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六和弦
增六和弦主要有三种含义:
- 增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即低音与上方的两音分别构成大三度和小六度的和弦,例如:E-G♯-C。
- 广义的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组——即意大利增六和弦、法国增三四和弦、瑞士倍增三四和弦、德国增五六和弦、德国倍增五六和弦、澳大利亚加六音的增四六和弦等。这些和弦的共同特点是以音阶中的小下中音(即vi)为低音、并且含有音阶中的重属导音(即IV),这两个音共同构成了这些和弦的特色音程——增六度音程。
- 狭义的重属增六和弦——即意大利增六和弦。
广义的增六和弦(英语:Augmented Sixth Chord)是一个包含增六度音程的和弦,最初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1],在巴洛克时期进一步发展,并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形成明确的风格。[2]
和弦组成
增六和弦的首要组成要求是拥有一组增六度音程,不论是在大调或小调音阶里,均取采降第六级音(也就是♭ )和升第四级音(也就是♯ )。在标准和弦进行的理论,这两音所产生的不稳定性会自然推向最接近属音,形成一个纯八度。以此基础下,在增六度中间插入不同的音级时,便成为了增六和弦。[3]
标准和声功能
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增六和弦一直有着同样的和声功能:作为半音调整后的前属和弦(通常是ii 、IV 、vi7或其小调同名和弦的变形)导向属和弦。这一向属和弦的运动因为♭ 向 和♯ 向 的半音解决而被加强。这两个音本质上行使导音的功能。这一特征令许多分析家[来源请求]比较增六和弦与重属和弦(V of V)的和声导向,因为两个和弦中都出现了♯ ,V的导音。在大调中,半音化的和声进行更加明显,因为除了♯ 还有♭ 也是半音变音,而在小调中只有♯ 一个变音。
形态
增六和弦有多种形态。每种的名称都是以一个欧洲国家命名的,但是理论家对其精确的起源意见不一,而且为了定义根音和将其纳入传统和声体系纠结了几个世纪。[3][4][5]
意大利增六和弦
意大利增六和弦(It 或It )是最简单的增六和弦,只运用三个音级,除原来的增六级外,中间再插入主音,形成♭ — —♯ 。在C大调或C小调上即为A♭—C—F♯。用和声功能则可被分析为降三音的重属导六和弦,即♭3DDⅦ6。
在进行四部和声时,主音会重复使用。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上面的主音会上移至上主音;而下面的主音则会向下移至导音,最终变成属和弦。
示例
法国增六和弦
法国增六和弦(Fr 或Fr )和意大利增六和弦类似,但增加了一个上主音 :♭ — — —♯ ,即C大调或C小调上的A♭—C—D—F♯。此和弦之所以名为“法国”是因为其中的音都包含在一个全音音阶中,让人联想到法国19世纪的音乐(特别是印象主义音乐)。用和声功能则可被分析为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即♭5DD
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上主音不会移动;主音则会向下移至导音,最终变成属和弦。另一种形式为主音不会移动,而上主音则上升至中音,形式了I 。
示例
德国增六和弦
德国增六和弦(Gr 或Ger )也和意大利和弦类似,但增加了一个降中音♭ :♭ — —♭ —♯ ,即C大调或C小调上的A♭—C—E♭—F♯。在德奥当导的古典主义音乐中常找到,例如贝多芬的音乐。德国增六和弦和其余两个增六和弦有所不同,因其组合中包含了♭ — —♭ ,均属小调音阶中的基本音,所以亦较常出现于以小调写成的乐曲。 用和声功能则可被分析为降三音的重属导五六和弦,即♭3DDⅦ 。
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主音和降中音皆会向下移至导音及上主音,但如果以这样的和声进行,♭ —♭ → — 会产生平行五度,在和声学是被建议尽量避免的,因此,使用德国增六和弦时,会采取以下方式化解:
- 将♭ 变成 或 ,使它变成为意大利增六和弦或法国增六和弦,但采用这个方法,亦间接令德国增六和弦丧失其独有性[6];
- 更常采用的方式是采用“部分延迟”的方法,先将增六度化解为纯八度,中间音级暂不作任何移动,这时♭ — —♭ —♯ 会变为 — —♭ — ,即是i 和弦或终止四六和弦以作缓冲;及后除低音外,其余三个音级均向下移,使其变成 — — — ,即是V7和弦来解决。
- 采用异名同音的记谱方式,将♭ 改写成♯ ,根据和声进行理论,♯ 与♯ 均采取上移,♭ 仍旧下移,至于 则不作移动,结果♭ — —♯ —♯ 会变为 — — — ,同样变为I 和弦或终止四六和弦;在听觉上其实没有分别,但在记谱法上则完全避免了平行五度的问题。将♭ 改写成♯ 的德国增六和弦,通常被称作瑞士增六和弦(Sw 或Sw )。
- 事实上,这种由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属和弦而产生的平行五度,自古典时期就已经非常常见了,莫扎特用的尤为多,因此人们也将这个平行五度称为“莫扎特五度”。所以在古典和声写作中,虽然通常情况下平行五度是被禁止的,但是莫扎特五度是被特例允许的。
在爵士乐理中,德国增六和弦常被称作作重属和弦的三全音替代和弦的等和弦。
示例
其他变形
增六和弦还有一些有着古怪地名的名字的其他变形。例如 —♭ — —♯ (F—A♭—B—D♯或F—A♭—B♭—D♯)被人称为澳大利亚增六和弦(♭5DD⁶ 或♭7DDIII₂或♯3DVII )。[7]这些反常的变形一般都可以另做解释。
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组和弦的不同名称
俗称 | 使用数字低音的俗称 | 功能简写 | 斯波索宾分析[8] | 里曼分析 | C大调中的和弦 | c小调中的和弦 |
---|---|---|---|---|---|---|
意大利增六和弦
(It ) |
意大利增六和弦
(It ) |
重属增六和弦
(DD增6)[8] |
降三音的重属导六和弦
(♭3DDⅦ6)[8] |
降五音为低音、无根音的重属七和弦
( |
||
法国增六和弦
(Fr ) |
法国增三四和弦
(Fr ) |
重属增三四和弦
(DD增 )[8] |
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
(♭5DD )[8] |
降五音为低音的重属七和弦
( |
||
瑞士增六和弦
(Sw ) |
瑞士倍增三四和弦
(Sw ) |
重属倍增三四和弦
(DD倍增 )[8] |
升根音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
(♯1♭5DD )[8] |
降五音为低音、升根音的重属七和弦
( |
没有[8] | |
德国增六和弦
(Gr ) |
德国增五六和弦
(Ger ) |
重属增五六和弦
(DD增 )[8] |
降三音的重属减导五六和弦
(♭3DDⅦ °)[8] |
降五音为低音、降九音、无根音的重属九和弦
( |
||
非凡增六和弦(Exceptional Augmented sixth chord)
(EA )[9] |
非凡倍增五六和弦
(EA )[9] |
重属倍增五六和弦
(DD倍增 )[8] |
降三音的重属半减导五六和弦
(♭3DDⅦ ø)[8] |
降五音为低音、无根音的重属九和弦
( |
没有[8] | |
奥地利增六和弦
(At ) |
奥地利小增六和弦
(At ) |
重属小增六和弦
(DD小增₆)[8] |
降三音的、原根音与重降根音共存的重属导六和弦
(♭♭1♮1♭3DDⅦ₆)[8] |
降五音为低音、原三音与重降三音共存的、无根音的重属七和弦
( |
没有[8] | |
澳大利亚增六和弦
(Au ) |
澳大利亚加六音的增四六和弦(Au ),或澳大利亚增二和弦(Au ) | 加六音的重属增四六和弦
(DD⁶增 )[8] |
降五音加六音的重属四六和弦
(♭5DD⁶ )[8] |
降五音为低音、加六音的重属三和弦
( |
增六和弦的“转位”
偶尔,增六和弦中的其他音会用作低音。由于理论家对于通常的位置是否是根音位置意见不一,“转位”一词这里或许并不精确,但有教科书中这样用。有时,“转位”增六和弦由于声部进行而形成。
法国哲学家和作曲家卢梭认为,这个和弦不能被转位(Dictionnaire de Musique)。17世纪升音做低音的位置一般只在德国出现。[10]
示例
增六和弦的“根音”
Simon Sechter在《作曲原则》中将C调上的法国六和弦A♭—C—D—F♯解释为半音变音的七和弦的第二转位,因此根音应该是'D'。德国六和弦A♭—C—E♭—F♯则解释为同一根音上的变音九和弦,但该根音被省略。(在Sechter的理论中,减七和弦F♯—A—C—E♭也作同样解释,即在D上省略根音的九和弦,从而与增六和弦一致。)
增六度向外解决的倾向因此可以这样解释,A♭作为根音D上的减五度是不谐和降音,必须下行级进解决,而F♯由于是升半音而必须上行级进解决。
参见
参考来源
- ^ Andrews, Herbert Kennedy. The Oxford Harmony 2 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45–46. OCLC 223256512.
- ^ Andrews 1950,第46–52页
- ^ 3.0 3.1 Aldwell, Edward; Carl Schachter.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2. San Diego, Toront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9: 478–483. ISBN 0155315196. OCLC 19029983.
- ^ Gauldin, Robert. Harmonic Practice in Tonal Music 1. New York: W.W. Norton. 1997: 422–438. ISBN 0393970744. OCLC 34966355.
- ^ Christ, William.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of Music 2 2.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73: 141–171. ISBN 0135603420. OCLC 257117. 提供了对增六和弦和那不勒斯六和弦的详细解释
- ^ Benjamin, Thomas; Michael Horvit & Robert Nelso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of Music: From the Common Practice Period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7. Belmont, CA: Thomson & Schirmer. 2008: 165. ISBN 9780495189770. OCLC 145143714. 贝多芬常如此从一种形式的和弦移动到另一种形式,有时则经过全部三种形式
- ^ Burnard, Alex. Harmony and Composition: For the Student and the Potential Composer. Melbourne: Allans Music (Australia). 1950: 94–95. OCLC 220305086.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伊·杜波夫斯基 、 斯·叶甫谢娜夫 、 伊·斯波索宾 、 符·索科洛夫, 和声学教程. 重属和弦中的变音.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3(2013.3重印): 200. ISBN 978-7-103-03190-2.
- ^ 9.0 9.1 David Nivans, Finding The Right Pitch III: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Advanced Harmony. Degree-Inflected Chords. World Bet Books. June 13, 2016. ISBN 978-1937214029.
- ^ Ellis, Mark (2010). A Chord in Time: The Evolution of the Augmented Sixth from Monteverdi to Mahler, pp. 92-94. Farnham: Ashgate. ISBN 978-0-7546-6385-0.
参考书籍
- Rimsky-Korsakov, Nikolai. Practical Treatise on Harmony 13th – 1924. St. Petersburg: A. Büttner. 1886.
- Piston, Walter. Harmony co-author Mark DeVoto 5th – 1987.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