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年

台灣傳統節慶

台湾农历春节,传统称呼有新正:Sin-tsiann、:Xinˊzangˊ、马祖话:Sĭng-ciăng)、新年:Sin-nî、马祖话:Sĭng-nièng)、开正:Khui-tsiann)、正月:Tsiann-gue̍h,:Zangˊngied)、元旦:Guân-tàn,:Ngienˇdan)、新春:Sin-tshun,:Xinˊcunˊ),又俗称新正年头:Sin-tsiann-nî-thâu,:Sinˊzangˊngienˇteuˇ)、过年正月正时旧历年。是指台湾汉人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到新年二月初二头牙期间,庆祝农历新年传统节俗。尤以除夕夜正月初五隔开(开工)为重。过年期间的传统称呼为“新正”,大年初一亦称为“新正年头”、“开正”、“正月初一”,拜年称为“贺正”,与一系列节令、祭祀等活动。

台湾新年
别名新正开正正月元旦过年旧历年新春农历春节(华语)
参与者台湾海外台裔社群
类型传统岁时节俗、现代习惯礼仪
意义农历正月岁首、元始天尊圣诞、国定道教节弥勒菩萨佛诞
活动尾牙、筅黗、年货、辞年、围炉、新春开正、走春、隔开
相关节日阴历新年元宵节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春節
注音ㄔㄨㄣˉㄐㄧㄝˊ
威妥玛拼音ch'un chieh2
台语罗马字Tshun-tsiat
客语白话字Chhûn-chiet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农历新年 / 开正 / 新正 / 新春 / 正月
元旦 / 新正年头 / 过年 / 过新年
台语罗马字Lông-li̍k Sin-nî / khui-tsiann / Sin-tsiann /
Sin-tshun / Tsiann-gue̍h Guân-tàn /
Sin-tsiann-nî-thâu / Kuè-nî / Kuè Sin-nî
客罗- / - / Xinˊzangˊ/ Xinˊcunˊ/ Zangˊngied / Ngienˇdan / Sinˊzangˊngienˇteuˇ/ go55 ngien11 / go55 xin24 ngien11

“新正”,即新正朔,为称呼正月初一之意。进入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曾颁布过“废旧正月”,推广新历元旦,惟总督府发行的民历仍附有旧历,而民间也曾同时过日式新历新年与台式农历新年[1]。战后,国民政府沿用原中国新年习俗称呼,改称农历春节,遂成通称[注 1]

中华民国国历公历)、农历二种历法并行,时序进入二种历法一月一日皆谓“新年”,无论是跨年公历元旦,或是农历年的春节,民众见面祝贺语均可称“新年快乐”。因二历法日期不同,使用“新年”并不致混淆,反而是普遍之用法。

台湾新年风俗随早年闽粤移民传入并逐渐在地化后,亦与战后移民的大量中国南北风俗荟萃。现代社会,部分本土的旧时习俗逐渐式微,或受日式新年习俗影响[2]。台湾过年与传统民间信仰息息相关,汇聚了许多宗教科仪人文艺术岁时信仰等礼俗,今日仍是台湾社会全年最重要、盛大的传统节日

新年传说

 
岁末廿九暝(三十暝)时,亲族会齐聚一堂举行隆重的辞年仪式。图左为香火兴旺的祖先炉。图右为其中一盏“神明灯台”,其原形即是竹制的油灯架、灯钩:“灯猴”。

台湾民间流传著“沉岛传说”。相传古代人类年底祭拜各家具的神灵,感谢为人类服务,往往无意间忽略神明桌上的灯猴(油灯架、灯钩)[注 2]。有一年,灯猴精心怀不平,向玉帝告状,控诉人类不知感恩惜福。玉帝听信谗言而降旨,令四海龙王除夕降下大洪水(桃园龟山版本为大地动),将台湾岛沉入海中,重建世界土地公灶君床母门神器物神家具神向玉帝劝阻无效便托梦给凡人,于是人们在享用完丰盛的最后一餐后准备迎接末日。后来经观音菩萨天上众神向玉帝求情遂终止。当正月子时一到,台湾人发现台湾岛未沉,便欢喜庆祝万象更新,互道恭喜[3][4][3][5]

或一说,台湾闽南裔汉人早年在冬至有将圆仔丁黏在家俱、窗棂上的习惯,称为“饷耗”。而因案桌上的灯猴长久沾满灯油,圆仔无法黏上而被遗漏,引发“灯猴精”不满,飞返天庭向玉皇大帝控诉人间暴殄天物、不敬神灵。玉帝遣神下凡探查方知人间惜物爱物,岁末收冬处处拜谢众神,灯猴精所言甚伪,方赦免此浩劫。因而在元宵节往往有“放炮烧灯猴”之旧俗。[6]

 
《民俗台湾》等丛书纪录当时台湾新年行事与考据。

关于燃烧旧“竹灯钩”之记载可上溯于《彰化县志》等所刊载,[注 3]而台湾最早完整的《灯猴故事》则出现于1936年李献章出版的《台湾民间文学集》。尔后金关丈夫立石铁臣出版的《民俗台湾》、东方孝义出版的《台湾习俗》之“灯猿の忿激と越年”篇,也记载著灯猴与台湾年的采风行事,日治警察《语苑》的台湾话教材中更有篇名为“灯猴の怒”的故事。战后时代胡万川在全台田野调查时,分别在台中清水桃园龟山大溪等地收录到相关文学史料。“沉岛传说”传说不仅描绘了古代台湾汉人面对天然灾害地理环境的想像,更述说人们从冬至“饷耗”到新正时的行事与习俗、家俱器物崇拜的传统民间信仰[7][8][注 4]

岁前节俗

尾牙

 
农历初二、十六人们会祭拜土地公,全年最后一次祭拜称为“尾牙”,古时农人与商人入夜会宴请家人、并犒赏伙计仆婢。演变至今为企业宴请职员同乐。

农历十二月十六是谓“尾牙”(:Bué-gê / Bé-gê,:Minˊgaˇ)。是日,农家与商家会准备盛大的牲礼祭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入夜后,则设宴席款待亲族与雇佣人[注 5]。在台湾民间信仰中,农历二月初二为福德正神圣诞,因此台湾的工商业者有著农历初二、十六拜土地公的习惯。祭品在撤馔后,通常会成为餐点来食用,即称为“做牙”、“食牙”[9]。因此农历二月初二为“头牙”,十二月十六为最后一次做牙,而俗称“尾牙”[10][11]

今日的台湾社会,尾牙拜土地公、食尾牙仍是人们感念一年辛劳并祈求来年利市,不可或缺的习俗。尾牙这天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牲礼、特别是象征昌盛、兴隆的白斩鸡(以公鸡为佳)、供品祭祀土地公以祈事业、财运亨通。又会备五味碗、烧四方金(北台湾刈金中台湾为四方金,南台湾用九金)、银纸金白钱、经衣祭祀地基主。宫庙更会请戏班来酬神,有“傀儡”、“做戏[12]。而夜里,人们则会以宴席款待受雇的众人。除了用于连络家人的感情外,主要仍是为了回馈、感念职员与客户一年的辛劳。

古代流传著一趣俗,雇主会将餐宴中的主菜白斩鸡鸡头对准即将解雇之人。因而有“食尾牙面忧忧,食头牙撚喙须(台罗:tsia̍h bér/bé/bué-gê bīn/bǐn iu iu, tsia̍h thâu-gê liàm tshuì-tshiu )”[注 6]的趣俗。亦代表著旧时台湾社会,主仆或雇佣之间的人情世故[注 7]。尾牙这天台湾北部还流行吃刈包润饼,由于刈包形似钱包,而润饼亦像是用纸包著铜钱,因此在尾牙时食用,有著发财、富润的意涵。惟台湾南部几无此俗。

每年时届尾牙,电视上便会播映著各企业排场盛大的尾牙宴会。而此同时,各地慈善团体亦会举行免费款待寒士街友独居长者等群体的慈善尾牙。而有些业者若忙于年节业务而未举行尾牙,多半会于年后举办春酒,其意义与尾牙类同。

年兜

 
一幅由立石铁臣所描绘的1940年代台北艋舺妇孺“挨粿”的图绘。家家户户做粿、炊粿是早期台湾人年节前一景。

年兜Nî-tau)指全年岁暮年尾,将近过年的时刻。客家人在农历十二月廿五则称入年假(Ngib ngienˇga[注 8],意为时届年兜,即已进入新年假期,人们开始过年。一般过了冬节、尾牙后,全年的农事休耕、商业关账后,人们就会开始准备过年。

粿[注 9]音似台湾话“过”,是过年应景、祭祀的米食品。做粿的工序有:挨粿、做粿、炊粿;在早期社会中,被视为准备过年的象征[13]。制程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至廿六间。每一种粿皆有其台湾话寓意:甜粿(食甜甜过好年)、发粿(发财)、菜头粿(好彩头)、粿上的红枣则象征(食红枣年年好)[14]。而由外省裔传入的新年寓意中,年糕则代表“步步高升”。粿即是客语之“粄”[注 10],新年粄圆亦是客家族群全年最重要之甜品。

送神

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恭送百神返天庭。传说灶神与众神将向玉皇大帝禀告过去一年凡间的善恶,所以必须加以敬奉,希望灶神与众神能在玉帝前美言几句。送神当日须备牲礼供品甜汤四果供奉,另外烧金纸放炮仔,并焚化纸马(或神马云马云马总马)。云马、神马云马总马等,都是类似的纸钱,是绘有马车轿子等图案的黄纸;相传是能助众神登天的交通工具[15][16]。送神的翌日,即廿五日,玉皇大帝会派遣代天巡狩之神或其他天神,代替在天上述职的众神,到凡间考察善恶,称为“天神下降”,旧俗当日不可曝晒亵衣内裤,忌讳口出恶言[17]。现代社会则可视实际需求取舍。同样为求方便,现代尾牙拜土地公、司命灶君(灶神)与地基主等程序,多会一并在送神时祭拜。

挽面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已婚妇女会挽面、剪发、修整仪容准备过年,因此俗谚又称“廿四送神,廿五挽面”[18][19]。“理发”、“挽面”象征从头开始焕然一新,因此会有不少人在过年前理发、修饰与美容,期许以新气象、迎接忙碌的贺年行事。在古代尾牙后,全民进入年兜的年关时节,理发店因此会增加理发费。[20]

清黗

清黗,或异作清囤清屯:Tshing-thûn、:Qinˊtunˇ),又称大拼扫:Tuā-piànn-sàu,: Tai biang so)、清炱:Tshing-te)、摒厝:Piànn-tshù)、筅黗扫:Tshíng-thûn-sàu)、筅堂马祖话:chēng-dòng)等词。筅黗意为“清理烟囱的煤炭”,后来便引申为是“大扫除”之意;亦有学者指出其为“掸尘”[21]之音转,语出《吕氏春秋》,即是字面清除灰尘之意[22]。台湾民间认为家中除了奉祀的天神、地祇外,还有窗牖神、家具神等“家俱器物神”。除了要在冬至时“饷耗”众家俱神外,平时为避免冒犯神灵,有不得任意更动神位、神主、神像或家俱摆设的民间禁忌。唯有在送神后,才能对安奉神位与祖先牌位的神龛观音妈联、案桌(尪架桌与八仙桌等祭桌)进行除旧布新、清洁整理。

宫庙中的筅黗为隆重,清扫人员需身著礼服、头戴竹笠,向神明行参香告由之仪式后,方能进行清黗[23]。每年的“国家清洁周”亦定于此时[24]

年货

年货种类丰富,举凡食衣住行与祭祀、食材、年饰、应景物品,与较为珍贵的南北货唐山货品皆能在年货市集中采买。古期的货品物流透过舟船运送,因此南北往来的货品交流,促成如大稻埕迪化街三凤中街等专门的南北货埠聚落因此兴起。俗谚:“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是指办年货时的热闹景况。

甜料

 
“食甜甜好过年”,盛装著过年甜料的“糖饼盒仔”,用以贺正、祭祀与厅堂摆饰用。

过年的糖饼可分为祭祀用的“甜料”与零嘴。祭祀时常见“寸枣”、“生仁”、“麻粩”、“米粩”、“团圆豆”、“糕仔润”、“冬瓜糖”、“发粿”、“甜粿”等饶富吉庆寓意的甜料。主要用来祭祀祖先地基主外,亦可作为拜年时的年节茶料、零嘴。这些年糖、甜料会放置在作工细致、装饰精美的竹艺木艺漆艺等工艺品中,被称为“糖饼盒仔”(:thn̂g-piáⁿ-a̍p-á)或糖饼觳仔:thn̂g-piáⁿ-khok-á,小型器皿),甚或竹篾编织而成的糖饼盘中,成为年饰之一。人们互相贺正时,通常主人家会先道:“新正恭喜恭喜”、此时宾客则边伸手拿取品尝,边祝贺吉祥话:“食甜甜大趁钱”或“食甜甜好过年”。现代人的年糖种类更加多元,广义的甜食零嘴巧克力糖果小饼干等零嘴都能称得上是年糖[25]。古代,拜年款待宾客是在盘子上放上五种辛味食材、中间放上饼皮的“辛盘[26],后来才演变成今日以祭祀的传统甜料、与现代糖菓西点为主的年糖;而糖饼盒,则多半改为塑胶制品,惟造形仍多以方形为主。

传统祭祀及常见的年节甜料

年饰

过年前人们会用各种年饰布置家居,年饰除作为庆祝新年的装饰外,也有迎春招福、镇宅化煞的功用[27]。古早时年饰有春联、“五彩福符”、挂著写著“西方佛祖”白字的黑布[28]与将柳枝蒜根绑在一起挂在门头的镇宅器;前者期用佛祖之力,镇宅驱魔。另外,燃华烛叠柑塔、饭春花、挂尾甘蔗[注 11]、葫芦、元宝吊饰、金桔金枣盆栽或摇钱树都是常见的饰品。

名称 写真 概述
框对(对联)   台湾话称门联(台罗:mn̂g-liân)、春仔(台罗:tshun-á),是古代“桃符”之遗风[注 12],为张贴于门楣或是家居各处、角落的年饰日语正月飾り。早期社会的春联较讲究,年市常见现场裁制、造辞、挥毫春联的师傅或士绅书法家,以毛笔书写书法字体在红纸上,现今社会则大多被印刷华丽、现代风格的春联取代。以前若为丧家,严制需贴青联、慈制则贴黄联,现今若遇故,则撕毁春联,守孝期间遇新年则不贴春联,直到“换红”方可再贴。
门心(门叶)    贴于大门两扉的叫做“门心”或“门叶”,等于古代的“神荼”与“郁垒”,如“迎春”“接福”、“大吉”“大利”、“百福”“千祥”、“吉祥”“如意”等,也有以七字对联形式呈现的。
门神   贴于大门两扉,有“文门神”与“武门神”。在福建马祖地区,年前地方民意代表会印赠门神图分送各家户。居民会换下旧门神图、旧春联,清洗大门后张贴新的门神图。
春条(挥春)   是单条书写的吉语,如“恭贺新禧”、“抬头见喜”、“龙马精神”、“吉庆有馀”等,多贴于房门、墙壁上,呈长条状。
张灯结彩     

 

灯笼与八仙彩是喜庆的年饰与吉祥物。台湾著名的灯笼有:鹿港的传统竹篾灯、挂于宫庙与神明厅的宫灯与普罗常见的伞灯。上题吉庆文字包括:“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结彩则是为了衬托喜庆气氛,挂在门额上的长形刺绣布绸,常见有:“八仙彩”、“红绸布彩”。台湾北部较多悬挂“八仙彩”与“红绸布彩”,南部较无此习惯,但若有宫庙做醮刈香亦会发送彩布,或者题有代天巡狩、“仝沐神恩”、“神庥永被”等字样,有镇宅化煞的功能。

另有一种条状的长方形春联,上面印有吉祥字句(如“富贵吉祥”、“五福临门”、“招财进宝”等)及财神、童子、八仙的图案,称作的名称有横彩、彩条或彩带,为门钱(门签)的一种,常张贴于横批门楣下方来增加节庆气氛及趋吉辟邪的功能,横彩门钱张贴不限地域,在台湾各地都有人张贴。

福符   台湾话称“五福”(台罗:gōo-hok)、“福符仔”(台罗:hok-hû-á);客家话称“五福纸”(客语白话字:ńg-fuk-chṳ́),是贴于门楣横批下方的桃符[29],最早为五方色,上面有福禄寿的图案及“天官赐福”、“五福临门”、“金玉满堂”和“福”的字样,象征迎春纳福。“五福纸”春联常见在中南部乡镇(特别是渡台开基祖之籍贯为泉州府的乡镇)与客家地区,在台湾北部大部分悬挂“八仙彩”、“红绸布彩”或横彩门钱,较少张贴“五彩福符”。

辞年

 
辞年祭祖,寓意“告辞旧年”,缅怀神佛与祖先一年来的庇佑之意。厅堂的“尪架桌”与“八仙桌”前,多延伸了一张祭桌。
除夕辞年的时候,会将插发粿供奉在神桌上
有“饭春花”的春饭与

过年暝为全年的岁末最后一日、除夕,台湾话又称“二九暝”(有时是“三十暝”)、“过年暗”、“年兜暗”等、客语称“年三十暗晡”、马祖话称“做岁”。今日需进行辞年仪式,寓意“告辞旧年”并缅怀神佛与祖先一年来的庇佑之意。所有亲族无论身处何方,皆需返回原乡与家族团聚。

实际上辞年仪式细分为祭拜佛祖神明地基主门神祖先等阶段,祭祀对象不同,供品亦小异。台北一带辞年只祭祖,到了正月初一凌晨才祭天,上午礼佛新竹一带则在小年夜除夕上午则先祭拜玉皇上帝与天地众神,除夕下午祭拜祖先。南台湾则只祭拜神明祖先等,不祭天,到正月初九玉皇诞才祭拜玉皇上帝。

辞年各家供品不同,大致有三牲年粿发糕汤圆面线、水果(柑塔)、米饭(饭春花)、长年菜、五味碗甚至神猪、神羊、罐头塔等,全家族齐整衣冠,行三拜九叩稽首之礼。饭春花为年饰之一,为插在饭上的鲜艳纸花,台湾话音似“剩”[注 13],插置米饭上象征“岁有馀粮、年食不尽”,又称“长年饭”[30]

古人,过年也是“结婚季”;当时许多台湾人相信,若婚礼不确实依照礼节履行祭天六礼,便会受到天谴,但送神日之后,下凡代天巡狩的天神事务繁重,只管杀人放火的大事,不管民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因此人们习惯在送神完后,便举行简单隆重的婚礼,不受繁复的礼节拘束。尤其是除夕有祭天祭祖,有围炉,张灯结彩,筵席已备,几乎与婚礼所为相同,人们基于迷信与节省心态,因此又习惯在除夕时结婚,尤其是将童养媳强迫“过门”、“合房”的户内婚制。

围炉

古代台湾人围炉的原形即在桌下放置一火炉,而延著火炉边环绕、放置铜钱。至今台湾民间仍有在围炉时,桌上放置火锅,桌脚下摆放火炉的习俗。台湾话中,形容一家人家庭的“一家火”[注 14]、“一口灶”[注 15]、“一口灶”与“做火”[注 16]等词,即源自于围炉时,家人围绕著炉火,祈愿来年前途光明、家运旺盛的寓意[31]。此时通常也是发放红包的时候,象征一年食物丰饶且招财聚宝。

  • 台湾话寓意

菜头代表“好彩头”、鱼丸、虾丸、肉丸代表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又代表“团圆”、全鸡代表“食鸡起家”、炸物代表“家运兴旺”、食蚶代表“发富发福”,食后的蚶壳放于床下为吉兆、韭菜代表“久久长长”、豆干代表“升官”、长年菜象征长命百岁,与寿桃、寿面、寿粿相同[32]。台湾四面环海,鱼料理也是台湾传统年菜之一,但并无“年年有馀”之寓意。惟“鱼”(hî)之台湾话偏漳音音似“年”(nî),因而有“食鱼好过年”之台湾俗语。[33]

  • 客家话寓意

“四炆”:肥汤炆笋干、咸菜炆猪肚、炆爌肉、排骨炆菜头,“四炒”:炒肉、咸酸甜、猪肠炒姜丝、鸭红炒韭菜;鸡蛋料理代表“有食有存”[注 17]、长年菜亦同“长命百岁”,另可制成福菜、咸菜、梅干菜 、“白斩鸡”保留头尾脚翅部位,代表“四点金”[34]

  • 北京话寓意

鱼料理代表“年年有馀”、年糕代表“步步高升”、水饺形似元宝代表“招财进宝”、八宝饭代表“五谷丰穰”、上海松糕代表“步步高升”、山东枣发馒头代表“早点发财”。

  • 马祖话寓意

马祖称“蛋”为“太平”(马祖话),故备有卤蛋等蛋料理。“豆腐”音同“豆官”,表示“当官”、“芋头”表示愈来愈出人头地。马祖年菜多用红糟,如红糟鸡汤、红糟鳗鱼、红糟五花肉等,充满红通通的喜气颜色。

  • 长年菜

长年菜为“过年菜”,象征“长命百岁”。嘉义以北为芥菜,以南则是菠菜,在年兜前,用清水煮食,不去头尾亦不切,象征“有头有尾”、“绵延不绝”[35]

小年夜

小年夜是大年夜(除夕)的前一日。在大年夜时全家要团圆,而通常外地的家庭成员都会提前回家,因此大年夜前一日,几乎就已经全员到齐,开始围炉团圆,因此称为小年夜。小,有非正式,但具有正式节日的意味。像小周末,还不是正式的周末,但已有周末的感觉。小年夜夜子初(23时)过后要拜天公(天公即玉皇大帝,是民间奉祀的位阶最高神),许多人改为初一的一大早去天公庙,或各大奉有玉皇大帝的庙宇祭拜。

除夕

除夕(大年夜):台湾闽南话称为过年暗,又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分别称为三十暝二九暝。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正月初一或除夕当日,或者是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门联春联,只贴“恭贺新禧”、“恭贺春釐”、“恭喜发财”、“招财进宝”等“小春条”、五福符或横彩彩条。除夕当日上午先祭祀家中神明祖先。祭神后,会于神明香炉上插上纸作的红花,即“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花”。下午则祭祀地基主。有人也会顺道祭祀好兄弟,又称“拜门口”。当晚则围炉,吃年夜饭,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俗称菠菱仔菜以南部居多),也有用芥菜(俗称刈菜,以中北部居多)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守岁

守岁有著为父母祈求福寿的寓意,又称为“长寿夜”。古代台湾人于除夕时有著“压除凶事”、“驱鬼”之风俗。除夕夜以黑鸭祭祀神明祈求压除凶事;儿童则会购买口含鸭血、猪血或生肉的“纸虎”于门户外焚烧;用以驱邪辟凶[36]

早期在除夕这天,人们辞年、围炉会在院埕进行“跳火盆”的独特游艺。古代社会慎重其事,新正元旦一届,家族成员著新衣齐聚厅堂,长幼依序向神明、祖先行三拜九叩的“稽首大礼”,礼毕燃放鞭炮庆贺元旦,称为“开正”。现代社会,人们仍多半守岁至午夜。

在除夕夜时,于佛寺所举行的除夕撞钟日语除夜の鐘之俗。在悠扬的诵经、梵呗声中,敲响108响梵钟,象征消除108种烦恼。全国较知名的撞钟仪式为台北法鼓山法华钟。于2007丁亥年首次撞响。[37]

守岁时,人们通常会观赏在除夕当晚放映的应景节目。除夕夜用完年夜饭后,观赏由各家电视台推出的综艺节目,已是现代人过新春的习惯。内容大多为才艺表演、游戏竞赛、古装话剧与外景节目等,另外,近年类似跨年晚会般的歌舞表演也是受到欢迎的除夕节目类型。

新正节俗

新正年头

新正

 
日治时代人们于新年时,身著中式、日式与西洋式礼服前往庙宇、神社“初诣”、走春参拜。

围炉完,发完压岁钱后,家家户户即开始通宵达旦庆祝、聚会或观赏除夕节目,准备辞岁迎新。新年子时良辰一到,亲族齐聚一堂,厅堂奏《天官赐福》[38]、《满福天官》等“闹厅八音”名曲(歕春),长幼依序行三拜九叩的稽首大礼恭迎新正到来。家户点烛献香祭拜玉皇大帝众神明、烧化纸钱与点燃炮仔,饮甜茶互相祝贺新禧后,即完成“开正”,便可就寝。同一时,户外更有大批民众群聚各大名刹参拜;道教的“福开庙门”、“抢头香”,佛教的“除夕钟声”皆在此时举行;子时一到鞭炮烟火齐放、钟鼓齐鸣、哨角大奏,善信络绎不绝参拜。开正一刻,可谓举国欢腾[39]

贺正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今日的元旦通常指新历一月一日),人们起大早,梳洗干净,身著新衣盛装准备丰盛的新正祭品、牲礼,在神明厅或宗祠祭拜列位正神堂上祖先后,全家上庙宇上头炷香,又称为“行香”、“行春”。行春即“走春”,意味著“愈行愈剩”[注 18]。人们会选择对好吉兆的方位作为出行第一步,台湾人旧时迷信若新年往吉兆的方向出行,便会遇到福神,代表“利年”。

新正期间逢亲友说吉祥话的传统,被称为贺正台罗:hō-tsiann, hō-tsìng),又通称“贺年”、“拜正”、“拜年”。拜年原形是:贺客先准备一张红色写著贺客姓名的“刺贺[40]贺年卡名片之前身),到亲友家拜正,让主人家收下,贴在正堂墙壁上,以象征冲喜、人气广[41]。而宾友到访、省亲时,通常主人家会在正厅准备冬瓜糖、生仁糖、寸枣、龙眼干等新年甜料(年糖)款待,并礼尚往来,互道吉祥话。农历元旦是民间认定的元始天尊诞辰,是国定道教节、未来佛弥勒尊佛生日,为台湾民间信仰道教佛教一贯道诸位神佛的圣诞、纪念日。因此可见到全国各大宫庙寺宇,聚集著携家带眷、盛装前来的善信来参拜、祝祷,以祈求来年阁家平安、万事如意。

元旦之日,台人习惯初一清菜,说是“初一早食菜,较赢食一年斋”[42],正月初一吃素胜过一年吃素,就算不能全日食素,清早(日出到早上11时之前)也要吃斋,认为元旦第一餐吃斋,代表了今年都吃斋了,至少到午时之前也不杀生,就是有蟑螂,也都驱离,不杀。由于素食的关系,一派人会吃稀饭面筋酱瓜,这叫作“一朝清淡”。也一派人忌吃稀饭,故吃干饭配酱瓜,说是“初一饭若澹,一年出门予雨淋。”(初一饭若湿,今年出门都淋雨。),如果吃稀饭一整年都容易淋雨[42]。如果务农者当日吃稀饭,该年会有大雨会将田埂冲垮。外省人则认为,正月初一必须吃干饭。穷人、病人才吃稀饭。

午餐以后,一般人亦不会重新烹饪,只蒸熟除夕的年菜或剩菜食用,说是“年春”(去年所剩,年年有馀之意)。由于古代人用薪柴生灶火不易,同时为了答谢神佛庇佑去年平安度过,因此人们便有清菜素饭之习俗。事实上,初一到初四家事禁忌之多,最主要是为了让终年忙于打理家政的劳动妇女可以放假、免于辛劳的含义。

传统认为,正月初一这一天不服药,也不吃补汤。如果因病一定要服药或吃补汤,有避免禁忌的做法,就在服用之前或后,自言自语说:“新年食糖水”或“新年食甜汤”几个字即可。如同把碗打破时,说“新年弄破瓷,金银珠宝满满是”或“新年弄破碗,银票多若纸”一样(外省人称“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这一天,商人亦有象征性的“开笔日语書き初め”习俗,即是在万年红纸上书写“正月开笔春,万事大吉昌”十个大字,代表开始做新账。

古人认为,正月初一跟初二是“水神出游”日,在尚未有自来水的古代,人们在正月初一或初二到井边汲水,或者到溪边洗衣服,需在井边或溪边祭祀、烧纸钱,或至少抛掷金白钱等纸钱一张,或掷落一个铜钱,即给予水神(龙神)报酬,才能汲水,否则会触怒水神。或者干脆到初三才洗衣服。又有说长发女子不允许在正月初一、初二洗头,此种禁忌,皆意谓“饮水思源”、“珍惜水资源”等,类同“爱水”与“惜水”的意思。现有民间玄学老师,说正月初一与初二不许洗澡、洗发、洗衣等,说如果违反此禁忌,则会“洗掉财运”,则毫无道理。

歕春

“歕春”[注 19]、“闹厅”为古早新正期间,一支演奏正八音鼓吹队、艺能人[注 20]。每当听到炮仔声,便知歕春到村里演奏了,乐毕,村民即赏以红包。歕春的曲目,是台湾的传统音乐“北管乱弹”、“客家八音”,用于喜庆、新春、迎神、祝寿等场合的音乐。广义的歕春除了八音外,还包括了舞龙舞狮与跳加官、扮八仙、摇钱树 [注 21]等。台湾话“逗闹热”即是形容围观的盛况[43]。现今,街头歕春的习俗渐较少,都市的新年音乐多被国语新年歌曲台语新年歌曲现代国乐取代,而新正奏闹厅音乐的习俗多半存于中南部或乡镇中。

初二作客

正月初二为已婚女子归宁之日,俗称:“转后头”、“转外家”,现代标准汉语称“回娘家”。古代视女子出嫁后为外人。首先由女方阿舅或晚辈亲迎返乡夫妇,归宁的一方通常会准备“伴手”、“等路”礼物。旧俗迷信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宴请男方夫婿得在中午举行,而归宁的妇女也需在傍晚煮晚饭前离开,否则据说会分掉娘家之福。现代社会的迷信旧惯已式微,而基于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有男方在女方家过年的。[44]

 
民众于新春期间走访庙宇参香祭改,祈求来年平安。

初三老鼠娶某

正月初三为农历天狗日,同时是台湾民间传说《鸟鼠娶某》(《老鼠娶亲》)[注 22]嘉礼之日。意指初三须早早熄灯就寝,勿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由于古早时代从年兜开始准备新年的事务繁多,到了初三正好全天无相关礼俗;本日又为农历赤狗,诸事不宜;又说“赤”相关于贫穷的台湾话“散赤”[注 23],不出门拜年,怕犯冲。人们正可于本日好好休息,早睡晚起。[45]初三这一天,人们相信早早熄灯能不打扰老鼠迎亲成亲,或是为了人鼠共处减少鼠害,可在鼠族出没角落,放置等“米妆”送给老鼠的迷信。

初四接神

 
接神日庙宇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恭迎众神明回到人间

正月初四为台湾民间信仰中民间众神重降凡间的日子,故称为“接神日”。家户需准备牲礼素果水酒年糖金纸与甲马等供品。民间流传:“送神风、迎神雨”;指送神时若起风,即神明已返天述职,接神日若下雨,便是神明已重返凡间[46]

初五隔开

正月初五为“隔开[47] 、出年关[48]、开春、开市或开工。人们需开始正常生活,厅堂的新正祭品、供品有些较为讲究的商社或公司行号,会在元宵以前,择黄道吉日举行开工祭祀仪式,并举行新春团拜春酒

初六祖师公生

 
三峡祖师清水祖师公圣诞庆典

正月初六是闽南安溪的守护神清水祖师(祖师公)圣诞,由于泉州安溪移民后裔占台湾汉人人口不少,尤其台北地区,祖籍安溪的人口,占闽南人的一半,全台各地祖师庙亦为数甚多,都有庆祝活动,三峡祖师庙有“神猪”祭神的习俗。

初九天公生

 
祭祀玉皇大帝(天公祖)的祭坛,上桌摆有天公座
 
正月初九于天公庙内祭拜玉皇上帝

正月初九为台湾道教行政神中位阶最高的神灵天公生的日子[注 24][注 25],人们会举行最隆重的祭典。依旧惯,人们慎重其事,正月初八需斋戒沐浴净身、著礼服、开启门户,守至午夜子时(23时)。

祭天的仪式尤其慎重,因此祭坛、供桌、供品与祭品也格外隆重,因“上天有好生之德”,信徒感念天公之德故禁杀生,不供奉牲礼,皆以素食感恩天公,或以生姜食盐代表山珍海味。如欲供奉肉食予随侍天公的天兵天将者,会在天公桌下设置一张“下桌”。现代人祭拜从简,除了宫庙与私设神坛,民众多半省去隆重的三跪九叩礼,仅上祝祷或行普通跪拜礼,古代需由夜间23时进行到晨间7时的仪式,现代社会在烧金纸、放鞭炮后,即撤供、就寝,大多也在0时至1时[49]

正月十一请女婿

正月十一请女婿,拜完天公的三牲、糕粿饼果甚多,如果女婿住在家附近,就把女儿与女婿找回家中,再请一顿。正月十二,有些地方,女婿与女儿会准备莲花金祭拜娘家祖先。

十五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暝,各地会举办盛大的元宵庆典与台湾灯会。图中凤梨造型的“鼓仔灯”,台湾话音似“旺来”,而被视为吉祥物。

正月十五日的为上元节,又名上元暝元宵辰正月半暗晡,为农历过年中一个重要庆典,盛大规模又被称为“小过年”。除祭祀道教三界公天官大帝、攻炮城等宗教科仪外,重头戏为各地举行的灯会活动;又以观光局主办的台湾灯会最盛大,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各地尚有新北市平溪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苗栗市苗栗𪹚台东市炸寒单爷台南市盐水蜂炮等活动为知名。

台湾元宵节是继新正后,台湾民间又一盛大的民俗节庆。台湾各地皆有许许多多的绕境、民俗在这一天进行。目前列入文化部国家民俗及有关文物中以元宵习俗最多。台南三山国王庙传统上有赏水仙花比赛。未婚女子有偷摘其他人家中花木的习俗。但这些习俗在现代已经少见[50]

马祖地区元宵是比除夕、年初一更盛大的庆典,在马祖的四乡五岛都有摆暝活动[51]马祖的元宵节“摆暝”活动长达近一个月,可谓马祖人真正的过年[52],即使过年(除夕、年初一)没回马祖,元宵期间也会特地回乡参与摆暝活动。

二十天穿

正月廿十为“天穿日”,客语称尞天穿[注 26]补天穿[注 27],相传这天是客家族群感念神话人物女娲补天的日子。客家后裔在这天“有做无做,寮到天穿过,有赚无赚,总爱寮天穿”。男不耕地、女不织布,让土地休养,举行祭天、祈福、食天穿粄与客家传统游艺的活动,如“揽腰跤”[53]、“攻炮城”等[54]。天穿日原流传于新竹县竹东一带,中南部的客家人较无相关信俗[55]。自2011年起,此日被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定为“全国客家日”[56]

春酒

 
福德正神(土地公)

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公圣诞,人们除了举行祭祀仪式外,若年前无举办尾牙的公司行号,通常选定或择开工、初九或此周间任一日,举行同等级的“犒劳宴”。而现今多半称为喝春酒请春酒。各地会举行新春团拜、慰劳,至此日后,广义的农历新年才正式结束[57]

年俗游艺

年俗

压年钱

压岁钱即“压年钱”,台湾话称“踅年钱”[58][注 28]、“硩年钱”[59][注 29],客家话称“碛年钱”、“矺年钱”[60]、马祖话称“轧岁钱”[注 30]

古代台湾人围炉的原形即在桌下放置一火炉,而延著火炉放置铜钱。用完年夜饭后,由长者分发给一家老小,象征“有钱过年”。而较正式的发压岁钱方式为,耆老端坐堂上,接受晚辈叩拜致新年祝辞再发给压岁钱[61]。古代压岁钱形制为:将壹佰只铜钱用朱绳缀成一串龙形,挂在床脚、床帐,寓意“长命百岁”。有些是一百二十只铜钱一串,衍伸“食百二”一词[62]。演变至今,将压岁钱置于万年红纸内,成为红包,又称“红包钱”。

小朋友为了向长辈讨红包,常会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俏皮语,此句是受香港文化影响。

 
一些庙宇在农历新年期间会有舞狮
抢头香

为开正仪式之一。民间相传在新正年上的第一炷香火能带来整年的好运,演变至今即是大宫庙的“福开庙门”、“抢头香”仪式。除夕当晚,庙方会先进行开庙典礼:钟鼓齐鸣、吹哨角并致祝辞等;子时一到开庙门,供信众开正。头香有多种说法:一说只要在子时首批进庙门上香的皆为头香,或说在新正年期间,自己所上的第一炷香皆为头香。而每年各地信众为了抢头香的热烈盛况,仍是全国瞩目焦点。[63]

博弈游戏

博弈是正月期间人们视为是馀兴节目、消遣玩耍的赌戏。种类有“打麻雀”、“十胡仔”、“捡红点”、“四色牌”等。早期“打麻雀”仅流行于仕绅阶层,农民阶层喜爱“博十胡仔[64]。清治时代台湾曾禁止博弈,惟在正月期间开放禁令;一时官民同乐,而演变至今,成为过年的独特风俗。日治时期受到日本新年文化影响,台湾人亦会玩日本的传统游戏,如“双六”等。

贺岁电影

贺岁电影为于年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早期香港贺岁片受到欢迎。近年,国片复兴运动下带动片商也纷推出本土出产的贺岁电影,2013年共有五部国片于贺岁档期上映。目前贺岁档期共诞生七部票房破亿的国片

 
新港奉天宫民国一百零五年国运签
新年念谣

早期民间教育不普及,人们多透过自行编唱或口耳相传的“念谣”来纪录著当时的岁时习俗与生活方式[65][66],台语《正月调》、《正月正》与客语的《新年谣》便是在此时空背景下流传下来。现代,人们亦会透过创作,推出融入念谣、俚语与俗谚的新年谣,如《台湾出甜粿》[67]、《快乐台湾年》[68][69][70]与《过新年》[71][72]等。

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佮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泔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注 31]

年到初二,食乘把腻腻;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年到初十边,依旧同仙般;年到十五六,食了剩馀肉,耕的耕,读的读。

 
澎湖马公天后宫于年节间设置平安桥供香客行香、改运。
  • 抽灵签

新正年期间各地主境庙宇均有请示神明或用扶銮的仪式,为抽出灵签、预卜境内“海瓜豆稻”等行业、运势的习俗。计有“月签”、“四季签”、“公签”、“行业签”等。近年多半被媒体讹传为“国运签”。台北大龙峒保安宫1998戊寅年抽出的国运签诗中,出现当时前后两任总统的姓名汉字,而引发热议[81]

  • 安太岁、光明灯、平安桥

台湾民间信仰中的祈福仪式。在新春时期,人们会将当年度犯太岁的家庭成员之生辰八字拿去宫庙中进行安太岁或点光明灯。民间信仰认为“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因此若有当年度生肖对冲或偏冲者,为求趋吉避凶、消灾解厄则习惯“安太岁”,以求来年平安顺遂。而不论佛教的“燃灯供佛[82]或是安光明灯[83],皆有著祈愿平安、运势光明的涵义。人们会将自己的生辰资料安于光明灯上,每月初一十五由庙方诵经以求平安[84]。“平安桥”为民间信仰中的祈福仪式,相传走过七星平安桥,可以改运、保平安[85]

乡土民俗

名称 写真 种类 概述 所在地 文资登录
尾期避债戏   风俗 旧时年关封帐,为躲避债主,欠债人如躲至庙埕中观赏通宵达旦的“避债戏”,债主不得讨债。如续讨债,债主会被现场观众殴打。[86] 台湾
跳火盆   游艺 旧时围炉完,家族于厅门前燃烧穗头向著家内的稻草甘蔗粕的火盆;由老至幼,面朝正厅跳过火盆的游艺。跳跃时,口诵如:“跳火盆饲猪较大船”、“过火气百般都不畏。”等台语祝词。[87] 台湾
法鼓山除夕撞钟弥陀法会   信仰 在佛教法会中,有藉叩钟偈的愿力,以破除108种烦恼、祈求众生成等正觉的仪式。法鼓山所铸法华梵钟,2007年起举行除夕撞钟弥陀法会。[88] 新北市金山区
长福岩清水祖师圣诞祭典   信仰 长福岩祖师公圣诞祭典活动由七股姓氏轮祀,并发展出华丽的神猪祭祀、“分福”等宗教科仪与民间艺术。 新北市三峡区等七股聚落 国定民俗[89]
竹山社寮紫南宫借金   信仰 二战后百业待兴,社寮紫南宫以扶助邻里之意,于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开放社寮居民祈求“福德金”周转,至今发展为“借金生财”之文化。 南投县竹山镇 国定民俗[90]
东山碧轩寺迎佛祖暨绕境   信仰 台南东山人为饮水思源、感念观音佛祖庇佑,订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号年底徒步将开基祖佛正二妈护送至关仔岭碧云寺“过年”,至正月初十再徒步迎回碧轩寺。“迎佛祖”始于1844年、仍保存台湾原始祭典型态,2011年被授证为国定无形文化资产 台南市东山区白河区 国定重要民俗[91][92]
鹿耳门天后宫送迎神仪典   信仰 保留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封印、初四接神、官式三献礼仪式等安平古礼俗。 台南市安南区 国定民俗[93][94]
弥浓永安庄伯公福厂入年驾祭典   信仰 为美浓各地“春祈秋报”中,唯一因无伯公坛,仅有在新正至元宵间搭建“伯公厂”以举办“入年驾”仪式的客庄。由福首请迎合境的土地伯公入坛的“满年福”至正月元宵节“新年福”卸坛之一系列传统风俗。[95][96][97] 高雄市美浓区 国定民俗
美浓广善堂送字纸灰祭典   信仰 正月初九举行“迎圣迹字纸祭”,广善堂圣迹会人员收集各敬字亭和广善堂一年来的金香灰和字纸灰,依古礼恭迎圣迹,妇孺肩挑“字篓”和“纸灰”,游行至美浓溪。在祭拜河伯水官与诵经法会后,将字纸灰送进溪水以求来年农作丰壤。[98] 高雄市美浓区 国定民俗
六堆义民爷春祭   信仰 六堆以“忠勇公”义民爷信仰为中心,每年举办春秋两大传统祭仪,以表对于先祖拓垦护土之崇敬[99] 屏东县竹田乡六堆聚落
昭应宫送神暨筅黗祭仪   信仰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昭应宫庙方会举行送神与清黗仪式。备荤、素两种供品各四大碗、四中碗和八小碗,各有十六碗等以送神。主祭官著法服斗笠、手执竹筅扫除殿宇,并以清香脚、香炉、筛香灰为三大老清黗,待至正月初四再举办接神仪式。[100][101] 宜兰县宜兰市

新年假期

年假

每年的新春假期由行政院人事行政总处公告为准[102]。每年放假日期需对照民历记事:假期从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三,共四天[103]。若除夕至正月初三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则正月初四、正月初五补假。以新历2013年岁次癸巳为例:除夕(2月9日)及正月初一(2月10日)正为星期六、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2月13日)、正月初五(2月14日)纳入连续假期[注 32]

而虽法定的新年假期系从除夕当天开始,不过有些企业基于行业别与员工返乡疏运之需求,于除夕前一日的“小年夜”便开始实施公假,甚或在小年夜之前便开始放假。亦有若于“小年夜”上班,有提前下班之优惠,一切均照企业之规划而定。

新春疏运

每年过年返乡或是年节走春、回娘家、省亲,均会造成国道高速公路省道等,涌现大量返乡车潮日语帰省ラッシュ。民众会利用自小客车台铁高铁长途客运甚至是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返乡。高公局皆会在正式进入春节疏运前,提出当年度的疏运措施,规定国道的收费、封闭与高乘载时段等计画[104][105]

文学谚语

汉诗
  • 赖和《壬戌元旦试笔》
辛盘卯酒作新正,一夜东风春满城。
但愿世间无疾病,不愁饿死老医生。
纸马幢幡送灶神,山肴野蔬杂前陈;
厨门长幼交罗拜,频祝休言辣臭辛。
祖饯惟凭一柱香,明神行色太仓皇,
重来十日原坚约,拭目翘看下佛堂。
走马神图化一张,鞠躬顶礼手焚香,
凡间大小诸灵圣,应合悠悠上九苍。
岁时遗俗纪元正,连日家家爆竹声,
都为新年添采气,呼幺喝六满春城。
四句联仔
  • 佚名《常见四句联》
炮声一响迎新正,灯烛辉煌明如镜,开门大吉在厝企,金银才报送归厅。
新年元旦爆竹声,敲钟擂鼓贺新正,玉女金囝得人疼,囝孙金榜皆提名。
春满乾坤万项有,天官赐福应人求,天增岁月人增寿,祝福五谷大丰收。
鼓吹八音闹呵呵,祝福新年景气好,男女老幼满街侳,逍遥自在乐陶陶。
炮声连响响连天,士农工商过新年,恭祝家家大发展,男女老幼齐康健。
  • 佚名《常见四句联》
新年元旦爆竹声,敲钟擂鼓贺新正。玉女金囝得人疼,囝孙金榜皆题名。
新郎车门扑开开,金银财宝归大堆。新娘囝婿行出来,生囝生孙中秀才。
  • 佚名《常见四句联》
乡亲欢喜过新年,新正开门揣吉时;开门大吉笑微微,大吉大利大如意。
亲情朋友拜新年,恭喜祝福大趁钱。事事项项拢齐备,向望岁寿食百二。
俗谚
  • 冬至、尾牙
“食尾牙面忧忧,食头牙跷脚撚嘴须。”
“冬节伫月头,乌寒伫年兜;”
“冬节月中央,无雪佮无霜;”
“冬节伫月尾,欲寒正二月。”
  • 年兜(岁末年关)
“囡仔爱过年,大人惊开钱。囡仔爱年兜,大人乱糟糟。”
“大人烦恼无钱,囡仔欢喜过年。”
“有钱日日节,无钱节节空。”、“有欠过日,无欠过年。”
“新年头,旧年尾。”、“年若年,节若节。”、“抢年抢节。”
“有钱就好过年,无钱年过就好。”
“散凶人囝望过年,好额人新妇望后生。”
  • 清黗(大扫除)
“大拼厝,才会富。”
“插香松,趁钱嘛轻松。”
  • 祭祀牺牲(供品)
“做鸡做鸟无了时,赶紧过去后出世,出世富贵人囝儿,毋免阁再做禽牲。”
  • 送神、接神
“送神风,接神雨。送神早,接神晚。”
“廿四送神,廿五挽面。”
  • 二九暝(除夕)
“分未平,拍到二九暝”、“二九暝,误了大事。”
  • 新正(元旦)
“年年春,年年富,年年起大厝。”
“过年较紧,过日较僫。”
“正月正,媒人毋出厅。”
“清明无转厝无祖,过年无转厝无某。”
  • 初一食素
“初一早吃斋,恰赢食一年菜”
  • 转外家(归宁)
“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凑担担。”
“古早妇人返外家,新正二三夫相陪;
若无父母无人揣,榉头看日日落西。”

参见

注释

  1. ^ 台湾古代并无“春节”之用语。“春节”一词源自于北洋政府时代颁订的“四节”,即将新春叫作春节、端午节为夏节、中秋节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曾尝试仿效日本做法,将过节时间由原本的农历改成公历,年俗行事改在公历新年进行,不果,遂停止。惟“春节”一词沿用下来,随后在战后传入台湾。
  2. ^ 灯钩、灯勾(ting-kau),与灯猴(ting-kâu)谐音。
  3. ^ 烧旧竹灯钩,乘其未烬,将灰分十二堆,以象十二月;观何堆明暗,以卜来岁十二月阴晴水旱。
  4. ^ 东亚文化圈均有相近而分属各地特色之岁俗传说。古代台湾为移民社会,社会物资、文化匮乏,所传入之汉文化已是主流中国文化中之“遗意”,更多是与渡来汉人与平地、山地原住民面对台湾风土所产生之全新文化。目前较多关于“灯猴故事”的实际文献,均保留于台湾清治、日治与战后各时期文学家的研究与田野调查。本条目陈述观点以台湾优先。
  5. ^ 除了一般职工,旧时亦包含伙计与家仆与奴婢等职务,现今职场社会多半为宴请劳雇双方及其亲属,亦跨大为各种行业别,均会举办尾牙。
  6. ^ 台湾话谚语,意为:吃尾牙的时候,员工可能被辞退而人心惶惶;而吃头牙时,员工则不用担心被辞退,因此人们的心情安逸稳定。
  7. ^ 古代某些主仆关系较现代劳资关系更甚,意指:“不好意思在年关前解聘人,过年后再行解聘(台罗:sî thâu-lōo,辞头路)”。
  8. ^ 又称:入年驾、入年界
  9. ^ 粿,台湾话音ㄍㄨㄟˋ / kué / ké
  10. ^ 粄,客语海陆音ㄅㄢˊ / ban24
  11. ^ 挂尾甘蔗、带叶甘蔗,代表家运永远昌盛,节节高升。
  12. ^ 《台湾通史》卷二十三 ‧ 风俗志,元旦,各家先洁室内,换桃符,铺设一新。
  13. ^ 台湾话音ㄔㄨㄣ / tshun
  14. ^ 台湾话音ㄐ一ˇ -ㄍㄟ-ㄏㄨㄟˋ / tsit-ke-hué,异体字:一家伙
  15. ^ 台湾话音ㄐ一ˇ -ㄎㄠ-ㄗㄠˇ / tsit-kháu-tsàu(灶)
  16. ^ 台湾话音ㄗㄜˋ-ㄏㄨㄟˋ / tsò-hué,异体字:做伙
  17. ^ “卵”客语音ㄔㄨㄣˋ,同“存”剩之意
  18. ^ “春”台湾话音同“剩”,即现代标准汉语之“吉庆有馀”。:Kiânn-tshun,:Hangˇcunˊ。
  19. ^ 歕,台湾话音ㄅㄨㄣˊ/pûn,吹之意,异用字“喷”。
  20. ^ 古代由理发业者或穷人扮演,后来演变成为由专业的八音吹班组成。
  21. ^ 摇钱树,民间艺能。从初一开始,就会出现手持用红线绑挂铜钱的榕枝,口中喊著新正祝贺词的穷人,挨家户的讨红包。祝贺词有:“新正大发财,钱财家己来,一文分年年剩,状元子举人孙,一文分生男孙”。
  22. ^ 《鸟鼠娶某》niáu-tshí (niáu)-tshútshuā-bóo,即台湾及东亚民间故事“老鼠娶亲”
  23. ^ “散赤”台湾话音ㄙㄢˋ-ㄑㄧㄚˇ / sàn-tshiah
  24. ^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万寿日。
  25. ^ 王礼《台湾县志.舆地志一‧岁时》“九日为天诞之期,家家烧纸,望空叩拜。浮屠之家,宣经礼忏,是之谓:祝天诞。”
  26. ^ ㄌ一ㄠˊ-ㄊㄧㄢˇ-ㄔㄨㄢˊ / liau tien24 con24 。
  27. ^ ㄅㄨ-ㄊ一ㄢˇ-ㄔㄨㄢˊ / bu31 tien24 con24。
  28. ^ (一)、“踅”(台罗:seh,音近ㄙㄟˇ)表示“东西以同心圆转动”之意。“踅年”形容铜钱绕著火炉排列,即“围炉”。又因台湾人习俗常把压岁钱挂于小孩身上,故写成“踅”。
  29. ^ 硩(台罗标音:teh,音近ㄉㄟˇ )表示“压、止”之意。“硩年钱”又同“戴(白读,tè)年钱”的白话音,有穿戴在身上意思。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30. ^ 轧为“辗也”有“压”之意。
  31. ^ 台湾民间年俗数种童谣
    •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扼肥(清除厕所的水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完全”,新春玩乐到此为止),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食食tsiah-sit8,有东西吃,拜完天公的供品,可饱餐一顿),十一请子婿(请女儿、女婿回来吃饭),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女儿的祭祖日),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天天大鱼大肉,今天改吃稀饭),十四结灯棚(搭起花灯灯棚),十五上元暝(元宵节)。”
    •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祖师公生,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概概(新年不过如此),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十三关帝公生,十四结花灯,十五上元暝。”
    • “初一场(赶场),初二场,初三猫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人隔开,初六倒水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十三食湆糜仔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猫鼠娶新娘。初四迎香,初五隔开,初六祖师公生,初七人生,初八五榖生,初九天公生,初十地母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子转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办灯彩,十五拜三界。”
  32. ^ 2008年起,若连续假期终了后隔一工作日又逢周休二日者,该工作日则会挪做假期,于连假前一周六另行补班补课。例:2009年春节假期(含补假)为除夕 - 初四,但逢上班日1天后即为周休二日,则该上班日亦变更为连续假期,连续假期前一周六(1月17日)则为工作日

参考文献

  1. ^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從神社初詣到101煙火──臺灣人的跨年簡史. [2016-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8). 
  2. ^ 臺灣民俗文化研究室: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臺灣年俗.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7). 
  3. ^ 3.0 3.1 臺灣民俗文化研究室:從「沉地」傳說談臺灣年俗.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4). 
  4. ^ 過年的由來│追溯一段臺灣人神相挺的古老故事,民俗亂彈·2016年1月27日,文字:溫宗翰. [2016年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日). 
  5. ^ 林茂賢 演講:沉島傳說:台灣年的由來. [2016-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6.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漆之雅.蓬萊之美:燈猴.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7. ^ 漢聲雜誌社:燈猴的故事.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8. ^ 農訓雜誌社:發現!台灣年的由來.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9. ^ 《台湾省通志》:“土地公亦为商人所崇拜之财神。商家例于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馔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迓福,即迎接福运之意。”
  10. ^ 《台湾省通志》:“二月二日之迓礼,曰头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礼,曰尾迓”。
  11. ^ 《台湾通史》卷23〈风俗志〉:“十二月十六日,祀社公,谓之尾衙。工人尤盛,以一年操作至是将散也。而乡塾亦以上元开课,尾衙放假。外出之人,多归家度岁。”
  12. ^ 楊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歡喜拜拜年-尾牙.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13. ^ 《台湾年俗》,作者:邱德宏 撰文/王灏 图绘,页21-30.1999年.联经出版公司.ISBN 957-08-1885-9
  14. ^ 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迎春納福話新年.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15. ^ 《台湾风物吟》郑大枢:“纸马幢幡送灶神,山肴野蔬杂前陈;厨门长幼交罗拜,频祝休言辣臭辛。”
  16. ^ 《送神》尤瑞曾:“祖饯惟凭一柱香,明神行色太仓皇。重来十日原坚约,拭目翘看下佛堂;走马神图化一张,鞠躬顶礼手焚香。凡间大小诸灵圣,应合悠悠上九苍。”
  17. ^ 《台湾通史》卷23〈风俗志〉:“二十四,治牲醴,焚纸马,各祭所祀之神,谓之“送神”。至明年正月初四日,如前仪,谓之“接神”。翌日以为天神下降,鉴察人间善恶,莫敢亵黩,语言必慎。”
  18. ^ 臺灣大百科全書:廿五挽面.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19. ^ 臺灣民俗文化研究室:不要用北京習俗解釋臺灣年俗,第四段.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7). 
  20. ^ 搶賺過年財 美髮業、洗車打蠟最高漲5成. [201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21. ^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京都寺院「撣塵」迎新春. [201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22. ^ 《宗教GPS深度旅游导览手册》,页48,张家麟教授撰
  23. ^ 朱则玮. 送神筅黗迎新春 宜縣府辦祭儀. 自由时报. 2014-01-24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中文(台湾)). 
  24. ^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七八)環署毒字第四○六三四號:國家清潔週實施要點. [2014年1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1日). 
  25. ^ 吃年糖、討吉利. 台湾苹果日报. 2014-01-03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中文(台湾)). 
  26. ^ 《台湾府志》蒋志/卷六/岁时:“(节)主人出辛盘相款洽,俗谓之贺正。”
  27. ^ 臺灣節慶之美:節飾.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28. ^ 《台湾风俗志》 第四章 “台湾人の年中行事”,页48-50,片冈岩著,1921年(日治大正10年), 台湾日日新报社出版。
  29. ^ 蘭陽博物館:宜蘭民俗版畫集之五福紙. [201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8). 
  30. ^ 臺灣大百科全書:飯春花.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31. ^ 《民俗台湾(第七辑)》,作者: 林川夫 主编,页266.1991年.武陵出版有限公司.ISBN 957-08-1885-9
  32. ^ 《台湾年俗》,作者:邱德宏 撰文/王灏 图绘,页51-53.1999年.联经出版公司.ISBN 957-08-1885-9
  33. ^ 吃甜甜,過好年:農曆新年餐桌上、蒸籠裡,傳統食物暗藏的吉祥話. [2021-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34. ^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家美食特色.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35. ^ 素食列車網:長年菜的傳說.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36. ^ 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十三‧岁时》:“除夕,杀黑鸭以祭神,谓其压除一岁凶事,为纸虎,口内实以鸭血或猪血生肉,于门外烧之,以禳除不祥。”
  37. ^ 法鼓山:祈願撞鐘. [201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2). 
  38. ^ 鬧廳八音:天官賜福. [2015-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39. ^ 《台湾民俗节庆》,作者:李秀娥 著,页52-55.2004年.晨星出版社.ISBN 957-455-747-2
  40. ^ 《台湾通史》卷二十三风俗志,岁时:“出门访友投刺,贺。见面,道吉祥语。客至,飨以甜料、槟榔,一品即行。”
  41. ^ 《台湾年俗》,作者:邱德宏 撰文/王灏 图绘,页81-83.1999年.联经出版公司.ISBN 957-08-1885-9
  42. ^ 42.0 42.1 正月初一忌吃稀饭 庙宇走春招好运
  43.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噴春. [201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44. ^ 教育部. 想什麼時候回娘家,就回娘家. Facebook. 2023-01-20 [202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4) (中文(繁体)). 
  45. ^ 僑教雙周刊:老鼠娶親.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46. ^ 臺灣生活資訊網:正月初四接神日.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47. ^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初五隔開•初五假開.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48.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年關、出年假.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49. ^ yam小番薯:天公生.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50. ^ 《台湾通史》卷23〈风俗志〉:“元宵之夕,自城市以及乡里,点灯结彩,大放烟火,竞演龙灯。士女出游,笙歌达旦。各街多设庙会。而台南郡治三山国王庙,则开赛花之会,陈列水仙数百盆,评其优劣,亦雅事也。赤崁笔谈谓:‘元宵,未字之女,偷折人家花枝竹叶,为人诟詈,以为异日必得佳婿’。此风今已无矣。”
  51. ^ 神明也跑趴!馬祖「擺暝」神比人HIGH. [2016-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52. ^ 另類元宵節慶 馬祖瘋擺暝. [2016-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53. ^ yam客委會部落格:攬腰跤. [201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3). 
  54. ^ yam行政院客委會:客庄十二大節慶之天穿日. [201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55. ^ 客家雜誌社: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的爭議. [201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56. ^ yam行政院客委會:2011年全國客家日電視廣告. [201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57. ^ yam部落格:古稀囈語,[四] 年節習俗與食俗. [2014-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58. ^ 教育部推薦用字(第1批) (PDF). [2014-01-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2-02). 
  59. ^ 教育部推薦用字(第3批) (PDF). [2014-0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4). 
  60.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語字典查詢檢索條列. [201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四县腔客拼为:zagˋ ngienˇ cienˇ
  61. ^ 彰化鹿港鎮公所:元月習俗.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6). 
  62. ^ 賊夫的家:臺灣的過年習俗.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63.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搶頭香. [201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64. ^ 《台湾人的岁时与节俗》,作者:刘还月 著,页89.2000年.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ISBN 789-8491-51-4
  65. ^ PNN公視新聞網:台語念謠口傳文學.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66. ^ 從笨港到北港:念謠迎新年.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67. ^ 《台灣是寶島》臺灣烏貓歌唱團,李和莆Wen-Pin Hope LEE 指揮.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68. ^ 《快樂臺灣年》臺語,詞:謝銘祐、童佳容,曲:謝銘祐.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69. ^ 《快樂臺灣年》客語,詞:謝宇威,曲:謝銘祐.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70. ^ 《快樂臺灣年》華語,詞:待查,曲:謝銘祐,于台煙演唱. [失效链接]
  71. ^ 《過新年》客語,詞:劉慧真,曲:改編《桃花過渡》.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72. ^ 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主辦,文訊雜誌社承辦:第一屆「媽媽教我的詩」.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73. ^ 正月調:簡上仁版.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74. ^ 正月調:簡上仁解說版(臺語).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75. ^ 正月調:葉啟田版.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76. ^ 行政院國科會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臺灣歲時記.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77. ^ 信望愛:尋找傳統年節的新意.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78. ^ 新北市三重區二重國小:簡說客家人的過年民俗.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79. ^ 來者是客,客家傳統文化之美:客家人的新年及一年.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80. ^ 《樂活過新年》打粄醃鹹豬肉 美食滿桌:2009-1-記者彭健禮/專題報導.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1). 
  81. ^ 蔡孟真; 樊启明; 李国正(摄影). 保安宮國運籤「馬」字露玄機. TVBS新闻台. 2007-02-20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中文(台湾)). 
  82. ^ 法鼓山:元宵燃燈.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83. ^ 臺中廣天宮:光明燈.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84. ^ 鹿港天后宮:光明燈.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85.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過平安橋.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86. ^ 臺南文史研究資料庫:臺灣雜事詩.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87. ^ 民俗亂彈溫宗翰:尋找臺灣年味.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9). 
  88. ^ 法鼓山鎮山物法鐘.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89. ^ 台灣宗教文化資產網.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90. ^ 台灣宗教文化資產網.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91. ^ 重要民俗文化資產導覽系統.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92. ^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6). 
  93.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94. ^ 鹿耳門天后宮送迎神儀典.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3-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4). 
  95. ^ 美濃社會文化的流失危機:伯公與福廠的文化意義. [202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96. ^ 美濃客家庄 九伯公入年駕. [202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97. ^ 瀰濃永安庄福廠文化協會. [202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98. ^ 美濃區公所:迎聖蹟・字紙祭. [202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99. ^ 客家委員會:六堆忠義祠秋祭大典. 
  100. ^ 宜蘭昭應宮 送神筅黗迎新年. [202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8. 
  101. ^ 「文化傳承冠全臺」:宜蘭送神筅黗典禮全臺唯一。. [202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8. 
  102. ^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 [201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103. ^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全国法规资料库. 法务部. [202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104. ^ 高公局103年度春節國道交通疏導措施. [201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105. ^ 公路總局103年度春節假期疏運網. [201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 《重修台湾府志》,周元文,卷七.风土志.岁时,1718年
  • 《台湾通史》,作者:连横,卷二十三.风俗志,1908年至1918年
  • 《台湾旧惯冠婚葬祭与年中行事》,作者: 铃木清一郎,1935年
  • 《台湾民俗》,作者:吴瀛涛,1969年
  • 《台湾年俗》,作者:邱德宏,绘者:王灏 ,1999年
  • 《台湾人的岁时与节俗》,作者: 刘还月 著,2000年
  • 《台湾民俗节庆》,作者: 李秀娥 著,2004年
  • 《图解台湾民俗【热闹逗阵版】》,作者: 李文环、林怡君,2012年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