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一極集中

日本過度集中於東京都的社會問題

東京一極集中平假名とうきょういっきょくしゅうちゅう),指的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人口以及社會資源和活動過度集中於東京都其周邊縣的問題。總人口達3,700萬,也因此引發了嚴重的問題。如一旦關東地方發生大地震,其損失與影響都將難以估量;而最嚴重的問題是高人口密度造成的高壓力,而造成少子化問題。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東京一極集中
假名とうきょういっきょくしゅうちゅう
平文式羅馬字Tōkyō Ikkyoku Shūchū

人、財、物的集中

人口

二戰結束後,特別是日本進入高度成長期以來,人口從地方大量流向東京都市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上半葉淨遷入147萬人、下半葉淨遷入156萬人,六十年代日本進入高度成長期,上半葉東京都市圈淨遷入186萬人、下半葉淨遷入136萬人。即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首都圈人口增長有一半是人口從地方淨遷入造成的。[1]

經濟集中

東京都經濟最大的特點是總部經濟,東京都所擁有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數量全球第四,而總部集中程度更甚,根據金融時報2015年的報告,進入全球企業市值前500的日本企業,有四分之三把總部設置在東京。[2][3]

  • 東京都政府通過公司稅營業稅所徵收的地方稅佔全國同類地方稅金額的25%,但是東京都只創造了日本17%的國內生產總值[4]
  • 1981年到1996年,東京圈的金融保險從業者佔全國數量的比重從31.7%上升到35.2%[5]
  •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東京都的銀行所貸出款項佔所有銀行貸款餘額的44.6%、股票交易量的69.9%和票據清算量的84.1%[6]
首都圈與東京的銀行存貸額佔全國比例[7](單位:%)
年份 1975 1980 1985 1988
銀行類型 全國銀行 都市銀行 全國銀行 都市銀行 全國銀行 都市銀行 全國銀行 都市銀行
存款額 首都圈 44.0 56.6 44.2 59.0 45.6 60.7 48.8 63.9
東京 34.4 46.8 33.8 48.2 35.3 49.7 38.4 52.9
貸款額 首都圈 49.3 60.6 49.9 61.5 53.7 63.5 56.7 65.3
東京 43.2 53.8 43.3 54.6 47.5 56.8 49.5 57.3

原因

媒體

日本擁有世界獨有的核心局制度,位於地方的非核心局電視台甚至不能自行編排全國性節目,核心局掌握着全國性節目的生殺大權,這留給日本國民一種「流行時尚都是核心局在播,地方電視台只報道傳統文化和黑社會火拼體裁」的印象。[8]

經濟

1940年,在與德意簽訂鋼鐵條約之後,日本進入總體戰體制,生活物資開始進行配給。雖然1949年道奇計劃日語ドッジ・ライン中收緊銀根和放開進出口的要求結束了由吉田茂政府創設的傾斜生產方式日語傾斜生産方式,但經濟官僚仍可透過產業政策等對產業進行強有力干預,此等帶有戰時遺風的制度被經濟學者野口悠紀雄稱為「1940年體制」,此外二戰後大量生產體系的創立使得官僚協調工業生產較為容易[9]。以上這導致了公司總部在東京的集中。

後果

過密

田中角榮在《日本列島改造論》裏說,發生火災,只需五小時,住宅過於密集的街區即會燒成白地。[15]1979年歐共體曾出具一則對日經濟競爭報告,文中直言日本人是「住在兔子籠里(的經濟動物)」。[16]

而至於由於人口流入過多導致的上下班高峰期電車極端擁擠的問題,儘管各大鐵路公司大量投資改善線路以舒緩擁擠,但效果遠未令人滿意。

老齡化

在1988年,東京都23區有17.9%的出租屋不承租帶小孩的住戶,還有26.2%的住房僅限獨身者入住[17]

對策史

田中角榮政府

1972年6月自民黨總裁選舉前夕,尚為通商產業大臣的田中角榮提出自己緩和大都市的都市病的競選綱領,即《日本列島改造論》。他主張應該以交通基礎設施為基幹改造日本,建立以東京為中心的「一日經濟圈」,借新幹線使全國據點都市和東京間的移動時間在1-3小時之間。[18] 這項政策甫一實施,就遭遇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國內物價瘋漲,彼時田中角榮在黨內的政敵福田赳夫藉此機會發難,田中角榮不得已只能任命他為藏相(財政部長),福田赳夫遂大大縮減了政策。[19]

泡沫經濟時期

疏解的暫停

第二次安倍政府

參見

來源

參考文獻

圖書

期刊

線上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