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q (刺青)
Deq(庫爾德語:deq,دەق)或xal(庫爾德語:xał,خاڵ)是库尔德人傳統而獨有的刺青。Deq在庫爾德婦女中較為常見,但在男性中也能找到這種刺青。然而,由於伊斯兰教的影響,deq的做法已變得不再普遍,並被指甲花(henna)所取代。與指甲花不同,deq並不是暫時的。人們一直努力復興使用deq,以作為重新確認自己為庫爾德人身份的一種方式。[1]Deq亦為雅兹迪人所使用,並將之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層次。[1]
歷史
Deq的起源不詳。[2]
6世紀初,阿米達的埃提烏斯寫下關於deq及其準備方法的文章,並收錄於其著作《醫學藝術王子》(Medicae Artis Principes)中。書中,他闡述deq的材料由松木(最好是它的树皮)、一些腐蚀的青铜、樹膠和來自樹木的油,經由壓碎、混合的準備功夫而成。除了這種混合物外,人們亦會將腐蝕的青銅與醋混合,形成第二種混合物。然後,人們會將韭菜汁和水混合在一起。隨後,以這種韭菜汁混合物清洗紋身之處,透過穿刺畫出圖案,然後將混和後的混合物(combined mixture)置於皮膚上。[3]
雅克·德·摩根亦於1895年觀察到庫爾克婦女的的紋身,並指出老女婦女擁有最多紋身,有時全身全是紋身。當男人被刺青時,主要是在手上被刺,而臉上則較少。亨利·菲爾德於20世紀50年代訪問伊朗庫爾德斯坦及克爾曼沙汗二省時,亦有觀察到這一現象。[4]
象徵與用途
Deq的做法早於伊斯蘭教,並與當地的傳統有所關聯。它們可以根據放置的位置有不同的意義,包括純潔的裝飾、精神保護及部落歸屬。在女性身上,deq通常可見於臉部、頸部、腳部和手部,其次是乳房及生殖器附近。人們認為臉部deq可避開惡靈,且可提供健康和生育能力。Deq的使用有一定的規則,而離婚的婦女或生過死胎的婦女並不能進行紋身。[1]
在為婦女上墨時,紋身師首先會利用蘸上墨水的針,在皮膚上畫出案,然後刺入皮膚內。墨水由牛奶(通常為母乳)製成,而圖案通常是線條、星星、卍、太陽、半圓、長方形、菱形和交叉。圓圈與生育力尤其息息相關,而十字架被認為可以避開惡靈,菱形則可帶來力量。[1]Deq可被視為特定女性的日記。[5]
男性通常於手、腿、頸、胸部及臉部進行紋身(顳部紋身很常見)。Deq在男性的主要含意在於藥用和保護。[1]
在過去,人們可以透過庫爾德人的deq來識別其所屬部落。[2]
雅兹迪人的圖案
雅兹迪人的圖案計有梳子、十字架、瞪羚、一種稱作daqqayeh的動物、沙雞腳、月亮(包括滿月或新月)、娃娃、纺锤、倒「v」(稱作res daqq)及dimlich(看下來像一個帶有兩根繩子的袋子)。[6]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DeMello, Margo. Inked: Tattoos and Body Art around the World I. ABC-CLIO. 2014: 347–348. ISBN 9781610690768.
- ^ 2.0 2.1 Baker, Mohammad. خاڵ كوتان له كوردهواریدا [Xal in Kurdish culture]. Diplomatic Magazine. 2019-02-04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0) (库尔德语).
- ^ Kaya, Yilmaz. Antik Çağ’dan günümüze ulaşan bir gelenek: Deq. Yeni Özgür Politika. 2021-04-26 [2021-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土耳其语).
- ^ Floor, William. ḴĀLKUBI. Encyclopedia Iranica. 2000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3).
- ^ Gülsah, Dark. Deq: A dying art among Turkey's Kurdish women. Daily Sabah. 2016-01-13 [2021-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6) (英语).
- ^ Drower, Ethel Stefana. Peacock Angel – Being some Account of Votaries of a Secret Cult and their Sanctuaries. London. 1941: 75–77. ISBN 9781312816886.
延伸閱讀
- Dukehart, Coburn, The Last Tattooed Women of Kobane, National Geographic, 2015-01-21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 Young, Emma, Oppressed Kurds express culture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Geographic, 2010-03-02 [2022-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