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姓之戎
中国古代部族
允姓之戎,又稱小戎,為中國古代部族,屬於西戎,其部落為允姓。原居地為瓜州,後移居至今山西省與河南省等地,留居瓜州的被稱為瓜州戎,根據移居地不同,分支有陸渾戎、陰戎、伊洛之戎與九州之戎等。
歷史
允姓之戎,原居於瓜州,相傳先祖為顓頊,為檮杌後代[1][2]。
前672年,晉獻公自戎娶二女,小戎子生夷吾,為日後的晉惠公。杜預認為小戎子出身允姓之戎[3]。
居住地區
允姓之戎最早居於瓜州,杜預認為此地即敦煌[2]。顧頡剛反駁此說不正確,認為春秋時的瓜州,應位於關中、秦嶺地區[9]。
學術考證
中華民國學者王國維曾主張玁狁、犬戎、混夷等,與允姓之戎,皆是匈奴的先祖。陳夢家認為,允姓之戎即玁狁。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錢伯泉、楊憲益與饒宗頤等主張允姓之戎為塞種。余太山考證允姓之戎為少昊後裔,原居若水,後遷往瓜州,並成為塞種的先祖,而塞種建立了大夏、月氏與貴霜王朝等。由考古人類學證據,余太山認為月氏、塞種,與吐火羅人相同,皆源自原始印歐人[13][14]。余太山認為古希臘學者斯特拉波《地理學》一書中記載的Asii,即為允姓之戎,他進而推測所有源自黃帝的氏族,可能帶有原始印歐人血統[15]。
中華民國學者劉節考證,允字古字與羌、姜相近,因此允姓之戎即姜姓之戎,皆源於羌族[16]。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冉光榮等人[17],認為伊洛之戎與陸渾戎等,皆為姜姓之戎,與允姓之戎,皆源自羌族。中華民國學者劉文起[18],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黃烈[19]等,主張為羌戎、陸渾戎、義渠戎等西戎族群皆為羌族。
學者陳炫瑋認為,九州之戎為陸渾戎、揚戎、拒戎、泉戎、皋戎、伊雒之戎、姜戎、茅戎與陰戎,九個族群的合稱,皆源出允姓之戎[20]。
註釋
- ^ 《左傳》〈昭公九年〉:「先王居檮杌于四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姦居于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
- ^ 2.0 2.1 杜預注:「允姓,陰戎之祖,與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
- ^ 《左傳》〈僖公28年〉:「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預注:「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
- ^ 《左傳》〈僖公11年〉:「夏,揚、拒、泉、皐、伊雒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王子帶召之也,秦晉伐戎以救周,秋,晉侯平戎于王。」
- ^ 《史記》〈匈奴列傳〉:「初,周襄王欲伐鄭,故娶戎狄女為后,與戎狄兵共伐鄭。已而黜狄后,狄后怨,而襄王後母曰惠后,有子子帶,欲立之,於是惠后與狄后、子帶為內應,開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帶為天子。於是戎狄或居於陸渾,東至於衛,侵盜暴虐中國。中國疾之,故詩人歌之曰:『戎狄是應』,『薄伐獫狁,至於大原』,『出輿彭彭,城彼朔方』」。
- ^ 《左傳》〈僖公22年〉:「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 ^ 杜預注:「允姓之戎,居陸渾,在秦、晉西北。二國誘而徙之伊川,遂從戎號,至今為陸渾縣也。計此去辛有過百年,而云不及百年,傳舉其事驗,不必其年信。」
- ^ 孔穎達《正義》疏:「昭九年傳曰:『先王居檮杌於四裔,故允姓之奸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是此戎為允姓也。彼注云:『瓜州,今敦煌。』則陸渾是敦煌之地名也。徙之伊川,復以陸渾為名,故至今為陸渾縣。十一年傳稱:『伊、洛之戎同伐京師』。則伊、洛先有戎矣。而以今始遷戎為辛有言驗者,蓋今之遷戎,始居被髮祭野之處故耳。」
- ^ 顧頡剛〈瓜州〉,收於《史林雜識》初編。
- ^ 《左傳》〈魯襄公14年〉:「十四年,春,吳告敗于晉,會于向,為吳謀楚故也,范宣子數吳之不德也,以退吳人,執莒公子務婁,以其通楚使也,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獄之裔冑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
- ^ 《左傳》〈魯襄公14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杜預註:「四嶽之後,皆姓姜,又別為允姓。瓜州地在今敦煌」
- ^ 荀濟〈論佛教表〉:「案釋氏源流,本中國所斥,投之荒裔,以御魑魅者也。乃至舜時,竄檮机於三危。《左傳》:『允(音捐)姓之姦,居于瓜州。』是也。杜預以允姓,陰戎之別祖,與三苗俱放於三危。《漢書》〈西域傳〉:『塞種本允姓之戎,世居燉煌。為月氏迫逐,遂住蔥嶺南奔。』又謂:『懸度、賢豆、身毒、天毒,仍訛轉以塞種為釋種,其實一也。』允姓與三苗比居,教跡和洽。其釋種不行忠孝仁義,貪詐甚者,號之為佛。」,收入《廣弘明集》卷7。
- ^ 余太山,〈貴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屬〉,發表於《文史》第38輯,1994年。
- ^ 余太山《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頁138-141。
- ^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 ^ 劉節《中國古代宗族移殖史論》,台灣正忠書局,1948年出版。
- ^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等著《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
- ^ 劉文起《王符〈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情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出版
- ^ 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 ^ 陳炫瑋《考古發現與左傳文獻研究》:「其中九州之戎,過去或以為僅為陸渾戎一族,筆者考證其族群共包括了陸渾戎、揚戎、拒戎、泉戎、皋戎、伊雒之戎、姜戎、茅戎、陰戎等九族。」
-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 ^ 林沄《戎狄非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