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简称第一次英阿战争,部分英国人称为阿富汗大灾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阿富汗酋长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在1839年爆发,1842年结束。是次战争乃19世纪期间,英俄在中亚大博弈期间首场大型武装冲突。[4]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 | |||||||
---|---|---|---|---|---|---|---|
大博弈的一部分 | |||||||
“大军残部”,由伊丽莎白·巴特勒绘于1879年,画中人为威廉·布莱登,自喀布尔撤退的英军的唯一生还者。 | |||||||
| |||||||
参战方 | |||||||
阿富汗酋长国 | 杜兰尼王朝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瓦兹尔·阿克巴尔·汗 |
威廉·埃尔芬斯通 † 威廉·海·麦克纳滕 † 约翰·基恩 威洛比·戈登 乔治·波洛克 约翰·谢尔顿 莎阿·舒贾·杜兰尼 † | ||||||
兵力 | |||||||
20,000名民兵 5,000名轻骑兵 50门火炮 |
10,000名英军线列步兵 30,000名随营百姓 1,200名重骑兵 5,000名印度士兵 200门火炮 | ||||||
伤亡与损失 | |||||||
不详 |
4,700名英军线列步兵阵亡[3] 12,000名随营百姓阵亡[3] 200-300名重骑兵阵亡 40门火炮被缴获 未知受伤 |
起因
1837年,英国人虽然已经牢固地控制了印度,但是,英国人开始担心俄国从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入侵印度,扩张其帝国。英国派使节到喀布尔,希望和阿富汗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 Mahommed Khan)结盟,以对抗俄国。当时,锡克帝国刚刚夺去了阿富汗重镇白沙瓦,多斯特·穆罕默德希望得到英国人支持,收复此城,但英国人却拒绝支持他。俄国随后亦派遣了使节到喀布尔,并表示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收复白沙瓦。印度总督乔治·伊登(后为奥克兰伯爵)的顾问夸大了此事的影响。[4]1838年,俄国与阿富汗谈判破裂,波斯-俄国联军随即围攻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俄国为增长在亚洲的影响力,与波斯结盟,而后者与阿富汗一直有领土争议 - 赫拉特一直在波斯帝国的版图里面,直到1750年阿富汗夺去了赫拉特。奥克兰勋爵的计划是,首先为阿富汗人解围,然后扶植一个亲英的君主,代替多斯特·穆罕默德。英国人后来选定舒亚·沙阿·杜拉尼(Shuja Shah Durrani)为新一任国王。
为得到入侵阿富汗的理由,奥克兰勋爵在1838年10月发表了西姆拉宣言(Simla Manifesto),交代了英军入侵阿富汗的四个理由。宣言表明,为确保印度的安全,英国在印度西部要有一个可靠的盟友。英国入侵阿富汗,只是为了帮助舒亚·沙阿重夺皇位。英国不否认自己入侵阿富汗,但表明此举只是为了帮助阿富汗人建立合法政府,对抗外国干涉与国内乱党。[3]实际上,舒亚·沙阿的统治,完全靠英军镇压乱党维持,收买酋长的资金亦由英国提供,英国之所以入侵阿富汗,是为了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英政权,对抗亲俄的波斯,削弱俄国的影响力,使印度免受俄国威胁。[5]
进攻
1838年12月,一支21,000人的英军部队(包括英国人和印度人),在约翰·基恩爵士的指挥下,离开旁遮普。随行的是威廉·海·麦克纳滕,加尔各达布政司,他将是新一任英国驻阿富汗大使。1839年3月末,英军部队抵达奎达,穿过波伦山口,启程前往喀布尔。大军行经崎岖山地,穿越沙漠,翻越海拔达4,000米的山口,但进展仍然很快。1839年4月25日,英军已经抵达了坎大哈。同年7月22日,英军发动奇袭,夺取了固若金汤的、通往西北边境门户的加兹尼堡垒。
英军炸开了城门,随即开入城内。是次围城,英军200人伤亡,阿军500人阵亡,1,600人被俘,受伤人数不详。英军在加兹尼得到了大量补给,足够继续进军。
英军随后大胜由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带领的阿富汗军。多斯特·穆罕默德与他的追随者一起逃往中亚的布哈拉,途径巴米扬。1839年8月,在失去王位近30年后,舒亚·沙阿在喀布尔重登王位。
卡拉特
1839年11月13日,为报复骚扰行往波轮山口的英军车队的俾路支人,一支返回印度的孟买部队突袭了位于卡拉特的俾路支堡垒。
占领
战后,英军大部分士兵都返回了印度,只留下8,000人驻守在阿富汗。但是,阿富汗叛乱不断,英国需要大量驻军阿富汗,才能维持舒亚·沙阿的统治。为了提升驻军士气,威廉·海·麦克纳滕允许士兵家属随军驻守阿富汗。阿富汗人视之为永久驻军的表现,变得更加愤怒。多斯特·穆罕默德率军进攻英军获败,随后更投降被俘,被关押在印度。
同时,英军撤出了巴拉希萨尔堡,在喀布尔东北部重建了一个哨站。哨站选址不佳,四面环山,布满沼泽。令情况更恶劣的是,哨站驻军数量过多,超出负荷,防线又长达两公里,而且补给都储存在一个独立的堡垒,距离主要哨站300英里。[6]
1841年4月-10月间,不少心怀不满的阿富汗酋长投向了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阿克巴尔·汗(Akbar Khan)。叛军活跃在北部城市巴米扬一带,由米尔·马斯迪·汗(Mir Masjidi Khan)等人领导。[7]1841年11月,英军军官亚历山大·伯恩斯上尉(Captain Alexander Burnes)及其兄弟查尔斯·伯恩斯中尉( Lt. Charles Burnes)和另一名军官乔治·布罗德富特少校(Major George Broadfoot)在喀布尔遇害,凶手是当地暴民。英军却未因此而采取行动,助长了叛军气焰。同年11月9日,因为叛军夺取了位于喀布尔的、缺乏防御的、储存补给的堡垒,形势进一步恶化。接下来的一周里,英军指挥官试图与阿克巴尔·汗协商。麦克纳滕表面上悬赏阿克巴尔·汗,暗地里却提议,让他当上阿富汗的维齐尔,条件是允许英军驻军。次月23日,麦克纳滕与阿克巴尔·汗在英军一个哨站附近会面,但是,阿克巴尔·汗绑架了麦克纳滕和同行的三个军官,更杀害了四人。麦克纳滕的遗体被暴徒拖到喀布尔的街道上,拉到市集上展示。威廉·埃尔芬斯通少将失去了对部分士兵的控制,权威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覆灭
1842年1月1日,埃尔芬斯通与叛军达成了协议,叛军保证驻军及其家属能够安全撤出阿富汗。[8]五日后,英军开始撤退。队伍总人数为16,000人,当中有4,500个军人,12,000个平民。大部分士兵都是印度人,只有一个由英国人组成的团,第44步兵团。
吉尔扎伊战士在队伍经过山口时发动了突袭。队伍在险恶的峡谷中行进了30英里(48千米),渡过喀布尔河,最终在甘大麦(Gandamak)遇袭。此后,队伍只剩下了40多人,失去了马匹,只能依靠双脚前进。地面冰冻,没有遮掩,粮食只能维持几个星期。队伍的武器只剩下几支火枪,几把军官用的手枪和几把剑。第44团全军覆没,只剩下苏特尔上尉(Cpt. Souter),费尔中士(Sgt. Fair)和七个士兵生还,全部被俘。[9]队伍唯一到达贾拉拉巴德的成员是威廉·布莱登医生(Dr. William Brydon)。
报复
除了进攻自喀布尔撤退的英军,阿富汗军队还进攻了自阿富汗其他地区撤退的英军。在其他地区爆发的战斗,分别为贾拉拉巴德战役与第二次加兹尼战役。虽然英军失去了加兹尼,但在其他地区的驻军仍然坚守到1841年春,等待来自印度的援军解围。英军在贾拉拉巴德附近击败了阿克巴尔·汗,为重夺喀布尔,重建英国在阿富汗的霸权奠定了基础。
奥克兰伯爵开始中风,其印度总督职务,由艾伦巴勒伯爵(Lord Ellenborough)顶替。艾伦巴勒伯爵受到指示,要完结阿富汗战争。他命令部队在报复、解救战俘之后撤出喀布尔,返回印度。
1842年8月,威廉·诺特(William Nott)率军自坎大哈出发,沿途抢劫乡村,拆毁堡垒。同时,乔治·波洛克(George Pollock)率领另一支驻守于白沙瓦的、士气低落的军队,穿过开伯尔山口,抵达贾拉拉巴德,与罗伯特·塞勒(Robert Sales)会合。英军在贾拉拉巴德对阿富汗军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此后英军势如破竹,最终在1842年9月重夺喀布尔。入城后,英军解救了所有战俘,拆毁了市集,随后经开伯尔山口撤退。多斯特·穆罕默德获得释放,重登王位,最后在1863年6月9日去世。
影响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沙俄一直向阿富汗稳步推进。1842年时,沙俄的边界仍在咸海的另一侧,与阿富汗隔海对望。五年后,沙俄已在阿姆河设立哨站。1865年,沙俄正式吞并塔什干,三年后吞并了撒马尔罕。1873年,沙俄与布哈拉埃米尔阿利姆·汗(Alim Khan)签订条约,剥夺了后者的实权。俄国基本上完全占据了阿姆河以北的土地。
1878年,英军再次入侵阿富汗,是为第二次英阿战争。
巴特勒爵士夫人(Lady Butler)名作Remnants of an Army就是以第二次英阿战争为题。
1843年,英军幸存者之一随军牧师G·R·葛雷牧师(Rev. G.R. Gleig)出版了一部关于第一次英阿战争的回忆录。他写道:“这是一场没有明智计划就发动的战争,既盲动又怯懦,最终带来了灾难。无论是主导这场战争的政府,还是参与这场战争的部队,都没有得到多少荣誉。无论是政治抑或军事方面,都无人受益。撤出阿富汗的部队,与败军无异。”[10]
大众文化
第一次英阿战争在多部小说中出现过。乔治·麦当劳·弗雷泽的小说Flashman就出现了第一次英阿战争。布赖登的经历影响了福尔摩斯中的角色,华生的设定(但华生参与的是第二次英阿战争)。艾玛·德拉蒙德的小说Beyond all Frontiers'就是根据这场战争改编。
战斗荣誉
东印度公司所有渡过了波轮山口的部队都获得了“阿富汗1839年”的战斗荣誉,时间是1839年11月19日。1916年,宪报将阿富汗的拼写方式由“Afghanistan”改为“Affghanistan”。所有与这场战争有关的战斗荣誉,在印度独立后都被视为non-repugnant的战斗荣誉。下列单位获得了战斗荣誉:
- 第4孟加拉非正规骑兵团 - 第1骑兵团
- 第5马德拉斯步兵团
- 浦那辅助骑兵团 - 浦那骑兵团
- 孟买工兵及爆破兵团 - 孟买工兵团
- 第31孟加拉步兵团
- 第43孟加拉步兵团
- 第19孟买步兵团
- 第1孟买骑兵团 - 第13枪骑兵团(巴基斯坦)
- 第2及第3孟加拉步兵团
- 第2及第3孟加拉工兵及爆破兵团
- 第16、第35、第37及第48孟加拉步兵团
- 第42孟加拉步兵团
参见
进阶阅读
- Fowler, Corinne, (2007) Chasing Tales: travel writing, journalism and the history of British ideas about Afghanistan, Rodopi: Amsterdam.
- Greenwood, Joseph, (1844) Narrative of the late Victorious Campaign in Affghanistan, under General Pollock: With recollections of seven years' service in India. London: H. Colburn
- Hopkirk, Peter, (1992) The Great Game, New York, NY: Kodansha America, ISBN 1-56836-022-3
- Kaye, Sir John, (1860) History of the First Afghan War, London.
- Macrory, Patrick, (2002) Retreat from Kabul: The Catastrophic British Defeat in Afghanistan, 1842. Guilford, CT: The Lyons Press. ISBN 978-1-59921-177-0
- Macrory, Patrick, (1966) "The Fierce Pawns", J.B. Lippincott Company, Philadelphia
- Perry, James M., (1996), Arrogant Armies: Great Military Disasters and the Generals Behind Them. New York:Wiley. ISBN 978-0-471-11976-0
外部链接
注脚
- ^ L.W. Adamec/J.A. Norris, ANGLO-AFGHAN W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Encycloædia Iranica, online ed., 2010
- ^ J.A. Norris, ANGLO-AFGHAN RELAT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Encycloædia Iranica, online ed., 2010
- ^ 3.0 3.1 3.2 3.3 Baxter, Craig. The First Anglo-Afghan War.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编). Afghanistan : a country study. Baton Rouge, LA: Claitor’s Pub. Division. 2001 [23 September 2011]. ISBN 1-57980-74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0).
|chapter=
被忽略 (帮助) - ^ 4.0 4.1 Keay, John. India: A History revised. New York, NY: Grove Press. 2010: 418–9. ISBN 978-0-8021-4558-1.
- ^ David, Saul, Victoria's Wars, 2007, Penguin Books, p. 17.
- ^ David, Saul, Victoria's Wars, 2007, Penguin Books, p. 41.
- ^ Nur i Kohistan, Lahore, 1957, pp. 49 - 52.
- ^ Macrory, Patrick, Retreat From Kabul: The Catastrophic Defeat In Afghanistan, 1942, 2002, The Lyons Press, p. 203.
- ^ Blackburn, Terence R, The extermination of a British army: the retreat from Cabul, New Delhi: A.P.H. 2008,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 121.
- ^ Gleig, George R. Sale's Brigade In Afghanist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hn Murray, 1879, p.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