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紋雙鋸魚

背紋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akallopisus)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雙鋸魚屬魚類

背紋雙鋸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鱸型目 incertae sedis
科: 雀鯛科 Pomacentridae
屬: 雙鋸魚屬 Amphiprion
種:
背紋雙鋸魚 A. akallopisus
二名法
Amphiprion akallopisus
Bleeker, 1853[2]
異名
  • Amphiprion akallopisus
    Bleeker, 1853
  • Phalerebus akallopisos
    Bleeker, 1853

分佈

本魚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塞舌爾群島馬達加斯加科摩羅安達曼群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南海諸島等海域。[2]

深度

水深3至25公尺。

特徵

本魚體側扁,口小。體色為淺橙色,從頭頂至尾柄有一條白色細縱帶,背鰭硬棘8至9枚;背鰭軟條17至20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12至14枚,體長可達11公分。

生態

本魚棲息在珊瑚礁區,海葵共生,是先熟雌雄同體,在宿主海葵內維持着一個等級制度,由交配對(其中雌性最大)和非交配雄性(體型逐漸變小)組成。繁殖期時及具有領域性,屬肉食性,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據研究,本種魚會利用聲音來保衛自己的領地,雌魚會透過發出聲音來保護海葵,並在其他魚類試圖進入時進行身體衝鋒,其表現出三種不同類型的聲音:爆裂聲、短鳴聲和長鳴聲,根據遭遇的類型和持續時間而使用,這也可能因地點而異[3]

經濟利用

為高經濟價值的觀賞魚。

參考文獻

  1. ^ Myers, R.; Rocha, L.A. & Allen, G. Amphiprion akallopiso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2017: e.T188538A1889747. doi:10.2305/IUCN.UK.2017-2.RLTS.T188538A1889747.en . 
  2.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背纹双锯鱼.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Parmentier, E.; Lagardère, J. P.; Vandewalle, P.; Fine, M. L. 2005.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sound production in the anemonefish Amphiprion akallopiso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Biology. Vol. 272:1697-1703.

擴展閱讀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背紋雙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