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文

中世紀至近代的日文文言文

候文,是日本語中世近代期間使用的一種文語體文言文),屬變體漢文変体漢文。因其在句末使用丁寧助動詞「候」そうろう、そろ歷史假名遣作「サウラフ」),故而得名。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候文
假名そうろうぶん
平文式羅馬字sōrōbun

歷史

「候」古代作サモラフ、サブラフ等一詞本意是服侍貴人,平安時代成為「有」或「在」居り謙讓語,後來又轉為表示丁寧的助動詞。鐮倉時代日本開始普遍在官方文書中使用文語體(文言文)。到了江戶時代,候文成為日本最常用的文語體。

明治維新後,候文的地位開始被官方漢文訓讀體、民間口語體取代。二戰結束之後,日本官方文書一律採口語體,徹底廢除了候文及漢文訓讀體。

特徵

候文的所用文字,包括漢字的行草體及其異體字,變體假名、用行草體書寫的文言文助詞、平假名片假名以及合字等等。其文體特徵是在按照日文語序排列詞彙的文章裡,夾雜書寫源自漢文文言文的返讀字返し読み。候文因為通常在句末使用「候」字,而被稱為「候文」。候文沒有濁音符,也沒有句讀等標點符號

比如說,二戰後國語改革全部改用「平假名」書寫的日文連詞副詞代詞、助動詞,大部分在候文中卻還在用漢字及其略體(比如「候」字簡寫為一點・)進行寫出。助動詞例:如(ごとし)、不(ず)、為(す・さす・たり)、令(しむ)、可(べし)、被(る・らる)等等。其他還包括動詞、助詞等等。

  • 連詞:あるいは(或者)、しかれば(然者)、なおまた(尚又)、もっとも(尤)、または(又者)
  • 副詞:いささか(聊)、いまもって(今以)、いよいよ(弥)、かねて(兼而)、もし(若)、のみならず(加之)、おそれながら(乍恐)、もとより(固より)
  • 代詞:この(此)、これ(之・是)、その(其)、それ(夫)
  • 助動詞:そうろう(候)、なり(也)、如(ごとし)、不(ず)、為(す・さす・たり)、令(しむ)、可(べし)、被(る・らる)、度(たし)など[1]
  • 前綴:あい(相)
  • 輔助動詞:いたし(致)、ほうじ(奉)、し(仕)、もうし(申)、いり(入)、いたしおり(致居)
  • 連詞:よう(様)、ところ(所)、おもむき(趣)、ゆえ(故)、ども(共)、につき(に付)
  • 其他:~にぞんじそうろう(~に存候)、~にそうろう(~に候)、これあり(有之)、これなし(無之)、ござそうろう(御座候)、ござなくそうろう(無御座候)

所以造成候文特徵就是漢字在文本所佔比例很高,在日本傳統上,越正式的文章使用越多漢字,而越少寫假名。在古代日本,一篇文章,根據作者的教育程度和作文的場合,其漢字、假名的用法都不甚相同。當時女性因為教育上的不平等,漢字教育普遍受得較男性為少,因此不論場合,多使用假名;然而在非正式的場合,即便是受過漢字訓練的男性,對於私人、內部的文章,其實也會多用假名來書寫比較直覺。

因此候文,在日本的文字裡,算是比較正式的文體。[2]但也不僅行政司法等公文,在江戶時期,其他各種商業文章、日記、紀錄、通關文書等各種文獻用的也都是「候文」。這是由於是書面語而非方言,漢字大致寫法統一又容易閱讀,因此候文能克服方言障礙,通用全日本。雖然初學起來比較難,但在當時稱得上是一種非常方便的文體[3]

例文

  • 法令・慶應三年第十三

此文是王政復古大號令相關法令・慶應三年(1867年)第十三(慶應三年十二月九日公布)後半的部分摘錄。[4]。當時的法令都是用候文書寫的。

一 舊弊御一洗に付言語の道被洞開候間見込有之向は不拘貴賤無忌憚可致獻言且人才登庸第一之御急務に候故心當之仁有之候者早々可有言上候事

一 舊弊(きゅうへい)御一洗に付、言語の道 被洞開候間(どうかいせられそうろうあいだ)、見込有之(これある)向は不拘貴賤(きせんにかかわらず)、無忌憚可致獻言(きたんなくけんげんいたすべく)、且人才登庸第一之御急務に候故、心當之仁有之候者(こころあたりのじんこれありそうらわば)、早々可有言上(ごんじょうあるべく)候事

  • 翻譯成現代日語:「旧弊一新につき言論の道を広く開くこととなったので考えがあるものは身分にかかわらず忌憚なく上申せよ。また、人材登用を急務とするので心当たりの人物がいれば早々に推薦せよ
  • 翻譯成中文文言:「間舊弊之付一洗,言語之道,為所洞開。其有預見人選,不拘貴賤、無庸忌憚,可致獻言。且人才登庸,為第一急務,其有心所當仁者,可早早上言。」

參見

參考文獻

  1. ^ 林英夫監修『おさらい古文書の基礎・文例と語彙』柏書房
  2. ^ 日本歴史學會『演習古文書選』吉川弘文館
  3. ^ 摘自「方言與候文的關係」,五十嵐力監修《手紙講座第1巻》平凡社、昭和10年より。
  4. ^ 原文出處: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法令全書慶応3年」で検索。2012年8月23日閲覧。(10/3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