | 湾仔区是全港人口最少的地区,与离岛区人口相约。[20]语文数据中广府人以外最大族群为闽南人,其次为吴越人,湾仔市区亦有不少广府人以及各省籍人口。港岛四区同时亦是英语人口最多的四区之一,超过2万人。此区人口非常少,只有15万,人口亦只有第二少的中西区人口的一半多些。因为人口少,没有公屋,区内收入长时间为全港第一。根据香港政党估计,湾仔区以及中西区总共有30万名闽籍人口[21]铜锣湾、大坑、跑马地、渣甸山的人口自开埠以来即是福建人的密集区,在民国时代才伸延到北角,区内有不少开埠以来的移民以及南洋华侨,北角亦有不少南洋华侨,但亦有不少战后移民。至今闽籍以及闽侨后代最集中的地方实在跑马地以及大坑一带,基督教会香港闽南堂总堂亦设在跑马地,分堂则设在北角和香港仔,在语文未统一的年代,虎豹别墅附近社区皆与新加坡、福建无异,至今南洋富商很大量都聚居在天后、大坑、渣甸山以及中半山一带,中半山有粤籍以及闽籍的人口。本区的富人区在中半山、湾仔市区新楼、铜锣湾、大坑、跑马地、渣甸山一带,湾仔市区旧区唐楼林立,虽然没有公屋区,但收入不高,区内唐楼区和富人区亦有贫富悬殊的情况,如轩尼诗选区25,000[22],鹅颈选区28,230[23]爱群选区
25,000[23]渣甸山选区(包括大坑的豪宅区如豪园)115,000 [24],收入相差5倍,而区内的富人区以跑马地、大坑为主,全部选区收份中位数最少亦有40000收上。 |
中西区 | 闽南、潮州、混合 | 原维多利亚城西面,包括本来的中区和西区,中西区的人口集中在西区,占了中西区压倒性的人口比例,而中区的建筑则以商业大楼为主。最大族群为西环以及西环半山的潮州人和中上环以及相关半山的闽南人,早期中环以及中环半山各族群人口聚集,人口数量相若,吴越人有闽南人的42%,四邑人亦有闽南人25%,山顶为香港所有不同族群富豪聚居地,中环半山是所有族群中产聚居地,市区什至半山区都为香港旧区,很多房屋楼龄超过50年。港岛四区同时亦是英语人口最多的四区之一,超过2万人。香港转口贸易以及华侨商号几乎全部由福建人控制[原创研究?],中上环一带早期便有大量的闽籍人口,部分经营茶行或海味店。中西区唐楼林立,当中亦居住了收入较低的人群,但因为中西区只有两座公屋,使区内收入中位数高企,但中环、上环、中环半山的收入仍是铜锣湾、北角以及相关半山以外收入最高的地区,亦有北角、炮台山、城市花园、北角半山的收入的70%,北角半山(宝马山选区):96,740[25]
而中环半山(半山东选区):70000[26],非半山的地区如北角西面的炮台山[27]和城市花园[28]有50,000-52,000,而中环[29]以及上环[30]都有32000-36000,而山顶是香港最富有人仕的聚居地,收入略低于深水湾,为全港第二高的地区,家庭月入达167,330[31]。 |
西贡区 | 闽南 | 人口早期以客家村人口为主,其后再主要由观塘区迁入,近年大量由东区迁入,最大族群为闽南人,亦有闽东人、客家人、潮州人,客家人数量为闽南人的57%,亦有广府人,其余族群人口更少。西贡区英语人口仅次于港岛四区,大约有1.7万人。近年非常多东区人口迁入,当中不少为东区人口的下一代新置业人口本区也有部分观塘区人口下一代新置业迁入,使西贡区有不少外来的年轻人口。[来源请求] |
南区 | 广府、闽南 | 南区公屋以及居屋比例占全区一半人口,比很多新界地区的公屋比例更密集,而人口亦主要来自渔民以及逃港潮的人口。此区不少都为广府人,其余最大族群为潮州人,其次为闽南人,闽南人为潮州人的70%,人口主要分布在鸭脷洲(占六个区议会选区)、薄扶林和香港仔。本区人口很多都是公屋居民。港岛四区同时亦是英语人口最多的四区之一,超过2万人。富豪人口只占本区非常少的比例,收入中位数亦以区内中低价私楼人口为主。原居民以闽南以及蛋家渔民为主。区内住在私人住宅的人口不足区内一半的总人口,只有42 868/85 837户。[32]深水湾独立屋是香港各省籍各来源富豪的聚居地,而浅水湾的分层楼宇价格其实不是非常高,英尺价比相同楼龄的港岛北岸主要市区(上环到北角)和半山区楼价低,但不乏2000英尺大宅,亦居住了不少较富有的人仕,亦有来自香港各区后来发迹的广东富商以及南洋富商移入南区私楼区以及独立屋中,香港仔为渔民的聚居地,亦居住了同以闽南话沟通又买不起北角一带物业的南洋华侨。 |
东区 | 闽南、潮州、闽东 | 东区是香港岛的主要人口构成,占香港岛人口的一半,主要人口为闽籍人口,其余则以闽南系渔民、外区换楼客以及当年逃港潮抵港人士为主。私楼区以至居屋区人口很大量都来自福建,是香港福建人的密集区,香港26%的闽籍人口亦居住在东区,但大多数都改以广州话沟通,闽南人人口在第二族群潮州人十倍以上,四邑人也只有闽南人的5%,此外亦有非常多的福州人、莆仙人,但福州人、莆仙人在港人口较少,列入其他语文选项,更是以私楼为主的铜锣湾、北角、鲗鱼涌人口大部分。东区有20%人口居于公屋,有15%人口居于居屋,东区的公屋和居屋人口在港岛区仅次于南区的50%。筲箕湾一带的私楼较多,所以在整体人口之中福建籍人口亦有一定多数量,但在柴湾的福建籍人口优势已经不太大了。柴湾以及筲箕湾和南区同样为港岛其中主要公屋区份,人口有主要来自渔民以及逃港潮人口,亦有经济能力较差的闽籍人口居于公屋之中,但公屋系统主要来自全港的分配计划,所以人口成分较复杂,但柴湾以及筲箕湾一带私楼区仍以由北角一带迁居或能力较北角一带低的南洋华侨为大多数,福建籍人口在全区总共亦占66%的人口,东区的私楼人口史基本上来自福建以及南洋华侨家属移民史,人口很多都来自民国时以及战后移民潮香港人口暴增时,香港人口在清末由20万上升到抗战前夕的160万下降到二战完结后50万,在中共夺权后更上升到220万,北角以及鲗鱼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亦有不少福建人柴湾以及筲箕湾一带定居,福建人和原居民闽南系渔民语言和文化相通,所以在不少闽南渔民聚居的地区如香港仔亦有不少福建人,东区建区以后一直以闽籍人口为压倒性多数,60年代其他族群才开始迁入柴湾以及筲箕湾一带。在北角为香港旧区,有非常多福建老人,他们仍以闽南话沟通,东区亦有人口老化的问题。因为东区有很多住屋需求,本来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加上南洋华侨一直迁入香港,50-80年代陆续有大量房屋兴建,很多人口或其下一代亦在数十年前由唐楼陆续迁入东区当年的新建屋苑如太古城,杏花邨,东区铜锣湾、北角、鲗鱼涌一带同时为日本人在港的主要聚居地,占总日语人口的超过25%。其余人口依次为潮州、吴越、客家、四邑,但总和也只有闽南的35%,除了部分吴越人在北角春秧街一带,是香港岛吴越人的集中区,其他族群(包括吴越)大多在柴湾一带。[33]公屋私楼收入差别亦非常大。铜锣湾、北角、鲗鱼涌亦是香港旧区,因为30年前亦有重建,部分楼龄大约30年,不少亦超过50年,近年亦不停重建,加上北角新楼一带楼价高企,很多换楼客向新楼英尺价比北角一带还低的西贡区迁移,东区人口不停减少,亦带动西贡区收入不停上升,东区收入亦由第三降到第五。香港各省各民系的语文都在六十年代末期统一,此后亦有部分其他民系人口包括广府人迁入,各省籍人口的第二、三代绝大多数以广州话为母语,虽然很多人口都以广州话沟通,但本区不少人口二、三代前来自福建,部分或经台湾以及南洋迁居。港岛四区同时亦是英语人口最多的四区之一,超过2万人。40年前已经有部分东区的闽籍人口或第二代由唐楼搬入同区新楼中,亦引来另一批由福建南下或南洋迁居的移民居住于唐楼之中,特别在旧区,不少闽籍港人把自己投资的物业以低价租给同乡,但由1980年起的福建移民仍远不及广东。因为郭春秧后人曾在北角大办夜总会,郭春秧为主要地主的春秧街一带亦有不少上海人,但根据语文数据,上海人在东区不足福建籍人的10%,东区较富有的上海人口大多集中在春秧街一带,较穷的则被迁入柴湾一带的公屋区,东区也有少量的广府人口,但香港上海人最集中的地区为深水埗区一带,东区直到小西湾的私楼区亦有大量的闽籍人口,小西湾亦有福建中学,但各省籍的港人首要志愿亦是传统名校。[34]进入东区私楼的广府人主要在交通方便以及邻近维园的天后以及就业机会较多的北角,以天后较多,但两区仍以闽籍人口为主,而鲗鱼涌以东的私楼区,因为远离原居地以及原朋友圈子,亦没有政府机构提供就业机会,外区广府人便更加少迁入了,所以鲗鱼涌、大坑、跑马地一带的闽籍人口非常密集。越近铜锣湾的英尺价越高,越往东英尺价则越低。北角到鲗鱼涌只有两座公屋,而筲箕湾以及柴湾是香港岛公屋最密集的区份,虽然外区换楼客较少,但本区公屋的第二代部分能力较高的亦有在同区内置业,但只占人口较少部分。筲箕湾以及柴湾人口亦有全湾仔区二倍,闽籍人口没有压倒性优势,但因为筲箕湾以及柴湾的私楼以及居屋区以闽籍人口为大多数,他们没有主导权,不少筲箕湾以及柴湾闽籍人口主张把更多的闽籍人口为主地区划入东区,最后港岛近半人口亦被划入东区,范围不合理的庞大,人口收入背景亦不相同,东区人口亦是港岛其他三区人口的总和,以闽籍为大多数的铜锣湾、北角、鲗鱼涌已有湾仔区二倍人口,因为湾仔区人口已经很少,所以东角、跑马地一带闽籍人口密集的区份亦要归入湾仔区,亦使铜锣湾一分为二,名校如皇仁书院被划入湾仔区,庇理罗士女子中学、维园被划入东区,使铜锣湾、大坑、跑马地一带的设施被一分为二,部分铜锣湾以及北角居民亦主张把铜锣湾以及北角和人口、面绩极少的湾仔区合并[35]。近年有区份重划的建议,有把开埠以来即得到发展的湾仔以及铜锣湾划成同一区,以闽籍人口为大多数的铜锣湾、北角、鲗鱼涌划成同一区、筲箕湾以及柴湾划成同一区、湾仔并入中西区等建议。[36]。因为东区人口自成一角,都是以福建籍为主,港岛以外的福建人都集中在北角一带的区议会分区,居于新界、深水埗以及油尖旺等的族群可能很少机会和香港的福建人接触,但他们从娱乐圈接触东区名人如江若琳、傅颖、林峰、王贻兴等都是闽籍。因为主要为住宅区,香港市民普遍对鲗鱼涌以东的地区只有非常少的认知。香港岛的地价远高于九龙,北角亦被规划为香港东部的政府部门以及商业的中心,港铁把将军澳以及九龙东一带的人口直接接通北角,鲗鱼涌太古城则为港岛东部的购物中心,北角则为香港福建人主要的联谊中心,自开埠以来即有小福建之称。 |
荃湾区 | 广府 | 主要为广府人,亦有深水埗区以及黄大仙区居民的第二代,或与逃港潮有关,其余最大族群为闽南人,或从中西区唐楼迁入此区新建的屋苑,或是80年代以后的亲属移民,第三族群客家人有闽南人42%,是原居民或逃港的人口,此区为新界区之中沙田区以外最早发展的区份,但都主要是7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 |
九龙城区 | 闽南、混合及泰国 | 最大族群为闽南人,其余吴越人、客家人、潮州人族群人口相若,都大约为闽南人的33%,亦有些广府人和泰国人。 |
沙田区 | 广府 | 本来为客家村的地区,但后来有非常多人口由深水埗区以及黄大仙区迁入,大多为广府人,亦是本区人口的主要成分,客家人则成为第二族群,其余潮州人、闽南人、吴越人族群人口相若,为客家人60-80%。 |
大埔区 | 客家、泰国、广府、潮州、鹤佬及闽南 | 本为乡郊,近二十年才较多开发,以客家人为大多数,超越第二的潮州人4倍,更超越闽南人10倍、吴越人20倍,本区以客家人为主要多数,亦有些广州人以及四邑人。原居民亦有一些鹤佬以及蜑家渔民,广府围头以及客家乡亲在区内有很大的影响力。近几年,大埔区的泰国餐厅越开越多,居于大埔的泰国人比观塘、九龙城还要多。 |
油尖旺区 | 广府、中国内地(大陆)投资移民、全球 | 西九九龙站一带为中国大陆投资移民最集中的区份,此区普通话人口急剧增长,有6330名普通话人口,大多在九龙站一带,九龙站的豪宅区的推销对像亦主要为中国大陆人而非香港人,九龙站一带有很多人口以普通话沟通,但亦有各省籍的香港人较富有的换楼客。最大族群为广州人和四邑人,其次为吴越人,吴越人为四邑人人口的69%,潮州人以及闽南人人口相约,为四邑人的55%。油尖旺区西九填海区以外为香港旧区,很多房屋楼龄超过50年。重庆大厦为香港最全球化的地区,周边地区有大量南亚、印度、南美、欧美以至世界各地人士聚居,广东道在百年前即有很多广东人,但近年尖沙咀一带,除了旧区外,西九九龙站一带多为中国大陆人,油尖旺区在数十年前为广东人联谊的地区,20年前开始亦有不少节目慨叹,广东道已无广东人,北京道却充满北京人。尖沙咀是香港商业区,投资人口包括南洋华人富豪,如香格里拉以及外国集团。广东道有非常多的大陆游客。 |
离岛区 | 广府、混合、闽南渔民、中国内地(大陆)依亲移民(以广东人为主) | 人口部分由西九龙以及新界西迁入,早期以公屋为主,人口较为贫穷。东涌一带有非常多的亲属新移民,当中又以广东人为主要多数,占亲属移民的84%,但不少为先聚居于深圳的四川籍、湖南籍妻子,只是由广东抵港,其余亲属移民都是以福建为主,亦有部分为浙江人。东涌私楼人口不少与航空业有关,使区内收入增加。 |
北区 | 客家、中国内地(大陆)依亲移民(以广府人和客家人居多)、双非家长 | 本为乡郊,近二十年才较多开发,客家人占大多数,北区近20年因为新市镇亦有不少广府系新移民,第二族群有潮州人只有客家人的27%,闽南人只有客家人的10%,四邑人更只有客家人的5%,有非常多的中国内地(大陆)新移民,新移民又以广府人以及客家人为主,租借新界以后,一直是客家籍水货客运货回大陆的地方,以中英街闻名,在北区,围头以及客家乡亲有很大的影响力。香港开放广东省全省乡郊自由行以后,是省港客家人联谊的地方。北区原为香港最贫穷的区份之一,早期人口绝大多数为农民,近十数年有大量的中国内地(大陆)自由行客人,推动经济,使区内收入达第十二位。 |
屯门区 | 客家、广府 | 本为乡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较多开发,以客家人最多,亦有些广州人以及四邑人,围头以及客家乡亲在区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外区的其他族群例如闽南人等较少迁入屯门区。 |
元朗区 | 客家 | 本为乡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较多开发,以客家人最多,亦有些广府人以及四邑人,围头以及客家乡亲在区内有很大的影响力,外区的其他族群例如闽南人等较少迁入元朗区。 |
葵青区 | 广府、客家 | 本来为客家村的地区,但后来有非常多人口由深水埗区以及黄大仙区迁入,大多为广府人,亦是本区人口的主要成分,客家人则成为第二族群,其次为客家人以及闽南人,客家人比闽南人略多,广府人以及闽南人主要在荃湾区迁入。 |
黄大仙区 | 广府、潮州 | 广府人以及潮州人为主要大多数,其后次为客家人及闽南海陆丰人。黄大仙区亦有很多中国大陆广府系、潮州系新移民,外区的香港人口较少迁入黄大仙区。本区有非常高的公屋比例。 |
深水埗区 | 广府(广州、四邑)、中国内地(大陆)依亲移民 | 广州人以及四邑人为大多数,其余人口例如闽南人等只在非常少数,很多中国大陆广府系(包括四邑系)、上海系新移民,深水埗的填海区亦大多为台山籍富商聚居,因为要与乡亲联结,很多台山籍富豪选择在深水埗区填海区居住,如刘梦熊至今亦住在深水埗区填海区的分层豪宅中,本区以广州人以及四邑人为主要大多数,深水埗区有近百年的开发史,是香港非常有岭南文化色彩的区份,亦为不少香港台山籍名人的发迹地,但人口老化问题非常严重,很多房屋楼龄超过50年,亦有不少台山籍美国华侨回流,是九龙以及新界扩展市区人口的电脑用品中心,以及香港台山籍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区。本区有三、四代的香港人,亦有新移民。台山人的第二代多转以广州话沟通,外区的香港人口较少迁入深水埗区。很多南下的广府人、上海人亦向周边地区迁移。很多上海人亦迁入荃湾区以及葵青区,至今这三区亦是上海人在港最多人数的五区的其中三个,三区各有1200-1600名上海话人口。本区有非常高的公屋比例。 |
观塘区 | 混合 | 闽南人、潮州人、客家人、四邑人也很多,亦有广州及南番顺人,很多中国内地(大陆)闽南系、潮州系、客家系、四邑系新移民,很多不同族群聚居于不同地方。观塘区亦有非常多的依亲新移民,使此区超过了深水埗区,成为收入最低的区份。[37]外区的香港人口较少迁入观塘区。本区有非常高的公屋比例。 |
2011年排序 | 区名 | 2011年家庭住户每月收入(港元) | 2006年家庭住户每月收入(港元) | 2006年排序 |
1 | 港岛区 | 28040 | 23000 | 1 |
2 | 新界区 | 20040 | 17000 | 2 |
3 | 九龙区 | 18020 | 15035 | 3 |
n/a | 香港 | 20500 | 17250[38] | n/a |
移民来源地及经济
本文的人均GDP都来自经济学家maddison搜集的历史数据,简短版可参考英文版维基List of regions by past GDP (PPP) per capita
中国大陆在20世纪上半叶因为战乱、政局动荡,人均GDP(购买力平价)一直落后于非洲,更在1950年更落后于非洲两倍。当时福建、广东外的大城市亦难比非洲、印度,如上海一直落后于印度金融中心孟买及非洲大城市,中国除了富有的满族,以及生活较好的政府官员以及和政府官员关系密切的少量富商(但当时出现很多政府,难以累绩财富)外,多为生活在极贫穷线下的人,而香港在民国期的人均GDP和日本、新加坡相若,但仍只是英国1/3,贴近东南欧国家例如希腊。[来源请求]
1950年代,大量迁入大陆富有人士后,虽然他们的人均GDP有大陆平均的6倍(现今上海市有大陆平均的2倍,所以高出6倍已经是城市上最富有的人士了),但仍不及香港的人均GDP,拉平均后,人均只有英国的1/4。[来源请求]1960年代开始,东南亚富有人士,以福建籍为多,大量迁入港岛,人均GDP由英国的1/4升到英国的1/2,在1970年代更贴近英国。而香港在1950为2218,大陆为446。单位是1990 International Geary-Khamis dollars。此时期由中国大陆来港的人口,多为中国及东南亚的富有人士,而英国不是任意批准贫穷人口抵港,在抗日战争前,香港人口稳定地增长。
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偷渡潮亦完结,中国人均GDP在1985年超越非洲,2020年现为印度的5倍,而香港人均GDP亦在1987年超越英国,不少中国富有人士由优才计划抵港。
企业和资金来源
虽然香港的广东人之中大部分都是由1950-1980年偷渡来港的,但早期来港的甚至后期偷渡而又有商业天分的广东人很快成了香港的富有人士,而全国富商之中,祖籍广东和福建比浙江及江苏多,而祖籍广东的不少也来了香港,而福建的去了东南亚,使香港头40名富商多为顺德、潮州、四邑人。虽然江浙的富有人士大多移居香港,但香港首50名富豪之中占少数,当中又以宁波人最多,有2名,包括前特首董建华家族,而上海则只有一名。在50大富豪中,广府民系占了23名,闽民系(含潮州人)占了9名,客家民系占了1名。苏浙沪人占了五位(如果包括包玉刚的女婿奥地利人苏海文,他的财产应是继承自包家,算六位),从财富来源看,主要来自浙江宁波商人。原属广东的海南人占了两位,山东人占一位,祖籍没有披露的中国人占三位。外国人占了五位(苏海文的财产仍算长三角的前提下)。前十大富豪中,广东广府人占了六位,广东潮汕人占了两位,长三角人占了一位,外籍人士占一位。
原本在香港的广东人不如福建泉州人般在明朝已经在东南亚累积大量财富,在香港初期是比较穷困的,但部分有商业头脑的人如利希慎,经营鸦片致富,家族财产一直在香港富豪前列,亦有部分如李嘉诚,在40年代,由当时相对穷困的潮州抵港,在香港有较早抵港的富有亲属和自己的商业头脑置富,成为华人首富,而东南亚福建首富郭鹤年则只是华人富豪第4位(郭鹤年同时亦是香港人,家宅在李嘉诚附近,而且很大部分东南亚福建富豪同时亦为香港人),华人富豪头3位都是香港的广东藉商人。
种族、民系、原籍及祖籍
华人民系、原籍以及祖籍
现今的香港人大多数的籍贯都是香港,而祖籍可以有多个说法,但一般都是以元末明初,各省的迁移大致平定计起,此前的父系籍贯为远祖籍,元代及以前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上一般被计入中古或古代历史。祖籍其实亦是考究民系的方法,但现今部分较年轻的香港人只清楚父母或祖辈来港前的籍贯,而不知道祖籍,但年纪较长的人不少都很清楚。这些非香港出生的香港人或祖辈亦有来港前的原籍。
同样,在北宋灭亡时,不少北方人逃到南方,包括广东,如佛山,他们的祖籍不会在河南/陕西,而在广东佛山,而河南/陕西则为远祖籍,当他们抵香港的时候,他们的籍贯是香港,祖籍亦在广东佛山。而在明清两代南下珠三角的福建人,如留在广东,籍贯则是广东,祖籍仍是福建,如在明代以后生活一段地时间再由广东抵港,籍贯则是香港,祖籍仍是福建,远祖籍则在河南。但在古代,例如晋代,如由洛阳抵广东潮州,虽同为闽民系,但如由潮州抵港,祖籍则在广东。广东闽民系当中不少祖籍福建,但现籍则在广东,如来了香港则为现籍香港。
由于香港人普遍很少提及本身的民族,除非有人主动提出,所以其他中国少数民族在香港的人口数字难以掌握,很多时候都被统称为中国籍。基本上,香港的华人人口以汉族为主。香港有过半数人口在香港出生。过去的人口调查,都有记录市民的原籍。当中广东人最多,占超过半数的香港总人口,而广东人中以民系划分包括广府人(包括四邑人)、潮州人、雷州人、鹤佬人和客家人,之后是来自福建,籍贯(父系)福建的香港人占总人口的1/6,是香港第2大籍贯省份,再其次是来自江苏和浙江地区的新移民,而移居香港的上海人籍贯是来自全国各省。至于来自其他省市的居民分布比较广泛。自从1980年代初期内地改革开放,来自其他省市的移民开始增多。另外香港有6.4%的非华人。香港人的省籍大多是广东或福建,很多重要的位置,都是广东帮或福建帮担任。
因为没有像1950-1980三十年大偷渡及移民潮般不停有人移民香港,香港人的概念在1980年代已经逐渐成型.香港近三十年人口普查已没有问及省籍,只有出生地是否香港的记录.唯一的省籍调查是福建省侨胞部门2007年做的,当年香港有1/6人籍贯是福建省的,而且很大部分是由世界各地而非只是由福建到港。 现在香港人一般把90年代前到港的人称为香港人,很少问及对方是来自那省.现在留意香港人省籍一般是大陆各省政府和一些对香港历史有兴趣的市民。
现在香港的新移民一般都是指由1990或2000年后由中国各省移民来港的人,多数操流利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很多住在新界,尤其近大陆地区,亦有部分大陆富商投资移民在港九置业,但只占整体移民人口的小部分,新移民以女性婚姻移民为主。
原籍 | 1961年 | 1971年[14] | 1981年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香港 | 260,505 | 8.3 | 185,699 | 4.7 | 124,279 | 2.5 |
广州及澳门邻近地区 | 1,521,715 | 48.6 | 2,072,083 | 52.6 | 2,455,749 | 49.2 |
四邑 | 573,855 | 18.3 | 684,774 | 17.4 | 814,309 | 16.3 |
潮州 | 257,319 | 8.2 | 391,454 | 9.9 | 566,044 | 11.4 |
广东省其他地区 | 244,237 | 7.8 | 250,215 | 6.4 | 470,288 | 9.4 |
福建、台湾、江苏、浙江 | 178,626 | 5.7 | 235,872 | 6.0 | 351,454 | 7.0 |
中国其他地区 | 43,644 | 1.4 | 48,921 | 1.2 | 103,531 | 2.1 |
外国 | 49,747 | 1.6 | 67,612 | 1.7 | 100,906 | 2.0 |
总计 | 3,129,648 | 3,936,630 | 4,986,560 |
- 原籍【香港】包含:新界原居民与疍家人。
- 原籍【广州及澳门邻近地区】包含:广州府番禺县(1921年设广州市)、中山县(前称香山,1952年析珠海)、南海县(1951年设佛山市)、顺德县、东莞县、从化县、增城县、三水县、宝安县(前称新安,1979年更名深圳)、花县、赤溪县、惠州府惠阳县(前称归善)。
- 原籍【四邑】包含:广州府台山县(前称新宁)、新会县(1951年设江门市)、肇庆府恩平县、开平县、鹤山县。
- 原籍【潮州】包含:潮州府潮安县(前称海阳)、澄海县(1930年设汕头市)、丰顺县、潮阳县、揭阳县、饶平县、惠来县、普宁县、南澳县、惠州府海丰县、陆丰县。
- 原籍【广东省其他地区】包含:惠州府、肇庆府、嘉应州、罗定州、琼州府等地。
语言 | 1961年 | 1991年[15] | 2001年[16] | 2011年[17] | 2021年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广州话 | 2,076,210 | 79.0 | 4,583,322 | 88.7 | 5,726,972 | 89.2 | 6,095,213 | 89.5 | 6,328,947 | 88.2 |
英语 | 31,824 | 1.2 | 114,084 | 2.2 | 203,598 | 3.2 | 238,288 | 3.5 | 330,782 | 4.6 |
官话(普通话) | 26,021 | 1.0 | 57,577 | 1.1 | 55,410 | 0.9 | 94,399 | 1.4 | 165,451 | 2.3 |
福建话(闽南话) | 164,537 | 6.3 | 99,045 | 1.9 | 105,973 | 1.7 | 78,279 | 1.1 | 60,864 | 0.8 |
客家话 | 128,432 | 4.9 | 84,134 | 1.6 | 85,646 | 1.3 | 62,340 | 0.9 | 41,514 | 0.6 |
潮州话 | 不适用 | 72,812 | 1.4 | 64,231 | 1.0 | 45,307 | 0.7 | 37,621 | 0.5 | |
其他中国方言 | 不适用 | 52,210 | 1.0 | 53,202 | 0.8 | 40,547 | 0.6 | 64,572 | 0.9 | |
四邑话 | 114,484 | 4.4 | 22,415 | 0.4 | 19,522 | 0.3 | 28,776 | 0.4 | 不适用 | |
上海话 | 69,523 | 2.6 | 34,078 | 0.7 | 23,988 | 0.4 | 18,496 | 0.3 | 不适用 | |
印尼语 | 不适用 | 不适用 | 11,442 | 0.2 | 18,118 | 0.3 | 24,244 | 0.3 | ||
菲律宾语 | 不适用 | 5,939 | 0.1 | 12,101 | 0.2 | 16,460 | 0.2 | 29,413 | 0.4 | |
日本语 | 不适用 | 8,895 | 0.2 | 12,052 | 0.2 | 10,970 | 0.2 | 8,704 | 0.1 | |
总计 | 2,627,360 | 5,168,909 | 6,417,739 | 6,808,433 | 7,179,127 |
- 1961年普查【福建话】包含:鹤佬、汕头、潮州、厦门、海丰、陆丰、琼州等福建、台湾、广东闽南语。
原籍 语言 |
香港 | 广州及澳门 邻近地区 |
四邑 | 潮州 | 广东省其他地区 | 福建、台湾、 江苏、浙江 |
中国其他地区 | 外国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广州话 | 162,996 | 80.1 | 1,219,411 | 94.0 | 373,470 | 76.9 | 70,279 | 33.8 | 173,621 | 85.6 | 50,837 | 33.7 | 18,933 | 51.3 | 6,663 | 15.3 |
福建话 | 1,535 | 0.8 | 9,524 | 0.7 | 2,047 | 0.4 | 122,105 | 58.8 | 6,673 | 3.3 | 21,769 | 14.4 | 679 | 1.8 | 205 | 0.5 |
客家话 | 37,168 | 18.3 | 57,185 | 4.4 | 2,446 | 0.5 | 11,626 | 5.6 | 18,060 | 8.9 | 914 | 0.6 | 772 | 2.1 | 261 | 0.6 |
四邑话 | 357 | 0.2 | 5,043 | 0.4 | 106,174 | 21.9 | 810 | 0.4 | 1,414 | 0.7 | 208 | 0.1 | 341 | 0.9 | 137 | 0.3 |
上海话 | 211 | 0.1 | 1,087 | 0.1 | 279 | 0.1 | 365 | 0.2 | 729 | 0.4 | 64,190 | 42.6 | 2,403 | 6.5 | 259 | 0.6 |
英语 | 923 | 0.5 | 2,089 | 0.2 | 309 | 0.1 | 60 | 220 | 0.1 | 581 | 0.4 | 179 | 0.5 | 27,463 | 62.9 | |
普通话 | 101 | 798 | 0.1 | 154 | 332 | 0.2 | 926 | 0.5 | 10,882 | 7.2 | 12,693 | 34.4 | 135 | 0.3 | ||
其他语言 | 135 | 0.1 | 1,619 | 0.1 | 528 | 0.1 | 2,056 | 1.0 | 1,257 | 0.6 | 1,313 | 0.9 | 893 | 2.4 | 8,528 | 19.5 |
总计 | 203,426 | 1,296,756 | 485,407 | 207,633 | 202,900 | 150,694 | 36,893 | 43,651 |
民系以及省籍地区分布
香港的各省籍人因为历史原因而居住于不同的分区,但在六七暴动后的香港运动后,各省籍人人士特别是年轻一辈,已经混合居住。广府人最初则聚居在现时的油尖旺区,因为大量的广府人聚居,勿当拿道改名为广东道,这一带有很多广府店铺及餐馆,及后扩展到深水埗区以及黄大仙区,而九龙城区以及观塘区在民国时代则有很多来自福建省的移民,1950年后在偷渡潮之下,大量广府人涌入香港,而且成为香港人口的主要成分,当时主要人口皆为逃港者,而观塘区及黄大仙区本来人口很少,亦为潮州人及海陆丰人的聚居地,及后来自珠三角、海陆丰以及潮汕地区的偷渡客。福建闽南人和广东潮汕人则聚居在现时的湾仔区(即湾仔及铜锣湾)以及中西区的上环一带,及之后福建人更大量的由东南亚到香港发展,聚居于东区的北角以及1950年后西方列强的东南亚殖民地大多实行民主,因为东南亚的南亚人没有管理的能力,以及排华,大量的福建人移居香港,在鲗鱼涌(以及太古)居住。因为山东警的关系,香港老一辈山东籍人主要集中在石塘嘴一带,由福建直接抵港的商人,包括闽南人以及闽东人大多居于上环以及西营盘[39]一带,福建大多组织都在上环,而西环在60多年前便有了专为福建人而设的福建中学,而北角到太古则大多是闽南组织。客家人则主要居于新界,香港有不少客家人,但绝大多数都不是原居民,因为香港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口,而香港的客家人多为深圳、惠州一带在1950-1980年逃港的,但香港有丁权的原居民大多为客家人。但随住新界的新市镇的发展,新界已经越来越多各地人。上环和西环在早期是各地移民的聚居地,有广府、潮汕、闽南、福州以及山东。此地有各地同乡会。香港开埠时水上人较陆上人多,当然有部分富有的水上人,但不是每个水上人也可负担地市区的住所,1970年后政府安排水上人搬入港岛南区以及东区筲箕湾及柴湾以及九龙的公屋及后来的居屋,水上人在南区[40]及离岛区[41]占一定多数量的人口比例,但南区17个区中有一个区(海湾分区)为豪宅区,比较少水上人。油麻地避风塘和铜锣湾避风塘附近初期也住了一定数量的水上人,这些水上人都是比较富有的。港岛的山顶,在香港早期是英国商人以及政治人物的聚居地,各族群都有人在此区域。港岛的中环,中环半山,则华洋混居,早期绝大多数替英国人工作的商人都聚居于此。
港英政府为方便统治,凡于1898年以前在新界居住的氏族皆属于新界原居民,其后裔可享有原居民的权利。至于1898年或以后移居在新界居住的氏族,则只属居民,与港九居民待遇相同。港英政府管治新界原居民的方式与管治港九地区并不相同,成立多个理民府,早期新界原居民曾与英军发生武装冲突,而直至1950年代,新界土地仍以农地为主,当时元朗稻米占香港农业市场一大比例。新界原居民一向与港英政府关系不佳,经常为新界原居民的权益与政府发生冲突,早年更有“反英抗暴”的说法。新界乡议局于1926年成立,由新界乡村的代表组成,团结了以新界原居民为主导的乡村士绅。新界经历三大转捩点,第一是中国大陆移民于国共内战后涌入香港,聚居在香港多处,荃湾、元朗等新界地区人口急剧上升。政府为应付急剧人口增长,于1950年代将观塘发展成新市镇,将古代盐场(官富场)转化为住宅及工业区,其后计划在荃湾、沙田及屯门三地发展成新市镇。荃湾新市镇是继已归入新九龙的观塘后,首个设于新界的新市镇──当时葵涌仍是荃湾的一部分,统称荃湾新市镇,原来荃湾沿岸的盐田(即今咸田街)、沙咀(即今沙咀道)和河道(即今大河道)已不复再,西面海岸也因填海而由海坝街西移至杨屋道,当时荃湾码头即现今如心广场一带,而葵涌于1960年代末由不毛之地转变为货柜码头,其后发展成国际货运中心,根本上改变了荃湾区的面貌。人口增长和新市镇的发展都为新界农业带来巨大冲击──新界在1950年代以前,农产品以稻米为主,但稻米收成期长,而且耗水量大,一旦遇上干旱,极可能功亏一篑,农作物于1950年代起逐渐被收成期短、较不容易受天气影响的蔬菜取代。第二转捩点在1970年代初期,总督麦理浩明白要治理香港,必须以香港整体出发,而过往政府治理港九与新界各有不同政策,于是推行多项政策改革。[42]
近年移民情况
中国内地公安部门现时每日审批前往香港定居的单程证名额共150个,再加上2011年4月中央政府准许港人中国内地“超龄子女”申请单程证来港后,估计新来港人士将会上升。由于西九龙物价和租金较低廉,已成为新来港人士的聚居地,根据民政事务处和入境处资料显示,西九龙的新来港人士占整体新来港人口24.5%。[43]因为香港的新移民以广府人最多,所以西九龙大多只聚居了新移来的广府人,新移来的客家人不少会住在新界,广东闽民系则在九龙东。这些区域性的移民和早年各民系分开聚居有关,当然现今因为广州话的通行,不少人已经散居,但仍有很多人在某地区落地生根后,因为大多亲属仍在区内,使移民流动性减低。
香港的各民系以及省籍人
综述
香港最早期及大量来港的为广东人,不少因经商而致富,而企业总部香港四十大富豪榜大多以广东最多,属广府民系和广东闽南民系,然而香港至今亦有大量英资和东南亚资本公司,本部为香港的公司亦大量投资中国大陆甚至欧美,如计在港的资本,则福建籍、广东籍和英资一样占很大比例。但在偷渡潮后的压倒性的人口比例下,现今在香港的广东人则绝大多数为1945年后由大陆移居或偷渡到香港的人。
1980年暂时政府实施即捕即解,此前在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间,人口以每十年100万的速度高速增长。1945年人口50万,1950年人口220万,1980年人口510万。1950中英达成共识,限制移民来港人士,而中共政府没收私人财产,1950年由中国大陆来港的人多数是在香港邻近地区广东省的男性,而都是偷渡来的,绝大多数是借了共产政府的小船以捕鱼为名,冒住生命危险抵港。香港男女人口一度去到4:1到5:1.不少香港人回大陆结婚,而当中香港的广东人,福建人数量最多,大陆新娘以广东,福建最多.但亦有更大量的中港联婚是与非广东福建籍人口联婚的。
香港的广东籍人口由1950年至1980年一直以双位数的百份率增长,顶峰是在即捕即解实施前.在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前后,大批比较富有或相对高级公务员的港人逃港,因为早期或更后偷渡来港而已经致富的广东人大量移居英美,而致富的原偷渡客(如夏雨)因为当年偷渡来港犯了叛国投敌的罪,出于害怕共产党会报复而移民,新移民不再以广东籍为主,而有大量非广东籍的人口,1980年香港人口为510万,2010年香港人口为706万,而该500万人口亦有一定大比数移居外国.广东籍人口比例近30年亦大量下降,民国时期至今,香港的广东籍人口大约有75%的香港总人口,偷渡潮而又留港的大约有100万人口,当中80%来自广东,但与南洋移民相加,只占总移民人口的40-50%,近年的依亲移民亦主要来自广东,但不少为深圳的各省人,2007年至2011年20万中国大陆到香港定居的人士中,广东就有11.5万人,即57%,扣除深圳的各省人,应只占总移民的30%左右。不少广东籍香港人均经历过“偷渡、发迹、移民、回流”的阶段[44],而回归前移民外国的不少是广东广府籍的,因楼价飞升卖楼而得到大量金钱的中产,富豪什少移民。
原广东籍的香港居民,不少与非广东籍的人结婚,近年新闻亦大量报导,最近演艺圈的广东籍人如叶世荣[45]和郭羡妮也在中国大陆和非广东籍的人结婚。
香港多数时期的移民都是以广东籍最多,其次便是福建籍。因地理位置接近,而香港各时期移民问题,如双非婴儿(以省份计)都是以广东为多[46],但以城市计,香港后期的移民问题反而是以上海最多,如双非婴儿以城市计最多是来自上海,比广东最大城市广州还多出很多。
广府民系
珠三角广府人
广府人(特别是广州人)最初聚居于九龙尖沙咀,以至于散居于全九龙,而广东道原名勿当拿道,因为大量的广府人聚居而成功改名。1950年后,因为多数的偷渡客都来自广府的珠三角地区,他们大多找回在九龙特别是尖沙咀的亲属,在电视电影中,至以老一辈亲述的偷渡的流行用语如顺风顺水到尖沙咀,由尖鼻咀到尖沙咀都是和尖沙咀有关,而这些语句其实都是来自广府偷渡客(偷渡客亦有客家、潮汕、四邑等地),到广府人聚居地尖沙咀找自己的亲属。在1945年前香港人口只有50万,香港政府集中发展港岛区维多利亚城,九龙区更多是广府人开发的,港岛人口比九龙略多,但经历偷渡潮后九龙人口大增,近30年不少九龙人口移居新界,但九龙的人口差不多仍有港岛一倍,但土地面积远少于港岛。现今九龙,特别是西九龙,仍大多数是广府人,大量的广府饮食店铺,尤其是由广州下来的广府人,操极纯正广府话,九龙后来才来了不少中国大陆妻子,如上海人、四川人、湖南人等,但中国大陆妻子仍以广府人居多,较早来港的广府人居于九龙城区和油尖旺区,人均收入在香港的中游水平,而黄大仙区、深水埗区[47]以及观塘区,不少人口来自过去的偷渡客,在教育,资源都比来港更多年或带有一定金钱移民香港的人处于劣势,家庭收入中位数是香港最低的三区。当时偷渡客到港没有房子住,都在官地上建成木屋,但曾成大火灾,如石硖尾大火。同曾为偷渡客的罗文有狮子山下[48][49][49](狮子山下[49][50][51][52]的地区主要为偷渡客居住的地区)一曲,道出由零开始,努力工作,守望相助的精神,亦为1980年代前香港广东移民以至香港精神的代表,(当时由珠三角地区偷渡来港已占香港人口一大比例),逃港者很多是过来香港后从做一些好艰苦的工作开始捱起,香港的成功他们都有好大的贡献。[53]。以后,不少来港时一无所有的偷渡客已经政富,如何志强[54],甚至为香港的经济带来贡献,亦为香港广东移民精神、奇迹的代表。香港不少广府移民的富有人士居于九龙塘的低密度独立屋豪宅区。其余早期抵港的香港人打拼故事,如八十年代也有套电视剧叫《浴血太平山》,描写华人基层如何不择手段、不断斗争以挤进上流社会,即太平山下,是香港人的另一奋斗精神的代表[55]
现今香港最保留近代广府文化的地区为深水埗区,深水埗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和广州有不少成衣贸易,至今长沙湾工业中心一带仍是被香港城规会划出的唯一大型商贸区,仍有不少与广州十三行的贸易,亦是香港成衣批发的中心(注:商贸区不等于商业区),现今还有不少广府文化的建筑,如岭南之风,深水埗的“埗”也是粤语文化的名称,粤语地区以外少见,因为广府话保留了古字,“埗”就是“埠”,码头也。普通话“埠”读bu,和粤音“埗”相近,[56]深水埗街头老艺人在卖“响糖公仔”,他们将粉红色的响糖造成小关刀、小戈戟等等,吸引小孩子。其实这已是响糖工艺的穷途末路。在四十年代,广州的响糖店,可以制造全堂响糖公仔,不会像街头摆卖那么小家。[57]在广府人主要聚居的九龙中,以深水埗区最保留近代广府文化,因为油尖旺区的百年前广府移民在1945年前亦吸收了不少殖民地文化,和现今大陆的广府文化有一定的不同,而且这些地区有了不少其他民系或民族的外来人口,观塘区和黄大仙区则有不少逃港者来自海陆丰或其他地区,而油尖旺区的上海街一带亦夹杂了上海的娱乐色情文化。深水埗为当时广州以及珠三角地区广府逃港者第一个落脚地,为现今香港最接近广府文化的地区,不少老一辈对此区也有深厚的感情,这些逃港者后来亦有致富而居于山顶或浅水湾。[58]加上广府人比较重视自己的文化,在三十年前,新来港的广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实难欢迎外来文化,广州流行的术语,如捞头,在深水埗一带亦非常流行,而深水埗一带亦是广西人聚居地,在深水埗港铁站旁便有以广西桂林命名的桂林街。深水埗区亦是香港最多㓥房的地区,都居住了香港最大移民群体-广府人,包括中国大陆新娘以及和等待上公屋的中国大陆家庭,双非婴孕妇的暂居地,不少原居于珠三角的人口,如梁佑嘉父亲,在80年代抵港[59],在深水埗经营㓥房,有过千物业,为同乡提供住宿,而且经营㓥房和旧楼收购使身家过十亿,在深水埗长大的下一辈广府人,不少都不是很穷,而有一定购买力,虽然深水埗区近年有了不少负面新闻,但房协第一个港人港地的楼盘在2012年的深水埗喜雅亦引来此区家庭以按揭式承接,而且售价不低,因为此区的生活成本较低,近二十年亦有不少居于上海街一带的上海人迁入。而邻近深水埗区位于新界的沙田区、荃湾区(及后来分出来的葵青区)的人口除了很少部分的原居民客家人以及其亲属外,大多为逃港者的广府人亲属以及因为家庭人口增加等种种原因迁入,是西九龙深水埗区人口向新界的引延,亦是新界最早的大范模发展区。因为广府人是在广东三大民系中最先到广东的群体,其余的都是后来迁入,香港的广府人以广东人自称,把其余群体称为福建人(又称鹤佬,后部分人称为潮州人)和客家人,在香港的广东话即广州话(广府话),广东人即广州人(广府人)。在1945年前的油尖旺区以及深水埗区,广府文化,语言都保留得很完整。现今的香港人各族群之中,广府系人口最多。广府人(粤民系)亦包括新界及深圳的围头人,但此两地亦有较多客家人,但围头人出市区和其他广府人一起工作比客家人早。而过去港岛的中环,西半山东面,山顶,在香港早期是英国人和英国人的员工(不包括山顶)的聚居地,此地区在香港开埠时已经各族群人口混集,当中亦有不少广府人,所以广府人不一定只在九龙。
广府人口是香港各族群之中最多的,而广府文化随住传媒的推广,亦成了香港的主流文化。而因为过去大量的珠三角人逃港,中国政府批准了珠三角以至深圳的经济特区地位,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大城市的工资仍和香港相差70-100倍,香港的广府人口以至所有已经惯用广府话沟通的各省籍人口都带住大量的金钱去开发珠三角,使珠三角成为现今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和因中央政策而在中国比较富有的上海和北京不同(但这些城市和香港的人均GDP还相差几倍,而台湾新加坡则和香港相若)。
新界的扩展市区亦是珠三角人口的主要聚居地,而不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只有近新界的三个区份。
粤西及广西广府人
广西广府人和香港的广东人主体广府人属于同一民系,语言,文化相若,特别是和非珠三角地区的粤西广府人几乎有同一生活习惯,父辈或祖辈原籍粤西的广府成名人士有陈伟霆、陈志云和廖伟雄等。而广州是满清多来年一口通商的商业中心,经济发达,清末时刚开埠的香港和上海亦与广州有一大段差距,广州来了各省商人,财主大多数都是满族,外省商人当中以福建商人居多,但劳工绝大多数由粤西和广西迁入的广府人。广州话比大多数广府人的广府话更混入不少外省/外族语言。而广州话即现今香港的通用话,但粤西及广西广府人和广州话绝属同一语系,所以粤西及广西广府人在1970年后在香港生活极快便融入社会,在1970年前都和珠三角广府人混居。部分较迟移居香港的家庭和大陆游客因不熟悉香港历史和广东三大民系的情况,误把操纯正广府话都当香港人,把操其他方言的当新移民不久的家庭。较早来港家庭则对操粤语、客语、闽语口音远比普通语口音人士好。粤西及广西广府人因香港采用了广府话为通用语,而广府文化亦成香港主流,来港都很快适应香港生活。而广州则有大量的广西广府移民,罗文便是广西广府人,而且在偷渡潮中由广州逃港。
在改革开放后,香港亦不停有广西人进入,他们的广州话基本上比大多数香港人纯正[60],而来港更多年的人,如林敏聪、蔡澜至今的广州话亦很不准确。广西虽然离港不太远,但因交通上的问题,偷渡人口来源地大多在广东中央,所以偷渡潮中由广西抵港人口远少于广东。
广东东北、江西东南、福建西南交界山区及海外客家人
客家人主要聚居在新界,过去新界主要是客家人和围头人(围头人属广府系),由大陆偷渡潮抵港的客家人也有不少找回新界的亲属居住,但随住新界的新市镇的发展,各族群的人都迁到新界,现今新界是香港主要族群广府人占最大比数,沙田区,荃湾区(及后来分出来的葵青区)的人口大多由九龙迁入的,客家人则是新界人口的第二大族群,在新界乡郊地区仍有不少为客家人,随住新市镇的发展,不少客家人亦由乡郊式发展地区迁入新市镇,此外,也有较少量客家人及后代,混居于全港不同的地方,包括港九市区。香港开埠时只有十万陆上及水上原居民,当中以水上人数量最多,但因为新界为英国政府租借的地方,所以在新界而且有原居民身份的只有在陆上居住的人,当年主要为客家人和围头人,但经历了偷渡潮后香港的客家人数量增加,部分人误以为所有客家人都是原居民,其实他们多数只是居于新界,但没有原居民身份。由于香港人口自1945年极速增长,所以原居民只占很少比例。
根据香港的语文数据算,客家人的数量比闽籍人少,为香港第三大族群,按闽籍人120万推算,香港有95万的客家人,占总人口的13.5%。部分客家人声称香港70%客家人为原居民纯属误傅,当年深圳十室九空,惠州惠阳大量逃港,香港战后只有50万人,当中少部分为新界客家人,逃港的客家人数倍于客家原居民。新界有不少客家农民组织,如香港新界客家农民钓鱼协会(HAFA) 。客家人在六七暴动中反抗殖民地政府,发动“反迫害誓师大会”,当年亦发生沙头角枪战,沙头角民兵、农民和当地驻军示威游行,涌入沙头角中英街,向英方居民散发大量传单和慰问信被英警阻拦。,英界沙头角的居民到华界参加集会,会后分路游行,当游行队伍经过沙头角警署时,警察和防暴队突然向游行群众开枪和发射催泪弹,还向中方境内开枪扫射,中方边防部队在鸣枪示警无效后,边防战士和民兵被迫自卫还击。事件的亲历人李来胜回忆:“为了测试港英政府有没有进一步行动,我们就到沙头角警署示威。当时有两手准备,在大陆那边放着机枪保护我们。我们烧毁了香港军警放置的装甲车,他们就开枪,解放军开枪还击,民兵就准备包围他们。”[61]
广东、福建、浙江、海南、台湾及东南亚与海外闽民系
福建人移居香港的历史源远流长,南宋时期,已经福建人已登陆香港,主要聚居在蒲岗村,黄大仙等地;或经香港前往东南亚[21]。 现今香港大约有120万闽籍的人口(只计父系)[62][63][64][65],在香港有100多个闽籍社团。福建人主要聚居于港岛北岸,特别在在北角和西环。
香港开埠以后,亦有福建人来港经商,他们经营家乡土特产转口、售卖药村和船务,并集中于港岛中上环的文咸东、西街,永乐东、西街一带,又称南北行街。而这些经营家乡土特产转口、售卖药村的人包括全部福建人,即闽南闽东人,在上环一带的福建人主要是由福建直接来港的人,而湾仔到北角一带更多为闽南华侨的聚居地[66]。上环以及西环[67]是福建人聚居的中心,2010年前的福建社团总会亦设于上环,而至今大多福建组织都在上环,如旅港福建商会,著名的福建茶行亦在上环开店,店主在40年代由福建直接抵港,不是华侨[68],是香港早期的居民。北角则为福建华侨聚居的中心,大多是闽南人的同乡会,香港的福建人实来自世界各地。上环和西环一带多福建小吃[69],铜锣湾有著名闽南食店泉漳居、潮州村,而北角、鲗鱼涌一带的福建人则多开设东南亚食店如印尼食店。在这些多福建人的地区,亦常有潮州人混居。
在香港的福建人,不是如广东人般直接由广东移居或偷渡到港,而多数是由东南亚殖民地以至世界列强国家抵港,大多聚居在港岛区。部分人会称这些人做华侨,但更多数会称自己为福建人,如北角是华侨聚居地,但亦称为小福建。1945年代到港的上海人亦有一大部分是福建人,现今上海人之中的富有人士亦有很多都是福建籍的,上海首富许荣茂亦是由福建闽南抵港,70年代在香港经营证券行,之后在大陆投资,虽然财产一直在中国头4位,但仍不及东南亚福建华侨,而许荣茂至今亦拥有港人的身份,亦是港侨联会永远名誉会长[70],而且亦有大量投资香港,亦曾买下创全球最贵豪宅成交价格纪录的山顶施勋道豪宅[71]。
香港各时期也不停有福建华侨投资,如籍贯泉州永春,在福清出生的林绍良在1997年前未被印尼暴徒破坏以及政府没收产业前的多年来一直是华人首富,世界第六富豪,而且努力参与新加玻和香港的建设,他的三大企业中的第一太平便是以香港为基地发展的事业[72][73],这些富豪亦有大量的商业大楼在金钟以及中环,如力宝中心,使不少福建籍人士亦聚居在这些办公室附近,如西半山,但福建籍富豪大多聚居在山顶以及深水湾,香港历史上大量的福建籍富豪为不少同为福建籍的港人以及华侨提供了较优先的就业机会,如中银香港前身的集友银行以及南洋商业银行,担任要职的高层大多为福建人。在中共得到政权以及东南亚政局动荡后,本来在广州、上海、香港、畚建、东南亚游走的福建资本家的后代大多以香港作为首选定居地,如陈嘉庚的后代很多亦定居香港,如陈立人[74][75],真正成为巨富的东南亚富商大多是在福建出生,军阀混战时期南下东南亚经商的,而且福建在明朝起亦有在青年游走于南洋以及福建之间经商,年老时回乡养老的传统,但中共得政后很多亦定居在南洋,从此成为东南亚华侨,但较富有的不少定居香港,而富豪仍游走于香港和南洋之间。
广东闽民系
海陆丰人
广东的闽民系,当中亦有不少分支。而距离香港最近的闽民系分支人口便是海陆丰人,为闽南民系的一支,称“福佬人”、“学佬人”,而广府文献称海陆丰人为“鹤佬人”。而距离香港最近的闽民系分支人口便是海陆丰人,所以海陆丰人亦大量偷渡到香港而且聚居在九龙东,特别在黄大仙、乐富和观塘一带[76]。
由于海陆丰地区邻近香港,香港偷渡客之中,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外,偷渡来港最多的便是海陆丰人,黄洋达父亲亦是偷渡来港的。[77]热普城的黄洋达和黄毓民均以“鹤佬人”身份在海陆丰人中心地区黄大仙拉票[78]。
潮州人
较早期来港的人居于的潮州人铜锣湾东角、跑马地、北角、上环和西环一带,这些区份至今仍有些潮州人口,但不达到一个的水平,西环至今仍是潮州人在港岛的聚居中心。在港岛北岸的潮汕人不少为1945年前已在香港定居,因为语言相约,潮州人亦很常和闽南人混居。
现今的铜锣湾天后则为闽南人最初在香港的零售营商中心,旧湾仔沿海便有汕头街和厦门街的闽南人姊妹街,经营由香港到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的贸易,闽南人特别是泉州人选了这地点,原因都是靠近英国公司怡和主导的铜锣湾东角码头,方便和英国贸易。后来贸易需求大增,世界华人巨富郭春秧在民国时期,便在铜锣湾天后附近的北角建设仅次于英美的列强荷兰及荷兰殖民地印尼贸易的中心,而此区后来成了福建华侨(特别是印尼)以及福建人的聚居地。
在香港的福建人团体不包括潮汕人,但潮州人实大多数是在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十几万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而现今莆田人则为闽南闽东人的结合,与潮州人又不相同了,但潮州话和泉州话有高度的相通性,反而同为闽南的漳州话和泉州话的相通性低很多。而福建社团不包括潮州人,所以在泰国外,出东南亚营商致富不包括潮州人,在香港的福建财主资本亦不包括潮州人,但现今不少香港富豪皆为潮州人,在香港早期的潮汕人多为苦力,在铜锣湾东角[81],以及上环聚居,这些区份亦有不少福建人,特别是泉州人,北角亦有不少潮州人,马时亨和高永文亦是在北角长大的。在香港早期的潮汕人多为苦力,也是因为潮州和福建闽南地区被分为2省有关,潮州地区在大陆人均GDP到现时仍大量落后于广府及闽南地区,来港的大多由苦力做起,福建闽南地区因为在明期已经到东南亚发展,在清朝已和中国特权份子满族是华人之中最富有的,当时东南亚为欧美先进列强的殖民地,人均GDP大胜满清。
而在东角得到的货物不少于铜锣湾天后寄卖,使铜锣湾天后成为香港贸易和购物的中心(和现时相约),而此后又重新规划移到东角,而当时铜锣湾天后以绝大多数为福建人,后来因为郭春秧的开发,把铜锣湾的福建人聚居地引伸到北角。而福建闽南人长时期在各殖民地工作,包括绝大多数人口为闽南人的新加坡,英国人很欢迎闽南人到香港工作。而大坑则有客家原居民和福建的客家人如胡文虎以及其他福建人,铜锣湾后来又来了四邑人富商利希慎家族和水上人富商霍英东家族,尖沙咀又引入各商人投资。
闽南人以及世界各地闽南华侨
福建闽南人
香港在满清灭亡前商业方面不是很特出,商业及人均GDP都不如东南亚的大城市,所以此时南洋的福建人平均的投资在上海及香港,在香港的主要是广东广府人和广东闽人,但民国前香港为革命基地,陈嘉庚在香港的事业中不少是暗中支持革命党反清的,那时不少款项也来自东南亚的福建人,民国开始,因为军阀混战,上海民国管辖区经常由不同军阀转换地盘,投资环境转差,这时的福建人纷纷转向香港发展,香港民国时代的福建人比例比现在多出很多。因为港岛北面有大量的福建人,蔡素玉经常在港岛区(香港的福建人多在港岛)以福建人为号召,而且成功加入立法会,但主要吸取闽南人的票源。闽南人颜福伟的颜玉莹家族也长居于铜锣湾天后,铜锣湾东角不少业主也是东南亚闽南人,如以香港历史上最贵租金租出京华中心给forever21 的菲律宾闽南华侨,在菲律宾在二战还是美国殖民地时,经济强劲,而在东南亚(包括台湾,新加坡)的十大富商大多为闽南人,因为为菲律宾富商工作的工资远高于在港工作,不少福建籍香港人靠父亲在菲律宾打工,寄回比索,维持生活[82]在铜锣湾居住闽南人大多是在香港历史上最早来的一批,而在北角的则较上环、湾仔以及铜锣湾那批迟。闽南人聚居的铜锣湾和广府人的尖沙咀一样,成为在港九的购物中心,而且有了其他族群居住。近来菲律宾闽南华侨傅金珠开创的金朝阳集团,主力收购铜锣湾及北角的物业,是此地带主要旧区重建商。同时,因为珠三角广府人偷渡的主要目的地为香港,到澳门之后的终极目的也是偷渡到香港,所以福建人在澳门的比例比香港高,大约有1/4。在铜锣湾、北角一带亦有大量由华侨资本建造的大厦,以侨字作为大厦名称已经占了这两区一大部分的大厦,如侨兴大厦、侨冠大厦等,而且很多都是那时期香港最高的大厦之一。
1921年,东南亚福建富商郭春秧北角标得一片新填海地,打算兴建糖厂,因此就有了“春秧街”与“糖水道”[83]。后来由于糖价下跌等因素,改为兴建住宅,从此这一带成为福建华侨及福建人移民聚居的中心。在国共内战后期,福建商人不少先把资金撤向东南亚,然后在香港局势好转才回来,因为1950-1980年的偷渡潮,广东人口极速增长,但福建籍人口是各籍中下降得最慢的,而1950年代因为大量上海移民移居北角,而部分福建人多先居东南亚,使北角的小福建中有多了“港岛小上海”之称,而香港正宗的“小上海”在上海街一带,在北角以及铜锣湾的上海以及江浙人口亦低于福建籍人口一定多的人数,而“港岛小上海”则走高级色情路线,九龙“小上海”则走通俗色情路线,但随住东南亚的福建人不停因为中国情意结或东南亚的反华运动,纷纷移居香港,而北角,上环及其周边便成了他们移居之地了,而“港岛小上海”亦转入湾仔(骆克道一带),因发展湾仔商业区而在2000年代中期又再式微,香港正宗的“小上海”即上海街和旁边的砵兰街至今仍为庶民色情中心。[84]
而由东南亚移居香港的福建人,因为在六七暴动前,香港各族群之间的沟通没有现今那样多,不少长辈也想子女和福建人通婚,所以改革开放后大量和中国大陆的福建人通婚,不过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陆已经一穷二白,不论新来的是广东人,福建人,北京人,上海人,也穷得不得了.所以现今香港有富有的福建人很大比例都有东南亚事业,一年之内可能只有一半时间居于香港,亦有一班比较穷的福建人。香港岛居住了不少福建人,北角到太古城都居住了大量的福建人,此外上环到西环以及西半山也有大量的福建籍香港人,富有的不少会住在北角半山,北角、西半山的一些大型屋苑.[85]福建社团联会花3000万港元把总部由上环移到北角[86]。在30年前香港人口籍贯记录只记有原居地,所以来港的东南亚福建籍人被分成英国、美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等多国,而来自这些国家的人亦有非福建籍的。
现今香港还存有闽语、客家话群体,但一般人留意到的多数只是闽南群体,因为在港岛北岸市区经常会有老一辈的人以闽南话沟通,而北角更加是极大量人50岁以上人士以闽南话交谈。而客家话则在新界流行,较少人留意。香港亦有很多福建富豪居于山顶和深水湾[87],包括山顶的全球最贵豪宅[88]。
在东南亚排华以及新加坡独立初期,大量福建出生的新加坡福建籍资本家逃到香港,他们不少是先由福建逃到新加坡,再移居香港的,新加坡现今仍有大约40-50%人属于闽南人,参看新加坡华人。
闽南裔台湾人
现今闽南裔台湾人有44.5%祖籍泉州,35.2%祖籍漳州,81%祖籍闽南地区,3.6%祖籍潮州(参见台湾族群),更有不少是在蒋中正逝世后放弃反攻大陆时迁入的东南亚资本,台湾十大富豪中更有7名祖籍泉州,因闽南话当中其实不是完全一致,而台湾的闽南话主流腔调接近闽南话中的厦门话和漳州话,而香港有70万泉州人,北角到太古实为泉州人的群居地,所以不少语言相同的台湾闽南商人投资和移民聚居。但在香港的台湾、新加坡、东南亚华人大多操闽南话,非福建籍的香港人都误称他们为福建人,其实在北角,更多的是华侨。
偷渡潮以及六七暴动后在香港长大的人大多以广州话为日常用语,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集合了东南亚资本,台湾方面因为政治情况,不少民营企业也要上交大量利润作为以一省之力反攻大陆的准备,经济不景,不少较富有的移民亦定居香港,多在北角以及鲗鱼涌长大,因为他们不少也是在共产党成立后才移居台湾的,亦以福建人自称,这些人到现今亦主要以闽南语作为日常沟通方法,但下一代亦改用广州话。
闽东人及其余闽海族群
福建的闽民系之中,闽南人外,还有闽东人(福州人)、闽北人、兴化人等族群。此外广东的雷州人以及海南岛的琼州人(使用海南话的族群)亦是闽民系的分支。
闽东人即福州人,为香港人口第二大的福建裔群体,但人口远少于闽南人,主要聚居在西环、上环和荃湾。但扣除东南亚为本部而亦大量投资香港的富豪,常驻香港有一定数量的富豪都是福州人,如利嘉国际的陈隆基,有80多亿财产,大多数时间都比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家族富有。而东南亚除了闽南民系外亦有大量福建富豪,他们很多亦有香港居民的身份,比上海来的资本家多数百倍以上(闽民财富有华人85%以上)(香港百大富豪只有两名来自上海,4名宁波,而且香港实际上只有四名大富豪资本家,其余资本不太突出,而福建富豪则遍布世界),香港还有很多富有的福建其他民系的人,和部分来自广东的富豪一样,一般都很低调,反而有自江浙地区的富豪,人数其实很少,但都热衷参与政界,娱乐圈而为人所熟悉,香港吴人第4富有家族唐英年家族在forbes香港四十大富豪榜只勉强进入四十大(39名)一次,近年最高峰也和东南亚福建福州首富郭鹤年财产相差25-30倍,后者有大量香港企业,如嘉里建设,亦为香港人,亦是李嘉诚在寿臣山的邻居[89],但部分香港人对后者认知很少。但香港更多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及香港上市公司的福建富豪都会被计入东南亚福豪榜而非香港福豪榜,而祖籍福州的郭鹤年比绝大多数香港富豪更大量的投资香港,因为发迹地在东南亚,归入东南亚富豪榜;反而李嘉诚算入香港富豪榜,总财产比郭鹤年略多,很大量投资是在欧洲。
吴越民系
本词条对于香港吴越民系的描述,跟历史事实偏差较大,全文充满作者基于个人狭隘地域观的偏见与无知。请维基编辑仔细审查并请读者慎重阅读思考。 |
上海人
香港的上海人在1965年前主要聚居在油尖旺区上海街一带,后来新移民不少亦分布在黄大仙区、观塘区一带,以及近二十年向新界的新市镇迁移,近十年不少上海新移民住在深水埗,早期在湾仔以及北角的色情场所亦引来少部分上海人居住,但在港岛的上海人人口不仅无法与九龙比较,亦远少于新界。
在香港的上海以及吴人主要1980年后,改革开放至即捕即解前的偷渡潮末段大量涌入,在民国时期以及共产党治国后,由当时极贫穷的上海大量抵港,透过人事关系、通婚以及双非婴儿到港,因香港教育水平,工资都远超上海而移民来港,近年香港洗碗工引来全国热话,香港最低工资下,洗碗工月薪在1万2千。[90][91]因为上海人不是香港人主体,即广府、闽海、客家,使很多香港人都认为上海人是大陆人,但在大陆的上海人却认为他们是香港人,在生活上到不少挫折,初来港的上海女性不少因为想取快钱而经营加入色情行业。而双非婴儿以省计是广东最多,但以城市计则是上海最多。最初很多上海人多住在香港的公共房屋,如林海峰三姐弟居于励德邨,而香港亦有不少比较穷困的上海人子女在大陆出生,90年代移居香港,如邓紫棋和angelababy等,最初都居于九龙半岛。
上海人在较早前亦有在香港经营色情行业,天津、山西、北京等福建以北城市,当地不少富豪抵港或台湾,但民国时期大陆人均GDP只有非洲一半,而上海富有人士多是洋人,至今福建以北的地区的总和仍不足10%香港总富豪数量,在台湾的富豪亦极少。在1980年前已抵港的上海人以及吴人在数只占现今吴人的较少部分。
色情行业、上海街以及小上海
满清灭亡前,香港很少上海人。香港在二战前已经有一定数量上海人,主要从事色情以及娱乐行业,经营夜总会等,主要聚集于上海街一带[92],此街贯通佐敦站到太子站横跨四个港铁站的一条长街道,亦因为大量上海人聚集而成名,此地带的色情街道亦有“小上海”之称,连街道亦以上海命名(在香港的“上海”一词不但代表上海的事物,更多时代表了色情),在1970年前这儿不少上海人亦以上海话沟通[93],亦是上海人的主要聚居地,而现今吴松街、庙街和上海街,更变成色情三街,每日中午起,多幢唐楼的楼梯口,都有打扮惹艳的足浴店女职员,向途人派传单推销拉客。足浴店成行成市,有足浴店女工指全因开业容易,“唔使攞按摩院牌照,只要申请商业登记,租个单位就得”。[94][95]
英国政府最初只开发香港岛的维多利亚城,因为大量广州人因太平天国战乱涌入九龙,而来港的人口又以男性比率较多,从而使此地区的色情行业发达。至今上海街以及附近的砵兰街仍为香港最大型庶民色情中心。二战后,因为福建富商郭春秧的后人在北角大办夜总会,随后附近的铜锣湾的游乐园又办类似的夜总会,当时上海人有丰富经验,上海人活跃的地区又扩展到港岛,但区内人数仍然远不及闽民系及广府民系多,只占区内人口的一少部分,北角以及湾仔在1970以及2000年以前都被色情行业的客人称为“港岛小上海”,来港的上海人最初大多从事夜总会的活动,受顾于福建华侨或广州资本,于油尖旺区、北角及铜锣湾一带经营色情行业,但后来后两者的高级夜总会相继结业,上海人把色情行业搬入湾仔(后来亦改为商业区)以及在九龙自资一些通俗色情场所,不少上海人亦从事娱乐圈。但随住湾仔发展商业区,骆克道一带色情行业已经很式微,港岛小上海最初为北角,后来则为湾仔(骆克道),2000年开始,湾仔发展商业区,色情行业式微,最后一个港岛小上海亦没有了,现在的上海街一带仍有不少上海人,是香港最多上海人的地方,但因人数有限,难像闽人和客家人有自己的圈子。年轻一辈又害怕被人听到自己说上海话会被认为大陆人,已经很少年轻人在这些地区使用上海话。继北角,湾仔的色情场所相继结业后,九龙最后两间苟延残喘的老牌舞厅“卡乐”和“金龙凤”于2012年5月尾结业,纸醉金迷50年,亦无奈要结业关门。[96][97]但时至今日,上海街一带仍色情场所林立。[98][99][100][101][102][103][104]但已不及1980年代,在上海街所见的店铺,几乎都是和色情行业有关的[105]。
现今香港的电视戏剧节目,讲述民国到1980年代的香港夜总会,台上的舞小姐绝大多数都用普通话演唱“夜上海”一曲,1980年代改革开放前,很多香港人对上海人的印象大多立即联想到色情行业,以及言语不通。
各省民工及中国共产党员
1949年不少共产党特务借口来香港做夜总会服务员混入北角,而且在1967年策动六七暴动,在北角区破坏是全港之最,当中福建华侨的损失最多,策动者多为上海租客,而地主多为福建华侨,虽然此事只是部分上海人的行为,但不少福建人不肯再将物业租给上海人,从此此区上海人数量大减,只余下富有和已置业的那一班。此外左派的长城公司[106],是上海江浙人的天下。
商人
1949年上海政权易手,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但因为当国民党的政策不能向党内高官的友好实施,不少上海江淅富商仍保留自己的财产,而且大部分的江浙人士移居香港,尽管江浙籍贯只占到香港总人口2%左右,前五十名富豪中却有七位(14%)籍贯江浙。
江苏及浙江吴民系
香港吴人富豪的代表实为宁波人而非上海人,香港现今的四十大富豪有一名上海人、二个宁波人(包括前特首董建华弟董建成家族),吴语人口只有三名富豪。而广东只计算四邑(即广东省江门一市人便有五名)。来自上海的人,真正的籍贯也是来自全国各省,不限浙江和江苏,而包括福建,广东等。但福建,广东的,因为有大量香港亲属,生活通常较好。香港不少广府人对广东以外的认知都不足,对说吴语地区的人称为上海人,对说闽语的都称为福建人,其余皆称为北方人。祖籍此地区也有不少知名人士,如金庸、倪匡,但初期在香港也过住贫困的生活。吴民系主要来自江苏和浙江。
山东人
从1922年9月香港第一次招收山东籍警员算起(旧时皇家香港警队D队),山东人已在香港生活至少89年。由于威海曾经同样是英国殖民地,1949年前曾经有大批的山东人(以威海人为主)来到香港充当警察与海员,现今石塘嘴一带,便是北方海员聚集地,而做警察的山东人当中有很多人晋升,直到今日,香港警务处仍有很多祖籍山东的高级警官。据山东同乡会粗略估计,包括那些早年来港的后裔,但更大量是后期到港的,在香港的山东人已多达30多万,约占全港人口的4-5%。[107][108]。这些山东人在后期在新界开发新市镇后亦大量迁入新市镇,梁振英在视察东涌时便有市民以山东话和他交谈(梁振英本人也是山东人后代),所以现在居于石塘嘴一带只有少部分山东人[109],更多是散居于新市镇。
四川及重庆人
香港本来的四川人较少,大量巴蜀人移居香港主要在1997年之后。1997年前也有前来香港的四川人,如新亚书院创办人之一的南来文人唐君毅,及有重庆李嘉诚之称的香港富商张松桥。改革开放后不少四川人在珠三角或香港工作而结识香港人,从而以婚姻取得香港居民的资格。香港有不少舞小姐[110]是来自四川的,部分透过与香港人通婚而取得永久居民资格。2012年的行李箧藏尸案受害者便是四川舞小姐,该名受害者先到深圳娱乐场所结识香港人,虽然与丈夫生了子女,认为丈夫只是地盘工人,不能带给自己美好的生活,得到居港权后便立即离婚,加入色情行业赚取快钱。[111][112][113][114]也有香港人包四川二奶个案[115]以及港人四川籍妻子闯关生子的情况。[116]当然,这个数量在当地人中是极少数。大部分四川及重庆人主要以正规渠道来港,如投靠亲属和工作签证等,当中以假结婚来骗取香港居民资格的比例也相较于其他省份低。
越南船民
因越南战争,北越统一南越后,支持南越阵营的越南人遭到清算,因此爆发了越南船民问题,加上1979年7月英国政府在日内瓦签署一项关于处理越南难民问题的国际公约,指定香港为第一收容港,香港累积收留了高达20万的越南船民,当中有相当比重为越南华人。越南难民是香港首次大规模收留除中国内地大逃港之外的大规模难民。除取得香港居民身份的越南难民之外,其中还有相当比重的越南难民经香港政府遣送或自愿前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当中较出名的有奥斯卡奖得主关继威。虽然越南难民问题为当时香港带来不少挑战及社会问题,但由于不少越南难民经香港前往主要发达国家后,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改善,长远来看,该问题却使得香港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少数族裔
香港的少数族裔主要指来自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等国家的人员,例如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也有外国佣工如印尼、菲律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香港人只会称其国家名称,而非其民族名称。此外,居港白人虽然在香港占少数,但香港少数族裔一般只指南亚或东南亚族裔。
其他移民
出生地 | 2001年[16][台湾、澳门、中国大陆查证请求] | 2011年[17][台湾、澳门、中国大陆查证请求]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香港 | 4,004,894 | 59.7 | 4,278,126 | 60.5 |
中国大陆 | 2,180,153 | 32.5 | 2,190,973 | 31.0 |
印度尼西亚 | 93,193 | 1.4 | 170,134 | 2.4 |
菲律宾 | 144,353 | 2.2 | 134,078 | 1.9 |
澳门 | 70,146 | 1.0 | 61,846 | 0.9 |
印度 | 16,129 | 0.2 | 24,697 | 0.3 |
英国 | 22,028 | 0.3 | 20,986 | 0.3 |
泰国 | 21,497 | 0.3 | 18,045 | 0.3 |
美国 | 15,380 | 0.2 | 16,513 | 0.2 |
台湾 | 13,272 | 0.2 | 15,098 | 0.2 |
加拿大 | 16,236 | 0.2 | 14,873 | 0.2 |
马来西亚 | 15,579 | 0.2 | 14,868 | 0.2 |
日本 | 14,633 | 0.2 | 13,802 | 0.2 |
澳大利亚 | 9,343 | 0.1 | 12,383 | 0.2 |
巴基斯坦 | 7,677 | 0.1 | 11,495 | 0.2 |
新加坡 | 10,276 | 0.2 | 10,853 | 0.2 |
越南 | 11,483 | 0.2 | 10,553 | 0.1 |
尼泊尔 | 6,790 | 0.1 | 9,998 | 0.1 |
韩国 | 4,970 | 0.1 | 5,143 | 0.1 |
法国 | 2,730 | 0.0 | 4,117 | 0.1 |
总计 | 6,708,389 | 7,071,576 |
华人以外的种族,以印尼人及菲律宾人人数最多,各占1.9%,之后为白人,占0.8%、其次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尼泊尔人、日本人、泰国人、土耳其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阿尔巴尼亚人等。[117]
英国人大都在殖民地时期来香港工作和定居,多是大企业、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高层,如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高官、法官和警官;也有不少属专业人士,如医生、大律师和机师;也有一部分在公立和津贴学校任教英语。虽然主权移交后有少量英国人离开,但仍有很多选择继续定居香港,甚至归化领取特区护照,而且这类移民部分能操流利粤语。由于主流社会普遍崇尚西方文化,所以居民在香港普遍受到尊重。2005年人口统计居港英国公民约13,490。
现今尖沙咀已成为各种族人仕的聚居地,展现多元文化,包括东南亚人、中东人、南美人、南亚人,在1990年代开始因各种原因非永久性地居住在唐楼重庆大厦及其周边唐楼中,经典电影重庆森林亦以此为题材,重庆大厦亦成西方旅游天书的推荐景点,在新界北面亦永久地聚居了不少南亚籍香港人。
偷渡客可能抱发财心态来港,然而本地难民却只希望自食其力。在深水埗汝州街一带,是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国的难民聚居地,平日难民们会各按种族,三五成群聚集在街上,闲聊度日之余,亦等待被雇用赚钱。深水埗的难民数目众多,单计孟加拉难民相信已达一百人以上,他指大部分人皆因性命受到威胁,才逃到香港保命。[118]
最早移居香港的日本人主要是在香港日占时期来的,他们主要是驻港日军的亲友,但大部分在战后已返回日本,只有极少数继续居留。虽然如此,香港的日人数字并未有大幅减少,反而在1960年代更出现日移民高峰期,使香港不久就在北角宝马山建立香港日本人学校以专门提供日籍家庭的子女就读。后来的日本人在香港主要从商,他们大多数在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来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为进入中国的跳版。他们大都是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资大企业高层。他们在香港落地生根,第二代普遍操流利广东话,而且入读主流学校。不过,如果家庭并不打算在港定居,会把子女安排在日本国际学校,以便将来回国发展。2005年人口统计居港日本人约11,800。
韩国人过去主要从事贸易,聚居在尖沙咀的金巴利街,为来港的船员选购手信、或为他们提供家乡的食品。自从1990年代香港政府展开玫瑰园计划,各项庞大的基建工程、特别是造构的工作,都是韩国人的专长。在港居住及工作的韩国人有35000人,占了本地人口差不多0.5%。
自2010年至2019年反修例运动前,愈来愈多来自东欧和巴尔干半岛国家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黑山人以至阿尔巴尼亚人来港定居,主要为运动员和其家属,他们为香港体育界作出不少贡献,例如加盟香港足球队外援队伍成为港队一分子,而他们一些子女也会在港留学,估计2019年爆发反修例运动前在港人口约有1000人左右。
不过,随着2019年夏季反修例运动爆发、2020年香港国安法实施令香港笼罩白色恐怖;加上香港治安逐渐转差,以及香港政府放寛COVID-19防疫政策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不少曾居港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尤其是欧美国家民族),已开始计划甚至已经离港回乡生活[来源请求]。
人口状况
教育
2005年7月,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达到大专程度占22.1%,达到中学或预科程度占51.9%,达到小学程度占19.6%,小学程度以下或未接受过教育占6.4%。
〈15岁或以上〉两性具中学或以上程度学历比例〈2011年7月〉
- 男性:81.2%
- 女性:74.7%
识字率:(2002年)
- 总人口:93.5%
- 男性:96.9%
- 女性:89.6%
注:定义为曾在学校学习过的15岁及以上人口
教育程度 | 1961年 | 1971年[14] | 1981年 | 1991年[15] | 2001年[16] | 2011年[17]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未受教育、幼稚园 | 635,778 | 34.3 | 708,748 | 28.0 | 604,623 | 16.1 | 557,297 | 12.8 | 469,939 | 8.4 | 391,731 | 6.3 |
小学 | 732,047 | 39.5 | 980,509 | 38.8 | 1,283,393 | 34.2 | 1,100,599 | 25.2 | 1,148,273 | 20.5 | 1,028,248 | 16.5 |
初中 | 243,002 | 13.1 | 338,104 | 13.4 | 679,531 | 18.1 | 837,730 | 19.2 | 1,060,489 | 18.9 | 1,119,633 | 17.9 |
高中、预科 | 173,409 | 9.4 | 389,705 | 15.4 | 931,959 | 24.9 | 1,383,848 | 31.7 | 2,001,771 | 35.8 | 2,005,373 | 32.1 |
专上(文凭、证书) | 24,339 | 1.3 | 46,045 | 1.8 | 123,753 | 3.3 | 234,912 | 5.4 | 209,878 | 3.7 | 581,248 | 9.3 |
大学(学位) | 44,038 | 2.4 | 65,615 | 2.6 | 125,794 | 3.4 | 255,979 | 5.9 | 708,622 | 12.7 | 1,121,783 | 18.0 |
总计 | 1,852,613 | 2,528,726 | 3,749,053 | 4,370,365 | 5,598,972 | 6,248,016 |
人口密度/居住
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根据2015年统计,每平方公里为6,690人[3]:10。 香港的已开发土地不多,如果只将已开发土地计算在内,每平方公里超过3万人。
大部分香港人居住于公寓大厦,而非平房,公寓大厦的面积一般比较狭小,四人家庭普遍只能住在面积400至800平方英尺的空间;在市区中,居住面积达1000平方英尺的家庭,生活算相当富裕。
1950至60年代左右,大量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迁居香港,房屋不够的问题异常突出,“木屋”这类房子便开始“漫山遍野”地出现。1964年达到高峰,全港有两成人口居住在木屋区,而木屋多数建在陡峭的山坡上,以薄铁皮和木材建成,设施、居住和卫生环境相对简陋和恶劣[119]。
1953年的圣诞夜,石硖尾大火把2,500多间木屋烧毁,53,000余人一夜间变得无家可归,须在寒冬里露宿街头。这场大火迫使港府认真正视长期未解决的香港市民住宿问题,终开始大规模的公共房屋的建设计划。1970年代起港府开始清拆木屋,让木屋区居民迁进公共屋邨,新屋邨设备齐全,邨内有学校、商场、康乐设施等配套,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随着香港新市镇发展,香港市区与乡郊的人口不断密度差别,比起1970年,比例已经大大降低。[120]
1990年代中期,香港市区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5,000余人,比当时中国人口最密集的上海市高出一倍[119]。香港住宅楼价亦相当高昂,1996年时,46平方米(约495平方英尺)的单位约需200多万港币。
直至2000年代以前,香港仍有不少名为“笼屋”的住房,大多位于深水埗区。现在“笼屋”的数量已大大减少,但仍有少量存在。“笼屋”又可雅称为“床位寓所”[121],其实只是一张双层或三层铁架床,床身四周围上铁笼,以保护“笼内居民”的财物(香港人把他们称作“笼民”)。香港寸金尺土,负担不起租金的赤贫人士,唯有居住在“笼屋”中,其生活起居全在笼内。
香港地少人多,楼宇向高空发展,一般市民所住的居所楼层颇高。不论是新落成的豪宅或公营房屋,一般有40层楼以上,部分更达70层楼。人口垂直布置,绿化范围不受影响,解释了“人口密集的绿色城市”并没有矛盾。香港住户贫富差距亦十分悬殊,半山区和九龙笔架山等为传统高尚住宅区,环境清幽,单位寛敞;另一边厢,社会底层人士却只能屈居在异常狭小、挤迫、设施欠缺齐全的笼屋和㓥房中,引伸出如N无人士一类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在香港十八区中,观塘区的人口密度最高,为每平方公里有50,910人。若以地区而言,旺角是全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万人。香港岛以南的鸭脷洲更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岛屿之一,每平方公里有超过60,000人居住。[122]。
地区 | 已发展土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
---|---|
香港 | 27,400 |
孟买 | 26,400 |
纽约 | 20,800 |
伦敦 | 11,000 |
新加坡 | 10,700 |
地区 | 人均居住面积(平方英尺) |
---|---|
香港 | 170 |
深圳 | 300 |
上海 | 260 |
中国 | 350 |
新加坡 | 270 |
东京 | 210 |
宗教信仰
每个主要的宗教在香港都有信徒,主流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新教、道教、伊斯兰教、儒教。其他较冷门的教派,如摩门教(即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神道教、锡克教、以至拜火教,在港亦有信徒,部分更拥有庞大资产。祭祖的行为也非常普遍。
在香港,无宗教信仰者为众,但不少无信仰的人也会有到庙宇的习惯,部分同时信奉佛教、道教,每逢农历新年,黄大仙祠及车公庙等均有大量信众前往上香。
基督教(包括新教及天主教)约占在香港人口的13%,香港各地区有为数不少的教会,人数略有增加的趋势。
在香港,宗教自由一直受到香港基本法保障。现时法轮功的人士在香港实际上受到香港法律的保护,但近年反法轮功的亲中团体日趋活跃,而关于法轮功是否作为宗教存在争议。事实上,只要该宗教不触犯法例,都不会被取缔。
详细人口分析
出生人口及出生率
香港出生率是全球225个国家及地区中最低之一。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字,下表列出2001年开始之香港活产婴儿数目明细:[124]
香港活产婴儿数目 | 大陆女性在香港生产的婴儿数目 | |||||||
---|---|---|---|---|---|---|---|---|
年份 | 活产婴儿总数 | 粗出生率 | 单非 | 双非 | 其他 | 总计 | 占比 | 备注 |
2001 | 48,219 | 7.2‰ | 7,190 | 620 | N/A | 7,810 | 16.2% | 其他类别没有数字 |
2002 | 48,209 | 7.1‰ | 7,256 | 1,250 | N/A | 8,506 | 17.6% | 其他类别没有数字 |
2003 | 46,965 | 7.0‰ | 7,962 | 2,070 | 96 | 10,128 | 21.6% | |
2004 | 49,796 | 7.3‰ | 8,896 | 4,102 | 211 | 13,209 | 26.5% | |
2005 | 57,098 | 8.4‰ | 9,879 | 9,273 | 386 | 19,538 | 34.2% | |
2006 | 65,626 | 9.6‰ | 9,438 | 16,044 | 650 | 26,132 | 39.8% | 从2006年开始,粗出生率受到“双非”较大影响 |
2007 | 70,875 | 10.2‰ | 7,989 | 18,816 | 769 | 27,574 | 38.9% | |
2008 | 78,822 | 11.3‰ | 7,228 | 25,269 | 1,068 | 33,565 | 42.6% | |
2009 | 82,095 | 11.8‰ | 6,213 | 29,766 | 1,274 | 37,253 | 45.3% | |
2010 | 88,584 | 12.6‰ | 6,169 | 32,653 | 1,826 | 40,648 | 45.9% | |
2011 | 95,451 | 13.5‰ | 6,110 | 35,736 | 2,136 | 43,982 | 46.1% | 2011年之活产婴儿数字,为1965年之后最高[125] |
2012 | 91,558 | 12.8‰ | 4,698 | 26,715 | 1,786 | 33,199 | 36.2% | 2012年4月26日,“零双非”政策正式实施。[126] |
2013 | 57,084 | 8.0‰ | 4,670 | 790 | 37 | 5,497 | 9.6% | |
2014 | 62,305 | 8.6‰ | 5,179 | 823 | 22 | 6,024 | 9.7% | |
2015 | 59,878 | 8.2‰ | 4,775 | 775 | 16 | 5,566 | 9.3% | |
2016 | 60,856 | 8.3‰ | 4,370 | 606 | 3 | 4,979 | 8.2% | |
2017 | 56,548 | 7.6‰ | 3,826 | 502 | 6 | 4,334 | 7.7% | |
2018 | 53,716 | 7.2‰ | 3,549 | 434 | 0 | 3,983 | 7.4% | |
2019 | 52,856 | 7.0‰ | 3,343 | 393 | 5 | 3,741 | 7.1% | |
2020 | 43,031 | 5.8‰ | 1,955 | 218 | 3 | 2,176 | 5.1% | |
2021 | 36,953 | 5.0‰ | 1,028 | 131 | 0 | 1,159 | 3.1% | |
2022 | 32,512 | 867 | 123 | 7 | 997 | 3.1% | 2022年为临时数字 | |
注:1. “单非”指“其配偶为香港永久性居民”。 2.“双非”指“其配偶为非香港永久性居民”。3. “其他”指“在出生登记时,大陆母亲并没有提供婴儿父亲居民身份的资料”。 |
2011年年中至2012年年中的人口自然增长为50,100人。期内,香港居民净迁移人数为净移入14,600人。统计处指出,出生及单程证持有人的移入均是整体人口增长的重要元素。2011年年中至2012年年中的出生人数为93,200人,与整体人口增长的比率为144%。单程证持有人的移入(52,100人)与整体人口增长的比率为80%。若然撇除单程证持有人入境的数目,净移出人口有37,400人,与整体人口增长的比率为58%[127]。
2013年内出生人口为27,400人,包括逾698万名常住居民和约21万名流动居民;人口分布方面,香港岛居民占香港人口17.7%,九龙占30.0%,其余52.2%则包括住在新界及水上的居民。[128]
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130]: (2019年中)
- 0-14岁: 874,900 (11.7%)
(男性 450,700 / 女性 424,200) - 15-64岁: 5,310,500 (70.7%)
(男性 2,356,200 / 女性 2,954,300) - 65岁以上: 1,322,000 (17.6%)
(男性 616,100 / 女性 705,900)
粗死亡率:(2013年)[3]:10
- 6.0/千人
按政府统计处在2004年发表《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估计到2033年,全港65岁及以上人口将有27%,相对2003年的11%,增长相当显著。
预期寿命
虽然香港人生活繁忙,但由于有完善医疗设施及全面的老人福利政策,香港是全球最长寿地区之一。2013年,出生时香港男性的预期寿命为81.1岁,为全球首位,女性预期寿命为86.7岁,仅次于日本。
香港许多商户、政府设施及公共交通工具会提供老人优惠。
性别
在1990年代后期或以前,香港人口是男多女少,约2000年代初期开始,逐渐变成女多男少。这是因为当时政府更改了人口统计方式,把在港工作的外籍家庭佣工(下简称外佣)也计算在内,外佣达约374,000人(2020年12月31日数字[131]),几乎全是菲律宾或印尼女性;同时,中港婚姻日多,大部分为中老年香港男性配年轻大陆女性,大量港人大陆妻子持单程证来港与港人丈夫团聚及定居[132];加上女性一般较长寿,使女长者较男长者多;因而三方面大幅推高整体女性人口[133]。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此现象出现后,香港主流传媒便经常强调“香港女多男少”,更将之炒作至恋爱婚姻话题上,当中多有断章取义、不尽不实之处,使香港民间普遍以为“香港女多男少,女性难觅恋爱婚姻对象”,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热门话题之一,但事实上这是一场误会。
如前述,因为大量的外佣和港人大陆妻子,加上女长者较男长者多,以致大幅推高整体女性人口,才造成所谓“女多男少”。但由于香港社会的主流人伦观念和择偶要求,华裔港人几乎不可能以外佣为恋爱婚姻对象(而且不少外佣也是已婚人士);港人大陆妻子又属已婚,长者则大部分早已结婚,即使未婚、离婚、丧偶,到了长者年纪也大多不会考虑恋爱婚姻,故此三者皆不纳入婚恋市场。
如果只计算婚恋市场的主角,即处适婚年龄(假设为18至39岁)、从未结婚人士、不包括外佣,女多男少的情况便会癫倒过来。据2021年人口普查(下同),2021年,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者,男性608,337人,女性547,086人[134],男比女多61,251人,性别比例(即1,000名对女性对多少名男性,下同)为约1,112(即1,000名女性对约1,112名男性),明显男多女少。
即使大幅放宽标准,把婚恋市场主角,设定为18至49岁、所有法律上可结婚人士(即从未结婚、离婚、丧偶人士合计)、不包括外佣,则男性743,192人,女性736,823人[135],男比女多6,369人,性别比例为约1,009,虽然男女比例大幅接近,但仍然男多女少。
展望将来,放眼于由婴儿至青少年的新生代,仍然男多女少。0至15岁的人口(全属从未结婚),男性444,550人、女性418,523人,男比女多26,027人,性别比例为约1,062。如果只计算活产婴儿,男多女少情况依然,每年活产女婴数目一贯地较活产男婴为少,其中2011年,活产男婴51,286人,女婴44,165人,男比女多7,121人,性别比例多达约1,161[136]。
但由于主流传媒报导相关消息时,通常只简略地报导整体人口的“女多男少”(整体人口包括外佣、已婚人士、长者等不纳入婚恋市场的人口,下同),忽略了以上细节。更多次以之对恋爱婚姻话题大加炒作,当中多有断章取义、不尽不实之处。例如多次忽略外佣、已婚人士、长者等人口的影向,而单凭整体人口的“女多男少”,就断章取义地断定婚恋市场的主角也是“女多男少”,并大肆渲染子虚乌有的“香港女多男少,女性难觅恋爱婚姻对象”[137][138][139][140][141] [142]。又多次渲染式、单方面选择性地强调未婚女性人数如何大量;但对于更大量的未婚男性人数,却异常低调,通常轻轻带过[143][144][145]。又把年龄层的影响完全忽略,事实上25岁以下组群实为男多女少(因此年龄层的外佣和港人大陆妻子比例较少,且活产男婴数量一向远较活产女婴多)。因此造成自2000年代初至今逾20年间,香港民间普遍抱有“香港女多男少,女性难觅恋爱婚姻对象”此一错误观念[146][147][148][149][150][151][152]。
- 女性总数:3,896,600
- 男性总数:3,345,100
- 比例:1,000: 858
婚姻数字〈2011年7月〉
- 已婚女性比例:55.1%,
- 从未结婚女性比例:30.5%
- 已婚男性比例:60.4%
- 从未结婚男性比例:34.8%
性别比:(2005年)
- 出生:1.1男/女
- 15岁以下:1.1男/女
- 15-64岁:0.96男/女
- 65岁以上:0.86男/女
- 平均:0.96男/女
婴儿死亡率:(2005年)
- 平均:2.97/千人
- 男性:3.16/千人
- 女性:2.77/千人
种族
本表以香港特别行政区历次人口普查种族构成主要资料为主,兼纳代表性种族构成资料。本表所列包括各个族群人口数、各个民族占本地区少数族群比重、占本地区人口比重 [153]。
种族 | 2001年[16] | 2011年[17]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华人 | 6,364,439 | 94.9 | 6,620,393 | 93.6 |
印尼人 | 50,494 | 0.8 | 133,377 | 1.9 |
菲律宾人 | 142,556 | 2.1 | 133,018 | 1.9 |
西方白人 | 46,584 | 0.7 | 55,236 | 0.8 |
混血 | 19,441 | 0.3 | 29,001 | 0.4 |
印度人 | 18,543 | 0.3 | 28,616 | 0.4 |
巴基斯坦人 | 11,017 | 0.2 | 18,042 | 0.3 |
尼泊尔人 | 12,564 | 0.2 | 16,518 | 0.2 |
日本人 | 14,180 | 0.2 | 12,580 | 0.2 |
泰国人 | 14,342 | 0.2 | 11,213 | 0.2 |
其他亚洲人 | 7,572 | 0.1 | 7,038 | 0.1 |
韩国人 | 5,263 | 0.1 | 5,209 | 0.1 |
其他 | 1,394 | 0.0 | 1,335 | 0.0 |
总计 | 6,708,389 | 7,071,576 |
- 【其他】包含:黑人、拉丁美洲人等。
国籍 | 1991年[15] | 2001年[16] | 2011年[17]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中国 | 1,945,130 | 35.2 | 6,338,762 | 94.5 | 6,586,576 | 93.1 |
印度尼西亚 | 不适用 | 54,629 | 0.8 | 137,403 | 1.9 | |
菲律宾 | 64,658 | 1.2 | 143,662 | 2.1 | 135,081 | 1.9 |
英国 | 3,362,946 | 60.9 | 25,418 | 0.4 | 33,733 | 0.5 |
印度 | 不适用 | 16,481 | 0.2 | 26,650 | 0.4 | |
巴基斯坦 | 不适用 | 9,922 | 0.1 | 17,253 | 0.2 | |
美国 | 18,383 | 0.3 | 14,379 | 0.2 | 16,742 | 0.2 |
澳大利亚 | 不适用 | 9,505 | 0.1 | 15,949 | 0.2 | |
尼泊尔 | 不适用 | 12,379 | 0.2 | 15,943 | 0.2 | |
泰国 | 11,787 | 0.2 | 14,791 | 0.2 | 14,211 | 0.2 |
日本 | 10,850 | 0.2 | 14,715 | 0.2 | 13,858 | 0.2 |
加拿大 | 15,135 | 0.3 | 11,862 | 0.2 | 12,818 | 0.2 |
总计 | 5,522,281 | 6,708,389 | 7,071,576 |
- 1991年数据不含151,833名暂时不在居民。
堕胎
2006至2015年在认可的医院或诊疗所按年龄组别划分的合法终止妊娠数字现存资料如下:[154]
年份 | 年龄组别 | 总计 | ||||||||
---|---|---|---|---|---|---|---|---|---|---|
0至14岁 | 15至19岁 | 20至24岁 | 25至29岁 | 30至34岁 | 35至39岁 | 40至44岁 | 45岁或以上 | 年龄不详 | ||
2006 | 32 | 1164 | 3201 | 2837 | 2549 | 2350 | 1231 | 146 | 0 | 13510 |
2007 | 30 | 1199 | 3099 | 2905 | 2612 | 2300 | 1222 | 148 | 0 | 13515 |
2008 | 43 | 1129 | 2900 | 2833 | 2568 | 2414 | 1155 | 156 | 1 | 13199 |
2009 | 28 | 1052 | 2583 | 2565 | 2305 | 2192 | 1162 | 141 | 0 | 12028 |
2010 | 29 | 950 | 2385 | 2356 | 2280 | 2064 | 1042 | 125 | 0 | 11231 |
2011 | 32 | 1011 | 2504 | 2549 | 2320 | 2208 | 1126 | 114 | 0 | 11864 |
2012 | 30 | 938 | 2361 | 2344 | 2263 | 2156 | 1087 | 119 | 0 | 11298 |
2013 | 16 | 874 | 2137 | 2179 | 2278 | 2098 | 964 | 107 | 0 | 10653 |
2014 | 22 | 859 | 2035 | 2149 | 2197 | 2007 | 982 | 108 | 0 | 10359 |
2015 | 18 | 774 | 1950 | 2042 | 2074 | 1987 | 937 | 108 | 0 | 9890 |
艾滋病
成人感染率:
- 0.1%(2003年)
感染人数:
- 2,600(2003年)
死亡人数:
- 小于200(2003年)
入息
2005年7月,香港家庭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数估计为15,700港元。
住户每月入息 (港元) | 占住户总数百分比 |
4,000以下 | 8.5% |
4,000-5,999 | 6.3% |
6,000-7,999 | 7.4% |
8,000-9,999 | 7.6% |
10,000-14,999 | 16.6% |
15,000-19,999 | 12.9% |
20,000-29,999 | 17.1% |
30,000-39,999 | 9.2% |
40,000及以上 | 12.4% |
劳动人口
2013年,香港总劳动人口为385.9万人。[3]:12
行业 | 1961年 | 1971年[14] | 1981年 | 1991年[15] | 2001年[16] | 2011年[17]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人数 | % | |
农林渔牧业 | 87,581 | 7.4 | 62,975 | 4.0 | 47,004 | 2.0 | 27,269 | 1.0 | 12,999 | 0.4 | 7,412 | 0.2 |
采矿及采石业 | 8,869 | 0.7 | 4,518 | 0.3 | 1,556 | 0.1 | 882 | 371 | 190 | |||
制造业 | 512,438 | 43.0 | 755,534 | 47.7 | 990,365 | 41.2 | 768,121 | 28.3 | 400,952 | 12.3 | 170,797 | 4.8 |
建造业 | 58,209 | 4.9 | 83,158 | 5.3 | 185,999 | 7.7 | 187,851 | 6.9 | 247,883 | 7.6 | 275,517 | 7.8 |
电力、燃气及水务业 | 12,617 | 1.1 | 8,870 | 0.6 | 14,669 | 0.6 | 18,464 | 0.7 | 16,639 | 0.5 | 15,660 | 0.4 |
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 | 171,206 | 14.4 | 253,925 | 16.0 | 461,489 | 19.2 | 611,386 | 22.5 | 852,619 | 26.2 | 1,067,763 | 30.1 |
运输、仓库及通讯业 | 86,740 | 7.3 | 114,722 | 7.2 | 181,368 | 7.5 | 265,686 | 9.8 | 366,312 | 11.3 | 376,065 | 10.6 |
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 | 19,164 | 1.6 | 41,072 | 2.6 | 115,870 | 4.8 | 287,168 | 10.6 | 522,822 | 16.1 | 620,486 | 17.5 |
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 | 217,647 | 18.3 | 233,359 | 14.7 | 375,703 | 15.6 | 539,123 | 19.9 | 829,720 | 25.5 | 1,013,859 | 28.6 |
不能分类行业 | 16,628 | 1.4 | 24,716 | 1.6 | 30,044 | 1.2 | 9,153 | 0.3 | 2,389 | 0.1 | 32 | |
总计 | 1,191,099 | 1,582,849 | 2,404,067 | 2,715,103 | 3,252,706 | 3,547,781 |
房屋类型
截至2014年9月,在陆上非住院人口中,29.2%居住于公营租住房屋,14.7%居住于资助出售单位,56.1%居住于私人永久性房屋。[3]:31
屋宇单位类型 | 1971年[14] | 1981年 | 1991年[15] | 2001年[16] | 2011年[17] | |||||
---|---|---|---|---|---|---|---|---|---|---|
单位数 | % | 单位数 | % | 单位数 | % | 单位数 | % | 单位数 | % | |
公营租住房屋单位 | 260,031 | 39.7 | 404,159 | 38.1 | 574,891 | 38.1 | 624,349 | 31.0 | 722,161 | 30.3 |
资助出售单位 | 不适用 | 7,356 | 0.7 | 115,718 | 7.7 | 320,039 | 15.9 | 379,002 | 15.9 | |
私人住宅楼宇单位 | 260,800 | 39.8 | 421,577 | 39.7 | 628,230 | 41.7 | 886,032 | 44.0 | 1,077,123 | 45.2 |
别墅、平房、新型村屋 | 7,214 | 1.1 | 22,708 | 2.1 | 49,969 | 3.3 | 98,590 | 4.9 | 125,669 | 5.3 |
简易砖石造建筑、传统村屋 | 49,876 | 7.6 | 50,424 | 4.8 | 31,106 | 2.1 | 22,793 | 1.1 | 22,472 | 0.9 |
其他永久性房屋 | 10,551 | 1.6 | 48,379 | 4.6 | 44,222 | 2.9 | 37,273 | 1.9 | 36,118 | 1.5 |
临时屋宇单位 | 66,338 | 10.1 | 106,483 | 10.0 | 63,861 | 4.2 | 24,381 | 1.2 | 18,141 | 0.8 |
总计 | 654,810 | 1,061,086 | 1,507,997 | 2,013,457 | 2,380,686 |
参看
参考文献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
内文脚注
- ^ 在日常用语中“香港人”多是指华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华人一般是代指汉族。
- ^ 赴港定居84%是廣東人 最大困難是住房. [2012-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0 3.1 3.2 3.3 3.4 3.5 3.6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 编. 《香港統計數字一覽》 2015年编订. 香港: 政府物流服务署. 2015年2月.
- ^ 4.0 4.1 政府统计处人口统计组 (编). 表001:按性別劃分的人口.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2015-02-17 [2015-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6).
在2011年6至8月期间的人口普查提供一个基准,用作修订自2006年中期人口统计以来编制的人口数字。由2006年年底至2011年年中的人口数字已作出相应修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KGOV. 存档副本. [2021-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本港人口突破723萬人 一年4.3萬單程證來港. 苹果日报. 2014-08-12 [2014-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房屋委员会居者有其屋计划屋苑资料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存档副本. [201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而该批住户人口按注释35的资料占香港人口约20%
- ^ 8.0 8.1 人口估計. www.censtatd.gov.hk. [2022-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21年人口普查. www.censtatd.gov.hk. [2023-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移民潮|港人口跌至729萬 逾11萬居民離開 出生率連跌五年 政府歸咎疫情及高齡化. BossMind. 2022-08-12 [202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6)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人口733.32萬跌0.9% 去年逾6萬人移出. 2023-02-17 [2023-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二零二四年年中人口數字. 政府统计处. 2024-08-15.
- ^ Registrar General's Office, "Hong Kong: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1931", Sessional Papers, No. 5/1931, pp. 87-197.
- ^ 14.0 14.1 14.2 14.3 14.4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1971 Main Report",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1972.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1991 Population Census Main Report",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1993.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政府统计处, "香港2001年人口普查 - 主要报告", 香港, 2002.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政府统计处, "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 - 主要报告", 香港, 2012.
- ^ 存档副本 (PDF). [2012-04-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7-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租金、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中位數;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與收入比率中位數 (E201). [2012-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普查結果 - 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 [201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1.0 21.1 福建社聯宴閩文化產業招商團 - 香港文匯報. [201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灣仔區議會軒尼詩選區 (B01) 統計便覽.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3.0 23.1 普查結果 - 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灣仔區議會渣甸山選區 (B06) 統計便覽.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寶馬山選區 (C15) 統計便覽.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中西區區議會半山東選區 (A02) 統計便覽.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炮台山選區 (C17) 統計便覽.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2013-04-22.[失效链接]
- ^ 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城市花園選區 (C19) 統計便覽.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中西區區議會中環選區 (A01) 統計便覽.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中西區區議會上環選區 (A12) 統計便覽.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中西區區議會山頂選區 (A04) 統計便覽.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南區區議會分區統計便覽. [201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编辑“香港人口(段落)”. [201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政情:蔡菜子除根保票倉. [201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郭晓乐; 周依露. 重劃「版圖」 東區或縮水. 东方日报 (香港). 2013-04-15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大公报数字报. [201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 (PDF).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11-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港岛最后一席五人争. [201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CMP.com. [2012-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處境探討 01. [201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轉載] 新界原居民與土地正義聯盟. 土地正义联盟. [201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0新來港家庭奪「飛躍獎」.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信報網站 - 信報論壇 就事論事講道理,包容不同意見,匯聚民間智慧 - hkej.com. 信报论坛.
- ^ 葉世榮內地26歲嫩妻性感照曝光 粉絲升級新娘(圖)_中國窗-香港商報. [2012-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粵傳媒指部份雙非父母後悔來港產子. Yahoo 新闻香港. 2012-04-29 [201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台灣光華雜誌 Taiwan Panorama - 跨出深水埗──「阿燦」在香港. [2012-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and Housing Department - Housing Dimensions. [201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49.0 49.1 49.2 http://www.singpao.com/yl/czjt/201203/t20120322_342006.html[永久失效链接]
- ^ 茶是老的好──与茶庄老板谈茶. 大纪元 www.epochtimes.com. 2011-12-25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source.takungpao.com/news/content/2012-06/08/content_412319.htm[永久失效链接]
- ^ 明報財經網.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相关文章. [201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如刀集:獅子山抑或太平山. 太阳报. [201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由糖說起──說到一家潮州糕餅店. [201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陳增濤 - 草根深水埗, 山頂異鄉人 - 地產資訊網. [201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omainHerb.COM -Powered by CloudHerb.COM & BUY.CEO service. [2012-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來港一年,大陸新移民,食綜援住公屋. 2012-02-11 [2012-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通过YouTube.
- ^ “反英抗暴”事件与沙头角边界冲突 作者:孙霄
- ^ 政情:福建幫逆戰 搵許副參選. [2012-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福建精神」显真情 爱国抱团敢拚会赢. [201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2-08-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環出更:福建幫就職 林峯Chok暈粉絲. [2012-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李培德《香港的福建商会和福建商人网络》
- ^ 頭條日報 頭條網 - 鄉里勁Buy 福建燉湯手打麵. 乡里劲Buy 福建炖汤手打面 - 头条日报 头条网. [201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福建茶行. [2012-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福建手造麵 鑊氣小炒 - U Food 香港餐廳及飲食資訊優惠網站 - U Food - The Hong Kong Food and Restaurants Guide. [201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王光亞勉港僑界續愛國愛港. [201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东方日报-许荣茂售香港山顶豪宅-09年11月20日
- ^ 96歲印尼前首富林紹良逝世. [201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世界巨富林紹良(齊水). [201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2年08月14日 - 築柔南僑機工抗戰紀念碑‧各國華團見證破土儀式 - 大柔佛 - 地方. [2012年9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3月1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2年11月10日 - 南僑機工圖片文物展開幕 劉曉彬:嚴格審批 大型文物沒抵檳 - 北馬 - 光明日報. [2012年11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18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人民力量「三黃」搶票. archive.is. [201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0).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7-10
- ^ 存档副本.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泛民互鬥 謝偉俊得利.[永久失效链接]
- ^ 九龍東潮人聯會 籲全家投民建聯.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ccount Suspended. [201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菲律賓落後.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失效链接]
- ^ 存档副本. [2012-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搭电车逛香港北角春秧街 体味岁月人生 - 港澳频道 - 新华网. [2015-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m730. [2012-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政情:福建社聯搬竇變拜票P場. [2012-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2年07月14日 - 香港山頂豪宅進賊‧大馬富豪郭令海失名畫 - 國際 - 星洲网 新聞. [2012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17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www.oeeee.com. 许荣茂7.2亿出售香港豪宅 每呎均价6万港元 - 奥一网,看见了一切.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永久失效链接]
- ^ 香港洗碗工又涨价了。。。12000一个月!还桑嘛班,洗碗去!… - 蛋花儿 趣图. 蛋花儿. [201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ahoo. Yahoo. [201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harpdaily.hk.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harpdaily.hk.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harpdaily.hk. [201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2-06-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大陸輸港專才自由淫計劃:警方激流拘十二內地妓女!全部違反逗留條件!. 2012-05-20 [201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 ^ 香港拘12内地妓女_资讯频道_凤凰网. [201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短片12236鴉蘭街近上海街架步怡春苑十多年前送外賣上去看到青春玉女. 2012-01-14 [201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 ^ 打擊色情網吧 警方徒勞無功. [2012-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激流沖毀紅燈區 北姑排排企. 2012-05-18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 ^ 油尖旺租樓要注意的七個地方 – Dino – www.snb.hk 骷髏會. [2012-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已遭查封賓館閉門失火. Yahoo 新闻香港. 2012-08-20 [2012-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永久失效链接]
- ^ 2485. 蒋丽莉:作为山东人我感荣耀 山东人精神激励我.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港山東人約20至30萬人. [2012-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梁振英視察東涌「公屋地」. 太阳报. [201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鳳姐頭七 摧花宅男落網. [201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悲情Coco私照曝光. [2012-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篋屍Coco 兩段孽緣賠命. archive.is. [201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0).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7-10
- ^ 女公關屍藏篋 警緝男友 Monkey.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 ^ 存档副本. [2012-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二奶帶子女坐馬路 揭男友薄倖.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 ^ 内地孕妇根据报纸报道苦研“偷渡秘技” - 秦楚网. [201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census201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頭條日報 頭條網 - 議員促立法保港人飯碗 難民偷渡湧港「搶食」.
- ^ 119.0 119.1 施汉荣. 《香港放大鏡——細看昨天、今天、明天》.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6年: 页55–56. ISBN 962-290-972-8.
- ^ 香港政府民政署中文公事管理局 (编). 《一九七七年香港年報》. 香港. 1977: 183 (中文(繁体)).
- ^ 籠屋及私人樓宇工作計畫.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 10月14日 [2008-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引述自《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见香港立法会:2005年10月28日会议记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381页(李柱铭议员发言)、2006年1月11日会议记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2443页(马力议员发言)等
- ^ 123.0 123.1 团结香港基金. 「香港2030+」的不足:土地需求預測的新視角 (PDF). 土地房屋政策倡议系列3 土地规划的不足:住得细、造得少、估得低 (www.ourhkfoundation.org.hk). 2018年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生育趨勢. 政府统计处.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Recent and Future Fertility Trends in Hong Kong (PDF). 政府统计处. 1972-6-1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医管局大会通过建议确保本地孕妇优先使用产科服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2年4月26日。
- ^ 表001:按性別劃分的人口 - 政府統計處. [2015-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www.gov.hk), GovHK. GovHK 香港政府一站通:香港便覽. [201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政府统计处, "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统计", 香港, 2017.
- ^ 來處. [2020-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入境事務處2020年年報. [2022-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政府统计处统计报告《香港的女性及男性 主要统计数字 2016年版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2页指“性别比率(按每千名女 性计算的男性人数)持续下降......这是由于大量中国大陆女性单程通行证持有人来港与丈夫团聚,以及为数不少的女性外籍家庭佣工来港工作。在撇除外籍家庭佣工后的统计数字显示,性别比率的跌幅明显减少......”
- ^ 【商報圖說】香港女多男少情況持續 三大主因. [2022-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商报》,2022年7月31日
- ^ 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結果、主要統計表 A118b 按年齡、年、性別及婚姻狀況劃分的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2022-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連登討論區 香港年輕未婚人口,男女嚴重失衡,已遠超警戒線 #347回覆. [2022-08-16].
- ^ 政府统计处统计报告《香港的女性及男性 主要统计数字 2016年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及3页指“在1981年至2014年期间,活产女婴数目均少于活产男婴”、“每年活产女婴数目一贯地较活产男婴为少”,第12页有较详细资料
- ^ 陰盛陽衰惡化 港女北嫁增16% - 香港文匯報.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男女失衡加剧“中女”多“中佬”近两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苹果日报》,2014年7月31日 (报导第一、二段,先后忽略了已婚人士、外佣人数的影向)
- ^ 適婚女多於男 北嫁成風 - 東方日報.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性別更失衡 中女多中佬近兩成 - 香港文匯報.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女多男少 1000港女仅得935港男 港女嫁内地汉数字趋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明报》,2015年7月30日 (报导忽略了已婚人士及长者人数的影向)
- ^ 女多男少 港女北上觅郎君创新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巴士的报》,2015年7月31日 (报导忽略了已婚人士及长者人数的影向)
- ^ 统计处指男女比例持续失衡 6,700港女去年北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苹果日报》,2013年7月26日 (报导忽略了已婚人士及长者人数的影向,并单方面强调未婚女性92万人,但对未婚男性99万人,却相对低调。且一面引述上述明显男多女少的数据,一面却强调“女多男少”、“剩女”等,明显矛盾)
- ^ 盛女人数直逼17万 3字头港女3个1未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晴报》,2014年8月1日 (报导忽略了外佣人数的影向,并单方面强调2013年30至39岁未婚女性168,000人,但对同年同年龄层未婚男性193,100人,却相对低调,只在图表中轻轻带过。且一面引述上述明显男多女少的数据,一面却多次强调“男少女多”、“盛女”等,明显矛盾)
- ^ 阴盛阳衰加剧 港女嫁内地男较80年代增10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on.cc东网》,2015年7月31日 (标题及内文首段,反复强调“阴盛阳衰”、“女多男少”(但这是包括了外佣、已婚人士、长者的整体人口数据)、“港男供不应求”等;但对婚恋市场主角男多女少的数据:“不包括外籍家庭佣工......19.1万名30至39岁男性从未结婚,女性有16.6万多人”,却相对低调,仅在内文轻轻带过。而且一方面引述这个明显男多女少的数据,一方面却反复强调“阴盛阳衰”、“女多男少”、“港男供不应求”等,明显矛盾)
- ^ 单身适婚男女不是“阴盛阳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招职》,2006年7月18日
- ^ 20-39歲未婚港男多過女專題報道:港御宅族九成冇女友.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港适婚人口女多男少吗? 主要适婚人口男多女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商报》,2009年10月7日 ]
- ^ 港女难嫁非因女多男少 适婚年龄组别男多女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商报》,2010年8月4日
- ^ 剩男多過剩女 愈高學歷愈難結婚.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本港剩男多过剩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苹果日报》,2015年1月16日
- ^ 港盛女多 寡佬更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苹果日报》,2015年11月1日
- ^ 本表资料来源参考: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按国籍划分的人口 (A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立法會十四題:終止妊娠醫療程序. www.info.gov.hk. [202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参考
- ^ 《香港便览 — 人口》,香港政府新闻处,2005年11月
- 政府统计处 - 香港人口统计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