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子
堂子(满语:ᡨ᠋ᠠᠩᠰᡝ,穆麟德轉寫:tangse)是满人祭天祭神的场所。早在清朝崛起之前,女真民间即设堂子。《兩世罕王傳》作俠倡唐舍,亦能稱堂色、堂澀,乾隆朝始改定堂子為漢譯[1],原稱祭堂子為祭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令民间禁设,堂子遂成为宫廷专有。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攻克北京,即建堂子于玉河桥东,长安左门外[2]。即今台基厂大街北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东交民巷地区成为使馆区,清廷为保存面子,被迫将堂子迁至南河沿南口,即今北京贵宾楼饭店处[3]。另兩處場所為坤寧宮和寧壽宮區。
堂子建制带有其民族自身的诸多特色,与中华传统庙堂有显著区别。其拜天圜殿为北向,与天坛之南向相反,院内还设有属于皇帝、皇子及八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的73个石座,祭祀前,石座要插上松木杆,称为“神杆”。[4]
堂子为专属满洲薩滿教的祭祀场所。每年元旦,必先祭祀于此,皇帝、皇子等人各就相应杆下行礼。康熙年间定制,祭祀堂子,不准汉官参与。故堂子鲜为人知。[5]
参考文献
- ^ 傅同欽:《北京考古集成》〈清代的祭堂子〉,pp. 955-961.
- ^ 《大清会典事例·堂子规制》
- ^ 王彬、徐秀珊 主编:《北京地名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 ^ 昭梿《啸亭杂录》:“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社稷诸神祇于静空,名曰:‘堂子’……既定鼎中原,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建祭神殿于正中,既汇祀诸神祇者,南向前为拜天圆殿,殿南正中第一重为设大内致祭立杆石座次。”
- ^ 吴振棫《养吉斋从录》:“顺治元年,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元旦必先致祭于此,其祭为国朝循用旧制,历代祀典所无。又康熙年间,定祭堂子,汉官不随往,故汉官无知者。询之满洲官,亦不能言其详,惟会典诸书所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