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海號航空母艦
菲律賓海號航空母艦(USS Philippine Sea CV-47)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24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14號艦。按舷號次序,她是最後一艘艾塞克斯級;而按建造日期則是福治谷號。她是美軍第一艘以菲律賓海為名的軍艦,以紀念菲律賓海海戰。艦名原為萊特(Wright),紀念萊特兄弟,在建造中途更改。
菲律賓海 USS Philippine Sea CV-47 | |
---|---|
概觀 | |
艦種 | 航空母艦 |
擁有國 | 美国 |
艦級 | 艾塞克斯級(24號艦) 長艦體艾塞克斯級(14號艦) |
製造廠 | 霍河造船廠 |
動工 | 1944年8月19日 |
下水 | 1945年9月5日 |
服役 | 1946年5月11日 |
退役 | 1958年12月28日 |
結局 | 1971年3月23日出售拆解 |
除籍 | 1969年12月1日 |
技术数据 | |
標準排水量 | 一般:27,500噸 作戰:33,400噸 |
滿載排水量 | 36,380噸 |
全長 | 整體:888呎 水線:820呎 |
全寬 | 整體:147.6呎 水線:93呎 |
吃水 | 一般:25呎11.75吋 滿載:27呎5.75吋 |
鍋爐 | 8座鍋爐 4座1,250千瓦蒸汽輪機 2座250千瓦柴油輪機 4軸 |
功率 | 150,000軸馬力 試航:154,054軸馬力 |
最高速度 | 33節 試航:32.93節 |
續航距離 | 20,000海哩/15節 服役:15,440海哩/15節 |
乘員 | 268名軍官 2,363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4門2聯裝5吋/38火炮 4門單管5吋/38火炮 8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砲 46挺20毫米機炮 |
裝甲 | 機庫:2.5吋 防護甲板:1.5吋 裝甲帶:2.5-4吋 防水壁:4吋 指揮塔:1-1.5吋 舵機:2.5吋 |
艦載機 | 36架F6F 37架SB2C 18架TBF |
其它 | 3座升降台 2座彈射器 模版參考來源:[1] |
菲律賓海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但在戰後下水。她是第二艘參與韓戰的美軍大型航空母艦,並進行了三次韓戰巡航,期間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47。韓戰後菲律賓海號留在太平洋艦隊,於1955年改為反潛航母(CVS-47)。1958年菲律賓海號退役。1959年菲律賓海號被重編為飛機運輸艦,舷號改為AVT-11,繼續在後備艦隊待命。1969年菲律賓海號除籍,並於1971年出售拆解。
菲律賓海號未有進行SCB-27及SCB-125改建,故其仍有建成時的開放式艦艏,亦未有斜角飛行甲板。
建造與早年服役
菲律賓海號於1944年8月19日開始建造,離菲律賓海海戰兩個月。1945年2月13日,海軍將艦名由萊特改為菲律賓海。[2]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而菲律賓海號則在9月5日下水。1946年5月11日,菲律賓海號服役,在6月13日前往羅德島州訓練水兵。由於戰後兵員陸續退伍,菲律賓海號大部分時間均停泊在羅德島州,未有任務。[3]9月23日至27日,菲律賓海號在近岸試航,然後搭載航空團。[3]9月30日菲律賓海號離開羅德島州作適航測試,同時訓練航空團。菲律賓海號先前往諾福克海軍基地,再於12日到加勒比海,於11月29日返抵諾福克。[3][4][5]
1947年1月2日,菲律賓海號參與跳高行動,前往南極洲巡航,測試並訓練軍艦及人員於嚴寒下作戰。8日菲律賓海號經巴拿馬運河,再往南航行。24日菲律賓海號其他軍艦會合。29日,兩架R-4D由菲律賓海號起飛,前往小美洲基地(Little America)。多次策畫美軍探索南極的海軍少將理查·伯德,亦在其中一架R-4D上。這也是R-4D首次從航空母艦上起飛。次日菲律賓海號再派出四架R-4D到小美洲基地,然後返航。2月22日,菲律賓海號再渡過巴拿馬運河,於27日返抵羅德島州。[6][7]
3月31日,菲律賓海號到關塔那摩灣適航測試,並訓練航空團,於5月5日返抵羅德島州。稍後菲律賓海號再兩次前往古巴海域訓練,於7月9日進入紐約船廠翻修。11月8日,菲律賓海號翻修完畢,稍後往來羅德島州與諾福克訓練。[6]
1948年1月3日至2月4日,菲律賓海號則再到關塔那摩灣訓練。20日菲律賓海號進行首次地中海巡航,途經法國、那不勒斯、阿爾及利亞及希臘,於6月26日返抵羅德島州,並在29日進入波士頓船廠,修理彈射器。7月21日菲律賓海號完成修理,返回羅德島州,並留在近岸訓練。[6][8]
10月22日,菲律賓海號前往北冰洋訓練,於11月23日返抵羅德島州,並準備再到地中海巡航。1949年1月4日,菲律賓海號與中途島號一同前往地中海。韓戰後期的第七艦隊司令克拉克(Joseph J. Clark)在菲律賓海號上指揮。13日菲律賓海號抵達直布羅陀,接替返國的羅斯福號。稍後菲律賓海號分別在利比亞、希臘、塞浦路斯、意大利及奧蘭等地訓練,並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勝利號(HMS Triumph)一同演習。5月14日菲律賓海號再通過直布羅陀,由珊瑚海號接替。22日菲律賓海號返抵羅德島州,隨即到波士頓船廠翻修。翻修後菲律賓海號繼續在大西洋訓練。[9][8]
1950年2月16日,菲律賓海號接獲命令,預備轉移到太平洋艦隊,其大西洋艦隊職務,由即將建成的奧里斯卡尼號接替。[9]5月24日,菲律賓海號離開諾福克,在31日經巴拿馬運河,於6月10日抵達新母港聖地牙哥,並預備於10月1日接替在西太平洋執勤的福治谷號。[10]
韓戰
戰事初期及仁川登陸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北韓軍)越過三八線,韓戰爆發。其時美軍在西太平洋只有福治谷號一艘大型航空母艦,海軍命菲律賓海號即時準備前往支援,同時命拳師號預備運載戰機。7月5日,菲律賓海號離開聖地牙哥,途經珍珠港,於8月1日抵達沖繩。[8]
8月4日晚,菲律賓海號與福治谷號離開沖繩,次日在朝鮮半島南海岸巡弋,為大韓民國國軍(南韓軍)提供空中密接支援由於海空軍在密接支援上分歧甚大,兼且通訊不良,支援未如理想。[11]次日菲律賓海號與艦隊到西海岸繼續密接支援,同時攻擊馬山、浦項及大邱等地的道路,在7日撤到外海補給。然而陸上形勢依然不利。同日麥克阿瑟下令海軍及空軍全力支援南韓軍及美軍;第七艦隊司令亞瑟·史儲伯則將艦隊基地由沖繩遷至佐世保海軍基地,方便補給。[12]9日菲律賓海號重返前線,攻擊了仁川及漢城等地。空中密接支援仍然欠缺成效。12日菲律賓海號再次攻擊漢城,次日則攻擊三八線以北的目標,包括平壤及海州。14日艦隊返回佐世保補給,次日則應空軍要求,全力協助南韓軍隊撤出盈德;17日艦隊改派飛機攻擊東海岸的道路及工廠等目標。20日艦隊前往佐世保補給,於次日抵達。[13]
鑑於北韓軍隊再次攻擊洛東江,空軍及釜山聯合作戰中心分別於25日及31日要求海軍全力密接支援地面部隊,減少攻擊其他目標。[14]25日福治谷號與菲律賓海號離港,在接著兩日於東海岸先作空中密接支援,但再因通訊問題而效果不彰。29及30日艦隊改為攻擊鐵路及水站。菲律賓海號亦攻擊了機場。[13]31日艦隊接到釜山急電,於9月1日及2日再次支援洛東江地區的地面部隊。首日攻擊仍因通訊問題受阻,但次日海軍派員到釜山協助指揮,攻擊終於成功。[13]3日艦隊撤出補給,本應停止出擊,但在空軍緊急要求下再派飛機到前線。機隊與導引機之通訊良好,但惡劣天氣卻令攻擊受阻。5日艦隊中止攻擊,於6日返抵佐世保維修補給。[13]
9月11日,菲律賓海號與福治谷號前往仁川,預備支援仁川登陸。13至15日,菲律賓海號、福治谷號及驅逐艦攻擊仁川港外島嶼,陸戰隊則在15日早上登陸佔據之。[15]中午拳師號從日本趕至。下午5時30分,登陸艦出發往仁川港,並在稍後依次登陸。菲律賓海號等繼續提供空中支援,並協助美軍於28日重奪漢城,稍後則攻擊三八線以南的殘餘部隊及工業設施至10月3日,然後前往佐世保休整。[16]
10月9日早上,菲律賓海號與抵達不久的雷伊泰號等艦前往元山,支援將登陸當地的美國陸軍第十軍(X corps)。後者由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5海軍陸戰团、第7海軍陸戰团及陸軍第7師組成,於10月8日前分別在仁川及釜山登艦,前往東海岸。[17]而掃雷艦則在6日出發,[18]並在10日開始掃雷。同日南韓軍隊已佔領元山,但美軍登陸艦仍在往返日本海,等待航道清理。艦隊原本預計掃雷任務可於五日內完成,而登陸則於20日開始,然而事與願違。10月12日早上,菲律賓海號與雷伊泰號共派出31架A-1攻擊機及8架F4U轟炸海面,以圖加快掃雷進度,但稍後海盜號掃雷艦(USS Pirate AM-275)抵達現場,仍有發現水雷。[19]同日下午,海盜號與另一艘掃雷艦誓言號(USS Pledge AM-277)觸雷沉沒。[20]23日,菲律賓海號返回佐世保。[21]25日,航道終於打通,26日第1陸戰師在元山登陸。[22]29日第7步兵師則在利原郡登陸。[23]30日菲律賓海號前往橫須賀休假。由於颱風露比吹襲,菲律賓海號在外海迴避,於11月1日抵達。[21]
中國介入及興南撤退
仁川及元山登陸後,聯合國軍於三八線以北迅速行軍,以望於聖誕節前抵達鴨綠江,擊敗北韓。艦隊航空母艦出擊次數相應減低。然而早在10月16日,美軍已接獲情報,指中國將派遣志願軍支援北韓。[24] 25日,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為阻止志願軍後援進入北韓,麥克阿瑟要求海軍派飛機截斷沿鴨綠江的橋樑。[25]11月6日,菲律賓海號離開橫須賀,在9日於東海岸與福治谷號及雷伊泰號會合。早上菲律賓海號先攻擊新義州的鐵路橋,途中被米格-15截擊。菲律賓海號的一架F9F2擊落一架,為海軍首次擊落米格的戰績。[26][27]福治谷號與雷伊泰號則在18日各自擊落一架。由9日至21日,艦隊分別發動了八日攻擊,切斷三條連接新義州與安東及惠山鎮(Hyesanjin)至中國的高速公路橋,並擊傷其他地區四座公路鐵路橋。[28]菲律賓海號等航空母艦亦為第10軍偵察,並間中作密接支援。而連日攻擊,三艦的飛機均未有受損。但寒冬令鴨綠江結冰,切斷橋樑未能有效阻止志願軍前進。[27]
11月25日,志願軍攻擊西線的美國第八軍團,並迅即擊潰其右翼,清川江戰役爆發。艦隊開始加緊空中密接支援。27日,菲律賓海號及雷伊泰號加緊支援第八軍團。然而志願軍又於同日發動長津湖戰役,東線的第10軍被圍。為兼顧兩面戰場,兩艦增加出擊數,又於28日起與陸戰隊航空兵派機隊到長津湖地區。後者從巴東海峽號及連浦机场起飛。[29]30日菲律賓海號亦有派飛機支援於軍隅里(Kunu-ri)的第八軍團部隊。[26]此時海空軍在密接支援上的衝突更見明顯。菲律賓海號兩艦的飛機,仍因通訊等問題,無法與空軍導引機配合。據航空母艦編隊(即第77特遣艦隊,Task Force 77)指揮官伊雲(Edward C. Ewen)估計,派往西線的海軍飛機,有六成因通訊等因素,無法有效攻擊,反之支援東線陸戰隊的飛機則近百分百。[30]29日陸戰隊向海軍發急電,要求第7艦隊加緊支援第10軍。12月3日海軍與空軍商討後,下令航空母艦全力支援東面戰場,西面則交由空軍負責,並同時準備在興南(Hungnam)撤走第10軍。[31]5日,普林斯頓號加入艦隊。第10軍在11日全部撤出黃草嶺(Funchilin Pass),並與南韓軍隊及難民於24日前撤出興南,志願軍則在當晚平安夜佔領興南。菲律賓海號前往佐世保維修,於26日抵達。此時菲律賓海號已連續執勤近50日。[26]
切斷橋樑及密接支援
1951年1月7日,菲律賓海號離港,並在次日與艦隊會合。9日與10日艦隊因天氣惡劣,未有出擊。11日,菲律賓海號恢復空中密接支援。到29日,艦隊開始減少密接支援,轉為切斷鐵路及公路,試圖延緩志願軍南進,甚至切割其部隊。[32]2月1日,菲律賓海號前往橫須賀休整,於同日抵達。[33]
2月10日,菲律賓海號前往執勤,在12日與艦隊會合,並加緊切斷鐵路橋樑。16日,海軍開始從海路包圍元山。[34]鐵路切割行動不久便演變為破壞與搶修之爭:美軍每每擊傷一座橋樑,志願軍或北韓軍隊便於入黑後搶修,恢復通行。當中又以吉州郡南方的「卡森谷地」(Carlson's Canyon)鐵路橋為最。3月2日,普林斯頓號發現該座鐵路橋,並分別用上三日攻擊,六座橋墩有兩座被摧毀。[35]8日,海軍開始從海路封鎖城津。[36]菲律賓海號在13日前往橫須賀維修,在兩日後抵達。而14日卡森谷地鐵路橋已將近完全修復。 [37]
菲律賓海號到4月2日才重返戰鬥,在4日與艦隊會合。海軍在兩日前再空襲卡森谷地,原有的橋墩均被摧毀,北韓工兵則放棄修理,改為興建繞道。但美軍艦隊未有繼續攻擊。8日菲律賓海號與艦隊前往台灣海峽,以防備中國進攻台灣。[38]11日及12日,菲律賓海號與拳師號三次派飛機列隊飛越台灣,同時偵察中國東南海岸。[39]14日艦隊航向日本海;麥克阿瑟於當日被杜魯門解職。16日艦隊重返朝鮮半島執勤,並恢復切斷鐵路。[39]不久志願軍於22日發動第五次戰役,臨津江戰役亦於同日爆發。艦隊將重心轉移至空中密接支援,至5月1日臨津江戰役結束為止。4月26日,海軍開始從海路封鎖興南。[36]由4月16日至5月3日,菲律賓海號的1,150次進攻出擊數,有568次為空中密接支援。[39]5月4日,菲律賓海號前往橫須賀休整,在次日抵達。
5月16日,菲律賓海號再次離港,在次日與艦隊會合。志願軍於同日發動昭陽江戰役,在東線大舉進攻第10軍,艦隊再次集中力量作空中密接支援。[40]19及21日,聯合國軍開始反攻疲乏的志願軍,並緩緩向北推進,直至6月2日。但菲律賓海號在5月30日停止戰鬥,前往橫須賀,然後啟程返國。[39] 6月9日菲律賓海號返抵三藩市,稍後進入乾船塢維修,結束巡航。[8]
二次巡航
9月底,菲律賓海號離開乾船塢,在美國西海岸作適航測試。12月31日,菲律賓海號離開聖地牙哥,在1952年1月7日抵達珍珠港,再於20日抵達橫須賀。[8]23日,菲律賓海號前往外海,在26日起演習訓練,至2月3日與艦隊會合,開始執勤。[41]艦隊由分散攻擊改為集中切斷所有通往元山的鐵路,並攻擊高原郡、咸興市及興南港一帶的鐵路交匯處。[42]18日菲律賓海號與福治谷號聯合攻擊了豐山郡的軍營。20日兩艦一同前往橫須賀休整,於22日抵達。[41]
菲律賓海號在3月17日離開橫須賀,在19日與艦隊會合。菲律賓海號在每個出勤日均派飛機攻擊元山港設施。31日,拳師號加入艦隊。4月4日,菲律賓海號及拳師號聯合攻擊清津的倉庫、工廠及其他目標,而聖保羅號(USS St. Paul CA-73)、漢臣號(USS Hanson DDR-832)、錢德勒號(USS Theodore E. Chandler DD-717)及康科德號(HMS Concord)則在海上以艦炮轟擊。兩艘航空母艦分別發動兩波攻擊。拳師號的機隊在上午6時及正午12時出發;菲律賓海號則在上午8時及下午4時。每波機隊由52至58架飛機組成。然而攻擊令清津各處起火冒煙,稍後之偵察未能確認各目標損毀程度。[43]16日菲律賓海號前往橫須賀休整,在18日抵達。[44]
5月12日,菲律賓海號與拳師號一同離港,在14日與艦隊會合。此時北韓技工漸掌握到艦隊的夜間出擊時間,並乘戰機離開時才現身搶修鐵路,甚至補給;故艦隊開始代號失眠行動(Insomnia),隨機重編夜間出擊時間,並多次成功攻擊補給車隊。[45]菲律賓海號繼續切斷鐵路,並轟炸元山及清津等地,於6月4日離開,6月6日返抵橫須賀休整。[46]
6月21日,菲律賓海號再次離港執勤。由於切斷鐵路未能阻止或切割志願軍,艦隊將攻擊重心轉到工業設施。菲律賓海號於23日與艦隊會合,隨即參與海空軍聯合行動,攻擊水豐、豐山、赴戰及長津四地的水力發電廠,共13座電站。[47]空軍先派出84架F-86到鴨綠江邊境的米格走廊掩護,由海軍先轟炸水豐。起初機隊攻擊時間訂於23日上午9時30分,後因天氣不佳而延遲至下午4時。下午2時,菲律賓海號、拳師號、好人理查號及普林斯頓號四艘航空母艦,先派出35架A-1及35架F9F前往水豐,稍後再派飛機攻擊其他地區。[48]下午3時55分,海軍轟炸機接近水豐水庫,而在附近巡弋的F-86未有發現米格。下午4時,F9F先攻擊水庫四周的防空炮,A-1則緊隨其後攻擊電站,在兩分鐘內投下近90噸炸彈。[49]緊接的是從大邱起飛的79架F-84及水原市的45架F-80,再次轟炸水庫。[50]同時,航空母艦的102架F4U、18架A-1及18架F9F攻擊了赴戰及豐山;空軍52架P-51亦攻擊了赴戰;陸戰隊的78架A-1、F4U及F9F則攻擊了長津。24日上午,艦隊發動第二日攻擊。菲律賓海號與拳師號攻擊豐山,普林斯頓號及好人理查號則攻擊水豐;下午普林斯頓號派機隊攻擊豐山,而菲律賓海號及另外兩艘航空母艦則攻擊江原道各地的發電廠。兩日對水庫攻擊共摧毀11座電站,另外重創兩座,全部均無法運作。北韓因此損失90%電力供應,停電兩星期。而中國東北亦損失約23%電力。[51]稍後菲律賓海號恢復日常執勤,作空中密接支援及切斷鐵路。7月3日,菲律賓海號攻擊了平壤的發電廠。6日菲律賓海號前往橫須賀休整,在8日抵達。[52]
7月12日,菲律賓海號離港。前一日海空軍聯手攻擊平壤。菲律賓海號未有返回戰區,而是經台灣海峽,在17日抵達菲律賓蘇比克灣。[53]稍後菲律賓海號與艾塞克斯號在台灣海峽巡邏,於24日離開,啟程返國,在8月8日返抵聖地牙哥。10月1日,菲律賓海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編號改為CVA-47。
三次巡航與戰爭結束
12月15日,菲律賓海號離開聖地牙哥,作最後一次韓戰巡航。由於機件故障,菲律賓海號在珍珠港緊急維修,延遲抵達橫須賀。[54]1953年1月28日,菲律賓海號離開橫須賀,在31日與艦隊會合。同行的尚有奇爾沙治號及奧里斯卡尼號。福治谷號則在橫須賀休整。此時艦隊已改為執行切羅基攻擊(Cherokee Strikes)及密接支援。[55]菲律賓海號亦經常攻擊元山、城津及清津,直至3月4日才前往橫須賀休整,於7日抵達。[56]
3月17日,菲律賓海號離開橫須賀,於20日與艦隊會合。菲律賓海號繼續作切羅基攻擊、攻擊補給車隊、切斷道路及空中密接支援。4月13日,菲律賓海號與奧里斯卡尼號一共出擊119次,並配合艦炮,攻擊清津的道路網絡及工業目標。[57]稍後菲律賓海號亦攻擊了元山及興南。17日菲律賓海號前往橫須賀休整,於20日抵達。[58]26日,中止了199日的停戰會議重開。[57]
5月12日,菲律賓海號再次前往會合艦隊,在15日恢復執勤。艦隊目標依舊。菲律賓海號繼續執行切羅基攻擊等任務,又在23日攻擊了北青郡的工業設施。27日菲律賓海號為福治谷號接替,前往橫須賀休整。[59]
6月2日,菲律賓海號離開橫須賀,在4日會合艦隊。此時停戰談判己近尾聲,北韓軍隊開始恢復進攻,並佔領了高城郡附近的錨地山(Anchor Hill)及另外數個據點,以獲取終戰前之勝利。[60]6日克拉克下令艦隊全力支援地面聯合國部隊。13日菲律賓海號更出擊160次,打破艦隊單日出擊次數。志願軍在當晚猛擊南韓第2軍(Second ROK Corps),並逼使首都師(Capitol Division,猛虎師)後撤。接著六日菲律賓海號等再加緊空中密接支援。[61]29日菲律賓海號攻擊了洪原郡的補給點。7月4日,菲律賓海號短暫調離高壓執勤,於6日抵達橫須賀休整。[62]
7月15日,菲律賓海號離開橫須賀,在17日與艦隊會合。艦隊任務依舊。菲律賓海號攻擊了元山、興南及端川等地,並作切羅基攻擊及空中密接支援。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同日剛好為艦上第九航母航空聯隊(Carrier Air Group 9,今第九航母航空大隊)返國之日。菲律賓海號在當日出擊了49架次,而停火則在晚上10時生效。次日菲律賓海號將部分飛機轉移到其他航空母艦替補,然後前往橫須賀,於30日抵達。[63]稍後菲律賓海號啟程回國,在8月14日返抵阿拉米達,並進入三藩市船廠維修,結束韓戰巡航。
韓戰後與反潛航母
1954年1月9日,菲律賓海號完成維修,恢復在西海岸的日常訓練。3月12日,菲律賓海號再次到西太平洋巡航,於一星期後抵達珍珠港。4月3日,菲律賓海號前往菲律賓執勤,於6月25日到香港休假三日。稍後菲律賓海號返回蘇比克灣,再前往橫須賀,於7月2日抵達。16日菲律賓海號前往南中國海執勤。[7]23日,國泰航空一架客機在南海被中共擊落。當時菲律賓海號與同行的大黃蜂號正在西沙群島執勤,隨即趕往現場警備,並派飛機搜救。26日,菲律賓海號兩架A-1被中共戰機攻擊。A-1反擊,並擊落兩架拉-11。29日菲律賓海號與大黃蜂號停止搜救,前往蘇比克灣休整,於兩日後抵達。稍後菲律賓海號繼續在西太平洋執勤,於10月27日開始返回,於11月19日返抵母港聖地牙哥。[4][7][8]
1955年初,菲律賓海號留在西海岸訓練,於4月1日再次到西太平洋巡航,於5月2日抵達橫須賀。7日起菲律賓海號開始在海上訓練,並在稍後到台灣海峽執勤,期間曾在香港及基隆停留。11月15日菲律賓海號被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47。23日菲律賓海號返抵聖地牙哥。[4][7][8]
1956年2月6日,菲律賓海號前往三藩市船廠改建。6月菲律賓海號離開船廠,並到新母港長灘報到。接著菲律賓海號在西海岸及夏威夷水域訓練。[7]
1957年1月5日,菲律賓海號再次到夏威夷訓練,於3月前往西太平洋執勤。4月8日菲律賓海號抵達橫須賀。7月24日菲律賓海號返回美國,於8月6日返抵聖地牙哥,再於同日到長灘停泊。稍後菲律賓海號留在西海岸訓練。11月8日,泛美航空一架客機由三藩市起飛,前往夏威夷,於稍後失蹤。當時菲律賓海號正在船廠。9日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命菲律賓海號前往搜救。菲律賓海號即時召回岸上人員,並搭載飛機。由於時間緊迫,部分拳師號的人員亦自發到船廠協助。接近半夜,菲律賓海號離開船廠,但當時仍未完成補給。部分飛機在次日早上由長灘飛到菲律賓海號。11日菲律賓海號與四架驅逐艦開始搜索失蹤飛機。14日菲律賓海號的S2F發現部分飛機殘骸,艦隊隨即前往事發海面,最終撈起17具屍體,另外25人仍然失蹤。15日菲律賓海號停止搜救,於18日返抵長灘。[4][7][8]
1958年1月13日,菲律賓海號最後一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經珍珠港,於31日抵達蘇比克灣。2月底菲律賓海號改到沖繩執勤,於稍後再返回菲律賓。4月5日菲律賓海號曾到橫須賀休假五日。5月1日至13日,菲律賓海號在新加坡參與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聯合演習,同行的航空母艦尚有皇家海軍壁壘號(HMS Bulwark R08),及澳洲皇家海軍墨爾本號。演習後菲律賓海號再次到橫須賀休假,於7月2日離港,並在15日返抵聖地牙哥,再於同日轉往長灘,結束最後一次巡航。稍後菲律賓海號在聖地牙哥卸載戰機。8月14日,海軍下令菲律賓海號預備退役。[4][7][8]
結局
8月22日,菲律賓海號開始退役程序。12月22日,菲律賓海號退役,並在三藩市船廠停泊。1959年5月15日,菲律賓海號被重編為飛機運輸艦,舷號改為AVT-11,但繼續留在後備艦隊。直到1969年12月1日,菲律賓海號除籍,並於1971年3月23日出售拆解。[7]艦上約600噸裝甲被切割到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用以實驗。
韓戰期間菲律賓海號獲得九顆戰鬥之星。
相關條目
註釋
- ^ Friedman 1983,第394頁艾塞克斯艦級配置。由於各艘艾塞克斯級服役期間曾多次改建或改變用途,數據僅以設計及建造時為準。
- ^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0,第10頁
- ^ 3.0 3.1 3.2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0,第11頁
- ^ 4.0 4.1 4.2 4.3 4.4 美國海軍軍艦字典(DANFS)簡介. [201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6).
- ^ 菲律賓海號老兵組織. [201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3).
- ^ 6.0 6.1 6.2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0,第14頁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菲律賓海號老兵組織-歷史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菲律賓海號1946年後部署. [201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9).
- ^ 9.0 9.1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0,第16頁
- ^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0,第18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53頁空軍的密接支援依賴導引飛機於空中指派目標,而範圍往往為整片區域;而海軍則多由地面部隊以無線電導引,範圍可縮窄至地面的掩體。
- ^ Cagle & Manson 1957,第57頁
- ^ 13.0 13.1 13.2 13.3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0年8月4日至9月6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59-60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93頁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9月22日至10月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agle 1957,第115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133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137-138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148頁
- ^ 21.0 21.1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9月22日至10月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agle & Manson 1957,第147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149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165頁情報指志願軍當時已經跨越鴨綠江,但實際上志願軍於19日才跨江進入北韓領土。
- ^ Cagle & Manson 1957,第224頁沿鴨綠江共有17道橋樑列入目標,當中六座為要道。為免錯誤攻擊中國領土,麥克阿瑟及海軍中將祖爾(Charles Turner Joy)特別下令只可攻擊北韓境內的橋墩,並且禁止進入中國領空以及攻擊中國境內的防空炮,更不可追擊返回中國領空的米格機。
- ^ 26.0 26.1 26.2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0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27.0 27.1 Cagle & Manson 1957,第228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226-228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169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171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171-172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229-230頁第五空軍柏德列治少將(Earle E. Partridge)及新任第八軍團司令李奇微中將於12月尾提出要求,然而史儲伯起初反對行動,認為海軍作密接支援遠比切斷道路有效。由於偵察目標須時,艦隊未有終止密接支援。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1年1月1日至2月1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398頁起初海軍派驅逐艦及巡洋艦炮轟目標,及後亦派上戰艦。興南撤退前,海軍派南韓陸戰隊佔據多個港口外的重要島嶼,包括平壤外港鎮南浦、仁川及元山,以待反攻。
- ^ Cagle & Manson 1957,第233頁橋樑所處的谷地被美軍命名為卡森谷(Carlson's Canyon),取自摧毀第一座橋墩的機師。三條由中國至北韓的鐵路於吉州會合,然後必經該橋往南方。
- ^ 36.0 36.1 Cagle & Manson 1957,第306頁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1年2月1日至3月15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236頁
- ^ 39.0 39.1 39.2 39.3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1年3月15日至5月30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237頁
- ^ 41.0 41.1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2年1月25日至2月22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255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348頁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2年3月17日至4月19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261頁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2年5月12日至6月6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41-450頁 海軍早於4月開始計畫是次攻擊。北韓水力發電廠自開戰多半未受攻擊。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46頁四艘航空母艦攻擊了不同目標:菲律賓海號攻擊水豐及赴戰,拳師號與普林斯頓號攻擊水豐及豐山,而好人理查號則攻擊豐山及赴戰。而空軍的84架F-86則由金浦及水原起飛。攻擊目標為發電機房,而非水壩。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48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49頁
- ^ Futrell 1983,第488頁空軍在26及27日再次攻擊長津和赴戰水庫。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2年6月21日至7月6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2年7月12日至14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菲律賓海號老兵組織. [201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3).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60-409頁切羅基攻擊由當時的第七艦隊司令克拉克(Joseph J. Clark)提出,在1952年10月9日開始執行,至韓戰結束。海軍切斷鐵路未能分割北韓及志願軍部隊;而由1952年6月底連串針對工業設施的攻擊,亦未能改變戰局。克拉克在履新後巡視前線,計畫新作戰方案,以盡量發揮海軍力量。當時地面戰況僵持,而迫擊砲射程有限,無法攻擊較後的補給點以至軍營。克拉克決定派海軍飛機攻擊該等目標。為與空中密接支援作識別,此等攻擊別作命名。取名切羅基乃因克拉克的切羅基血統。他是首位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的原住民。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1月28日至3月7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57.0 57.1 Cagle & Manson 1957,第479頁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3月17日至4月20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5月12日至29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82頁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86頁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6月2日至7月6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 ^ 菲律賓海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7月15日至30日 (PDF). [2010年7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年6月17日).
參考書目
- Friedman, Norman, U.S.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739-9 (英语)
-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USS Philippine Sea CV 47, Nashville, Tennessee: Turn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ISBN 1563115174 (英语)
- Cagle, Malcolm W.; Manson, Frank A., The sea war in Kore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57 (英语)
- Futrell, Robert 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Korea Revised,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U.S. Air Force, 1983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