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号飓风信号

香港的颱風信號

十号飓风信号(英语:Hurricane Signal No.10),一般市民俗称为十号风球十号波[注 1],为香港天文台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低一级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香港自1917年创立数字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至今,此信号已知曾发出27次。

十号飓风信号的标志。历史上未有十号风球前,已使用十字形标志。

最近一次十号飓风信号于2023年9月1日晚上8时15分发出,当时香港受到超强台风苏拉正面吹袭。

意义

十号飓风信号的发出一般表示台风的中心已经正面吹袭(一般来说是台风中心在香港天文台100公里范围内),甚或预料将会横过香港。香港任何近海平面地区之风力现正或预料会达到飓风程度,持续风力达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阵风更可能超过每小时220公里

天文台发出十号信号后,台风中心可能非常接近甚至掠过香港市中心。当风眼经过香港上空时,风雨减弱,云层转薄,甚至出现短暂阳光,晚上还有机会可看见星星,但切勿以为危机已过而有所松懈,因恶劣天气将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重临。台风过后香港吹偏南风,风力及雨势可能比先前更强。受地形影响,台风中心掠过香港的位置将影响香港的风力。如台风中心在香港南面掠过,香港由东北风渐转东南风,香港处于热带气旋的危险半圆内,广泛地区当风,如果遇上快速移动的热带气旋风力会更强,再加上当时热带气旋仍未登陆,甚至可能增强,影响最大;相反如台风中心在香港北面掠过,香港由西北风渐转西南风,香港处于热带气旋的可航半圆内,如果遇上快速移动的热带气旋风力会较低,而且热带气旋已经登陆及开始减弱,风力受阻。[1]

特别之处

与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不同,十号飓风信号并无风向之分(类似三号和九号信号),因为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时,香港地区距离台风的风眼通常已经很近(甚至在风眼之内),断定风向亦因此会有所困难[2]

十号飓风信号发出前也不会有长时间的预警,甚至不会提前宣布便发出十号信号,因九号信号已有十号信号预警之作用[3][4]。当此信号取消后,香港天文台会直接改发八号信号而非九号信号。

十号飓风信号即表示台风的中心已非常接近香港,随着香港进入风眼附近的中心密集云团,雨势将会增大;但碍于风力已达至极高水平,雨点大多呈横向型而非直落地面,较难直落雨量计内(雨量计是直立,包括天文台采用的“翻斗式雨量计”及“虹桥式雨量计”),因此自从1992年设立暴雨警告系统至今,十号飓风信号未曾与黑色暴雨警告信号同时生效。自1998年暴雨警告信号改革后,使天文台发出的十号信号的1999年台风约克及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只令天文台发出红色暴雨警告信号[5],风暴期间香港广泛地区录得的最高每小时雨量亦未达70毫米;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及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吹袭期间更只发出黄色暴雨警告信号。

历史

香港的热带气旋警告源于1884年,最初的信号并没有数字之分,只以鼓形、倒三角形、圆形及三角形信号表示热带气旋在香港300海里以外/之内及香港所承受之清劲或强风烈风风向,一般于海港内悬挂台风信号向轮船示警,当预料一个台风即将或现正正面吹袭香港时则会鸣两响风炮代表飓风信号,亦即现今十号飓风信号的雏型。1907年改为燃放3响炸药警告、悬挂黑十字风球及于晚间亮起三号风灯(红绿红)[6]。1917年开始以数字1至7号编排信号,七号信号是当时最高的信号,代表香港风力已达或将达飓风程度。1931年,七号信号改为十号信号,代表飓风抵埗。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期间,当时的日占政府因战争时期使气象预报物资短缺,精简风球信号,二号风球以朝上三角形▲(蓝蓝)显示,表示香港将吹起烈风或以上风力(即今8至10号信号)。

十号飓风信号的发出,表示香港的风力已经达到或将会达到飓风程度(即持续风速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天文台指,飓风的范围,主要是在绕着风眼附近的环形地带(即眼壁或眼墙),因此发出十号信号的其中一项先决条件,是一股台风或以上级别的热带气旋在距离香港100公里范围内掠过,也就是所谓“正面吹袭”香港;但即使如此,不是所有正面吹袭香港的台风或以上强度热带气旋,也能带来十号信号[注 2]

而信号由1907年至今,一直以十字形 表示。

香港于亚洲东部的漫长海岸线上只是一个极其渺小的目标,纵使平均每年有15个(1961年-2010年平均)台风在中国南海和北太平洋西部形成[7],香港自1946年至今,只有17个台风或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导致发出十号飓风信号,除1960年台风玛丽及1961年台风爱丽斯外,其他15个台风都是由西太平洋生成进入南海影响香港,即是每70个台风才有一个会引致香港发出十号信号[7]。在这15个台风中,有8个,即近半是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径穿过菲律宾与台湾之间(即巴林坦海峡、吕宋海峡或巴士海峡)进入南海逼近香港,即接近香港时没有经过陆地,令强度得以维持,影响亦较大[8][9]。1960年代初期,香港曾经多次悬挂十号飓风信号。1960年至1964年间平均每年一次,其中以1964年较特别,由于该年出现强烈拉尼娜现象,在副热带高压脊偏强下,令热带气旋多以西或西北偏西移动进入南海,因此该年香港受到5个台风或以上级别热带气旋正面吹袭,当中台风露比和黛蒂令天文台于年内两度悬挂十号信号,为战后唯一一次,并与1923及1911年共同创下一年内2次飓风信号的第三多纪录[注 3]

在这段忙碌的日子过后至1983年,十号信号的出现频率减少至每3至4年一次。1984年至2011年,能正面吹袭而带来十号信号香港的台风已大为减少,但自90年代起,正面吹袭香港的热带气旋渐趋频密,1994年至2023年的30年间共有33个热带气旋正面袭港,平均每年1.1个,唯大多因接近香港时未达台风或以上级别而没有发出十号信号。21世纪的十号信号,除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及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外,都有一个共通点,是热带气旋在吕宋海峡以东,即东经130度以西形成,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径掠过吕宋北部或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虽然进入南海时强度只达热带风暴,但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及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均受惠于南海水温较高而发展出“热塔”现象导致爆发性增强至台风或以上级别,这都是预报强度及路径时的一大挑战;1999年袭港的台风约克与上次十号信号相隔达16年,同时又是最后一次在户外以钢球悬挂的十号信号[注 4]、以及1931年改制后发出时间最长的十号信号。2000年代更没有热带气旋能令天文台发出十号信号,主要是因为台风进入香港50公里内时便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或在香港东面登陆,因此不用发出十号信号。如2003年强台风杜鹃、2008年台风鹦鹉及2009年台风莫拉菲,虽然三者都是进入南海逼近香港时没有登陆吕宋陆地令强度维持。直至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的出现,天文台才再度发出十号信号,也与上一次发出十号信号的台风约克相隔了13年之久。此后十号信号出现次数再次转趋频密,平均每4-5年发出一次十号信号,仅5年后的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便令天文台再次发出十号信号,翌年超强台风山竹更导致继1960至1962年之后,56年以来天文台首次需要连续两年发出十号信号。2010年代共发出三次十号飓风信号,是自1970年代以来最多。在2020年代,2023年超强台风苏拉令天文台再次发出十号信号,是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后首次。

判断发出因素

香港天文台会判断其飓风范围大小、飓风风力能维持多久、台风线路是否接近香港等等的因素去考虑是否发出此最高信号,因此纵使曾有不少台风近距离掠过甚至正面吹袭香港,可能因为临门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或受地形影响出现不规则移动路径及风力分布,也只会发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在香港东面登陆的热带气旋,更可能只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香港天文台亦会按实际情况而不会盲目跟从邻近地区已发出的信号级别。

每当是一个台风有机会数小时内正面吹袭香港时,天文台的预报中心便开始忙碌,天气预报员、新闻发布员与台长各自分工,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对外发布和讨论台风形势[10]。由于发出信号的最终决定权在台长手中,因此台长负责审视台风移动路径及速度、本地风力、气压等变化、卫星数据、雷达数据、风暴潮的预计幅度、大范围大气条件对台风的影响等等的因素[10],与及透过分析雷达同事的汇报,从而决定发出与否。一旦决定发出十号信号,时任天文台台长便需签署文件及于电脑输入确认密码作实[11][12]

另外,天文台亦不断引入现代化高科技协助预报天气,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达[13],它较传统雷达更能准确测出台风中心风力及路径,对气象人员何时发出信号起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对台风约克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的过程中功不可没[13],亦因此随后被天文台内部列入预报课程教材。

十号信号之最

1884至1906年期间,香港曾鸣两响风炮6次。1907至1916年有6次燃放炸药警告纪录。1917年设立数字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至1930年期间,香港发出七号信号7次。1931年改制至今,天文台曾发出十号飓风信号20次[注 5],当中有17个于1946年或之后[14]。十号信号、改制前之七号信号、1916年或以前的风炮及燃放炸药警告合共发出38次。

以下纪录以1917年设立数字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开始计算。

最早全年发出

  • 1961年台风爱丽斯,由5月19日10:30至13:00,共维持2小时半,发出及取消时间均为夏令时间,亦是唯一一次需于5月发出十号飓风信号。

最晚全年发出

  • 1975年超强台风爱茜,由10月14日14:15至17:05,共维持2小时50分钟,发出及取消时间均为夏令时间。

生效时间最长

  • 1919年8月台风,当时的七号风球由8月22日10:56至8月23日06:30,共维持19小时34分钟
  • 1931年改制后以及二战后为1999年台风约克,由9月16日06:45至17:45,共维持11小时

生效时间最短

  • 1961年台风爱丽斯,由5月19日10:30至13:00,共维持2小时半,发出及取消时间均为夏令时间。

发出最多次数的年份

  • 1894年1911年1923年1964年,共有2次。

相隔时间最长的十号信号

距离最远的十号信号

2012年强台风韦森特及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最接近香港天文台总部之距离为100公里

最弱的十号信号

  • 1961年台风爱丽斯,在十号风球悬挂期间,香港境内并未有录得持续飓风(近海平面计算),是香港战后唯一一次不达标的十号风球。

漏发争议个案

  • 1964年超强台风艾黛,艾黛进入香港西南面70公里范围内但天文台当时最高只悬挂九号风球。
  • 1993年强烈热带风暴贝姬,天文台当时只悬挂八号风球。长洲在进入维修状态前录得一小时平均风速达139公里每小时,时任台长岑柏在年报中以长洲站需折算为由推翻其实测(折算后为115公里每小时,但以十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仍达飓风程度)。

影响

应变措施及注意事项

应变措施

  • 锁紧门窗,把门栓拴好,窗板或大闸上牢。当风的大玻璃窗应加贴胶纸,减少玻璃破裂时所引致的损伤。
  • 不要站近当风的窗户。把家具及贵重物件搬离风口位。万一窗户被吹破,确保仍有一个安全地方暂避,故应早点决定万一当风的窗只破裂时,哪一个房间可作栖身之用。
  • 光管招牌负责人须安排截断招牌的电力供应。
  • 车辆应停泊在不容易遭受破坏的地方。
  • 如情况许可,市民应尽早回家,避免逗留在街上

注意事项

  • 香港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不能够单凭发出的信号推断。 只知道发出了什么信号并不足够,市民应该留意电台、 电视台及天文台网页及“打电话问天气”系统所提供的热带气旋最新消息及有关报告,然后就发出的信号决定采取适当的相应行动。
  • 受地形或邻近建筑物影响,市民所在区域的风力与香港普遍风势可能有显著差异。离岸海域及高地风力通常较强,不当风的地区风力较弱。
  • 天文台透过多种途径,特别是互联网,向公众提供各区风力及雨量的详细资料。市民应该因应各自的具体情况和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就警告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 即使热带气旋正逐步远离香港,也不应放松戒备,因为烈风可能仍然肆虐一段时间,故应留在室内安全的地方,直至风势缓和为止。
  • 发出9号或10号信号时,市民应已采取所有预防措施。这时切勿外出,并应远离当风的门窗,以免被随风吹来的碎片击中。

防风措施报告

防风措施报告一般在九号或十号信号生效期间于“热带气旋警告”中显示,并会因应不同台风的特性调整显示的内容。

  • 各位现时切勿外出,如果已经在有遮蔽的地方躲避,就应该继续在那里停留,而且要远离窗户。切勿接触被风吹倒的电线。
  • 窗门玻璃已遭受大风的压力,如再受物件撞击就会破裂,因此必须远离当风的窗户,并且预早选定一个安全的地方,以防玻璃万一破裂时,可以躲避。除非毫无危险,现在不要修补破裂的窗户及门户。
  • 倘若“风眼”直接掠过本港,风势会停息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但具有破坏性的风力随时会突然恢复从另一个方向吹来。不要离开有遮蔽的地方,同时留意风向转变。(如“风眼”是在海面掠过或尚未掠过陆地时,此提示并不适用)
  • 海面有非常大浪/巨浪/极巨浪及涌浪,市民应该远离岸边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动。
  • 外出人士若不能在短时间内回家,请即找寻安全地方躲避,直至危险过去为止。(如黑色暴雨警告信号生效,“若不能在短时间内回家”等字则不适用。)
  • 香港国际机场的航班可能受到天气影响。旅客前往机场前,请先向航空公司查询航班情况。

风暴消息

当八号或以上信号生效期间,无线电视翡翠台明珠台ViuTVViuTVsix港台电视31会定时提供一节风暴消息(亚洲电视在2016年停播前亦有同样安排),HOY TV则额外时段与有线新闻台联播《有线新闻》。其中于2008年台风鹦鹉袭港期间的风暴消息内,翡翠台同步直播北京奥运男子乒乓球项目。但若天文台在非30分或非00分更改热带气旋警告,电视台可以在广告或节目中插播临时的风暴消息,例如2012年的强台风韦森特,天文台于凌晨12时45分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翡翠台本港台立即播出《风暴消息》。而风暴消息不会在新闻时段播出,相关风暴消息会在新闻时段内报道,例如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天文台于早上9时10分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翡翠台则于《香港早晨》节目延长期间报道有关消息。

另外所有电台亦会在每小时15分、30分、45分及58分广播天文台最新热带气旋警告,而相关风暴消息则会在正点及半点新闻内报道,若天文台更改热带气旋警告,则由当时的节目主持或节目助理报告有关消息。

注释

  1. ^ “波”是“球”的口语。
  2. ^ 根据天文台以往发出十号信号的经验,由于香港西面及南面欠缺大型山势阻挡,海洋及平地较多,加上在西南面时,香港吹东南风,绝大部分地区当风,因为香港处于危险半圆内,如果热带气旋移动快速(多与副热带高压脊强大而稳定有关),量加效应下香港风力会更猛烈,一般中心风力超过118公里的台风级别热带气旋在天文台总部(天文台总部位于九龙尖沙咀,近乎市区正中心点,因此该位置具参考价值)西面或南面70公里或以内掠过均能发出十号信号(1964年超强台风艾黛及2023年强台风小犬在香港西面或南面60公里及70公里掠过只发出九号信号),甚至在强台风韦森特超强台风山竹袭港期间,只是刚好正面吹袭香港,在天文台总部之西南约100公里掠过,便带来十号信号。而由于热带气旋位于香港东面时,香港吹西北风,受香港山多平地少的地形影响,只有小部分地区当风,因为香港处于可航半圆内,如果热带气旋移动快速,香港风力会较弱,即使进入100公里范围内,都只需发出八号信号,因此要进入香港东面50公里或以内(即香港水域以内)掠过才有机会发出十号信号(2016年台风妮妲更只发出八号信号)。以往在香港东面掠过之台风能够引致发出十号信号的例子不多,只有1964年台风黛蒂一次。至于热带气旋处于香港北面的深圳境内时,受半圆效应影响,香港处于可航半圆内,所受的风力较少。过往亦有不少在香港北面掠过的例子只能发出九号信号,如1999年台风玛姬、2003年强台风杜鹃。因此在天文台总部以北掠过的台风,必须掠过香港新界境内,才有机会带来十号信号,如1979年超强台风荷贝
  3. ^ 1964年除成为第三多十号信号纪录外,还同时刷新多项记录,包括最多九号或以上信号(与1923年共同创下3次之记录)及二战后第二多热带气旋袭港记录(共10次,仅次于1974年的11次记录)。
  4. ^ 在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香港曾设有多个遍布全港的热带气旋信号站,并负责把钢造的风球信号悬挂以警告市民及船舶风暴来袭,1960年代,香港的气象站进入全盛期,达42个。随着通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只能传递有限信息的信号站就显得过时及不足,所以香港天文台自1970年代后期起便开始陆续关闭信号站。位于长洲的全港最后一个信号站亦已于2002年元旦日关闭,标志着香港悬挂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时代的终结,随后便全面经电视台、电台及互联网发布更为详尽的台风消息,如热带气旋的动向,改变信号的可能性和应采取的防风措施等。[1]
  5. ^ 1943年当局曾暂停悬挂风球一年,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当局简化风球制度,只设一或二号风球,二号风球包含现今八号、九号及十号信号之风力。

参考资料

  1. ^ 方志刚; 袁仲昇著. 《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 花千树出版. 2009-12: 204. ISBN 978-962-8971-92-3. 
  2. ^ 生活夜校:為甚麼颱風沒有2、4至7號?. 东方日报 (香港: 东方报业集团). 2019-07-31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香港)). 
  3. ^ 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 香港天文台. [201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中文(香港)). 
  4. ^ 1999年9月16日九號風球改掛十號風球. 香港无线电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中文(香港)). 
  5. ^ 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 香港天文台. [201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中文(香港)). 
  6. ^ (繁体中文)1884至1937年香港鳴放風炮及燃放炸藥作為熱帶氣旋警告的歷史記錄. 香港天文台. 2023-03-30 [202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7. ^ 7.0 7.1 (繁体中文)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 香港天文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7). 
  8. ^ 存档副本. [2023-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8). 
  9. ^ 存档副本. [2023-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2). 
  10. ^ 10.0 10.1 梁荣武; 戴世材. 《風雨人間》. 香港天文台. 2008-12: 206. ISBN 978-988-18042-1-1. 
  11. ^ (繁体中文)《氣象萬千》部份片段(第1分30秒講述天文台台長需要為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填寫及簽署專屬表格). 香港电台电视部. [2016-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12. ^ 天文台的日與夜 – 十號風球(相中的台長岑智明正輸入密碼確認發出十號信號). [201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9). 
  13. ^ 13.0 13.1 《风雨人间》页207,香港天文台出版(梁荣武、戴世材著),2008年12月,ISBN 978-988-18042-1-1
  14. ^ (繁体中文)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 香港天文台. [2023-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