跏趺坐(巴利語:pallaṅka),是佛教印度教術語,指兩腳交疊盤坐的姿勢。原為婆羅門教瑜伽姿勢之一,稱為蓮花坐梵語पद्मासन,[pɐd̪mɑːs̪ɐn̪ɐ], padmāsana),後被佛教吸收,成為禪坐的姿勢。以跏趺坐方式形成禪坐坐姿的「動作」本身則稱結跏趺坐

蓮花坐,實際中不可能如畫像或雕塑那樣完美對稱。

經典要求

大毘婆沙論》:

姿勢

跏趺坐是指兩腳交疊盤坐的姿勢。兩足交疊置於兩股上,稱為全跏趺坐雙跏趺坐,俗稱「雙盤」。標準的七支坐法[2],採取全跏趺坐,認為這個姿勢最為安定,能夠有助於入定

分類

 
半跏趺坐,俗稱「單盤」

雙跏趺坐時,如果:

  • 先左足(腳掌)安右(大腿)上,再右足安左髀上,呈右押左,稱為吉祥坐。因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以吉祥坐修行,因此佛教徒又以吉祥坐為最佳修行方法。
  • 先右足安左髀上,再左足安右髀上,呈左押右,稱為降魔坐

如果只單以左腿置於右腿上,或右腿置於左腿上,則稱為半跏趺坐,俗稱「單盤」。

参见

註釋與引用

  1. ^ 善見律毘婆沙》:「結加趺坐者,易解。正身者,十八背骨骨相累,筋脈皮寬舒,若急坐者須臾疲勞,從禪定退。」
  2. ^ 《大手印瑜伽法要》:「七支坐法:坐如毗盧遮那佛修行儀所示,上身正直,金剛跏趺坐,制心一處,就是大手印之門。跏趺如佛端坐,手結定印,位於臍下,直豎脊椎,放鬆膈膜,曲頸如鉤,下巴擠喉結,舌抵上齶。心念之流常隨感覺而起,尤其是視覺,因此眼須不動不瞬不顧,只應注視一處,約身前一人長處。此為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以調身助行者入深定也。」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