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曹操
曹操曾獲提名優良條目評選,惟因其尚未符合標準而落選。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落選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之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 ||||
|
曹操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 條目「曹操」已被列為人物類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之一。請參見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以了解詳情。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乙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關於曹操的歷史評價
曹操主張回復肉刑,屠城等劣行,應以表明。也正是有了這些惡行和雄略,曹操的形象才較之其他歷史人物更為豐富。但所謂銅雀臺養女人之事,又豈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一個古代的准君主?就如以幾百年後的人以他們的先進制度來比較如今一樣可笑。--清音 (留言) 2008年8月22日 (五) 16:50 (UTC)
呵呵!很多人都認為曹操是亂世梟雄,是禍國之臣,不錯.可是我更認為他是開國之君,雖然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魏國也遭到滅亡.可我們也不能就此而抹殺他的功績,當時正處於國家混亂之時,種種跡象表明大漢氣數已盡,此時,要想有人力挽狂瀾已是盡乎蝴枇大樹.我想,如果此時不出現曹操的話,肯定還會有另外一個曹操出現,這是當時的國情所註定的.而曹操雖挾天子令諸侯,但他終只是挾天子,試問,如此,即已禍國?世人對曹公之偏也. --姜姜
世人只看三國之戰的熱鬧,又怎知曹操的治理天下的才能?沒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北方的經濟又怎麼能夠恢復?沒有經濟做後盾,又如何能夠打仗?曹操奠定了北方的經濟基礎。 --203.187.160.98
怎麼沒有提及他行刺董卓的事。 --211.162.245.134
- 提及了就不靠譜了,正史沒有,只是演義虛構的。正史只有闖入張讓家,也許是刺董事件的原型吧。——巴伐利亞的亨利十七世(留言) 2013年7月17日 (三) 19:24 (UTC)
評價太正面,不夠客觀。曹操多次屠城濫殺和打壓知識分子等劣跡都應在總評中提及。還有他一邊宣傳節儉一邊蓋銅雀台養女人之類虛僞做法。
曹操從董卓進京亂世起就一直是奸雄
曹操既然殺完呂伯奢一家後說過「寧可負人,毋人負我」這樣的話,意思就已經很明白了,有什麼好辯的? 許劭說的一點沒錯,一到亂世,他就是奸雄了,否則就是許劭當時看走了眼. ↑這段是演義,並非正史. 三國志沒記載,但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收錄了三種說法: 1)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2)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3)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漢獻帝在建安元年進入曹操的地盤,在建安五年時就發衣帶詔,給予曹操和董卓同樣的"待遇". 建安五年時連張繡袁紹這樣的都在,曹操的實力和建安元年時相比並無多大變化. 這無甚外因的5年,就能改變曹操的內因想法從"奉天子"變成董卓的"挾天子"? 不太像. 更可信的是,曹操一開始就是"挾天子". 荀彧一直是"奉天子"匡復漢室,但這和曹操的想法是兩回事.
因此曹操從董卓進京亂世起就一直是奸雄.很多人都說了嘛,這也沒啥,天生如此,亂世所致,本來能成為一個能臣的,所以承認了又沒什麼丟臉的.而且即便如此,我還是贊同由曹操打贏「赤壁之戰」統一中國,後來統一中國的司馬氏,倒行逆施,倒反而不如曹氏.赤壁之戰若曹勝,也沒司馬懿什麼事,曹氏政權的壽命應該長得多.--霍枯燥 12:30 2007年1月29日 (UTC)
- 以上是針對條目中關於易中天《品三國》對曹操有新解的所謂「曹操早年是英雄,晚年才是奸雄」的不以為然。--霍枯燥 12:36 2007年1月29日 (UTC)
- 曹操是最懂得權變的人,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是適應時勢的結果。諸葛亮不也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生存於亂世而欲有為者,不使用非常手段與權謀,很可能早就被別人幹掉了。「奸」者,自保與自強之道也。--Fugu (留言) 2008年1月24日 (四) 11:32 (UTC)
這個詞條怎麼對官渡之戰一筆帶過了?這可是曹操一生最輝煌的戰役啊?雖說詞條要精簡,但也不能這麼省吧? 。--jamesfeng 12:20 2008年1月22日 (UTC)
關於曹操的家人
曹徽與曹茂
現在的條目內容說: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而曹茂公元232年封為曲陽王。然而,三國志對這兩個人受封的記載是:
- 徽
- 建安二十二年,封歷城侯
- 黃初二年,進爵為公
- 三年,為廬江王
- 四年,徙封壽張王
- 五年,改封壽張縣
- 太和六年,改封東平
- 茂
- 建安二十二年封萬歲亭侯
- 二十三年,改封平輿侯
- 黃初三年,進爵,徙封乘氏公
- 七年,徙封中丘
- 太和元年,徙封聊城公
- 六年,改封曲陽王
關於三國時期/人物問題
三國時期從那一刻開始,歷來有不同意見。目前三國條目取編年斷代的觀點,即東漢正式滅亡而三國正式開始。這種分類當然古已有之,但是並非無可辯駁。至少當時吳國在之前的數十年和之後的八年並未官方與曹魏和東漢敵對,而且蜀漢建國是稱東漢的正統的。即如果一定要以「正名」為標誌,則曹魏篡漢前,天下最多一國(漢);曹魏篡漢後一年,天下兩國(魏、蜀漢),吳所屬不明;「三國」成立,要到孫權稱帝後。 史書如三國志等,則顯然從黃巾之亂開始記載三國時期的史事。這是不顧名號看事實統治、鬥爭局面的做法,正如同我們說春秋時代,並不在乎當時仍然有個掛名的天下共主東周。這兩者區分,並無高下,或者說至少Wiki的編者不管是誰,不應該判高下。
所以同理,三國時代人物的劃分也應該遵循兼收並蓄的原則。曹操出生於東漢,死於三國「正式」開始的前夜,一生所為,根本性的造成了三國的格局,按照事實標準評價,稱曹操為「三國時期重要人物」應該沒有謬誤。按照「名號論」,則某些人可以強調曹操死時名義上仍是東漢魏王。但本著Wiki的兼容原則,不應該排除前一種分類的合理性和可用性。放在編輯實際,曹操分為「三國人」、「東漢人」應該都可以都成立,兩者應該同時存在而不是非要剷除某一個迎合某種理論,而不顧另外一種廣泛接受和採用的分類。
退一萬步講,誰能找一本不講曹操的「三國」書?或者不研究曹操的「三國魏晉」文學、詩歌研究出來?誰能去質疑陳壽、羅貫中和現在的易中天:「你不是說講三國嗎?怎麼講曹操啊?曹操不是三國人物啊!」
曹操可以屬於三國時期,不是一百年兩百年想出來的,也不是一兩個人決定「嚴格正名」中國歷史分類就可以改變的。—Msuker 2007年10月19日 (五) 09:36 (UTC)
↑曹操放逝世時還屬於東漢時期,在幾個月之後,魏朝才正式建立,把他列為三國人的分類是不能成立的。
曹操絕對不是死於三國正式開始的前夜,他死於220年3月15日,在此之後還有幾個月魏朝才正式成立。請見三國志。-211.22.230.72
- 討論請簽名。
- 前夜並不一定指前一天晚上,請見漢語大詞典等關於前夜有:「某一特殊事件即將發生的時期」的解釋。
- 三國開始是由曹丕稱帝是說法之一,另一種說法可以是始於黃巾、董卓等事件。歷來沒有人能說服絕大多數人第一種說法是對的或者第二種說法是錯的。按照Wiki中立原則,當然應該並取。—Msuker 2007年10月21日 (日) 12:14 (UTC)
隨便找點關於三國時代的敘述,比如易中天在品三國第二回真假曹操中說:「先說曹操的奸詐,最能體現曹操這個人奸詐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紹戰爭中發生的一件事。我們知道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第一次戰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戰,第二戰役是曹孫赤壁之戰,第三大戰役是孫劉彝陵之戰。......」 請問誰想指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先生他連東漢和三國都搞不清嗎?—Msuker 2007年10月21日 (日) 14:32 (UTC)
蘇軾的念奴嬌,受過良好文史教育的中國人的只怕都能背吧:「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是不是東坡先生應該寫「東漢周郎赤壁」,否則就是無知了?周瑜比曹操死得早啊,按照某些人的狹隘思維,周瑜能算三國?—Msuker 2007年10月21日 (日) 15:07 (UTC)
前輩史學家黎東方教授,《細說三國》第六回「公孫瓚」開頭寫道:「三國時代人才多,蠢才也不少。呂布、袁術之外,算來要輪到公孫瓚了。」黎教授「歷史水平」是不是也「有夠差的」?—Msuker 2007年10月21日 (日) 15:17 (UTC)
還是黎東方先生,《細說》三十八回「分久必合」直接討論三國與東漢的比較:「三國時代的經學、文學、史學、藝術及科學,都十分發達。...... 論文學,我們只須再提一下曹操的「對酒當歌」與曹植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不就夠了嗎?再說,建安七子怎麼樣?東漢有沒有?」建安是東漢年號嗎?建安七子可是全部死於曹操之前,為什麼黎先生能用建安七子來和東漢叫板?他不懂歷史,還是梁啓超先生在清華沒教好?—Msuker 2007年10月21日 (日) 17:38 (UTC)
- 百科從來就不是以一個人的意見為準。現在認為曹操是三國人物的有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三國和中國歷史研究者之一黎東方教授,還有目前中國境內知名度最高的易中天,蘇軾的作品就不提了。以這三人的公信力、可查證性、權威性,足以證明曹操可以屬於三國是由來已久歷經數百年的觀點,在文界學界都有足夠人認同,就憑這一點已經足夠在百科中確保所有「三國」相關分類。所有百科的愛好者編輯者和用戶都應該自覺遵守WP:NPOV,WP:V。有如此重要的證據證明這種觀點的存在,不管觀點本身對不對或者是否有不同爭論,至少百科必須收錄。執意刪除三國相關內容又提不出任何理由的,甚至連自己的帳戶都不敢用的,請問你能否定黎東方、易中天?—Msuker 2007年10月25日 (四) 21:56 (UTC)
- 「帳」戶沒有錯。「帳」本義是用布或其他材料等做成的遮蔽用的東西,只不過可以通假「帳」字。帳戶是不經過通假的原始說法,在很多情況下,「帳戶」才是不被選用的異體,見諸如帳戶,無條目和同一網站帳戶。這種一葉障目的「改正」,自以為見過一種寫法於是就想當然的以為其它的書寫格式必然都是「錯別字」,實在可笑之極,原封送回。—Msuker 2007年10月26日 (五) 07:56 (UTC)
- 大家都用帳戶,你自已要用賬戶,那是你家的事,從你之前到現在的行為,你的行更可笑之極,應該說不太會有人會認同你。—211.22.230.77
- 討論請簽名。Google.com.cn .tw .hk 三個地方搜索結果相同:帳戶1890萬結果,帳戶765萬結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1890萬條目都不是「人」寫的?還是「我家」大到已經能超過「大家」2倍多了?文化文字等從來就不是一定只有一種標準,觀點、思維的狹隘有悖Wikipedia中立和百科的宗旨。—Msuker 2007年10月26日 (五) 09:13 (UTC)
再來一點史學家的著說。清代趙翼名列清歷史考據三鼎甲之一的著作《廿二史札記·第七卷·三國志 晉書》:「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可見曹操是三國之主之一,死時有沒有東漢並不妨礙他成為三國人物。—Msuker 2007年10月28日 (日) 17:26 (UTC)
所謂三國時代
以歷史朝代興亡的觀點而言,因是承自東漢政權而延續下去的
(因為並沒有一個政權跑出來公開和漢室打對台,故不能算是兩個政權並立)
三國時代的"起始"正是曹丕竄漢,而三國時代的"結束"則應指西元280年孫吳滅亡
因此曹操自然不屬於這一區域
但所謂"三國人"的定義是什麼?
若是以"活在此時期的人物"而論,曹操屬東漢人;
但三國之中最強大的曹魏政權,正是由曹操親手打下半壁江山
若以歷史局勢演變而論之,則"三國的大老",曹操當之而無愧—天哲 2007年10月30日 (二) 06:24 (UTC)
那麼曹丕篡漢後,也不能算三國,因為吳直到229年都沒有公開對立。到263年,蜀滅亡,265年,魏滅亡,都不再存在政權。
上面說過多次,歷史從來是有以絕對名號劃分的完美主義者,也有以實際歷史事實劃分的現實主義者。前者主要是受中國正統觀念影響,認為一國形式上不滅就始終不能、不應該承認有新的政權。這種觀點的極端體現可以認為明朝一直存在到康熙收台灣,或者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統治下的非法政府,而「春秋戰國」根本就不應該存在。
從各方觀點來看,人物方面說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什麼什麼,或者呂布是三國第一武將,或者袁術是三國大蠢才之類的描述,從來沒有有身份、公信力的中國學者跑出來吹毛求疵過。事件方面,說官渡(200年)、赤壁(208年)是三國最重要戰役,也沒有人反對。相反說什麼赤壁是東漢著名戰役只怕很多人要覺得奇怪。政權方面,將曹操的魏公、魏王政權作為三國政權也沒有問題。
總而言之,Wiki不應該對於兩個都可行、都已存在數百年的觀點下判斷,強行保留一個而去除另一個。—Msuker 2007年10月30日 (二) 07:45 (UTC)
春秋時代主要是指《春秋》所記載的時代,戰國時代主要是指《戰國策》所記載的時代,而三國時代自然也可以指《三國志》所記載的時代,這包括了董卓之亂前後直到吳國滅亡為止。——♠白布¤飄揚§§ 2010年9月5日 (日) 18:29 (UTC)
三國包括魏、漢(蜀漢)、吳。其中魏國雖說統治者廢漢稱帝是曹丕開始,但其建國,早在幾年之前就由曹操完成了。只不過當時的魏國,名義上還是漢朝的附屬國而已,但魏國在漢未亡時,已經是一個有領土,有人民,有君主的國家,這毋庸置疑。所以曹操當然是三國人物。124.236.94.184 (留言) 2011年8月8日 (一) 16:54 (UTC)
優良條目評選
- ~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後修訂)
- 曹操(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政治與軍事人物 - 政治人物--威爺 (留言) 2008年7月16日 (三) 15:17 (UTC)
- (!)意見中立性有爭議。窗簾布王子 (留言) 2008年7月17日 (四) 13:51 (UTC)
- (-)反對雜而亂-- 坦克碌豬靠你(給我坦克!)(碌豬記錄) 2008年7月17日 (四) 14:42 (UTC)
- (+)支持John-Rui (留言) 2008年7月20日 (日) 09:22 (UTC)
- (:)回應同意何投支持票。窗簾布王子 (留言) 2008年7月21日 (一) 06:13 (UTC)
- 一不小心寫錯了,已更正。John-Rui (留言) 2008年7月21日 (一) 07:34 (UTC)
- (-)反對,POV標籤還沒去掉。—Pagan (留言) 2008年7月22日 (二) 08:57 (UTC)
- 移動完畢—木木 (發呆中) 2008年7月23日 (三) 10:06 (UTC)
身高
- 按照漢朝23.1公分為1尺,曹操才115公分左右,按照遺骸所測量的將近1米7,有些問題需要釐清--Honmingjun (留言) 2010年1月3日 (日) 15:18 (UTC)
曹操的出身
曹操的出身部分,那麼多疑問句,很多只是個人觀點,希望加以改進。如「但是這種說法很有問題,如果夏侯惇等與曹操為堂兄弟,那麼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懋如何能娶曹操的侄女?」曹操的侄女和夏侯氏並不一定有血緣關係啊,如果是曹操的親生女兒才是有問題。--王小閒人 (留言) 2011年2月6日 (日) 07:24 (UTC)
- 夏侯惇子夏侯楙娶曹操女清河公主,夏侯淵子夏侯衡娶曹操侄女。——巴伐利亞的亨利十七世(留言) 2013年7月17日 (三) 19:22 (UTC)
注意標點!
請按照Wikipedia:格式手冊的要求,特別是引號。--王小閒人 (留言) 2011年2月6日 (日) 08:29 (UTC)
駙馬都尉鮑勛所娶的是曹操的女兒嗎
「曹操前後殺死淳于瓊等袁軍將士7萬多人」中曹操應該改為曹操軍
「曹操前後殺死淳于瓊等袁軍將士7萬多人」中曹操應該改為曹操軍--171.216.67.178(留言) 2013年1月18日 (五) 13:34 (UTC)
關於內容
看完一個人的生平描述 應該要讓別人可以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但是此篇的生平欄卻只記載曹操攻打哪裡,佔領何地
生平並不應該這樣寫
我將攻取河北的描述簡化了, 因為戰爭細節已在官渡之戰有詳細記載
另外,我打算簡化陳留起兵逐鹿中原奉迎天子 並將此三項目另做成主條目的連結
還有,在5.1至 5.8 的評
前面8個都是歷史人物評論
5.9卻憑空冒出一個無名式評論曹操。 此編輯實在太奇怪,要嘛刪除無名式的評論,要嘛另闢條文
5.10的毛澤東評論說到 《三國志·魏書》中關於曹操「奸雄欺人之語」、 「言不由衷」、「志驕氣盈,言大而夸」的注文批註說: 「此篇注文,貼了魏武不少大字報,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但殺害孔融可見其「奸雄欺人」 假意侍奉劉協,卻殺害趙彥、董承、董貴人母子,可見其「言不由衷」
毛的言論太不中立。
關於曹操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 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 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這些為當時社會的發展助益,應該另增條目,專門撰寫。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172.119.186(對話|貢獻)於 2013年9月25日 (三) 19:16(UTC)加入。
矛盾、不周密之處
2016/2/17,AM1.:29。讀完全條目後,感覺可讀性很高,來源也相當充分,但始終發現兩處矛盾、感覺描述不周密之處。
一、挾天子以令諸侯條目。
沒有描述到曹操是如何挾天子,又是如何令諸侯。
二、張繡兩次的矛盾描述。
是張繡不滿進而襲曹先? (官渡之戰條目)
還是曹操密謀除去張繡先?(性格條目)
究竟是誰要先襲擊誰啊???? 112.104.2.251(留言) 2016年2月16日 (二) 18:13 (UTC) 龍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