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Shizhao解任投票/第4次

2010年Shizhao解任投票指2010年對中文維基百科管理員用戶Shizhao的解任提案等一系列相關事件。此前對Shizhao的3次請求解任1次未通過、2次無效,投票討論後期事件從管理員是否違規操作上升至政治審查,引起維基內部的大量討論以及香港明報》報道。

是次事件不但吸引多達300人以上的維基人參與投票,創制度建立以來的投票新高,更因所謂的「政治審查」受到一個主流香港媒體的關注。維基社群亦因此事開始反思舊有的維基管理員投票制度的合理性。

背景

中文維基的管理員解任機制

管理員解任的申請主要處理因管理員濫權或違背社群共識而被維基社群不信任,解除管理員身份的提名和投票。由於是次案件百無一用是書生被指大量不合理刪除條目,加上濫用回退功能,故被提出要求解任。雖然解任理由中指出「大量」無理刪除條目,但例證只有兩個。

前3次解任投票

事情起因

按解任機制,當時有7個用戶以「無理刪除條目」、「錯誤使用回退」、「未有充分與維基人溝通」等理由提出解任Shizhao的維基管理員職位。

聯署期與答辯期

在後面的討論中,Shizhao也承認在一些操作上與維基人的溝通不足。但對大部分指控均予否認。並指出提出解任的用戶事前沒有通知其解任活動就開始解任,本身行為已是違規操作,解任不成立。

提交解任案的維基人也有補充一些案例。其後,部分香港地區維基人將問題焦點集中在福佳始終有你條目的問題爭議上。討論也逐步由操作違規轉向「政治審查」。有香港時事評論員得知此事,發表文章指出應儘快成為合資格投票用戶以反對政治審查。

部份用戶將簽名附帶被GFW限制詞語又在投票頁面留言,此舉引發社區爭議。有管理員認為其試圖防止中國內地維基人投票,最終由管理員設置過濾器禁止。

投票期

投票開始不久,突然出現大量長期不編輯條目或剛剛達到投票標準(已達到一定數量的編制次數)的帳戶參與支持解任投票。香港地區的一些博客頁面也出現拉票支持解任現象。甚至有人在論壇上自稱有兩個維基帳戶,詢問如何用兩個帳戶投票。

但據一些維基人稱,投反對票的維基人也有傀儡投票現象。

另一方面,互助客棧相關版面也出現相關討論,有討論關注修改現有的解任機制,另有討論擔憂是次投票分裂社區並對日後維基社區的發展投下陰影。

投票後期,有用戶指shizhao擅自刪除另一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討論,但參與此次討論的維基人基本上支持此解任(對另一管理員的解任)實際上並沒有列明理由,違反解任規定。

投票結束後

投票結束後,新增討論中對此次投票的政治性質的懷疑依然充斥投票討論頁,甚至有維基人提出中文維基分家(分為香港維基、台灣維基、大陸維基等)。也有維基人提出是次投票到最後依然未明確解任原因。

2010年4月23日,香港明報以《維基用戶罷免爭議管理員失敗 轟政治審查 過濾「六四」「席揚」》為題再次提及此次事件。[1]但有維基人提出此次報道缺乏媒體應有的中立性。2010年4月25日明報又以《險遭罷免維基管理員:我非五毛 編輯方針不變》為題再發報道。[2]

引發的維基機制變動

修訂管理員解任方針

維基百科的互動客棧方針區也組織「修訂管理員解任方針」討論,以下是部分議題:

  • 行政員解任預設管理員除權
  • 增加對投票者活躍程度的限制
  • 刪除「屢次發生」要求
  • 對話頁留言通知
  • 投票資格澄清
  • 附加討論
  • 訴訟時效與一事不再理原則
  • 重複投票的處理
  • 令投票的公信力嚴重喪失的事件
  • 投票解任失敗後重審的最低分隔時期
  • 統一申請成為管理員失敗後重選的最低分隔時期
  • 管理員監督機制
  • 「溝通無效」的定義
  • 聯署開始時通知計劃被請求解任的管理員
  • 申請解任條件未獲滿足
  • 設立管理員暫時停權制度

提交刪除投票

就此次解任的理由之一「刪除條目糾紛」,有人提出「提交刪除投票」方案,建議刪除條目前先投票。

傀儡投票問題

針對傀儡投票問題,有維基人提出將「Wikipedia:傀儡及確認」升級為方針。

拉票爭議

拉票問題也成為此次事件的一個討論熱點。

加強溝通

投票期間及過後,有維基人在維基百科的互動客棧欄目中提出要加強條目編輯者與管理員的溝通,告訴新人使用適當的條目編寫方法。尤其是注意彰顯條目重要性,注意不要侵權等。

事件影響

是次投票有380名合資格維基人參與投票,如果算上投中立票的用戶數及不合資格的投票,總數超過400,創下中文維基社區投票記錄的新高。

作為一個網站的管理員投票,吸引到傳統媒體發表報道,彰顯中文維基百科經過幾年發展,在香港地區的影響力。

是次投票也顯示出維基管理員解任機制依然存在爭議,需要深入討論以達成共識。而同一IP不同用戶對維基的編輯問題,也是此次投票的討論熱點。

一些具有爭議性的操作(譬如使用GFW的過濾詞阻止討論進行),也未能達成共識。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