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书)
春秋即历史,现在通常指鲁国《春秋》[1]。据传,为孔子所作或修订而成,但有争议。《春秋》不像《诗经》,《春秋》没有出土战国版本。《春秋》记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242年之历史,后人把书中包括之时代称为“春秋时代”[2]:2。汉朝起被尊为五经之一,在四库全书中属于经部,在十三经中,《公羊传》与《穀梁传》作为《春秋》的解读文本,也被列入十三经中。《左传》可能是独立于春秋的比春秋更早的一部历史书。
此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间鲁国与众诸侯国的大事,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体例宛若各年月的新闻标题汇编[3],意不在史而在“义”。辜鸿铭之《中国人的精神》所陈即此。相反地,《宋史》记载北宋王安石批评《春秋》为“断烂朝报”(朝廷公报的断简残篇)[4],不过王安石是否真有此说亦有争议[5]。
创作背景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值存在质疑。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
然而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对《春秋》的历史记载产生怀疑。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春秋》记史的笔法与《史记》不同。司马迁明确指出:“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但《春秋》的“微言大义”并不意味着其“言”是失实的。张京华有这样的评价:“如果说‘良史’、‘实录’代表了古代史学的基本原则,‘微言大义’则是代表了古代史学的最高境界。”也许正因如此,《左传》才会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成书
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朝廷大事亦多在此两季举行,因此“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6]。墨子所谓“百国春秋”,俱已不传[7]。传之唯《鲁春秋》,《春秋》遂成其专名,即《春秋经》。通常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最早《孟子·滕文公下》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日本学者平势隆朗根据鲁国纪年采用立年称元,而《春秋》采用逾年称元法,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官方编辑的史书[8]。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卫聚贤《古史研究》、苏渊雷《读春秋及三传札记》以及沈玉成《春秋左传学史稿》等学者均持是说。历史学家钱穆在他的《国史大纲》中说:“孔子作《春秋》”。
亦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唐代史家刘知几首先对孔子修《春秋》存疑[9],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问。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
考古发现
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海昏简本《春秋》现存100余枚。西汉流传对《春秋经》进行注释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研究人员根据文字较清晰的20余枚竹简初步判断可知,简文内容多同见于今本《公羊传》和《谷梁传》,也有仅见于《公羊传》者。其内容文句与今本有出入,也有不见于今本者。
海昏简本《春秋》与《春秋公羊传》关系密切,汉代公羊学盛行,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作为治国基本原则,海昏简本《春秋》的发现是春秋经传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提供了《春秋》经的最早实物,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0]
体裁
《春秋》写法是在一年之下标出四季,再加日期,然后写出史事[2]:2。《春秋》以“年・时(季节)・月・日 - 记事”为体裁。
- 年:鲁国之君主、鲁公在位纪年。
- 时:季节。四季之“春・夏・秋・冬”。
- 月:“正月、二月、三月…”。
- 日:“甲子、乙丑、丙寅…”。
- 记事:短句构成。
- 王
例如、隐公元年・二年(文依‘左传’)。
年 | 四季 | 月 | 日 | 记事 | |
---|---|---|---|---|---|
元年 | 春 | 王正月 | |||
三月 |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 ||||
夏 | 五月 | 郑伯克段于鄢 | |||
秋 | 七月 | 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 |||
九月 | 及宋人盟于宿 | ||||
冬 | 十有二月 | 祭伯来 | (祭伯这个人来访) | ||
公子益师卒 | (公子益师去世) | ||||
二年 | 春 | 公会戎于潜 | |||
夏 | 五月 | 莒人入向 | |||
无骇帅师入极 | (无骇帅军攻入极) | ||||
秋 | 八月 | 庚辰 | 公及戎盟于唐 | ||
九月 | 纪裂𦈡来逆女 | ||||
冬 | 十月 | 伯姬归于纪 | (鲁国女公子伯姬出嫁纪国) | ||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 |||||
十有二月 | 乙卯 | 夫人子氏薨 | (国君夫人子氏逝世) | ||
郑人伐卫 | (郑国讨伐卫国) |
《春秋》一书文字简练、记事简略:少则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隐公五年“螟”;或二、三字,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晋”;多则如“定公四年春三月”中的叙述也不超过四十五个字。文句极为简短,每条最多不过47字,最少仅有1字[2]:2。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三国曹魏时张晏计算《春秋》共有18000字[11],晚唐人徐彦的计算亦有18000字[12],南宋王观国《学林》则记载有16500个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春秋》全书分条记事,不相联属[2]:2。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春秋》的内容多涉及乱臣贼子,全书共记弑君三十三例[13]。用意是要隐寓褒贬,使乱臣贼子惧,以匡时救世;故对事件均有评论[2]:2。《春秋》内容以战争、会盟、朝聘等为主,也涉及日蚀、地震、水灾、旱灾、虫灾和祭祀、婚丧、宫室等[2]:2。《春秋》文字简略,叙事重结果,不铺叙过程,故称之春秋笔法,朱熹认为《春秋》并无表示褒贬之义的所谓“书法”[14]。后世有史家仿效春秋笔法[2]:2。《春秋》也有自然现象,日食、月食、陨石、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记载日食三十六次;例如庄公七年所记“星陨如雨”是关于天琴座流星雨,文公十四年记“有星孛入于北斗”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春秋传
《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邹氏传》和《夹氏传》今已不存[15]。《公羊传》和《穀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左丘明受经于仲尼,公羊高受之于子夏,穀梁赤乃后代传闻,三传次第自显。”《公羊传》在汉景帝时立为学官;至汉武帝时,《穀梁传》学者瑕丘江公与《公羊传》大师董仲舒当朝辩论,江公因“呐于口”,由是公羊大兴,后来“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16]。汉宣帝时期,《穀梁传》的地位提高,征召瑕丘江公之孙为博士,立为学官,一度取得了与《公羊传》抗衡的地位。
何休在《春秋公羊注疏序》中说:“往者略以胡毋生条例,多得其正,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公羊传》和《穀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穀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杜预统计《左传》中用“凡”的语句共五十处,即所谓“五十凡”。
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以解经为主,《左氏》则以叙事为主。[17]
注疏
左傳注疏
公羊傳注疏
穀梁傳注疏
评价
-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19],焦兹说“说《春秋》者,莫先于孟子”。
-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南怀瑾称:“吾人幼时读《春秋》、《左传》,而耆年硕学则告诫曰:少年不宜读《左传》,恐因此而误入歧途;吾辈后生小子,则相讥谓:然则,何以关云长读春秋,俗世反称为武圣,美髯公真为春秋所误耶!此亦一大疑情,一大话头。大可一参。”[20]
- 李敖曾评论孔子在《春秋》中做了许多手脚,“孔夫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四十年中,鲁国的皇帝,四个在国内被杀,一个被赶跑,一个在国外被杀,这样六件重大的事,孔夫子竟在《春秋》里,一个字也不提。这哪里是写真相呢?这不是有意说谎吗?”[21]
参见
参考资料
- ^ 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7-29.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周佳荣编著. 《中國歷代史學名著》. 香港教育图书. 1994. ISBN 962-290-721-0.
- ^ 周振甫《周振甫讲“管锥编”、“谈艺录”》
- ^ 《宋史・王安石传》:“初,安石训释《诗》、《书》、《礼记》,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细目为‘断烂朝报’。”
- ^ 赵伯雄《春秋学史》,页465
- ^ 朱自清《经典常谈》,页43
- ^ 赵伯雄《春秋学史》
- ^ 平势隆朗著,李彦桦译,《从城市国家到中华》,台湾商务印书馆,2018年
- ^ 《史通・惑经》
- ^ 研究人员在海昏侯墓简牍中发现多种儒家典籍失传版本-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3-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1).
- ^ 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
- ^ 见《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二年《正义》引
- ^ 《春秋大事表・春秋乱贼表》
- ^ 《朱子五经语类・统论经义》
- ^ 《汉书・艺文志序录》:“《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 ^ 《汉书・儒林传》
- ^ 朱自清《经典常谈》,页46
- ^ 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24-28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 ^ 郭沫若评说:“孟子是惯会宣传的人,他的话要打些折扣才行。举如他所说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也就是一个最适当的例。《春秋》或许真是孔子所作的书吧,但那样简单的备忘录,在二百四十二年的行事当中记下了‘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与其说足以使‘乱臣贼子惧’,无宁是足以使暴君污吏惧的。”
- ^ 罗贯中著、毛宗岗批、金圣叹鉴定. 《三國演義的政治與謀略觀》. 老古文化事业. 1985.
- ^ 李敖,〈直笔-“乱臣贼子惧”〉,《独白下的传统》,李敖出版社,2000年。页4。
延伸阅读
[编]
- 杨伯峻,《春秋左传》浅讲,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ISBN 756333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