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纪主要在法国流行的一种音乐样式,受象征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这类作品并不描述现实的事件,而是建立在色彩、运动和暗示(Suggestion)之上。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1]

葛饰北斋: 《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県的大浪》。德彪西以此画作为其音乐作品《海》的标题画。

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为德彪西拉威尔,其流行地域亦以法国居多。

特征

纵然音乐并不以描述实物为任,但是一些音乐作品却的确是应情应景而写的。这些音乐被称为标题音乐。而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几乎都是标题音乐。这意味着这些作品会以风景、诗歌或者是图像为题,例如德彪西的《》与《法语Printemps (Debussy)》。一如印象主义绘画,倾向于描绘物体的光和色,而非其清晰的轮廓,这样的作品给人以梦幻、印象或是暗示的感觉。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全音阶的使用,这在德彪西的作品《帆船》(Voiles)得到很好的体现。另外,印象派作曲家很少写有长旋律,偏爱短小精致的乐句,以营造气氛。还有德彪西会使用到例如具希腊或亚洲特色的音阶,如古代中国的五声调式的使用[2]。即使是和其他作曲家一样使用同样的调式,德彪西也能创作出新颖的和弦[3]。有名的音乐评论家卡米耶·莫克莱法语Camille Mauclair写道[4]

光在印象主义者画作中的运用有如主题在音乐里交响式延伸一样。克劳德·莫奈的风景其实就是光波的交响曲。而德彪西先生的音乐,并非建立在一连串主题之上,而是扎根于声音本身的相对价值之中,这和那些画作异曲同工。这是由会作声的斑块所构成的印象主义。

代表作曲家

德彪西拉威尔是公认的两位印象主义作曲家。另外,席曼诺夫斯基杜卡、意大利的雷斯毕基[1]和英国的沃恩·威廉斯等人也是该流派音乐的杰出代表[5]

虽然德彪西力图让自己远离印象主义这个词,但是他音乐的核心无疑正正体现了印象主义的理念。他深受同时代印象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影响,并吸收了外国和东方的一些音乐元素,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作品。德彪西的音乐色彩朦胧,如梦如幻,其歌剧《佩利亚与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春》、《》、《意象》(Images)以及他的钢琴曲等作品,都是印象主义音乐中的扛鼎之作。而他的名字,也紧紧地与印象主义音乐相连,“德彪西主义”(Debussyism)也成为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同义词[4]

而另一位印象主义巨匠拉威尔则有着不同的风格。他的音乐以描述身外之物为主,但不像标题音乐般刻意描写事物,而是远离象征主义中深染的主观元素,以一种远距离、极度客观的立足点来创造音乐的印象。他虽与德彪西并称为印象乐派的大师,但是拉威尔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确犀利,他避开象征主义中暧昧的光线与阴影,以大量的装饰效果点缀音乐结构[6]。其中《库普兰之墓》、《为死公主而作的孔雀舞曲》、舞剧《达夫尼与克罗埃》以及G大调钢琴协奏曲等,都是极具印象主义特色的作品。

影响

德彪西逝世后,一大批作曲家采用了印象主义技法创作了自己音乐作品,其中一些更被称为“后印象主义者”,包括米尧布朗洁普契尼等人[5]

虽然印象主义流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与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代替[1],但却在音乐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值得一提的是,调性的重要性在印象主义音乐被淡化。虽然这些音乐作品仍是有调性的,但是其“无功能”和弦(non-functional chords)为后来的勋伯格等人所代表的无调性音乐铺平了道路[2]。而后来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1]

参考文献

参照
  1. ^ 1.0 1.1 1.2 1.3 印象主义音乐. 中华网. 2001-04-09 [200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9)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Impressionism. library.thinkquest.org. [200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1) (英语). 
  3. ^ Bernstein, L. Musik für junge Leute. Germany: Der Goldmann Verlag. 1985: 127–143. ISBN 3-442-33126-9 (德语). 
  4. ^ 4.0 4.1 Shengdar Tsai. Impressionist Influences in the music of Claude Debussy. tcd.ie. [200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英语). 
  5. ^ 5.0 5.1 JANN PASLER. Impressionism. phonoarchive.org. 2008 [03.03] (英语).  [永久失效链接]
  6. ^ Maurice Ravel 1875-1937 法國. 高雄市立空中大学. [2008-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2) (中文(台湾)).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