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方姓國中生姦殺案
由InternetArchiveBot在話題外部連結已修改上作出的最新留言:6 年前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受害者姓名
請不要任意公佈受害者姓名,是違反相關法律的。ffaarr (talk) 2010年10月18日 (一) 00:41 (UTC)
關於未成年人姓名刪除
在方姓國中生姦殺案條目中,歷次修訂版本都有提及未成年者(受害者、加害者許姓少年)的姓名,這違反臺灣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69條第1項第4款:「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互聯網或其他媒體對下列兒童及少年不得報導或記載其姓名或其他足以識別身分之資訊:四、為刑事案件、少年保護事件之當事人或被害人。」應該要提出修訂版本刪除。但根據維基百科的使用條款,維基百科適用美國加州法律,不知道是否有任何方針或指引能刪除這類「違反當地法律」的內容當地是否有類似法律支持刪除此類內容?燈火闌珊處(留言) 2017年4月30日 (日) 03:45 (UTC)
- 我剛剛用英文留言問了基金會的Joe Sutherland,他是社群維護員(community advocate),看他有沒有什麼想法,詳見此留言。--上官(留言) 2017年4月30日 (日) 04:55 (UTC)
- (!)意見,如果違反當地法律就要刪除,那維基不就變成百度?--葉又嘉(留言) 2017年4月30日 (日) 10:29 (UTC)
- (:)回應,上官在Joe Sutherland的討論頁留言改成詢問美國加州當地有無類似法律概念,我覺得這個問法比較恰當,感謝。參照使用條款,維基百科和其它網站一樣,都是受到現實法律(美國加州)規範的。對此有異議,當然可以討論,不過這就是另一個議題,而且也不是中文維基社群能決定的事了。燈火闌珊處(留言) 2017年4月30日 (日) 11:27 (UTC)
- (~)補充,另可參見Wikipedia:維基百科不是什麼#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判定違反維基百科的生者傳記方針,或違反其他維基方針與指引(尤其是中立的觀點),或維基百科伺服器所在地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律的內容,會遭到移除。」燈火闌珊處(留言) 2017年4月30日 (日) 12:01 (UTC)
- 台灣法律管不到維基百科。個人認為,除非當事人以書面形式發給維基媒體,否則不應移除真實姓名。——꧁༺星耀晨曦༻꧂(留言) 2017年4月30日 (日) 15:23 (UTC)
- 因為維基媒體伺服器及其註冊均在美國加州,所以台灣法例是不應該會影響得到條目內容。不過既然有此疑慮,已經去函基金會查詢其法律意見,尤其是查詢美國加州有否類似法律。如有,則希望給予相關指引。--J.Wong 2017年4月30日 (日) 16:17 (UTC)
- 博蒙特姐弟失蹤案?--KOKUYO(留言) 2017年5月2日 (二) 04:09 (UTC)
- 維基媒體基金會法律顧問回覆表示,美國加州並無類似法律,所以基金會並不會干預條目是否含有涉案未成年人士姓名。不過其亦重申,基金會向來鼓勵社群多加保障傳主私隠。(註︰此非法律意見)
- 不過每人都受所在地法律規管,這是常識,所以既然台灣有此法律,則台灣編者應該加多注意,留意自己是否受該法律約束。不過,就不應因此影響維基百科內容。--J.Wong 2017年5月2日 (二) 08:06 (UTC)
- 我有疑問:當事人如果活到現在,也早已不是未成年人了,這仍然受到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保護?是否未成年人死後就永遠是未成年人?那白曉燕案列出全名該怎麼解釋呢?白也是未成年。-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7年5月2日 (二) 16:32 (UTC)
- 我認為只要可靠來源有寫就可以列出,別說白了,劉依潔也是未成年啊。 -KRF(留言) 2017年5月3日 (三) 14:01 (UTC)
- 說到這個,條目中好像沒有來源說小燈泡的本名叫劉依潔,還有她的出生年月日,還有她媽媽的姓名?維基一寫,全大中華地區都按圖索驥搜尋得到了。另外我認為維基是否規定沒關係,這件事應從嚴處理,如果加害者或被害者在條目撰寫當時未成年,還是不要寫出其全名比較好,來源內容寫出來,條目內文不要照搬;若來源標題直接就寫出來則照登(因為不應竄改來源標題),條目內文一樣不要照搬。除非他們的家人主動表示可以把全名寫進維基百科。-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7年5月3日 (三) 15:00 (UTC)
- 維基百科的內容不應受個別地域的法律影響,而是基於內容是否有足夠的可靠來源,否則維基百科內早已存在的大量人類行為、色情演員條目,都因為違反保守地區/伊斯蘭國家的法律刪除了。--Thomas.Lu(留言) 2017年5月4日 (四) 10:32 (UTC)
- 我想指出一件事。樓上有部分維基人認為,依照台灣兒少法,我們應該隱藏未成年被害者的姓名;但台灣還有另一部法律叫少年事件處理法,其中第83條亦規定任何人不得揭示少年罪犯的相關記事。而且,依照台灣法律的強制規定,有五種人不能在媒體公開:1.未成年人2.精神病人3.惡性傳染病人(例如SARS)4.愛滋病患者5.性侵或性騷擾案的被害人。那麼,這是否代表着我們需要自我審查所有罪案條目呢?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重點是加入內容的人你要有所本(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有來源),不是憑空捏造的。結論:事情很簡單。1.假設你知道他/她的真實姓名,但你找不到可靠來源--->不要加進去。2.你不知道他/她的真實姓名,但你找到了有提及的可靠來源媒體--->放心加進去,因為維基媒體基金會是登記在美國,所以維基百科受美國法律管。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Tb095811zhwiki(對話|貢獻)於2017年5月5日 (五) 02:32加入。
- 請諸位留意維基百科:生者傳記!明確有:生者傳記必須在考慮到主角私隱下謹慎地撰寫,因為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而不是小報新聞。我們的職責不是去譁眾取寵,也不是成為散播他人八卦消息的主要工具。是否會對在世人物造成傷害是進行編輯判斷時應考慮到的重要因素。以及有利於保護私隱的推定,有些人物是因為成為他人行為的受害者而受到廣泛關注,在處理他們的條目時,應把此等考量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維基百科編者決不能有意或以其他方式去參與和延長此等加害。如果,在條目中公佈了主角的姓名,或許並不違反適用法律,但,是不是有違維基百科:生者傳記?特別是針對該人物的私隱,是否應該控制在最小範圍內?請着重考量這方面的內容在維基百科條目中公開是否合適?--🎂🎂偶㊗ღ✿錢蓓婷 張語格汪束✯😇♉生快!🎂🎂 2017年5月9日 (二) 18:11 (UTC)
- 補充,方針中的姓名私隱更為明確地指出,未滿18歲,由此應在私隱方面受到進一步的保護,以防遭到侵害。可以查看公佈該人的姓名是否違背了該方針。--🎂🎂偶㊗ღ✿錢蓓婷 張語格汪束✯😇♉生快!🎂🎂 2017年5月9日 (二) 18:19 (UTC)
- (!)意見,公佈未成年姓名違反維基百科:生者傳記,應該提出修訂版本刪除--葉又嘉(留言) 2017年5月11日 (四) 02:24 (UTC)
- (*)提醒:樓上幾位引用的是生者傳記方針,但有爭議的條目卻是犯罪案件,這一點必須釐清。簡單說,如果將本案中的嫌犯與被害人單獨寫成條目,既不符合關注度需求,也違反了生者傳記方針,所以刪去未成年人的姓名,甚至是刪除條目都可以;但本條目是一樁犯罪案件,有爭議的部分在於未成年人的姓名。如果按照案發地的台灣法律,我們僅隱藏被害人姓名,但卻公佈嫌犯姓名,那也是錯的,因為未成年人姓名通通不准公佈。樓上另有朋友提及白曉燕案,她受害死亡時未滿18歲,按照樓上邏輯推演,我們也該隱藏白曉燕的姓名,而且我們還得自我回頭審查所有未成年人條目。我剛剛簡單搜索了一下,翁奇楠命案中有一位嫌疑人,犯案時未滿18歲,若按照台灣法律,我們也該隱藏他的姓名;另外,周岩案裏的嫌犯作案時也是未成年,我不清楚中國大陸是否有類似法律,如果有,我們也必須比照辦理(隱藏)。重點是,「拿生者傳記條目方針來評價罪案條目」這件事的本身難道不奇怪嗎?沒有人發現這是兩回事?(這條目的主題不是人,而是犯罪,縱使這罪案條目中的被害人與嫌犯都還活着。)要解決此問題,必須擬出關於罪案條目的寫作指引或方針,以免又繼續混淆。--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14日 (日) 12:19 (UTC)
- 在下可沒有說要隱藏白曉燕的全名,在下明明是問「(方姓國中生姦殺案的)當事人如果活到現在,也早已不是未成年人了,這仍然受到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保護?是否未成年人死後就永遠是未成年人?」(但是沒人回答在下),對於這兩個問題,我自己的答案都是「不」。白曉燕若活到現在,已經是少婦了,哪裏未成年呢?所以在下不認為應該隱藏白曉燕的全名,但應該隱藏編撰條目當時未成年的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全名。另外,犯罪的主體不正是人嗎?再說知道他們的全名對了解整樁犯罪有何益處呢?-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7年5月14日 (日) 13:42 (UTC)
- 我不是在回答閣下的問題。我是說若按照台灣的法律,白曉燕的名字也應該隱去,不過法不朔既往。隱藏未成年人姓名的立法意旨是使未成年人能夠在事件後重新開始生活,不管是嫌犯或被害人。但,編者沒有自我審查的義務,編者只有舉證可靠來源的義務(證明自己的編輯不是胡亂編造)。另外舉例,近期沸沸揚揚的林奕含自殺事件,根據她父母說法,林女在未成年時遭到性侵害,但司法機關至目前為止根本沒有任何證實或定論,而維基百科已有林奕含事件條目,我覺得後者的法律訴訟風險遠比本條目高得多很多,因為本條目已有判決公文,但後者仍在調查階段。請注意我的離題重點,如果我們要隱藏事件發生時未成年人的姓名,則不可能只有本條目需要隱藏,我們得一視同仁的自我審查條目;另外,等到過了幾年,當事人已不是未成年人時就可以公佈嗎?這又是一個問題,對此我覺得社群應該做通盤考量(雖然我認為新聞媒體都公佈了我們為何要隱藏),因為以後必然還有未成年人犯罪或被害人的條目。最後,本條目的主題是犯罪,不是人;人物傳記的主題-->人,人體醫學條目的主題-->醫學,馬拉松的主題-->運動項目,不是人。以此類推,罪案條目的主題是罪案,不是人,所以引生者傳記方針來罪案條目,就變得不對頭。結論:公佈未成年人姓名對讀者而言,談不上有無利益,反之隱藏亦同。問題在於維基百科有沒有必要「這麼做」(自我審查條目)。--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14日 (日) 15:49 (UTC)
- 公佈未成年人姓名對讀者而言,的確談不上有無利益,但對相關未成年人則是有害,所以這是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7年5月14日 (日) 16:11 (UTC)
- 既如此,則應訂下關於罪案條目的寫作指引或方針。--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14日 (日) 19:12 (UTC)
- 想請這位閣下留意維基百科:生者傳記,其中明確有,本方針不僅適用於生者傳記條目,還適用於在其他頁面中出現的生者傳記內容。在維基百科中添加或恢復內容的人應承擔舉證之責,特別是有關在世人物的內容,因此編者應能說明此等內容符合維基百科所有內容方針和指引的原因。何談沒有方針規範關於罪案中涉及到獨立的個人之內容?--🎂🎂偶㊗ღ✿錢蓓婷 張語格汪束✯😇♉生快!🎂🎂 2017年5月14日 (日) 19:51 (UTC)
- 如果,閣下想說,在犯罪的有關條目中,有些當事人已經身亡,這些人的內容不屬於生者了,所以……那麼,還請閣下認真查閱關於已逝者的條目之內容,確有儘管本方針專門適用於生者,但有關離世人物的資料仍必須符合維基百科的其他方針和指引,須迅速清除有問題的內容是正確的行為。添加或恢復任何內容的編者始終都應承擔舉證之責,這不僅適用於來源的可查證性,還適用於所有的內容方針和指引一句,還請編撰涉及到有關人物的內容時,格外小心,以免違背關於人物的相關方針與指引吧。--🎂🎂偶㊗ღ✿錢蓓婷 張語格汪束✯😇♉生快!🎂🎂 2017年5月14日 (日) 20:01 (UTC)
- 閣下才需認真詳閱方針,斷章取義可不行。生者傳記方針的擴大適用是指有問題的內容,本條目的爭議在於未成年人姓名是否需要隱藏,前面已經討論這麼一大串,請先讀完,謝謝。維基百科所在地的美國加州並無禁止揭露或強制隱藏的法律,換句話說,編者不論是隱藏或揭露,嚴格來說都沒有錯。(生者傳記方針不是不能引用在其他條目,只是閣下引用錯了)所以,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需不需要自我審查,隱藏這些未成年人姓名(嚴格來說應包括出生年月日,居住城市,就讀學校等個人資料),而非強制的必須這麼做。另外,我已經說了兩次編者要負舉證義務,閣下還有疑問嗎?--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15日 (一) 05:30 (UTC)
- (~)補充:這事真的沒那麼複雜。舉例:你主動幫忙扶老人家過馬路,很好,你日行一善,令人敬佩。但,不幫忙的人就錯了?美國加州有規定不幫忙扶老人家過馬路犯法了?總之,我不反感喜歡做做自我審查的人,但這事(自我審查)還真不是強制性的--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15日 (一) 05:55 (UTC)
- 既如此,則應訂下關於罪案條目的寫作指引或方針。--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14日 (日) 19:12 (UTC)
- 公佈未成年人姓名對讀者而言,的確談不上有無利益,但對相關未成年人則是有害,所以這是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7年5月14日 (日) 16:11 (UTC)
- 我不是在回答閣下的問題。我是說若按照台灣的法律,白曉燕的名字也應該隱去,不過法不朔既往。隱藏未成年人姓名的立法意旨是使未成年人能夠在事件後重新開始生活,不管是嫌犯或被害人。但,編者沒有自我審查的義務,編者只有舉證可靠來源的義務(證明自己的編輯不是胡亂編造)。另外舉例,近期沸沸揚揚的林奕含自殺事件,根據她父母說法,林女在未成年時遭到性侵害,但司法機關至目前為止根本沒有任何證實或定論,而維基百科已有林奕含事件條目,我覺得後者的法律訴訟風險遠比本條目高得多很多,因為本條目已有判決公文,但後者仍在調查階段。請注意我的離題重點,如果我們要隱藏事件發生時未成年人的姓名,則不可能只有本條目需要隱藏,我們得一視同仁的自我審查條目;另外,等到過了幾年,當事人已不是未成年人時就可以公佈嗎?這又是一個問題,對此我覺得社群應該做通盤考量(雖然我認為新聞媒體都公佈了我們為何要隱藏),因為以後必然還有未成年人犯罪或被害人的條目。最後,本條目的主題是犯罪,不是人;人物傳記的主題-->人,人體醫學條目的主題-->醫學,馬拉松的主題-->運動項目,不是人。以此類推,罪案條目的主題是罪案,不是人,所以引生者傳記方針來罪案條目,就變得不對頭。結論:公佈未成年人姓名對讀者而言,談不上有無利益,反之隱藏亦同。問題在於維基百科有沒有必要「這麼做」(自我審查條目)。--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14日 (日) 15:49 (UTC)
- 參考《生者傳記方針》,結論︰一、一如上列所援條文,即「本方針不僅適用於生者傳記條目,還適用於在其他頁面中出現的生者傳記內容。」,《生者傳記方針》不只適用於生者傳記條目,其餘條目如有包含生者傳記內容亦受《生者傳記方針》所規範;二、《生者傳記方針》提到,「生者傳記必須在考慮到主角私隱下謹慎地撰寫……維基百科條目上有關在世人物的內容會影響到其本人的生活……應負責任地去考量其行為所帶來的法律和道德影響」,所以此類記事條目亦應該考慮當事人,無論是加害抑或受害,甚或單純參與,在已足夠令讀者知悉案中各人身份為前提下,謹慎考慮是否公開姓名,終究「……主角……有着足夠的關注度,但卻又並非人盡皆知……編輯者應有所克制,只應寫入與主角關注度相關的資料,同時忽略掉與主角關注度無關的資訊」,在該類條目之中,姓名並非必須資訊。如若公開會令當事人往後難以面對,有深切影響則應該姑隱其名,以符合《生者傳記方針》。--J.Wong 2017年5月15日 (一) 10:19 (UTC)
- 閣下既然要如此充任法官,自行擴張解釋方針,那麼請先將生者傳記方針頁面加入您的解釋,並交付社群討論,不要僅針對單一條目解釋,請將解釋做成正式指引或方針。另外,由於生者不可能永遠未成年,如果事件發生時未成年,但維基人撰寫條目時當事人已成年,是否需要隱藏?承前,中文圈各地條例不盡相同,本條目是台灣罪案,台灣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一切資訊都必須隱去,但按照支持隱藏一方所言,僅隱藏被害者姓名,其實也是錯的。相關法令樓上都有提及,閣下可至維基文庫查找。總之,中文維基要自我審查我不反對,但前提是方針或指引裏闡明了必須這麼做。目前支持方採用的是擴張解釋生者傳記方針,但請問諸位在發表前有無細細思考相關問題。拜託了,不要初一條目A支持,十五條目B就反對,例如我樓上提到的周岩案,如果我們隱藏了本條目被害人姓名,那麼周岩案呢?是否應該更名為周姓女學生案?這兩起案件的當事人(被害人、嫌犯)現在都已經成年,案發時都是未成年。--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16日 (二) 20:40 (UTC)
- 注意,每個條目彼此都是獨立考量,請勿相互串聯,如果,您舉出的那個條目也不符合生者方針的相關規定,那麼,也應該一併修正(凡涉及到現實世界中的某一位具體自然人,其內容都應該符合相關方針與指引才對)。再者,生者方針的序言明確有在將在世人物的傳記內容添加到任何維基百科頁面時,編者應特別謹慎。編者需要對此等資料保持高度的敏感,並須嚴格地遵循美國的所有適用法律以及我們的所有內容方針,特別是中立的觀點、可供查證、非原創研究,為何您會認為這是在自我審查,這裏的方針也有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其中也明確有判定違反維基百科的生者傳記方針,或違反其他維基方針與指引(尤其是中立的觀點),或維基百科伺服器所在地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律的內容,會遭到移除。還請您仔細查閱相關的方針與指引。以上。--🎂🎂偶㊗ღ✿錢蓓婷 張語格汪束✯😇♉生快!🎂🎂 2017年5月17日 (三) 19:44 (UTC)
- 閣下之言錯得離譜。如果每個頁面和或條目都需分開考量的話,那麼我們為何要有方針與指引?方針與指引的用意是保障我們所有編者,並使得維基百科的訴訟風險降到最低。我說白了,未來必定還有未成年人犯罪與被害者的條目出現,如果下個條目是被害人成年,嫌犯未成年,那麼我們就不隱藏未成年嫌犯姓名?非華人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在維基百科也有,那麼非華人就不隱藏了?您自己引用了生者傳記方針幾次,閣下沒有注意到嗎?其要求的是:「不違反美國法律」,所以要求隱藏姓名,不是自我審查是什麼?方針與指引根本沒要求我們自我迴避這些。我再說一次,我不反對自我審查,甚至將一些政治敏感條目隱藏我也不反對,前提是方針裏頭指明來這裏的維基人必須這麼做。說到這裏,我真不明白閣下到底在糾結什麼?生者傳記方針你引用的,為何自己不先確認?--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22日 (一) 03:34 (UTC)
- 注意,每個條目彼此都是獨立考量,請勿相互串聯,如果,您舉出的那個條目也不符合生者方針的相關規定,那麼,也應該一併修正(凡涉及到現實世界中的某一位具體自然人,其內容都應該符合相關方針與指引才對)。再者,生者方針的序言明確有在將在世人物的傳記內容添加到任何維基百科頁面時,編者應特別謹慎。編者需要對此等資料保持高度的敏感,並須嚴格地遵循美國的所有適用法律以及我們的所有內容方針,特別是中立的觀點、可供查證、非原創研究,為何您會認為這是在自我審查,這裏的方針也有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其中也明確有判定違反維基百科的生者傳記方針,或違反其他維基方針與指引(尤其是中立的觀點),或維基百科伺服器所在地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律的內容,會遭到移除。還請您仔細查閱相關的方針與指引。以上。--🎂🎂偶㊗ღ✿錢蓓婷 張語格汪束✯😇♉生快!🎂🎂 2017年5月17日 (三) 19:44 (UTC)
- 閣下既然要如此充任法官,自行擴張解釋方針,那麼請先將生者傳記方針頁面加入您的解釋,並交付社群討論,不要僅針對單一條目解釋,請將解釋做成正式指引或方針。另外,由於生者不可能永遠未成年,如果事件發生時未成年,但維基人撰寫條目時當事人已成年,是否需要隱藏?承前,中文圈各地條例不盡相同,本條目是台灣罪案,台灣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一切資訊都必須隱去,但按照支持隱藏一方所言,僅隱藏被害者姓名,其實也是錯的。相關法令樓上都有提及,閣下可至維基文庫查找。總之,中文維基要自我審查我不反對,但前提是方針或指引裏闡明了必須這麼做。目前支持方採用的是擴張解釋生者傳記方針,但請問諸位在發表前有無細細思考相關問題。拜託了,不要初一條目A支持,十五條目B就反對,例如我樓上提到的周岩案,如果我們隱藏了本條目被害人姓名,那麼周岩案呢?是否應該更名為周姓女學生案?這兩起案件的當事人(被害人、嫌犯)現在都已經成年,案發時都是未成年。--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16日 (二) 20:40 (UTC)
- 在下可沒有說要隱藏白曉燕的全名,在下明明是問「(方姓國中生姦殺案的)當事人如果活到現在,也早已不是未成年人了,這仍然受到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保護?是否未成年人死後就永遠是未成年人?」(但是沒人回答在下),對於這兩個問題,我自己的答案都是「不」。白曉燕若活到現在,已經是少婦了,哪裏未成年呢?所以在下不認為應該隱藏白曉燕的全名,但應該隱藏編撰條目當時未成年的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全名。另外,犯罪的主體不正是人嗎?再說知道他們的全名對了解整樁犯罪有何益處呢?-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7年5月14日 (日) 13:42 (UTC)
- 鑑於WMF的法律諮詢回復和建議,我的意見是:當維基百科刊登某未成年人姓名時,該未成年人可以書面請求中文維基百科刪除該未成年人姓名或其它私隱。——꧁༺星耀晨曦༻꧂(留言) 2017年5月18日 (四) 04:34 (UTC)
- 每篇文章情況不一,豈可一律禁止或允許,不過同意就上列所援《生者傳記方針》條文立註,方便日後再遇類似爭議時,指引相關討論。--J.Wong 2017年5月18日 (四) 12:38 (UTC)
- 大惡者好為人師!當前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對於罪案條目訂出方針或指引,所以才有今日的爭議。到現在沒有一個支持方能回答我,如果我們僅隱藏被害者姓名,那麼嫌犯(加害者)就不須隱藏了?你我都不是法官,更不是上帝,我們無法面面俱到,因此閣下說的「豈可一律禁止或允許」是否該再審酌審酌,因為你不是神。訂下方針與指引是畫出底線,如果中文維基要隱藏或公開未成年人姓名,我認為都可以,但不要個案判斷,這是最壞的。請做成通例,不要造成將來維基人的困擾,如同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一樣。--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22日 (一) 03:51 (UTC)
- 親愛的User:Tb095811zhwiki閣下,當前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對於罪案條目訂出方針或指引,所以才有今日的爭議這句話明顯有失偏頗,現今,維基百科:五大支柱、維基百科:忽略所有規則以及維基百科:方針指引總覽有着諸多的項目規範條目內容,何談沒有單獨關於案件類條目的方針與指引啊?且,您一直都顧左右而言他,並未拿出真正有力的論據,以使討論的條目方姓國中生姦殺案必須保留未成年人的姓名,因為,在維基百科中添加或恢復內容的人應承擔舉證之責,特別是有關在世人物的內容,因此編者應能說明此等內容符合維基百科所有內容方針和指引的原因而不是移除有爭議內容的編者需要提供證明。您想在條目中呈現未成年人的姓名,還請您拿出十足的證據,以恢復內容(比如受害人、死者之親屬以及加害人願意公佈私隱的授權書之類)。--🎂🎂偶㊗ღ✿袁航 王璐HII✯😇♉生快!🎂🎂 2017年5月22日 (一) 17:42 (UTC)
- 閣下要通例,不如就說說允許及禁止各有何理據啦,立場如此極端很難討論,不如閣下選定是允許抑或禁止。現時《生者傳記方針》是要求編者謹慎處理。所以閣下到底是想降低,還是升高要求?--J.Wong 2017年5月24日 (三) 07:47 (UTC)
- 大惡者好為人師!當前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對於罪案條目訂出方針或指引,所以才有今日的爭議。到現在沒有一個支持方能回答我,如果我們僅隱藏被害者姓名,那麼嫌犯(加害者)就不須隱藏了?你我都不是法官,更不是上帝,我們無法面面俱到,因此閣下說的「豈可一律禁止或允許」是否該再審酌審酌,因為你不是神。訂下方針與指引是畫出底線,如果中文維基要隱藏或公開未成年人姓名,我認為都可以,但不要個案判斷,這是最壞的。請做成通例,不要造成將來維基人的困擾,如同我們現在所面對的一樣。--Tb095811zhwiki(留言) 2017年5月22日 (一) 03:51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方姓國中生姦殺案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0764107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10190208/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0764107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