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超級製作人
超級製作人属于维基百科社會科學主题新聞學及大眾媒體类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
---|
本頁是以往討論的存檔。請勿編輯本頁。若您想發起新討論或重啟現有討論,請在當前討論頁進行。 |
問:我为喜剧狂
有必要每集都獨立成條嗎?請參考:Template:30 Rock Season One。關注度未必足夠。 --Qui cherche trouve 2013年8月12日 (一) 03:25 (UTC)
- (:)回應:關注度絕對足夠。克利夫兰 (我为喜剧狂):「節目在美國首播時吸引了520萬戶家庭觀看,在18-49歲年齡段人群中收穫了2.5 / 7的收視率」。-Hijk910 登り坂 2013年8月12日 (一) 06:32 (UTC)
- (:)回應:閣下的理據放諸所有全國性或國際性公映的電視劇都可以。難度甄環傳全劇76集便可以建76個條目嗎?--Qui cherche trouve 2013年8月12日 (一) 06:45 (UTC)
- (:)回應:可以,如果篇幅和資料來源多得可以脫離主條目。-Hijk910 登り坂 2013年8月12日 (一) 07:05 (UTC)
- (:)回應:加入大量瑣碎資訊只會令條目看似愛好者網頁,屬不適合維基的文章,一樣需要刪除。--Qui cherche trouve 2013年8月12日 (一) 07:14 (UTC)
- (:)回應:很瑣碎嗎?-Hijk910 登り坂 2013年8月12日 (一) 07:30 (UTC)
- (:)回應:個人認為是。不過我一人說不能作準,可以看看其他用戶的意見再行定奪。--Qui cherche trouve 2013年8月12日 (一) 07:37 (UTC)
- (:)回應:很瑣碎嗎?-Hijk910 登り坂 2013年8月12日 (一) 07:30 (UTC)
- (:)回應:加入大量瑣碎資訊只會令條目看似愛好者網頁,屬不適合維基的文章,一樣需要刪除。--Qui cherche trouve 2013年8月12日 (一) 07:14 (UTC)
- (:)回應:可以,如果篇幅和資料來源多得可以脫離主條目。-Hijk910 登り坂 2013年8月12日 (一) 07:05 (UTC)
- (:)回應:閣下的理據放諸所有全國性或國際性公映的電視劇都可以。難度甄環傳全劇76集便可以建76個條目嗎?--Qui cherche trouve 2013年8月12日 (一) 06:45 (UTC)
- 能夠接受。--KOKUYO(留言) 2013年8月12日 (一) 07:42 (UTC)
- 沒有必要刪除。現實是英文媒體關注某一齣美國電視劇某一集,多於關注非洲某國某城市的市長是誰,這不是寫條目的用戶的過錯。--Mewaqua 2013年8月12日 (一) 11:57 (UTC),後有修改
- 好吧近來事忙到今日才看到這個。到底獨立成條有什麼問題?我的意思是,若然甄環傳全劇76集,每集都可以寫出這樣的水準,應該要鼓勵吧?若果寫不到,就暫時不要獨立成條好了。
- 我理解為何會覺得瑣碎。大部分內容離不開劇情、製作和觀眾人數。我也不妨說,查美劇的東西我是會直覺跳到英文維基去,因為我自己實在受不住任何形式的中文譯名。但起碼在收錄上是可以的。
- 至於DYK評選,一直以來維基都有數種取態吧。有些人認為,只要合乎基本推薦資格就可以通過;有些人會要求條目品質必須充足,單單3,000kb未必足以過關;有些人會再有額外的考慮,比如條目的重要性、洗版指數、色情條目就是不能上等等。大家傾向哪一種態度,見仁見智。老實說,看到這個爭議我即時想起了當年KOKUYO寫的顏射評DYK。Oneam 01:00 AM(留言) 2013年8月15日 (四) 10:47 (UTC)
- 如果有造成“轰动性效应”的集目,还有可能能上;问题是,有些条目一旦脱水,内容便极其贫乏。且以“裂缝 (我为喜剧狂)”为例,这一条目的主体部分是“制作一段”,那就来看看:(以下统计字节数的偏差<10字节)
曾与蒂娜·菲在《周六夜现场》中长期合作的女演员瑞秋·德拉彻本是扮演简娜·玛隆妮一角的初定人选,并已在节目起初拍摄的试播集中出演了这一角色[1][2]。但到了2006年8月,执行制片人洛恩·迈克尔斯宣布简娜一角将另选演员出演,但德拉彻还是会在之前的多集节目中以不同的身份登场。在最后播出的这集试播集中,她以《女生秀》养猫人的身份出镜[3]。同月晚些时候,全国广播公司宣布已由简·科拉克斯基取代德拉彻出演简娜一角[4][5][6][7],此外德拉彻还将在之后播出的《C开头的那个词》中诠释这个养猫人角色[8]。在《后果》中,她扮演了一个名叫玛丽娅(Maria)的女佣,丽兹发现她被锁在一艘游艇的衣柜里[9]。在《杰克遇上丹尼斯》里,德拉彻饰演了女演员伊丽莎白·泰勒[10]。《崔西演柯南》中德拉彻出演的是崔西·乔丹出现幻觉时所看到的一个全身穿上臃肿蓝色服装的人,被称为“小蓝人”[11]。在《分手》中,她诠释了帕梅拉·斯缪,是崔西和图弗之间的一组灵敏度训练治疗师成员[12]。而到了《幼儿节目》中,德拉彻扮演了一位名叫格丽塔的女子,听说丽兹·莱蒙想怀个孩子后表示自己愿意做她的代孕母亲[13],在《熬夜》里,她饰演的是杰克喝醉后叫来的一个妓女[14]。而《恶战》中,德拉彻诠释的是电视台大楼前引领抗议示威的一名领袖玛尔莎·布兰奇[9]。
在《克利夫兰》中扮演弗洛伊德·德巴伯一角的杰森·苏戴奇斯曾是全国广播公司喜剧小品《周六夜现场》的一名主要演员[19],这已经是他出演的第7集《我为喜剧狂》[20]。 …… 除此以外还有多位《周六夜现场》的演员参加过《我为喜剧狂》的演出,包括弗莱德·阿米森[21]、克里斯汀·韦格[21]、威尔·福特[22]、莫莉·香侬[23]、霍拉提奥·桑斯[24]、简·霍克斯[25]、克里斯·帕内尔[26][27][13][28]等。《我为喜剧狂》的主创人、执行制片人兼女主演蒂娜·菲曾于1999至2006年担任《周六夜现场》的首席编剧[29],并且和崔西·摩根均曾是该节目的主要演员[30][31]。亚历克·鲍德温也曾16次担任《周六夜现场》主持人,创下了该节目的最高纪录[32]。
- ^ Ravitz, Justin. Unemployment’s a Downer for SNL-er Dratch. New York Magazine. 2008-04-07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3).
- ^ Baldwin, Kristen. One Fine Fey.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04-10: 2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 ^ Schneider, Michael. Inside Move: Dratch latched to multiple Rock roles. Variety. 2006-08-14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6).
- ^ 'Ally' Cat Krakowski Joins '30 Rock'. Zap2it. 2006-08-17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7).
- ^ Keller, Joel. Jane Krakowski added to 30 Rock. AOL's TV Squad. 2008-08-17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3).
- ^ Mahan, Colin. 30 Rock adds Jane Krakowski. TV.com. 2006-08-16 [201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5).
- ^ Traister, Rebecca. The Tina Fey backlash. Salon.com. 2010-04-14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0).
- ^ Writer: Tina Fey; Director: Adam Bernstein. Pilot. 30 Rock. 第1季. 第1集. 2006-10-11. NBC Universal. NBC.
- ^ 9.0 9.1 Writer: Tina Fey; Director: Adam Bernstein. The Aftermath. 30 Rock. 第1季. 第2集. 2006-10-18. NBC Universal. NBC.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theaftermath”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Writer: Jack Burditt; Director: Juan J. Campanella. Jack Meets Dennis. 30 Rock. 第1季. 第6集. 2006-11-30. NBC Universal. NBC.
- ^ Writer: Tina Fey; Director: Adam Bernstein. Tracy Does Conan. 30 Rock. 第1季. 第7集. 2006-12-07. NBC. 已忽略文本“network[NBC Universal ” (帮助)
- ^ "30 Rock" The Break-Up (2006). IMDb.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2).
- ^ 13.0 13.1 Writer: Jack Burditt; Director: Michael Engler. The Baby Show. 30 Rock. 第1季. 第9集. 2007-01-04. NBC Universal. NBC.
- ^ Writer: Tina Fey; Director: Michael Engler. Up All Night. 30 Rock. 第1季. 第13集. 2007-02-08. NBC Universal. NBC.
- ^ Emily Mortimer. IMDb. [201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7).
- ^ Canning, Robert. 30 Rock: "Cleveland" Review. IGN TV. 2007-04-20 [201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2).
- ^ Williams, Mary Elizabeth. Finale wrap-up: "30 Rock". Salon.com. 2007-04-27 [2011-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 ^ Gensler, Howard. Emily Mortimer enjoys her work in 'Lars and the Real Girl'.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2007-10-19 [201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 ^ Matheson, Whitney. A chat with ... 30 Rock and SNL star Jason Sudeikis. USA Today. 2007-04-19 [2013-07-31].
- ^ Jason Sudeikis — Filmography by TV series. IMDb. [2013-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 ^ 21.0 21.1 Canning, Robert. 30 Rock: "Somebody to Love" Review. IGN.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2).
- ^ Webb Mitovich, Matt. February 1, 2007: "It Feels Good to Laugh". TV Guide. 2007-02-02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9).
- ^ Writer: Jack Burditt; Director: Dennie Gordon. The Fighting Irish. 30 Rock. 第1季. 第17集. 2007-03-08. NBC Universal. NBC.
- ^ 30 Rock — Anna Howard Shaw Day. Yahoo! TV. [201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 ^ Sepinwall, Alan. 30 Rock, 'Verna': Jan Hooks guest-stars. The Star-Ledger. 2010-02-04 [2013-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0).
- ^ 30 Rock — The Baby Show. Yahoo! TV. [2010-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 ^ 30 Rock The Baby Show (TV Episode 2007). IMDb. [2013-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9).
- ^ Barrett, Annie. What SNL alums besides Chris Parnell should guest on 30 Rock?.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6-12-07 [201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8).
- ^ Goodwin, Christopher. And funny with it. The Guardian. 2008-05-11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5).
- ^ Fickett, Travis. IGN Interview: 30 Rock's Tracy Morgan. IGN. 2006-10-17 [201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8).
- ^ Tina Fey Biography. Yahoo!. [2013-08-01].
- ^ Alec Baldwin/Christina Aguilera. Saturday Night Live. 第32季. 第5集. 2006-11-11. NBC Universal. NBC.
- 实话说,这种条目已经变成这样了:剧情+万用“制作”段+收视率(任何电视剧都有的玩意)+评论(IGN+电视指南,每一集都有)+极少数真正有特殊意义的段落,这样又有有多大意义呢? - Dr. Cravix Eins Zwei Drei Vier♪ 2013年8月15日 (四) 13:18 (UTC)
- 所以我只是說獨立成條。我的想法是,若果只因內容相近兼且萬用剪貼,就必不能獨立成條的話...我恐怕自己前陣子消紅量產的那堆驅逐艦都要被刪掉,全部合併到艦級條目了。條目評選的就見仁見智,反對和支持也只是看大家的標準如何。只是先前那麼多的劇集條目被送去評GA,都沒有人出來反對過,現在擠滿了2013年9月的GA,還以為大家已經默許了這種編寫方法呢。Oneam 01:00 AM(留言) 2013年8月15日 (四) 23:49 (UTC)
- 老实说,我现在还是没真的明白,Dr. Cravix您指出的这些地方到底有什么不对之处。我之前写《摩登家庭》那6集,之后评优良时有人提出,说剧里面人物的关系不是很明确,我当时是觉得,这样的最核心几个人物的关系,应该就是在主条目里包括就可以了,不必要在之下每一个条目中都再说一遍,不过后来再想,人家的要求也对,因为我不能要求他人去看主条目,不能让对方非去看主条目才知道我在说什么。所以再来写这个剧的时候,只要有这个重复涉及的,我就会重新加进去。并且可以很肯定地讲,我不加进去,条目本身也没有什么问题。一个演员出演三集,但他人并不一定会来看这全部三个条目,所以回过头来,我还是不明白您的论点到底是什么。--刘嘉(留言) 2013年8月16日 (五) 09:27 (UTC)
- @Alien:如果是回复我,请看好缩进。首先,我不希望“有人”再继续背黑锅,你不是第一次在回应质疑时答“有人说……”了。然后,“有人”说的也是“难以理解剧情”,上面的万用剪贴是为了解决这问题加入的吗?风马牛不相及,说来你提的引段还是字数最少的。
- @Oneam:GAN多水票吧……话说回来,适当的重叠是可以的,举个例子吧,我写的环欧快车 (歌曲)(有单曲)有相当一部分采自环欧快车 (专辑)(也只有这个有重用了),但引摘的是“单曲打榜排名”、“歌曲影响”、“曲中歌词所受影响”,对两条目都是不可或缺(强相关)的,所以我才会加入。另一点说,环欧快车 (歌曲)完全符合DYK标准,但因有如上重叠,所以一开始就没这打算。总结来说,我的想法很简单:
- 一方面,充数行为根本就不该在条目中出现。我甚至可以给几个“完美符合DYK标准”的例子:
- 用该放主条目的内容充数:动画某一集标题+全人物介绍+剧情介绍+全剧制作历程+评论(几乎什么动画都有评论,不愁找不到)
- 用参考来源充数(去掉来源不足50字节):希特勒(接50个人名来源)是[[德国]]人(接50个国籍来源)。[[CAT:德国人]]
- 用该放主条目的内容充数:
- 另一方面,如我所给的例子,我认为大量“重用”的条目本身就不是“典范”,更何况重叠的还是弱相关内容,所以不该出现在条目评选中。大概以上。 - Dr. Cravix Eins Zwei Drei Vier♪ 2013年8月17日 (六) 02:03 (UTC)
- 实话说,这种条目已经变成这样了:剧情+万用“制作”段+收视率(任何电视剧都有的玩意)+评论(IGN+电视指南,每一集都有)+极少数真正有特殊意义的段落,这样又有有多大意义呢? - Dr. Cravix Eins Zwei Drei Vier♪ 2013年8月15日 (四) 13:18 (UTC)
- 上述有人提到關注度絕對足夠。克利夫兰 (我为喜剧狂):「節目在美國首播時吸引了520萬戶家庭觀看,在18-49歲年齡段人群中收穫了2.5 / 7的收視率」。,但問題是 這只是整套劇集而非單集的關注度,另外WP:BIG——C933103(留言) 2013年8月17日 (六) 19:28 (UTC)
- 吉米·威尔士作出过关于英文维基有1046个Doctor Who相关条目的评价。担心弄错,就不引用了。--維基小霸王(留言) 2013年8月19日 (一) 11:49 (UTC)
- 樓上的,數字是4,046......,和1,020個關於莎士比亞的條目。-第十四任博士到同行評審的捷徑動員令 2013年8月24日 (六) 14:41 (UTC)
- 一起回复吧。就我看来,这其实是灰色地带。且以动漫为例,有些不用说收视率/阅览率,光是BD/DVD销量/单行本销量就完爆关注度方针,按例都可以为每话/每单元各自建立条目了,但没见过enwiki有这么做的,做了恐怕也会被删,惯例则是以集目列表+剧情介绍的方式呈现。
- 很现实地说,这里面的确有些双重标准;至于原因,我觉得还是fanboi的问题。至于用弱相关内容洗条目,那就又是另一件事了。 - Dr. Cravix Eins Zwei Drei Vier♪ 2013年8月24日 (六) 03:5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