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里弧(Parry arc)是一种罕见的,一种偶尔出现在22° 晕上方的光学现象,同时还有上切弧。

1980 年 12 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辛迪·麦克菲在南极站记录的光环显示照片。照片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光晕现象:两个幻日(亮点)、一个幻日圆(水平线)、一个22° 晕(圆)、一个上切弧和一个帕里弧(顶部)。
复杂的月晕。可见的有:光环、帕里上切弧幻月
2015 年 11 月 24 日,在佛罗里达州圣罗莎海滩上看到的上切弧和向阳帕里弧。

发现

1820 年,威廉·爱德华·帕里爵士 (Sir William Edward Parry, 1790–1855) 在一次北极探险中寻找西北航道时首次描述了这种晕。 4 月 8 日,在恶劣的条件下,他的两艘船被冰困住,迫使他在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梅尔维尔岛过冬,当天他绘制了这一现象的图画。该图准确地呈现了幻日环22° 晕、一对幻日下切弧46° 晕圈外天顶弧。然而,他确实弄错了上切弧。另一方面,他添加了两条从 46° 晕的底部横向延伸的弧,长期以来被解释为错误绘制的下侧弧,但也有可能是正确绘制的亚螺旋弧(两者均由相同的晶体取向产生,但光线通过不同晶面)。 [1]

形成

帕里弧是由双取向的六棱柱晶体产生的,即所谓的帕里取向,其中棱镜的中心主轴和上下棱镜侧面都是水平取向的。这个方向造成了几个罕见的光晕。格挡弧是光线穿过形成 60° 角的两个侧面的结果。帕里弧的形状随着太阳的高度而变化,随后被称为上弧或下弧,以表明它们是在太阳上方或下方发现的,并且根据它们的方向来判断是凹的或凸的。 [2] [3]

柱状晶体采用这种特殊的帕里取向的机制受到了很多猜测——最近的实验室实验表明,可能是由于存在具有斜角六边形横截面的晶体。 [4]


帕里弧可能与上切弧、 洛维茨弧和任何由金字塔形晶体产生的奇数半径晕圈混淆。

另见

  • 洛维茨弧

参考资料

  1. ^ Cowley, Parry 1820
  2. ^ Cowley, Parry Arcs
  3. ^ Arbeitskreis Meteore, Parry Arc
  4. ^ Westbrook, C. D. Origin of the Parry arc (PDF).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1, 137 (656): 538–543 [2022-11-15]. Bibcode:2011QJRMS.137..538W. doi:10.1002/qj.76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