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日报》台湾版

二二八遺址、潛在不義遺址

《和平日报》台湾版,于1946年5月5日在台中市创立,前身为中华民国国防部宣传处总社成立《扫荡报》。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报社记者或编辑人员因有左翼人士背景遭到逮捕判刑,导致《和平日报》于3月遭查封、暂时停刊。因为具备军方报纸身份,于7月27日完成改组后复刊。1949年7月1日,台湾《和平日报》恢复为原名《扫荡报》,于1950年7月7日因营运不善终至停刊。

前身

《和平日报》前身为《扫荡报》,中华民国国防部宣传处总社设于中国南京之《扫荡报》系统[1],于1931年于江西南昌成立,最初定名为《扫荡三日报》,供剿共部队宣传员及官兵阅读[2]:51。于1932年更名为《扫荡日报》,开始扩大发行范围,报社于1935年迁至湖北汉口,正式定名为《扫荡报》[2]:56,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于1945年迁社南京,更名为《和平日报》[2]:81

《和平日报》于湖北汉口、上海、重庆、兰州、广州、沈阳、台湾和海口等地区成立分社发行报纸,遂成为全国性报纸[2]:81-82

台湾版创社

1946年由台中驻军第七十师“扫荡简报班”负责人李上根担任社长,与副社长张煦本,总编辑周梦江(前)、陈洗(陈正坤)(后)与主任秘书韦佩弦等军方人士一同筹组《和平日报》台湾分社,于台中市中山路26-42号一带设址,同年5月5日创刊发行[3][2]:176

《和平日报》台湾分社虽具军方背景,但无法得到南京总社与台湾官方认同,仅于成立之初自驻台中整编师得到些许资助外,亦无法从南京总社、国防部等军方体系取得营运资金,须向外找寻台湾分社存活的权力[4]:94

《和平日报》台湾版于创刊之初,社长李上根、 记者王思翔与周梦江曾拜访台中在地仕绅与知识分子,举凡林献堂、黄朝清、三民主义青年团台湾分团主任张信义、张焕珪、作家张文环、庄垂胜、叶荣钟与当地妇女会会长谢雪红,企图取得与地方的连结与合作基础,并引入地方知识分子于报社中任职[4]:93-95

台湾分社成员组成,除却中国籍记者与编辑,如主笔王思翔,曾任总编辑的周梦江、副刊编辑楼宪外;亦有台籍知识分子记者杨逵、副总经理林西陆与编辑杨克煌蔡铁城、施英梧,皆具有左翼背景,使《和平日报》虽由为军方人士筹组,但在人事与报导内容方面却受谢雪红、杨克煌等台共成员所影响[4]:94-95

《和平日报》台湾版,刊登版面含中文、日文版、副刊,共计四版[1],在报导内容虽以军方报导为核心,为代表官方的中央通讯社所发出之电讯内容,但于社论栏、地方新闻版和日文版中揭露陈仪政府、行政长官公署的弊端与评论时政,并非纯为官方的宣传管道;报导内容曾因得罪陈仪政府,致使来台记者遭驱逐出境[3][1][4]:95

停刊、复刊、恢复旧名至结束营运

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件”,《和平日报》员工包括:杨逵、杨克煌、林西陆、王思翔、周梦江、楼宪、蔡铁城等人,因涉及与谢雪红等左翼份子往来,被控为共产党员,涉及鼓动暴动罪嫌,于清乡期间遭到逮捕、判刑[3]。使致《和平日报》于3月遭查封、暂时停刊、听候改组,4月总社派曹先锟前来台湾督导改组复刊事宜[2]:177-178。因为具备军方报纸的身份,于7月27日复刊[3]。台湾《扫荡报》本身无设置印刷工厂,原委托民营印刷厂代印。后来售出台中社并筹措其他借款,藉以筹建印刷厂[2]:85。1947年创刊于台中的《台湾力行报》,即依靠承继迁移北上的《和平日报》台中社厂房设备及员工而创立[5]

1949年7月1日,台湾《和平日报》恢复为原名《扫荡报》,与总社合并[2]:181。该时期发行量约八千余份,惟发行及广告等各项营收入无法应付债务,于1950年7月7日台湾《扫荡报》因营运困难停刊[2]:85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228事件臺灣本地新聞史料-和平日報. 228事件台湾本地新闻史料.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郑, 炯儿. 從「掃蕩」到「和平」:《掃蕩報》研究(1931-1950).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历史研究所 硕士论文. 2000 [2022-11-03]. 
  3. ^ 3.0 3.1 3.2 3.3 和平日報. 228遗址数据库.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4). 
  4. ^ 4.0 4.1 4.2 4.3 刘, 佳旻. 域界之間: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 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2010. 
  5. ^ 李欣如. 經典重現─舊報紙數位化 國中圖用心典藏.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 [202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