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標誌

中文維基百科標誌

維基百科標誌維基百科的圖形象徵,以立體拼圖球體為主體,每塊拼圖附有不同語言系統的字母,圖形底下的文字分別為「維基百科」和其標語「自由的百科全書」(The Free Encyclopedia)。

維基百科標誌歷史

採用現時拼圖球標誌前,歷史上維基百科曾接連採用不同標誌。

暫代標誌

2001年1月15日,為維基百科成立的首天。吉米·威爾斯美國國旗作為維基百科的臨時標誌。此標誌並不打算成為永久的標誌,參見meta:OldWikiPediaLogo有關舊標誌的討論。

原官方標誌

 
首個維基百科標誌

維基百科首個真正標誌是由Bjørn Smestad[1]原先為2000年Nupedia標誌競選遞交的圖像。[2] 吉米認為這是較美國國旗更合適的標誌,並沿用了八個月,直至2001年終為止。此後,它仍繼續在特殊頁面使用,例如搜尋結果。[來源請求]

標誌包含路易斯·卡羅歐幾里得與其現代對手英語Euclid and his Modern Rivals》的引文;因放大效果關係,只能顯示部分文字。

In one respect this book is an experiment, and may chance to prove a failure: I mean that I have not thought it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roughout the gravity of style which scientific writers usually affect, and which has somehow come to be regarded as an ‘inseparable accident’ of scientific teaching. I never could quite see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is immemorial law: subjects there are, no doubt, which are in their essence too serious to admit of any lightness of treatment – but I cannot recognise Geometry as one of them. Nevertheless it will, I trust, be found that I have permitted myself a glimpse of the comic side of things only at fitting seasons, when the tired reader might well crave a moment’s breathing-space, and not on any occasion where it could endanger the continuity of the line of argument.

第二標誌

 
第二個維基百科標誌

2001年11月,維基人開始建議新的標誌。2001年11月至12月期間,維基百科舉行首個標誌競選,並挑選了24個領先候選標誌。勝出者為最末的標誌(#24),由The Cunctator貢獻。

標誌包含以下引文(粗體示),摘自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第一部第六章

Desire to know why, and how, curiosity; such as is in no living creature but man: so that man is distinguished, not only by his reason, but also by this singular passion from other animals; in whom the appetite of food, and other pleasures of sense, by predominance, take away the care of knowing causes; which is a lust of the mind, that by a perseverance of delight in the continual and indefatigable generation of knowledge, exceedeth the short vehemence of any carnal pleasure.

國際化改編

因標誌內只使用英文文字,此標誌並非維基百科其他語言版本的理想標誌。有些維基選擇了近似的設計,但文字則改成它們的語言(如西班牙語維基百科),有些則沿用英文版本標誌,但加入各自國家的國旗顏色(多為北歐語言計劃,如丹麥語版本),或加入「自由的百科全書」的翻譯(如德語版本)。有些還另外設計完全不一樣的標誌(例如法語版本)。

原拼圖球標誌 (2003年–2010年)

國際競選

 
Paullusmagnus勝出競選的標誌

接納了Erik Möller意見後,元維基舉行了國際標誌競選,以尋找適合所有語言版本的新標誌。經兩階段投票後,Paul Stansifer (前名Paullusmagnus)的設計以大比數勝出。英語維基百科2003年9月26日轉用此設計。

Stansifer的標誌描畫出一個以彩色弧面拼圖塊構成的球體,並以混雜連結的文字覆蓋球面,象徵著本計劃的持續建設和發展。此標誌是由POV-Ray製作,使用此拼圖圖像覆蓋球體。其.pov檔可於這裡存取。

變體

 
David Friedland的拼圖球標誌

不久,為確認社群共識,標誌批准投票的舉行緊隨其後。結果,社群提出了十二個對設計的直觀修改方案

David Friedland(Nohat)的其中一項修改方案,有時被稱為「銀球」(silver ball),隨即被接納採用。Stansifer概念的修訂版本則移除了顏色,並將覆蓋文字改為每塊拼圖顯示一字元或符號。Friedland和Stansifer二人均向維基媒體基金會授予標誌的版權。

第三標誌的最終定案

 
第三個標誌,附以Hoefler Text寫成的小型大寫字母標題

由於某些原因,當轉換英語維基百科標誌時曾引起一些爭議,其中一項是維基百科伺服器的效能在大部分過程進行時反覆無常。

發佈至所有維基百科前,標誌曾作小量調亮。

發生席根塔勒傳記事件後,《泰晤士報》的一專欄[3]含沙射影地暗諷此標誌是整個計劃的比喻。羅斯瑪麗·萊特(Rosemary Righter)寫道:「歐米加字母之上,即他們曾經在人頭上動前腦葉白質切除術的位置,數塊拼圖丟失了。」(Just above the omega, at the point where, on human heads, they used to perform frontal lobotomies, bits of the jigsaw are missing.)

3D版

儘管Nohat版本是由POV-Ray製作(參見此討論),它卻只是投影在球體的一幅圖像,並使用凹凸貼圖以營造浮雕和模擬數塊拼圖塊拼湊的效果。

自此,已有不少嘗試製造真實三維物件的試驗,使每塊拼圖能被獨立雕刻出來,以便做出不同的顯示方式。參見製作3D維基百科拼圖球的模型 - 首次嘗試於Blender顯示程式製作標誌及維基百科拼圖球動畫(雛形)

亦請參見foundation-l電郵名單的討論帖「標誌背後是什麼模樣?」(What is on the back of the logo?)。

實體版
 
分發給2007年維基媒體國際大會出席者的拼圖球
 
最新維基百科拼圖球實體版的鑰匙扣

一個名為維基球的巨型拼圖球體成為2007年維基媒體國際大會的特色,輕描淡寫出維基百科的標誌。球體的小型版本亦被分發給參與者。閉幕禮完結後,該巨型拼圖球體亦被一同拆卸,許多參與者更保留了一塊或多塊拼圖。

標誌所展示的字元
 
辨認球體字母的早期嘗試,有些推測是對的
 
維基百科標誌內的字元,不含背景

拼圖標誌包含15種不同語言的字元,許多(但非全部)都能代表「維基百科」(Wikipedia)中最接近英文字母「W」的字元。以下為標誌所展示的字元:

 
亞美尼亞文 ini
(Ւ)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高棉文
(ល)
不適用  
日文片假名 wa + i
(ワィ)[4]
 
克林貢語 r
PUA[5]U+F8E1 — "")
 
藏文 wa + i
(ཝི)
 
希臘文 omega(帶柔氣符
(Ώ)
 
拉丁文 W
(W)
 
阿拉伯文 yeh(帶下句點
(ۑ)
 
天城文 va + i
(वि)[6]
 
中文 部首145(衣)+5
(袓)
 
西里爾字母i
(Й)[7]
 
朝鮮語諺文 wi
(위)
 
蒙古文 Todo I (旋轉90度)
(ᡅ)
 
卡納達文 va + i
(ವೖ)[8]
 
希伯來文 resh
(ר)
 
泰文 cho ching
(ฉ)

歷年來,有不少維基人均建議改正標誌內的某些字元,以更準確反映「維基百科」在各語言的真實拼法和發音。[9]

2010年5月標誌

 
使用新字體Linux Libertine的英文版現時標誌

2009年末,維基媒體基金會承諾修正若干有關拼圖球體設計上的輕微錯誤,定義在「隱藏」拼圖塊上所顯示的字元,以及特別將球體重製為三維電腦模型,以便生成球體的其他角度。

新標誌於2010年5月亮相。它以新3D形式顯示拼圖球體作為特色,並附有已修正的字元(當中克林崗文阿姆哈拉文取代)。字體由Hoefler Text改為開源字體Linux Libertine,副標題亦不再使用斜體。

維基媒體基金會網誌有更多有關本亮相的資訊,WMF官方Wiki網站亦有更多有關新標誌的詳細資訊。

新標誌字元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亞美尼亞文 vav
(Վ)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泰盧固文 va + i
(వి)
 
高棉文 vo + i(旋轉90度)
វិ
不適用  
日文片假名 u + i
(ウィ)
 
阿姆哈拉文 we
(ው)
不適用 不適用
 
爪哇文 wa + i
ꦮꦶ
 
古吉拉特文 va + i
(વિ)
 
哥德文 vinja
(𐍅)
 
拉丁文 E(帶尖音符
(É)
 
孟加拉文u
(উ)
 
希臘文 omega
(Ω)
 
拉丁文 W
(W)
 
阿拉伯文 wāw
(و)
 
古木基文 vava + sihari
(ਵਿ)
 
西里爾字母 ya
(Я)
 
西里爾字母 ve
(В)
 
隆塔拉文 w + i
ᨓᨗ
 
奧里亞文 wa + i
(ୱି)
 
緬文 v + i
(ဝီ)
 
天城文 va + i
(वि)
 
繁體中文
(維)
 
西里爾字母 i
(И)
 
朝鮮語諺文 wi
(위)
 
拉丁文 H
(H)
 
寮國文 w + i
(ວິ)
 
敘利亞文 wāw
(ܘ)
 
格拉哥里字母 vědě
(Ⰲ)
 
馬拉雅拉姆文 va + 短i
(വി)
 
因努伊特文u
(ᐅ)
 
喬治亞文 vin
(ვ)
 
卡納達文 va + (i)
(ವಿ)
 
希伯來文 vav
(ו)
 
泰文 wo waen + sra i
(วิ)
 
它拿字母 vaavu + (i)
(ވި)
 
西里爾字母 u
(У)
 
他加祿文 wi
ᜏᜒ
 
拉丁文 U
(U)
 
胡都木蒙古文 wa
(ᠸ)
 
林布文 wa + i
(ᤘᤡ)
 
切羅基文 wi
(Ꮻ)
 
藏文 wa + (i)
(ཝི)
 
泰米爾文 va + (i)
(வி)
 
僧伽羅文 va + i
(වි)
 
拉丁文 A(帶曲音符)
(Ä)
 
文言中文
(典)
 
德宏傣文 wa
 
拉丁文 V
(V)
 
西里爾字母 de
(Д)
 
希臘文 pi
(Π)
 
阿拉伯文 yāʾ + ʾalif
(يا)
 
拉丁文 I(帶點)
(İ)


維基百科標誌規範

作為一個網站的形象標識,標誌是一個網站的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文維基百科的標誌圖檔被存放在File:Wiki.png。由於這個標誌是維基百科用戶介面的重要部分,因此這個檔案已獲上傳保護,只有管理員才能修改這個檔案。

顏色規範

以下是維基百科標誌的顏色規範,更多詳細內容請參看元維基對各維基計劃標誌的格式規定

名稱 顏色 RGB CMYK
圖案 #979797
文字 #000000 0/0/0/100

修改標誌

如要永久改變維基百科的標誌,必須得到所有維基百科社群和基金會的同意才可以修改,詳細說明請參考m:Logo

如果只是臨時性的更換標誌,也需要獲得社群的同意才進行可以修改,基金會永遠擁有禁止或者迫使更改標誌的權利,並須於更換原因消失或社群同意的顯示時間過後換回原有標誌。

一般來說,維基百科改變標誌是用來宣示條目里程碑等與維基百科有關的事務,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自2005年起,中文維基百科會更換標誌以慶祝農曆新年(不是每年都換)。此外有時候也會有用戶提出更改標誌以慶祝其他節日。但是為了保持維基百科的中立避免地域中心的原則,應當儘量避免更換標誌。更重要的是,不應通過改變標誌來表達對政治性、宣傳性或紀念性的日子/事件等的立場,除非這個改變已獲基金會的授權進行。

雖然如此,如果您想提出短期更換標誌的提議,歡迎到Wikipedia:互助客棧/其他建立一個新的討論議題以開展討論。如您是標誌設計者,我們請您將您的作品預先上載並展示於該討論中,以促進討論。

中文維基百科歷年特別標誌

以下是中文維基百科歷年的特別標誌: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2年

2013年

2018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更換標誌

如社群決定更換標誌(無論是永久還是臨時更換),請遵循元維基上的操作指南進行。

自行變更標誌

若您想要自己換顯示的圖示,卻又不想打擾他人時可以用以下方法讓自己登入時顯示出自己想要的圖案,在自己的common.css加入:

.mw-wiki-logo {
    background-image: url(圖片網址) !important;
    background-size: 135px auto;
}

例如:

.mw-wiki-logo {
    background-image: url(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d/Wikipedia-logo-v2-zh-2020_Chinese_New_Year-TC.svg/600px-Wikipedia-logo-v2-zh-2020_Chinese_New_Year-TC.svg.png) !important;
    background-size: 135px auto;
}

參見

註釋及參考文獻

  1. ^ 根據Nupedia網頁有關遞交圖像的存檔頁,Bjørn Smestad創作了首個維基百科標誌 - 可見於該頁頁底"Logo ideas posted with permission of their designers. Click on a logo to go to its designer's website."該頁圖像連結指往此存檔頁"Assistant Professor Bjørn Smestad"
  2. ^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_talk:Mosca&diff=prev&oldid=291698049
  3. ^ Righter, Rosemary. Unreliable (adj): log on and see. Times Online. 9 December 2005. 
  4. ^ ui (ワィ)的明顯打字錯誤,應為ウィ是不同字元。David Friedland拼圖標誌的屬過時拼法。參見commons:Category:Japanese character for Wikipedia logo
  5. ^ 此字元位於Unicode私人使用區。沒有正確字體,它不能正確顯示出來。
  6. ^ 因一格式錯誤,此字元在球體圖像是顛倒的,顯示為िव。某些網頁瀏覽器亦有此問題。
  7. ^ 某些標誌為大階 і(І)。參見User talk:Nohat
  8. ^ 應為ವಿ
  9. ^ m:Talk:Errors in the Wikipedia logo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