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赛车系列赛
印第赛车系列赛(英语:IndyCar Series),目前在赞助下被称为NTT印第赛车系列赛(英语:NTT IndyCar Series),是北美地区的单座顶级开轮式赛车赛事,由印第赛车主办。系列赛的焦点赛为每年举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赛。
类别 | 开轮式赛车 |
---|---|
国家或地区 | 美国 加拿大 |
首届开幕 | 1996年 |
车手 | 33 |
车队 | 12 |
引擎供应商 | 雪佛兰 本田 |
轮胎供应商 | 凡士通 |
车手冠军 | 亚历克斯·帕洛(2024年) |
车厂冠军 | 雪佛兰(2024年) |
www.indycar.com | |
当前赛季 |
概述
1996年,印第安纳波利斯赛车场老板托尼·乔治创立印第赛车联盟(Indy Racing League),并将著名赛事印第安纳波利斯500从CART(后为冠军赛车世界系列)赛季分离,形成印第赛车联盟和CART两大北美开轮式赛车赛事的对立。
赛事从2003年起正式采用印第赛车系列赛(IndyCar Series)名称。2008年赛季起与冠军赛车世界系列统合成单一赛事。服装品牌Izod为系列赛2010至2013赛季的冠名赞助商[1]。2014至2018赛季,威讯通讯为系列赛的冠名赞助商[2]。日本通讯公司NTT在2019赛季起成为系列赛的冠名赞助商[3]。
现时印第赛车于每年3月开始赛季,并不迟于9月完成赛季,以避免与同于9月开季的NFL赛期有冲突。
赛车规格
印第赛车系列赛允许制造商开发不同类型的引擎,而每车队都使用相同的底盘。目前,达拉拉为所有车队提供规范的底盘,而本田和雪佛兰则为车队提供不同的引擎。
车身
达拉拉为系列赛的唯一底盘供应商。2012赛季起采用第四代底盘达拉拉DW12,名称纪念在2011年拉斯维加斯赛事中意外逝世的车手丹·威尔顿。
可供设定的“空气动力套装”(Aero Package)分为三种:用于公路/街道赛道的“公路赛道套装”,用于低速椭圆赛道的“短椭圆赛道套装”,以及用于高速椭圆赛道的“Superspeedway套装”。其中以“Superspeedway套装”提供最少下压力,务求使赛车达致极速。赛车机翼角度有调校限度,格尼襟翼则可以自由调校。
2015至2017年间,车队使用由两引擎供应商本田和雪佛兰提供包括前翼、尾翼、侧翼和引擎罩的“空气动力套装”。因应开发成本增加及雪佛兰套装的优势,2018赛季起重新采用统一的达拉拉“空气动力套装”。
-
装上“公路赛道套装”的赛车
-
装上“短椭圆赛道套装”的赛车
-
装上“Superspeedway套装”的赛车
轮胎
凡士通是目前系列赛自2000赛季的唯一轮胎供应商。1996至1999赛季间,固特异也曾提供轮胎给几支车队。
现时轮框尺寸为10x15吋(前轮)和14x15吋(后轮)。在专用/市街赛道上会提供软胎(Alternate)和硬胎(Primary)两种光头胎规格,以及用于湿地的雨胎。在椭圆赛道上则会提供适合赛道的单种规格。
保护装置
2020赛季起用的驾驶仓保护装置结合了一级方程式赛车规定的Halo和红牛先进科技(Red Bull Advanced Technologies)提供的强化挡风玻璃Aeroscreen,以减低碎片击伤车手头部的风险[4]。
引擎
第一世代(1996年)
印第赛车联盟首赛季使用和CART相同的引擎规格。该赛季大部分车队选择装上较旧的福特-考斯沃斯V8引擎,其余车队除一队外都选择装上别克-默纳德V6引擎。
第二世代(1997至2011年)
1997赛季起所有车都由奥兹摩比或日产制造的4.0升V8引擎驱动。
2000赛季起引擎排量由4.0升降至3.5升,但无需再是量产引擎。因应接连的撞车事故,2004年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起再把引擎排量降至3.0升,从而降低赛车的最高速度。
第三世代(2012年至今)
达拉拉为所有车队提供规范的底盘,由本田和雪佛兰为车队提供2.2升V6涡轮增压引擎(莲花汽车曾于2012及2013赛季提供由Judd研发的引擎)。[5][6] Push-to-Pass超车系统自2012年多伦多站起获重新采用,提供额外60 hp(45 kW)的动力输出。
2024赛季中段赛事引入混合动力总成,由雪佛兰研发的48V 发电机单元(MGU)和本田研发的超级电容器能量储存系统(ESS)组成,与Push-to-Pass系统一共为赛车给予额外120 hp(89 kW)的动力输出。[7]
赛事形式
积分系统
与其他国际汽联(FIA)举办的赛事不同,车手无须完成比赛或达一定的赛程才可得分,所有发车车手即获得5分积分。另外,取得杆位的车手将获1分(印第安纳波利斯500除外),领先最少一圈的任何车手将获1分,而领先最多圈数的车手将获2分。
名次 | 冠军 | 亚军 | 季军 | 第4 | 第5 | 第6 | 第7 | 第8 | 第9 | 第10 | 第11 | 第12 | 第13 | 第14 | 第15 | 第16 | 第17 | 第18 | 第19 | 第20 | 第21 | 第22 | 第23 | 第24 | 第25至第33 |
---|---|---|---|---|---|---|---|---|---|---|---|---|---|---|---|---|---|---|---|---|---|---|---|---|---|
积分 | 50 | 40 | 35 | 32 | 30 | 28 | 26 | 24 | 22 | 20 | 19 | 18 | 17 | 16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8 | 7 | 6 | 5 |
由于印第安纳波利斯500的重要性,排位赛积分以12-11-10-9-8-7-6-5-4-3-2-1-0递减,2014至2022赛季时车手曾获发双倍积分。
赛季完结后得分最多的车手将成为该季的车手冠军。若有同分情况时,则以分站冠军数决定名次(若仍未能分出冠军,则以分站亚军数决定名次,如此类推)。
赛道
举行印第赛车系列赛赛事的赛道大致分为三种:专用赛道、市街赛道、椭圆赛道。
- 专用赛道:为专设的赛车跑道,占现时赛程的大多数,而且多为FIA第二级别的赛道。
- 市街赛道:以一般的市街道路或公园内的环园道路为基础,在两旁加装一些缓冲或安全防护设施后用以进行比赛的场地。
- 椭圆赛道:这种弯道少且外倾的赛道,令赛车可以极速跑完一圈(印第安纳波利斯赛车场的弯道外倾角度为9.2°)。
排位
印第赛车系列赛的排位方式因赛道或赛事而异:
- 专用/市街赛道:排位赛分为三回合,第一回合以最后练习赛中各车手造出的时间再细分两组。
- 第一回合:车手在10分钟时限内造出最快单圈,每组最快6位车手将晋身第二回合。余下车手会按组别分发车位置:第一组车手会获发单数位置(13,15,17等),第二组车手会获发双数位置(14,16,18等)。
- 第二回合:车手在10分钟时限内造出最快单圈,最快6位车手将晋身第三回合。余下车手会于第7至第12位发车。
- Firestone Fast Six(第三回合):车手在6分钟时限内造出单圈最快时间,争夺第1(杆位)至第6位发车。
- 椭圆赛道:车手以积分榜的倒序开始排位。各车手以连续两圈的平均圈速排名。
- 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车手以抽签决定排位顺序。各车手以连续四圈的平均圈速排名。
- 排位赛第一日将锁定发车位置第13至第30位,最快12位车手将晋身第二回合,第31位以下的车手则进入复活赛(Last Chance Qualifying)。
- 排位赛第二日将举行第二、第三回合和复活赛。
- 复活赛:决定第31至第33位的发车位置,车手在时限内造出一次四圈平均圈速,若车手尝试再造一次四圈平均圈速,之前造出的圈速会被删除。
- 第二回合:车手以第一回合圈速的倒序开始排位。各车手以连续四圈的平均圈速排名,最快6位车手将晋身第三回合。余下车手会于第7至第12位发车。
- Firestone Fast Six(第三回合):车手以第二回合圈速的倒序开始排位。各车手以连续四圈的平均圈速排名,争夺第1(杆位)至第6位发车。
发车方式
系列赛采用滚动式发车(Rolling Start),车手在暖胎圈结束前以两列并排(印第安纳波利斯500中以三列并排)低速驾驶,直至绿旗扬起宣示发车车手才加速。
2013及2014年赛季曾试行于部分赛事采用静态式发车(Standing Start)(2013年多伦多双赛及候斯顿双赛、2014年印第安纳波里斯公路赛),但因屡次于发车时有赛车熄火后发生意外而停用。
车队
2025年全职车队 | 英文名 | 引擎供应商 | 所在地 | 创始年 |
---|---|---|---|---|
A. J. 弗伊特企业 | A. J. Foyt Enterprises | 雪佛兰 | 得克萨斯州 沃勒 | 1965 |
安德雷蒂车队 | Andretti Autosport | 本田 | 印第安纳州 印第安纳波利斯 | 1993 |
艾睿迈凯伦 | Arrow McLaren | 雪佛兰 | 印第安纳州 印第安纳波利斯 | 2001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Chip Ganassi Racing | 本田 | 印第安纳州 印第安纳波利斯 | 1990 |
戴尔·科恩车队 | Dale Coyne Racing | 本田 | 伊利诺伊州 普兰菲尔德 | 1984 |
艾德·卡彭特车队 | Ed Carpenter Racing | 雪佛兰 | 印第安纳州 印第安纳波利斯 | 2012 |
匈科斯·霍林格车队 | Juncos Hollinger Racing | 雪佛兰 | 印第安纳州 印第安纳波利斯 | 1997 |
迈耶·尚克车队 | Meyer Shank Racing | 本田 | 俄亥俄州 帕他斯卡拉 | 1989 |
普雷马车队 | Prema Racing | 雪佛兰 | 意大利 威尼托大区 格里西尼雅诺迪佐科 | 1983 |
拉哈尔·莱特曼·拉尼根车队 | Rahal Letterman Lanigan Racing | 本田 | 印第安纳州 宰恩斯维尔 | 1991 |
潘世奇车队 | Team Penske | 雪佛兰 | 北卡罗来纳州 么斯维尔 | 1968 |
历届冠军
赛季 | 车手冠军 | 引擎厂商冠军 | 年度新秀 | 最受欢迎车手 | ||||||||
---|---|---|---|---|---|---|---|---|---|---|---|---|
车手 | 年龄 | 车号 | 车队 | 车身 | 引擎 | |||||||
1996 | 斯科特·夏普 | 28 | 11 | A. J. 弗伊特企业 | Lola | 考斯沃斯 | 未颁发 | 未颁发 | 未颁发 | |||
Buzz Calkins | 25 | 12 | Bradley Motorsports | Reynard | 考斯沃斯 | |||||||
1996–97 | 托尼·斯图尔特 | 26 | 2 | Team Menard | G-Force | 奥兹摩比 | 奥兹摩比 | Jim Guthrie | 阿里·卢安迪克 | |||
1998 | 肯尼·布拉克 | 32 | 14 | A. J. 弗伊特企业 | 达拉拉 | 奥兹摩比 | 奥兹摩比 | Robby Unser | 阿里·卢安迪克 | |||
1999 | Greg Ray | 33 | 2 | Team Menard | 达拉拉 | 奥兹摩比 | 奥兹摩比 | Scott Harrington | Scott Goodyear | |||
2000 | Buddy Lazier | 32 | 91 | Hemelgarn Racing | 达拉拉 | 奥兹摩比 | 奥兹摩比 | Airton Daré | 小阿尔·昂瑟 | |||
2001 | 小山姆·霍尼斯 | 22 | 4 | Panther Racing | 达拉拉 | 奥兹摩比 | 奥兹摩比 | Felipe Giaffone | 萨拉·玛利亚·费舍尔 | |||
2002 | 小山姆·霍尼斯 (2) | 23 | 4 | Panther Racing | 达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Laurent Rédon | 萨拉·玛利亚·费舍尔 | |||
2003 | 斯科特·狄克逊 | 23 | 9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G-Force | 丰田 | 丰田 | 丹·威尔顿 | 萨拉·玛利亚·费舍尔 | |||
2004 | 托尼·卡纳安 | 29 | 11 | 安德雷蒂格林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本田 | 松浦孝亮 | 小山姆·霍尼斯 | |||
2005 | 丹·威尔顿 | 27 | 26 | 安德雷蒂格林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本田 | 丹妮卡·派翠克 | 丹妮卡·派翠克 | |||
2006 | 小山姆·霍尼斯 (3) | 27 | 6 | 潘世奇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未颁发 | 马可·安德雷蒂 | 丹妮卡·派翠克 | |||
2007 | 达里奥·弗朗奇蒂 | 34 | 27 | 安德雷蒂格林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瑞恩·亨特-雷伊 | 丹妮卡·派翠克 | ||||
2008 | 斯科特·狄克逊 (2) | 28 | 9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武藤英纪 | 丹妮卡·派翠克 | ||||
2009 | 达里奥·弗朗奇蒂 (2) | 36 | 10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Raphael Matos | 丹妮卡·派翠克 | ||||
2010 | 达里奥·弗朗奇蒂 (3) | 37 | 10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亚历克斯·劳埃德 | 丹妮卡·派翠克 | ||||
2011 | 达里奥·弗朗奇蒂 (4) | 38 | 10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詹姆斯·辛奇克里夫 | 丹·威尔顿 | ||||
2012 | 瑞恩·亨特-雷伊 | 31 | 28 | 安德雷蒂车队 | 达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西蒙·佩格诺 | 詹姆斯·辛奇克里夫 | |||
2013 | 斯科特·狄克逊 (3) | 33 | 9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雪佛兰 | 特里斯坦·沃捷 | 托尼·卡纳安 | |||
2014 | 威尔·鲍尔 | 33 | 12 | 潘世奇车队 | 达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卡洛斯·穆尼奥斯 | 胡安·巴勃罗·蒙托亚 | |||
2015 | 斯科特·狄克逊 (4) | 35 | 9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加比·查韦斯 | 贾斯汀·威尔森 | |||
2016 | 西蒙·佩格诺 | 32 | 22 | 潘世奇车队 | 达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亚历山大·罗西 | Bryan Clauson | |||
2017 | 约瑟夫·纽加登 | 26 | 2 | 潘世奇车队 | 达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埃德·琼斯 | 康纳尔·达利 | |||
2018 | 斯科特·狄克逊 (5) | 38 | 9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本田 | 罗伯特·威肯斯 | 詹姆斯·辛奇克里夫 | |||
2019 | 约瑟夫·纽加登 (2) | 28 | 2 | 潘世奇车队 | 达拉拉 | 雪佛兰 | 本田 | 菲利克斯·罗森奎斯特 | 未颁发 | |||
2020 | 斯科特·狄克逊 (6) | 40 | 9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本田 | 里努斯·维凯 | 亚历山大·罗西 | |||
2021 | 亚历克斯·帕洛 | 24 | 10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本田 | 斯科特·麦劳夫林 | 罗曼·格罗斯让[8] | |||
2022 | 威尔·鲍尔 (2) | 41 | 12 | 潘世奇车队 | 达拉拉 | 雪佛兰 | 雪佛兰 | 克里斯蒂安·伦高 | 未颁发 | |||
2023 | 亚历克斯·帕洛 (2) | 26 | 10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雪佛兰 | 马库斯·阿姆斯特朗 | 未颁发 | |||
2024 | 亚历克斯·帕洛 (3) | 27 | 10 | 奇普·加纳西车队 | 达拉拉 | 本田 | 雪佛兰 | 里纳斯·伦德奎斯特 | 未颁发 |
各范畴奖项
2010年起,系列赛增设了两个范畴冠军奖项:椭圆赛道的A. J. 弗伊特奖座,及专用/市街赛道的马里奥·安德雷蒂奖座,以鼓励车手参加赛事。
赛季 | A. J. Foyt 椭圆赛道奖座 |
马里奥·安德雷蒂 专用/市街赛道奖座 |
---|---|---|
2010 | 达里奥·弗朗奇蒂 | 威尔·鲍尔 |
2011 | 斯科特·狄克逊 | 威尔·鲍尔 |
2012 | 瑞恩·亨特-雷伊 | 威尔·鲍尔 |
冠军统计
车手 | 冠军次数 | 得冠赛季 |
---|---|---|
斯科特·夏普 | 1 | 1996 |
Buzz Calkins | 1 | 1996 |
托尼·斯图尔特 | 1 | 1997 |
肯尼·布拉克 | 1 | 1998 |
Greg Ray | 1 | 1999 |
Buddy Lazier | 1 | 2000 |
小山姆·霍尼斯 | 3 | 2001、2002、2006 |
斯科特·狄克逊 | 6 | 2003、2008、2013、2015、2018、2020 |
托尼·卡纳安 | 1 | 2004 |
丹·威尔顿 | 1 | 2005 |
达里奥·弗朗奇蒂 | 4 | 2007、2009、2010、2011 |
瑞恩·亨特-雷伊 | 1 | 2012 |
威尔·鲍尔 | 2 | 2014、2022 |
西蒙·佩格诺 | 1 | 2016 |
约瑟夫·纽加登 | 2 | 2017、2019 |
亚历克斯·帕洛 | 3 | 2021、2023、2024 |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 Izod is IndyCar Series title sponsor. autoweek.com. 2009-11-06 [2010-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2).
- ^ NBC Sports is riding co-pilot in IndyCar's title sponsor search. Advertising Age. [201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英语).
- ^ IndyCar Names NTT as IndyCar Series Title Sponsor, Official Technology Partner. Sports Video Group. [201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英语).
- ^ INDYCAR Announces Plan For Cockpit Protection Innovation. IndyCar.com. IndyCar Series. May 24, 2019 [June 7,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5).
- ^ Fan Info – INDYCAR 101 – The Car Dallara – Indycar Series Chassis Specifications. indycar.com. [2014-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3).
- ^ Tuttle, Tim. The Lotus Struggle – Trackside at Indy 2012. Road & Track. 2012-05-14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3) (美国英语).
- ^ Eric Smith. Hybrid Technology Set to Launch This Week at Mid-Ohio. INDYCAR.com. [2024-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2).
- ^ INDYCAR, Motorsport Network Reveal Large Global Fan Survey. IndyCar.com. 2022-05-25 [2022-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