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之战

延津之战东汉建安年间发生在黄河沿岸的一场战事。此战发生在白马之战后不久,也是引发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敌对军阀袁绍曹操官渡之战中决战的一系列战斗之一。继袁绍大将颜良白马之战中阵亡后,袁绍军又一员名将文醜之死更是在官渡之战前大伤了袁绍军的士气。

延津之战
官渡战事的一部分
日期200年5月至8月间
地点
结果 曹操胜
参战方
袁绍 曹操
指挥官与领导者
袁绍
文醜 
刘备
曹操
關羽
徐晃
兵力
5,000 - 6,000 骑兵 少于 600 骑兵

背景

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曹操和袁绍有了正面冲突的迹象,并在建安五年(200年)初的白马之战中开启战端。曹操用計分散了聚集在黎阳渡河攻白马的袁绍主力,解了白马之围,杀了袁绍负责进攻的将领颜良。曹操认为白马并不适合防御,主动放弃在白马的据点,沿河向西转移人口和物资。袁绍渡河追击曹操的运输车队。但曹操并不情愿把官渡和黄河之间的土地都留给敌军。他想抵抗敌军进军,在回援官渡前让敌人付出惨重代价。[1]

战役

由于曹操在白马之战中佯攻,袁绍将前锋部队沿河向西面的延津进发。他们很可能在那里渡河且未受曹操军阻拦。[2]此时,袁绍几乎正处在曹操在官渡的防御工事和大本营都城许昌的北面。[3]

曹操军也到了延津,在白马西20里、南50里的南坡屯兵按下了营寨。[4]因曹操营在距离河岸有一段距离的防洪堤坝南侧[2],当曹操派人哨探袁军动向时,袁绍却看不见曹军。探子起初报告有五六百骑兵在路上,后又报告骑兵稍有增加,步兵不可胜数。曹操不让探子再报,让骑手卸鞍放马。

白马的运输车队出现在堤坝的北侧了,处在了袁绍军的视野内。[5]曹操的一些将官为敌军骑兵众多而不安,建议返回守营。军师荀攸却反对:“这正是我们的诱敌之策!我们怎能离开?”曹操微笑着看了荀攸一眼。[6]

袁绍的骑兵主将文醜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相继追来。曹操的军士想上马,曹操不许,直到袁绍的骑兵越来越多并分散开来劫掠物资。这时曹操让军士上马,曹操手下不足600军士跳上马组成骑兵与步兵一同冲击敌军。袁绍军战败,文醜阵亡於軍中。《三國志》並未提到文醜死於何人之手,晉代與唐宋史料與史家則有文醜同樣被關羽斬殺於南坡的說法[7][8][9],同時徐晃亦有參加此役。

后果

颜良、文醜是袁绍军中最受认可的将领,却在连续的两场战斗中相继阵亡,使袁绍军受到很大的打擊。[6]

延津得胜后,曹操再无阻碍地带着人口和物资撤回设在官渡的营寨。[6]袁绍紧随其后,在官渡正北的阳武下寨,但他忽略了沮授提出在延津留兵以作警戒的建议,而是将所有渡河的军队聚集在阳武,一场决战一触即发。

演义

延津之战为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26章开篇发生的战斗。在曹操下令冲击文醜军之前,战斗过程与正史很接近。曹操的两员顶尖良将张辽徐晃追杀文醜军。文醜在马上射出两箭,一箭射去张辽盔缨,一箭正中张辽马的脸。徐晃挥战斧迎战文醜,但文醜军上前来助首领,徐晃只得撤退。

关羽率十二骑截断了文醜逃跑的道路,并和文醜单挑。战不三合,文醜心怯逃走,但关羽的赤兔马很快追上,从背后杀死文醜。

根据史料记载,文醜在乱军中被曹操军所杀,并无其被关羽所杀的记载。

注释

  1. ^ Leban, p. 343
  2. ^ 2.0 2.1 de Crespigny, Jian'an 4: note 15
  3. ^ de Crespigny, Jian'an 4: note 14
  4. ^ Leban, p. 356 note 98
  5. ^ de Crespigny, Jian'an 4: note 16
  6. ^ 6.0 6.1 6.2 Leban, p. 358
  7. ^ 《二王尺牍集》:觅迹求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醜于南坡,丞相厚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物,尽在府库封针。伏望台慈,俯垂鉴照。
  8. ^ 《容斋随笔》: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醜于万众之中。
  9. ^ 《山西通志》:斩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

参考文献

  • de Crespigny, Rafe. "To Establish Peace: being the Chronicle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for the years 189 to 220 AD as recorded in Chapters 59 to 69 of the Zizhi tongjian of Sima Guang". Volume 1.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Canberra. 1996. ISBN 0-7315-2526-4.
  • Leban, Carl. Ts'ao Ts'ao and the Rise of Wei: The Early Years. 哥伦比亚大学. 1971.
  • 罗贯中《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