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巴別
zh-N
此用戶的母語漢語
de-3
Dieser Benutzer hat sehr gute Deutschkenntnisse.
en-3
This user is able to contribute with an advanced level of English.
fr-1
Cet utilisateur peut contribuer avec un niveau élémentaire de français.
ja-2
この利用者はある程度日本語を話せます。
la-2
Hic usor media latinitate contribuere potest.
查閱所有用戶語言
這個用戶在德文維基百科中的ID是Kameister
該用戶對宋朝歷史感興趣
這個用戶對古希臘歷史很有興趣。
這個用戶對哈布斯堡王朝很有興趣。
這個用戶對藝術史感興趣。
這個用戶對建築學感興趣。
這個用戶對哲學感興趣。


玉雕指利用工具改變玉石天然外型、加以美化的一種工藝。由於玉石的硬度大於等於普通鋼鐵,所以有別於一般雕刻,在玉雕中極難運用刻刀、鑿子等工具,而是利用解玉砂摩製成型。玉雕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價值,其地位超出其他工藝美術



中國陶瓷,是中國出產的陶器瓷器的總稱,尤指其中手工製作或沿用古代工藝的產品。陶瓷是中國古人的偉大工藝成就,其精湛的製作技藝和悠久的歷史傳統舉世罕見[1][史 1]。藉助於此,陶瓷在中國最早擺脫了日常實用的束縛,自覺地追求將泥土轉化為一種美麗的人造物,迄今依然是人類想像力最傑出的體現[參 1]。本條目簡述中國陶瓷的分類與歷史。主要內容參考《中國陶瓷史》和《中國陶瓷》,在參考文獻上標中簡稱「史」「陶」。

陶瓷分類

陶瓷種類繁多,生活中往往使用混合分類。

習慣分類

燒製溫度較低、不外罩釉層,成品吸水性強的稱為陶器。燒製溫度較高,外罩保護釉層,不吸水的稱為瓷器。是否外罩釉層是最關鍵的判斷點。[2]

材質分類

陶器、石胎瓷、瓷器

瓷器:

  1. 原料必須用瓷土
  2. 燒製溫度在1200℃以上
  3. 外罩釉

主要品種

陶器,白瓷,青瓷,彩瓷,

收藏劃分

  • 高古陶瓷(漢代以前)
  • 老窯瓷器(魏晉唐宋金元)
  • 明清瓷器

材料與工藝

  • 陶土
  • 瓷土
  • 高嶺土


陶瓷術語

發展歷史

主要內容按照《中國陶瓷史》劃分體系,參考《中國陶瓷》。

新石器時代陶器

約1萬年-4000年前

新石器時代窯址分佈

早期陶器出土地點有河南省河北省江西省浙江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距今大約一萬年到七千年。又可以進一步分為黃河中上游流域、黃河下游流域、江南地區這三大區域來討論。各具特色,擁有不同的技術進展。[參 2]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早期文化罕見,中晚期遺存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 仰韶文化,主要分佈於河南,陝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肅北部,關中,晉南和豫西是其中心。遺址包括:陝西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西鄉李家村,邠縣下孟村,華陰橫陣,華縣泉護村,元君廟;山西芮城東莊村,西王村;河南陝縣廟底溝,三里橋,洛陽王灣,鄭州林山砦,大河村,安陽後崗;河北磁縣下潘汪。中心地區:陝西省寶雞市金臺區群眾路街道北首嶺,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半坡,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硤石鄉廟底溝,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鎮西王村,


 
 
陶寺
 
范家莊
 
徐家坪
 
北首嶺
 
半坡
 
廟底溝
 
西王村
 
姜寨
 
李家村
 
大司空村
新石器時代窯址分佈圖


  • 第一節 陶器的起源
  • 第三節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 第四節 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 第五節 新石器時代製陶工藝的成就及其影響

三代至春秋陶瓷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

  • 第一節 陶器的發展
  • 第二節 灰陶器和白陶器
  • 第三節 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
  • 第四節 建築用陶和其他陶製品
  • 第五節 中原以外各區的陶瓷生產

上虞商代最早的龍窯,印紋硬陶已經在1200℃以上。

火燒山

戰漢陶瓷

(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 第一節 戰國時期的陶瓷
  • 第二節 秦漢陶瓷產品的品種和產地
  • 第三節 秦漢時期原始瓷的復興與瓷器的出現

東漢晚期出現「成熟瓷器」,上虞支項山窯場:公認的標誌。發現最早的瓷器印章

  1. 燒成溫度很高
  2. 抗壓強度很高
  3. 吸水率很低
  4. 胎釉結合很牢固

龍遊白羊壟漢代窯場:前面有着火膛,中間是窯床,最後是煙道。結構已經完備。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589年

  • 第一節 江南瓷窯的分佈和產品的特點
  • 第二節 江南地區製瓷工藝的成就
  • 第三節 北朝的瓷業
  • 第四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製陶工藝的發展

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 第一節 隋代陶瓷業的發展
  • 第二節 唐五代的青瓷
  • 第三節 唐五代的白瓷
  • 第四節 唐代黃釉、黑釉、花釉和絞胎瓷器
  • 第五節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 第六節 唐五代陶瓷造型與裝飾
  • 第七節 唐五代陶瓷的外銷

唐宋時期,浙江龍窯一般長度50m。

宋瓷

(公元960-1279年)

  • 第一節 定窯及磁州窯系諸窯
  • 第二節 耀州窯與鈞窯系諸窯
  • 第三節 青白瓷與龍泉窯系諸窯
  • 第四節 宋代黑釉瓷器的生產
  • 第五節 汝窯、哥窯與官窯

遼金陶瓷

(遼公元928-1125年,金公1115-1234年)

  • 第六節 宋瓷的造型與紋飾
  • 第七節 宋代瓷器的外銷
  • 第八節 遼的陶瓷
  • 第九節 金的陶瓷

元代陶瓷

(公元1271-1368年)

  • 第一節 元代的主要窯場和著名瓷器
  • 第二節 元代景德鎮製瓷業的新成就
  • 第三節 元代瓷器的造型與裝飾
  • 第四節 元代瓷器的對外輸出

明代陶瓷

(公元1368-1644年)

  • 第一節 瓷業中心景德鎮和御器廠
  • 第二節 景德鎮的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 第三節 明代景德鎮以外的民營陶瓷業
  • 第四節 明代瓷器的造型、裝飾和款式
  • 第五節 明代瓷器輸出和中外製瓷技術交流

清代陶瓷

(公元1644-1911年)

  • 第一節 景德鎮製瓷業的興盛與繁榮
  • 第二節 景德鎮以外的陶瓷業
  • 第三節 清代瓷器的造型、裝飾和款式
  • 第四節 清代瓷器的輸出

琺瑯彩瓷所用琺琅,最初被用於金屬胎琺琅器,即景泰藍。其成份為含矽酸鹽重金屬氧化物的混合物。所用原料多數來自天然礦石,釉料呈現帶有光澤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狀。清代康熙中期,琺琅技術被移植到瓷胎上,但是當時所用的琺琅料全部是進口的[3]

使用琺瑯料繪畫是琺瑯彩瓷的最重要特點:其餘常見彩料,如青花瓷使用的鈷料最大優點在於燒製前後維持色相不變,僅僅改變顏色的深淺。因此工匠可以根據肉眼所見的效果調整釉上彩的濃度和顏色配比,可以進行較為細緻的顏色過渡和渲染。由此降低了工藝要求,

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指的是使用琺瑯料,以混融中西繪法進行裝飾的瓷器,生產地位於宮中造辦處。「洋彩瓷」則是在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生產,部分使用琺瑯料進行裝飾的瓷器。至於「粉彩瓷」,是清末民初時對洋彩作品出現的一種新的稱呼。

三代及秦漢

商朝不僅鑄造精美的青銅器,還燒製白陶。白陶中一部分明顯可見是摹仿青銅器的。春秋戰國時期形成印紋硬陶,其造型也模擬青銅器。[參 2]

中國陶瓷是中國陶器與瓷器的並稱,是古代中國人的偉大工藝成就,其精湛的製作技藝和悠久的歷史傳統舉世罕見。陶瓷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大多數民族無法比擬的,超越了一般的工藝美術,擁有近似於純粹美術的地位。中國人發明或者重現了人類幾乎全部的陶瓷製作技術。現代化學工業介入陶瓷生產之前,瓷器種類之中只有骨灰瓷是英國人發明的,而且已經不屬於手工製瓷範圍。

陶器與瓷器的製作並無本質區別,至少包括原料準備,加工成型與燒製三大部份。

最常見的陶瓷為日用器和陳設器,此外還有明器,金屬鑄造使用的範模(通常為陶器)

除去現存最原始的慢輪製陶外,陶瓷燒製本身所用的窯爐就需要應用耐火陶瓷,包括坩堝或爐具。

井甃:陶製的水井內壁 給排水管道 瓦,瓦當

陶器

成型:手製,模製,輪製 泥片貼築法: 泥條盤築法(盤泥法):用黏土泥條從器物底部盤旋築成器壁,以泥漿膠合成全器,最後抹平外壁上泥條之間的溝縫。或者進一步用陶墊或卵石抵住內壁,同時用陶拍在外壁拍實,如果陶拍有花紋,就形成「印紋」。[陶 1]

原料:黏土 羼和料:在土坯乾燥收縮和燒成收縮中防止變形以及破裂。砂質陶器一般不可輪製

窯點火後,形成不同於外界大氣的空氣組成,即「氣氛」。可以根據調整通風,使得充分或不充分燃燒,控制氣氛。燒製過程整體上屬於一種高溫下的氧化反應,但是根據氧氣在窯爐內的由低到高,可以細分為「還原氣氛」「中性氣氛」「氧化氣氛」「強氧化氣氛」。

紅陶,灰陶,黑陶,白陶,硬陶

大汶口,城子崖,殷墟的白陶,已經使用瓷土(坩子土)燒製,只是因為溫度較低(900),沒有結晶瓷化。

器物用途類型分類 汲器:小口尖底瓶 炊器:罐,鼎,鬲,甗,釜,甑,灶 飲器:斝,鬹,盉,爵,角,觚,杯 食器:碗,缽,豆,簋,盤 盛貯器:壺,罐,瓮,瓶,罍,尊,盆,缸(糧食等固體儲存器,酒水等液體儲存器) 雜器:器座,器蓋,用途未明器物

戰國陶器(日用陶器,隨葬明器) 戰國中期日用陶器形制變化明顯。砂質,泥質灰陶,少量砂質紅陶與棕陶。陶鬲發展為圓腹圜底的陶釜,袋足消失,與灶台普遍使用相關。平底盆形甑。平底碗。 表面素面或磨光。釜,罐,瓮多裝飾繩紋。 刻印文字,戳記陶文。 陶製明器:暗紋和彩繪明顯增多。

多數地區秦代陶器不易區分。 繭形壺(鴨蛋壺)

漢代大一統,陶器制式趨同。明器數量之多和品種之廣,遠超前代,與日用器物有明顯形制區別,而且形成禮制。 西漢早期:鼎,敦,鈁,壺;鼎,敦,壺 西漢中期:鼎,敦,壺,倉,灶,罐,瓮(盆,碗) 西漢晚期:鼎,敦,壺,倉,灶,罐,瓮(陶井,陶熏爐,陶釜,陶甑,陶燈,盤) 東漢早期:禮器驟減,有鼎無敦,有敦無鼎,流行生活用品仿製品 東漢中期:鼎,敦消失,家畜家禽陶俑增多 東漢晚期:陶囷(倉)罕見,樂舞,百戲,樓閣,倉房,磨房,臼房,豬圈增多

東漢出現大平底罐和提梁罐。




因為我國對各地名窯的記載始於唐代,所以隋唐以前的陶瓷史屬於考古學範疇,其後則是考古與歷史共同的研究對象。

終結亂世,國祚不永,隋代與秦代是類似的。隨後的朝代汲取前朝教訓,建立一個繁榮的大帝國,唐代與西漢也很相似。唯有隋唐立國的基礎更為廣闊,長江流域的經濟已經出現趕超黃河流域的趨勢,大運河的開鑿更促進了這個趨勢的發展。漕運之時捎帶貨物,甚至因此影響糧食運輸。《舊唐書 卷一百零五》:「若廣陵郡船,即於栿背上堆積廣陵所出錦、鏡、銅器、海味;…… 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碗。…… 船中皆有米,吳郡即三破糯米、方丈綾」。

隋代陶瓷 隋代享國短促,陶瓷工藝不足以超越前朝,但是北方製瓷業恢復以及發展,為唐代北方的大繁榮打下了基礎。 已經發現的隋代窯場都生產青瓷: 河北峰峰礦區磁縣賈壁村窯。兩類:灰白胎,質地細膩,外罩青綠色透明釉,流釉不明顯,燒製溫度低於1200;青灰胎,夾雜黑色斑點,外罩青褐色透明釉,常有流釉,燒製溫度略高於1200。 碗盤缽盂等日用器;輪製成型,少數附件用模印或捏製;胎體厚重,大件器物不變形;光素無紋飾,鉢形器物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裏外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疊燒,器物裏留有三個支釘痕,未發現匣缽,有大量支具和墊餅。 河南安陽窯:北郊安陽橋。碗盤罐缽,瓷塑,明器;胎壁較厚,灰白胎,質地細膩;裏外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青色玻璃質透明釉,光澤較強,多色相,釉厚處色濃薄處色淡,施釉薄而均勻,流釉不明顯。花紋裝飾,刻花,劃花,印花,貼花,蓮瓣紋居多。另有忍冬紋,草葉紋,三角紋,水波紋。支燒,不用匣缽。 河南鞏縣窯:鐵匠爐村。青瓷。平底碗,高足盤;胎體厚重,灰白胎;玻璃質透明釉,裏外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安徽淮南窯:田家庵區上窯鎮。唐代壽州窯所在。

白瓷真正成功在隋代[陶 2]。賈村窯既有灰白胎外罩化妝土的白瓷,也有不用化妝土的精緻白瓷。碗外型:深腹,直壁,平底。在唐代邢窯之前[陶 3]


唐代陶瓷

南青北白,北方兼燒青瓷。 越窯水平最高,位於上虞,餘姚,寧波等地。諸暨,紹興,鄞縣,奉化,臨海,黃岩相繼建立。直至北宋。瓷窯的佈局已經向着對外港口明州(寧波)靠近,經由海路運輸。 初唐越窯:前代風格,灰白胎,質地疏鬆,釉色青黃,容易剝落。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凡貨賄之物,侈於用者,不可勝紀,…… 內丘白甆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瓷硯硯足增多,逐步被淘汰,中唐以後很少生產。 中晚唐越窯:橄欖釉。

魏晉南北朝的雞首壺消失,唐代常見:多棱圓柱形短流執壺。壺柄由龍柄變為曲柄。流與柄之間少立系耳。盤口壺由盤口變為喇叭口,腹部橢圓形,瓜形,稱為「注子」。酒杯與注子一同使用。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帶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手柄形狀取法金銀器。[陶 4]

隋代高足盤,唐代改為矮圈足或三足,製作精緻[陶 5]

中唐出現:身淺,敞口外撇,玉璧底;晚唐大量生產,碗壁由厚轉薄,玉璧底發展為寬圈足。稱為「茶甌」,配套使用「茶船,茶托」。越窯有碗與托連合燒製的,茶托口沿捲曲為荷葉,茶甌裝飾蓮瓣。邢窯白瓷壺碗形制相同。[陶 6]

唐代瓷枕:瓷枕隋代出現,唐代長方形小瓷枕,三彩陶枕,北方常見。[陶 7]

河北臨城,內丘邢窯:「白如雪」著稱,粗細產品,粗者居多,白,黑,褐3種釉。碗,托子,皮囊壺,注子,罐。淺腹敞口碗,斂口碗。模印,劃花,點彩。晚唐衰落[陶 8]

唐代河北定窯:曲陽縣澗磁村。純白釉或白中閃青。造型釉色與邢窯類似,有淚痕。仍然使用柴燒窯,還原氣氛。[陶 9]




化妝土:化妝土是將比較純淨,含鐵量低的瓷土,加工成潔白細膩,呈白色或奶白色,施於坯體表面的一種裝飾層。使用化妝土可以使得胎體表面光滑平整,釉層柔和滋潤;可以覆蓋胎體各種不良呈色,為利用劣質原料生產瓷器創造了條件。以前認為化妝土是婺州窯在西晉的發明,孫吳朱然墓出土越窯青瓷盆,卣形壺使用棕黃色化妝土,說明三國時期已經有應用,但是應該不夠普遍,實例遺存很少。[陶 10]

南京孫吳末年至西晉初年墓穴出土盤口壺,褐彩繪於灰白胎上,外罩青黃釉。最早的彩瓷,最早的釉下彩[陶 11]

參考資料與註釋

  • 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矽酸鹽學會. 中國陶瓷史.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 ISBN 978-0-275-98953-8.  [史 2]

  1. ^ 中國矽酸鹽學會. 中國陶瓷史.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年: 序言1-2(簡體中文)
  2. ^ .  : , 1982年: 序言1-2(簡體中文)
  1. ^ 馮先銘. 中國陶瓷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1-3(簡體中文)
  2. ^ 同上, 324
  3. ^ 同上, 325
  4. ^ 同上, 327
  5. ^ 同上, 327
  6. ^ 同上, 327-328
  7. ^ 同上, 328
  8. ^ 同上, 328-330
  9. ^ 同上, 330-331
  10. ^ 同上, 287
  11. ^ 同上, 288
  • 一般參考資料
  1. ^ 中國陶瓷大英博物館(英文)
  2. ^ 2.0 2.1 陶瓷的歷史,出川哲朗,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 註釋
  1. ^ ,第序言1–2頁.
  2. ^ 誠」「明」二字互訓,為古人常見名字組合。成麗, 李誡?李誠?——南宋「紹定本」所刻作者名辨析, 王貴祥; 賀從容 (編), 中國建築史論匯刊·第肆輯 4,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302253686 .
  3. ^ 丁敘鈞. 童辰翊 , 編. 明清釉上彩繪瓷器. 文物鑑賞叢書 1.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 37–39. ISBN 9787806782941 (中文).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
生年 卒年 詩人 人物注 篇名 詩體 詩注
946年 999年 柳開 2 塞上 七絕 5
952年 1012年 鄭文寶 1 柳枝詞 七絕(小令) 4
954年 1001年 王禹偁 2 對雪 五古 10
954年 1001年 王禹偁 2 寒食 七律 4
954年 1001年 王禹偁 2 村行 七律 1
961年 1023年 寇準 0 書河上亭壁 七絕 1
961年 1023年 寇準 0 夏日 七絕 1
967年 1028年 林逋 0 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七律 4
991年 1055年 晏殊 9 無題 七律 6
1002年 1060年 梅堯臣 7 田家 五絕 3
1002年 1060年 梅堯臣 7 陶者 五絕 1
1002年 1060年 梅堯臣 7 田家語 五古 11
1002年 1060年 梅堯臣 7 汝墳貧女 五古 4
1002年 1060年 梅堯臣 7 魯山山行 五律 2
1002年 1060年 梅堯臣 7 東溪 七律 1
1002年 1060年 梅堯臣 7 考試畢登銓樓 七絕 4
1002年 1060年 蘇舜欽 0 城南感懷呈永叔 五古 8
1002年 1060年 蘇舜欽 0 夏意 七絕 0
1002年 1060年 蘇舜欽 0 淮中晚泊犢頭 七絕 0
1002年 1060年 蘇舜欽 0 初晴遊滄浪亭 七絕 1
1002年 1060年 蘇舜欽 0 暑中閒詠 七絕 0
1007年 1072年 歐陽脩 2 晚泊岳陽 七律 0
1007年 1072年 歐陽脩 2 戲答元珍 七律 5
1007年 1072年 歐陽脩 2 啼鳥 七古 10
1007年 1072年 歐陽脩 2 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七古 自注2
1007年 1072年 歐陽脩 2 別滁 七絕 3
1007年 1072年 歐陽脩 2 奉使道中作 七古 2
987年 1053年 柳永 3 煮海歌 七古 12
1009年 1059年 李覯 2 獲稻 五律 2
1009年 1059年 李覯 2 獲稻 鄉思 1
1009年 1059年 李覯 2 苦雨初霽 七律 2
1015年 1078年 陶弼 1 碧湘門 七絕 2
1018年 1079年 文同 7 早晴至報恩山寺 七律 0
1018年 1079年 文同 7 織婦怨 五古 8
1018年 1079年 文同 7 晚至村家 七律 1
1018年 1079年 文同 7 新晴山月 五律 3
1019年 1083年 曾鞏 3 西樓 七絕 1
1019年 1083年 曾鞏 3 城南 七絕 1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河北民 七古 5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即事 五律 2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葛溪驛 七律 1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示長安君 七律 2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初夏即事 七絕 1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悟真院 七絕 0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書湖陰先生壁 七絕 2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泊船瓜州 七絕 2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江上 七絕 0
1021年 1086年 王安石 14 夜直 七絕 2
1022年 1072年 鄭獬 1 採鳧茨 五律 3
1022年 1072年 鄭獬 1 道旁稚子 七律 1
1022年 1072年 鄭獬 1 滯客 七古 3
1022年 1072年 鄭獬 1 春盡 七律 1
1022年 1088年 劉攽 0 江南田家 五古 2+1
1022年 1088年 劉攽 0 城南行 七律 1
1022年 1088年 劉攽 0 雨後池上 七律 1
1022年 1088年 劉攽 0 新晴 七律 2+1
1032年 1059年 王令 0 餓者行 七古 3
1032年 1059年 王令 0 暑旱苦熱 七律 3
1032年 1059年 王令 0 渰渰 七絕 1

哥特

  Romanik   Frühgotik   Hochgotik   Spätgotik   Renaissance

Land 1000-1050 1050-1100 1100-1150 1150-1200 1200-1250 1250-1300 1300-1350 1350-1400 1400-1450 1450-1500 1500-1550 1550-1600 Detail
  法國 nicht
  桑斯
1140-1145
  桑利
1153-1191
  拉昂
1155-1235
  努瓦永
1157-1221
# Name Beginn Schluss Land Stile
R1 訥韋爾主教座堂 1031年 1350年   法國 spätromanisch, früh- und hochgotisch
R2 Paray-le-Monial聖心教堂 1090年 1130年   法國 spätromanisch
G1 聖德尼聖殿 1137年 1151年   法國 frühgotisch
G2 沙特爾主教座堂 1137年 1194年   法國 frühgotisch

荊州博物館是位於湖北省荊州市的一家綜合性博物館,其館藏大多源於考古發掘,極具地方特色,被編入國家一級博物館[1]

  1. ^ 荆州博物馆简介. 荊州博物館. 2013-12-02 [2014-09-1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