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道光帝
道光帝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政治家及領導人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Untitled
剛剛查cctv的電視節目,旻寕的寕是這麼寫的,所以修改
請查[1]
- 不好意思,搞了烏龍,把電視節目的意思弄反了,道光是旻寧沒錯,寕是避諱用的寫法,所以改回來
「Ibekolu 13:06 2007年2月5日 (UTC)」 道光皇帝是不是先取締了天主教,然後又在西方的壓力下,解禁天主教?
《穿鼻草約》是否需最終經清帝批准才能生效?對於《穿鼻草約》道光是不承認還是不批准?琦善與義律擬定《穿鼻草約》過程中有否超越授權?wingman 13:06 2007年2月25日 (UTC)
道光跟咸豐
話說這父子倆怎麼都喜歡把嬪妃的地位一下子升一下子降的啊?祖民 (留言) 2010年8月29日 (日) 12:31 (UTC)
北京改成燕京
2011年10月14日10:00的修改[2],莫名奇妙。--Mewaqua 2012年11月11日 (日) 14:04 (UTC)
討論:道光帝繼位之歷史疑雲一至五
祖制家法
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敕書[1],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做。據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情狀,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少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隨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獮,「甫駐蹕,聖躬驟有疾,不豫。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道光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盒」裏找到了傳位詔書,鐍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學者[誰?]認為「『鐍匣』隨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徵信。」此為歷史疑雲之一。
宗室建議
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2],建議由旻寧繼位。《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禧恩以內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勛,當繼位。樞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禧恩抗論,眾不能奪。會得秘匱朱諭,乃偕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建議旻寧繼位表明:嘉慶生前並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佈,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啟鐍匣,否則,托津、戴均元等就不會「猶豫」而不表態。所謂「公啟鐍匣,宣示御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內務府大臣,按「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寧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麼違背「家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歷史疑雲之二。
太后懿旨
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
這個懿旨,對於旻寧嗣位,關係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激不盡!也是因為這個做法,讓母子二人後來的感情更加親近,後來所有正史只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鐍匣之事。道光復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寧)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恭啟鐍匣,有皇父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諭……謹將鐍匣所藏皇父朱諭,恭呈懿覽,謹繕摺復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后的意思,但孝莊太后是用順治遺詔名義宣佈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義。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寧繼位雖被後世稱頌為無私之舉,但這在當時是違背「祖制」、「家法」的,況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慶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旻寧?如果懿旨同遺詔發生矛盾怎麼辦?此為歷史疑雲之三。
政事治理
道光帝在位時因循守舊,絕少建樹,重臣曹振鏞奉行「多磕頭,少說話」哲學[3]。大臣所上奏章也「語多吉祥,凶災不敢入告」。繼起的穆彰阿,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鴉片戰爭戰敗後,前方將帥還不斷謊報戰績,掩敗為功[4],責任重大的指揮官靖逆將軍奕山竟被欽命「交部優敘」,賞白玉翎管[5]。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以畏葸為慎,以柔靡為恭。」,「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6]乃至太平天國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隱諱,不敢上報。
道光朝稍可稱善的政績是用陶澍改革鹽法,革除了壟斷商販的束縛,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此外,道光帝崇尚儉樸,所穿龍袍甚至是宮內舊料所制,「衣非三澣不易。宮中用款,歲不逾二十萬,內務府掌司各官,皆有『臣朔飢欲死』狀。頌之者謂其儉德實三代下第一人,雖漢文帝宋仁宗亦不能及。」但如此極端的節儉,反而讓滿朝文武投其所好,所穿朝服故意打上補丁,以示清廉;尤有甚者,北京城內舊官服的價格更高於新官服。 ,
朝臣態度
《清史稿.托津[7]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山倉猝,托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搞.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蹕,帝不豫,向夕大漸。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均元與大學士托津督內侍檢御篋,得小金盒,啟,宣示御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
這兩條記載,同《清史搞.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並開啟鐍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櫃,尋覓鐍匣,最後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寧,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並無其事。托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寧在場。人們對此事的真偽產生懷疑。此為歷史疑雲之四。
實錄記載
《清仁宗實錄》載:「上(嘉慶)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清仁宗實錄》是道光繼位之後修纂的。
《清宣宗實錄》也記戴:「仁宗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鐍匣,宣示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硃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號慟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實錄》是咸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
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自圓其說。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鐍匣」為「公啟密緘」。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鐍匣」,立旻寧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面《清史搞.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此為歷史疑雲之五。
蒙古大汗?
道光帝是蒙古大汗?!請你提出相關史料證明!否則,本人將刪除該頭銜--首醫女張德㊣奏本 2014年8月13日 (三) 06:35 (UTC)
關於清代帝王到底有幾位以嫡長子身份登基
嘉慶帝長子為諴貴妃所出,道光帝是他與孝淑睿皇后的第一個兒子,所以是嫡長子。以此類推,道光帝長子為和妃所出,二子、三子為靜皇貴妃(「孝靜成皇后」為咸豐帝登基後追諡)所出,咸豐帝是他與孝全成皇后的第一個兒子,所以登基時的身份應該也是嫡長子。 康聰(留言) 2020年3月9日 (一) 06:42 (UTC)
- ^ 皇帝立儲的鐍匣,按清朝家法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乾隆敘述開啟鐍匣的過程說:「逮皇考傳位朕躬,宣示密緘,倉猝之際,朕不敢自行啟封,召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當面展緘敬閱。」由此可見,「密緘」是嗣君與朝臣共同開啟的。乾隆內禪皇位給嘉慶,是由乾隆親自開啟鐍匣宣諭的。
- ^ 禧恩,宗室,滿洲正藍旗,睿親王淳穎之子。先是睿親王多爾袞沒有兒子,其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襲睿親王。多爾袞被革王爵、撤廟享後,多爾博歸宗多鐸。後乾隆給多爾袞平反,恢復多爾袞睿親王封號,多爾博仍為多爾袞的繼承者。當時多爾博已死多年,命他的五世孫淳穎襲睿親王爵。睿親王淳穎是嘉慶懲治和珅時依靠的重要親信和得力大臣,他的兒子禧恩,初入宮為頭等侍衛,繼升為御前侍衛,後升內務府大臣。
- ^ 朱克敬《瞑庵二識》
- ^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戰敗後的廣州,並沒有像通常那樣死氣沉沉,而是上上下下都喜氣洋洋地互賀升遷。」
- ^ 易中天:《鴉片的戰爭與戰爭的鴉片》
- ^ 曾國藩:《應詔陳言疏》
- ^ 托津,滿洲富察氏,自嘉慶十年(1805)開始任軍機大臣,又任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東閣大學士,可謂樞密老臣、朝廷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