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跋陀罗
求那跋陀罗(梵语:Guṇabhadra,394年—468年),又译为求那跋多罗、求那拔陀罗等,简称跋陀,意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印度佛教高僧、译经师。刘宋元嘉年间来到中国。
生平
求那跋陀罗为中天竺人,出身婆罗门,幼学五明诸论,通晓天文、书算、医方、咒术。因为读诵说一切有部的《杂阿毗昙心论》而皈依佛法,后来又进学大乘《大品般若经》和《华严经》,受菩萨戒法。因学大乘,被称为摩诃衍,意思为大乘和尚[1]。
他先到狮子诸国(斯里兰卡),之后又转往东方传教,南北朝元嘉十二年(435年)到达广州[2]。当时宋文帝刘义隆派人迎至建康,由慧严、慧观等当时著名的僧侣迎接,他后来到丹阳郡等地弘法,卒于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享年七十五[3]。
译作
依《出三藏记集》,跋陀三藏所译共十三部七十三卷,现存八部六十八卷。他先译出《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楞伽经》等,由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后移居荆州译出《无忧王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相续解脱经》等经,由弟子菩提法勇传译度语。[4]
求那跋陀罗的译语,法慈评为“字句虽质,而理妙玄博”。其所出佛经,着重于如来藏系和瑜伽行唯识系,如法鼓、胜鬘、央掘魔罗、楞伽、解深密等经。但也译出杂阿含经、泥洹经、过去现在因果经、无忧王经等阿含、本生、因缘类的佛典。
序号 | 《出三藏记集》所载 | 状态 | 附注 |
---|---|---|---|
1 | 新阿鋡经 | 1 | 即《杂阿含经》 |
2 | 大法鼓经 | 2 | |
3 | 胜鬘经 | 3 | |
4 | 八吉祥经 | 佚 | |
5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4 | |
6 | 央掘魔罗经 | 5 | |
7 | 过去现在因果经 | 6 | 佛陀之本生,《修行本起经》和《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同本异译 |
8 | 相续解脱经 | 7 | 相当于《解深密经》第七品、第八品;经前有“如相续解脱经中说”,推测是从《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所引《解深密经》经文而译出[5]。 |
9 | 第一义五相略 | 佚 | 相当于《解深密经》第二品至第五品的略译 |
10 | 释六十二见经(阙) | 佚 | |
11 | 泥洹经(阙) | 佚 | |
12 | 无量寿经(阙) | 佚 | 即《小无量寿经》 |
13 | 无忧王经(阙) | 8 | 即《阿育王传》,误编于《杂阿含经》中,即二三、二五两卷[6] |
参考文献
- ^ 《高僧传》(卷三):“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 ^ 《出三藏记集》卷14〈求那跋陀罗传第八〉;“跋陀前到狮子诸国。皆传送资供。既有缘东方。乃随舶汎海。中涂风止淡水复竭。举舶忧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济。其诚感如此。元嘉十二年至广州。”
- ^ 李安. 中國佛教人物 一六 求那跋陀羅. [2018-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 ^ 《出三藏记集》:“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东安寺出法鼓经。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徒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往复咨析妙得本旨。后谯王镇荆州。请与俱行安止新寺。更创殿房。即于新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凡一百余卷。”
- ^ 印顺. 印度佛教思想史. [202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2).
- ^ 印顺. 佛教史地考論-二 阿育王傳的內容. [2018-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学大辞典/求那跋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