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第一次英國-阿富汗戰爭(簡稱第一次英阿戰爭,部分英國人稱為阿富汗大災難)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與阿富汗酋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在1839年爆發,1842年結束。是次戰爭乃19世紀期間,英俄在中亞大博弈期間首場大型武裝衝突。[4]
第一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 |||||||
---|---|---|---|---|---|---|---|
大博弈的一部分 | |||||||
「大軍殘部」,由伊利沙伯·巴特勒繪於1879年,畫中人為威廉·布萊登,自喀布爾撤退的英軍的唯一生還者。 | |||||||
| |||||||
參戰方 | |||||||
阿富汗酋長國 | 杜蘭尼王朝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瓦茲爾·阿克巴爾·汗 |
威廉·埃爾芬斯通 † 威廉·海·麥克納滕 † 約翰·基恩 威洛比·戈登 喬治·波洛克 約翰·謝爾頓 莎阿·舒賈·杜蘭尼 † | ||||||
兵力 | |||||||
20,000名民兵 5,000名輕騎兵 50門火砲 |
10,000名英軍線列步兵 30,000名隨營百姓 1,200名重騎兵 5,000名印度士兵 200門火砲 | ||||||
傷亡與損失 | |||||||
不詳 |
4,700名英軍線列步兵陣亡[3] 12,000名隨營百姓陣亡[3] 200-300名重騎兵陣亡 40門火砲被繳獲 未知受傷 |
起因
1837年,英國人雖然已經牢固地控制了印度,但是,英國人開始擔心俄國從開伯爾山口和波倫山口入侵印度,擴張其帝國。英國派使節到喀布爾,希望和阿富汗國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 Mahommed Khan)結盟,以對抗俄國。當時,錫克帝國剛剛奪去了阿富汗重鎮白沙瓦,多斯特·穆罕默德希望得到英國人支持,收復此城,但英國人卻拒絕支持他。俄國隨後亦派遣了使節到喀布爾,並表示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收復白沙瓦。印度總督喬治·伊登(後為奧克蘭伯爵)的顧問誇大了此事的影響。[4]1838年,俄國與阿富汗談判破裂,波斯-俄國聯軍隨即圍攻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俄國為增長在亞洲的影響力,與波斯結盟,而後者與阿富汗一直有領土爭議 - 赫拉特一直在波斯帝國的版圖裏面,直到1750年阿富汗奪去了赫拉特。奧克蘭勳爵的計劃是,首先為阿富汗人解圍,然後扶植一個親英的君主,代替多斯特·穆罕默德。英國人後來選定舒亞·沙阿·杜拉尼(Shuja Shah Durrani)為新一任國王。
為得到入侵阿富汗的理由,奧克蘭勳爵在1838年10月發表了西姆拉宣言(Simla Manifesto),交代了英軍入侵阿富汗的四個理由。宣言表明,為確保印度的安全,英國在印度西部要有一個可靠的盟友。英國入侵阿富汗,只是為了幫助舒亞·沙阿重奪皇位。英國不否認自己入侵阿富汗,但表明此舉只是為了幫助阿富汗人建立合法政府,對抗外國干涉與國內亂黨。[3]實際上,舒亞·沙阿的統治,完全靠英軍鎮壓亂黨維持,收買酋長的資金亦由英國提供,英國之所以入侵阿富汗,是為了在阿富汗建立一個親英政權,對抗親俄的波斯,削弱俄國的影響力,使印度免受俄國威脅。[5]
進攻
1838年12月,一支21,000人的英軍部隊(包括英國人和印度人),在約翰·基恩爵士的指揮下,離開旁遮普。隨行的是威廉·海·麥克納滕,加爾各達布政司,他將是新一任英國駐阿富汗大使。1839年3月末,英軍部隊抵達奎達,穿過波倫山口,啟程前往喀布爾。大軍行經崎嶇山地,穿越沙漠,翻越海拔達4,000米的山口,但進展仍然很快。1839年4月25日,英軍已經抵達了坎大哈。同年7月22日,英軍發動奇襲,奪取了固若金湯的、通往西北邊境門戶的加茲尼堡壘。
英軍炸開了城門,隨即開入城內。是次圍城,英軍200人傷亡,阿軍500人陣亡,1,600人被俘,受傷人數不詳。英軍在加茲尼得到了大量補給,足夠繼續進軍。
英軍隨後大勝由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帶領的阿富汗軍。多斯特·穆罕默德與他的追隨者一起逃往中亞的布哈拉,途徑巴米揚。1839年8月,在失去王位近30年後,舒亞·沙阿在喀布爾重登王位。
卡拉特
1839年11月13日,為報復騷擾行往波輪山口的英軍車隊的俾路支人,一支返回印度的孟買部隊突襲了位於卡拉特的俾路支堡壘。
佔領
戰後,英軍大部分士兵都返回了印度,只留下8,000人駐守在阿富汗。但是,阿富汗叛亂不斷,英國需要大量駐軍阿富汗,才能維持舒亞·沙阿的統治。為了提升駐軍士氣,威廉·海·麥克納滕允許士兵家屬隨軍駐守阿富汗。阿富汗人視之為永久駐軍的表現,變得更加憤怒。多斯特·穆罕默德率軍進攻英軍獲敗,隨後更投降被俘,被關押在印度。
同時,英軍撤出了巴拉希薩爾堡,在喀布爾東北部重建了一個哨站。哨站選址不佳,四面環山,佈滿沼澤。令情況更惡劣的是,哨站駐軍數量過多,超出負荷,防線又長達兩公里,而且補給都儲存在一個獨立的堡壘,距離主要哨站300英里。[6]
1841年4月-10月間,不少心懷不滿的阿富汗酋長投向了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阿克巴爾·汗(Akbar Khan)。叛軍活躍在北部城市巴米揚一帶,由米爾·馬斯迪·汗(Mir Masjidi Khan)等人領導。[7]1841年11月,英軍軍官亞歷山大·伯恩斯上尉(Captain Alexander Burnes)及其兄弟查爾斯·伯恩斯中尉( Lt. Charles Burnes)和另一名軍官喬治·布羅德富特少校(Major George Broadfoot)在喀布爾遇害,兇手是當地暴民。英軍卻未因此而採取行動,助長了叛軍氣焰。同年11月9日,因為叛軍奪取了位於喀布爾的、缺乏防禦的、儲存補給的堡壘,形勢進一步惡化。接下來的一周里,英軍指揮官試圖與阿克巴爾·汗協商。麥克納滕表面上懸賞阿克巴爾·汗,暗地裏卻提議,讓他當上阿富汗的維齊爾,條件是允許英軍駐軍。次月23日,麥克納滕與阿克巴爾·汗在英軍一個哨站附近會面,但是,阿克巴爾·汗綁架了麥克納滕和同行的三個軍官,更殺害了四人。麥克納滕的遺體被暴徒拖到喀布爾的街道上,拉到市集上展示。威廉·埃爾芬斯通少將失去了對部分士兵的控制,權威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覆滅
1842年1月1日,埃爾芬斯通與叛軍達成了協議,叛軍保證駐軍及其家屬能夠安全撤出阿富汗。[8]五日後,英軍開始撤退。隊伍總人數為16,000人,當中有4,500個軍人,12,000個平民。大部分士兵都是印度人,只有一個由英國人組成的團,第44步兵團。
吉爾扎伊戰士在隊伍經過山口時發動了突襲。隊伍在險惡的峽谷中行進了30英里(48公里),渡過喀布爾河,最終在甘大麥(Gandamak)遇襲。此後,隊伍只剩下了40多人,失去了馬匹,只能依靠雙腳前進。地面冰凍,沒有遮掩,糧食只能維持幾個星期。隊伍的武器只剩下幾支火槍,幾把軍官用的手槍和幾把劍。第44團全軍覆沒,只剩下蘇特爾上尉(Cpt. Souter),費爾中士(Sgt. Fair)和七個士兵生還,全部被俘。[9]隊伍唯一到達賈拉拉巴德的成員是威廉·布萊登醫生(Dr. William Brydon)。
報復
除了進攻自喀布爾撤退的英軍,阿富汗軍隊還進攻了自阿富汗其他地區撤退的英軍。在其他地區爆發的戰鬥,分別為賈拉拉巴德戰役與第二次加茲尼戰役。雖然英軍失去了加茲尼,但在其他地區的駐軍仍然堅守到1841年春,等待來自印度的援軍解圍。英軍在賈拉拉巴德附近擊敗了阿克巴爾·汗,為重奪喀布爾,重建英國在阿富汗的霸權奠定了基礎。
奧克蘭伯爵開始中風,其印度總督職務,由艾倫巴勒伯爵(Lord Ellenborough)頂替。艾倫巴勒伯爵受到指示,要完結阿富汗戰爭。他命令部隊在報復、解救戰俘之後撤出喀布爾,返回印度。
1842年8月,威廉·諾特(William Nott)率軍自坎大哈出發,沿途搶劫鄉村,拆毀堡壘。同時,喬治·波洛克(George Pollock)率領另一支駐守於白沙瓦的、士氣低落的軍隊,穿過開伯爾山口,抵達賈拉拉巴德,與羅伯特·塞勒(Robert Sales)會合。英軍在賈拉拉巴德對阿富汗軍取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此後英軍勢如破竹,最終在1842年9月重奪喀布爾。入城後,英軍解救了所有戰俘,拆毀了市集,隨後經開伯爾山口撤退。多斯特·穆罕默德獲得釋放,重登王位,最後在1863年6月9日去世。
影響
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裏,沙俄一直向阿富汗穩步推進。1842年時,沙俄的邊界仍在鹹海的另一側,與阿富汗隔海對望。五年後,沙俄已在阿姆河設立哨站。1865年,沙俄正式吞併塔什干,三年後吞併了撒馬爾罕。1873年,沙俄與布哈拉埃米爾阿利姆·汗(Alim Khan)簽訂條約,剝奪了後者的實權。俄國基本上完全佔據了阿姆河以北的土地。
1878年,英軍再次入侵阿富汗,是為第二次英阿戰爭。
巴特勒爵士夫人(Lady Butler)名作Remnants of an Army就是以第二次英阿戰爭為題。
1843年,英軍倖存者之一隨軍牧師G·R·葛雷牧師(Rev. G.R. Gleig)出版了一部關於第一次英阿戰爭的回憶錄。他寫道:「這是一場沒有明智計劃就發動的戰爭,既盲動又怯懦,最終帶來了災難。無論是主導這場戰爭的政府,還是參與這場戰爭的部隊,都沒有得到多少榮譽。無論是政治抑或軍事方面,都無人受益。撤出阿富汗的部隊,與敗軍無異。」[10]
大眾文化
第一次英阿戰爭在多部小說中出現過。喬治·麥當勞·弗雷澤的小說Flashman就出現了第一次英阿戰爭。布賴登的經歷影響了福爾摩斯中的角色,華生的設定(但華生參與的是第二次英阿戰爭)。艾瑪·德拉蒙德的小說Beyond all Frontiers'就是根據這場戰爭改編。
戰鬥榮譽
東印度公司所有渡過了波輪山口的部隊都獲得了「阿富汗1839年」的戰鬥榮譽,時間是1839年11月19日。1916年,憲報將阿富汗的拼寫方式由「Afghanistan」改為「Affghanistan」。所有與這場戰爭有關的戰鬥榮譽,在印度獨立後都被視為non-repugnant的戰鬥榮譽。下列單位獲得了戰鬥榮譽:
- 第4孟加拉非正規騎兵團 - 第1騎兵團
- 第5馬德拉斯步兵團
- 浦那輔助騎兵團 - 浦那騎兵團
- 孟買工兵及爆破兵團 - 孟買工兵團
- 第31孟加拉步兵團
- 第43孟加拉步兵團
- 第19孟買步兵團
- 第1孟買騎兵團 - 第13槍騎兵團(巴基斯坦)
- 第2及第3孟加拉步兵團
- 第2及第3孟加拉工兵及爆破兵團
- 第16、第35、第37及第48孟加拉步兵團
- 第42孟加拉步兵團
參見
進階閱讀
- Fowler, Corinne, (2007) Chasing Tales: travel writing, journalism and the history of British ideas about Afghanistan, Rodopi: Amsterdam.
- Greenwood, Joseph, (1844) Narrative of the late Victorious Campaign in Affghanistan, under General Pollock: With recollections of seven years' service in India. London: H. Colburn
- Hopkirk, Peter, (1992) The Great Game, New York, NY: Kodansha America, ISBN 1-56836-022-3
- Kaye, Sir John, (1860) History of the First Afghan War, London.
- Macrory, Patrick, (2002) Retreat from Kabul: The Catastrophic British Defeat in Afghanistan, 1842. Guilford, CT: The Lyons Press. ISBN 978-1-59921-177-0
- Macrory, Patrick, (1966) "The Fierce Pawns", J.B. Lippincott Company, Philadelphia
- Perry, James M., (1996), Arrogant Armies: Great Military Disasters and the Generals Behind Them. New York:Wiley. ISBN 978-0-471-11976-0
外部連結
註腳
- ^ L.W. Adamec/J.A. Norris, ANGLO-AFGHAN W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Encycloædia Iranica, online ed., 2010
- ^ J.A. Norris, ANGLO-AFGHAN RELAT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Encycloædia Iranica, online ed., 2010
- ^ 3.0 3.1 3.2 3.3 Baxter, Craig. The First Anglo-Afghan War.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編). Afghanistan : a country study. Baton Rouge, LA: Claitor’s Pub. Division. 2001 [23 September 2011]. ISBN 1-57980-74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
|chapter=
被忽略 (幫助) - ^ 4.0 4.1 Keay, John. India: A History revised. New York, NY: Grove Press. 2010: 418–9. ISBN 978-0-8021-4558-1.
- ^ David, Saul, Victoria's Wars, 2007, Penguin Books, p. 17.
- ^ David, Saul, Victoria's Wars, 2007, Penguin Books, p. 41.
- ^ Nur i Kohistan, Lahore, 1957, pp. 49 - 52.
- ^ Macrory, Patrick, Retreat From Kabul: The Catastrophic Defeat In Afghanistan, 1942, 2002, The Lyons Press, p. 203.
- ^ Blackburn, Terence R, The extermination of a British army: the retreat from Cabul, New Delhi: A.P.H. 2008,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 121.
- ^ Gleig, George R. Sale's Brigade In Afghanist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ohn Murray, 1879, p.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