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效應

ELIZA效應ELIZA聊天機器人得名,是非有意地將聊天機器人的對答行為比擬為真人對話。

該機器人由約瑟夫·維森鮑姆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發。模擬一位羅傑斯式心理治療師回答使用者提出的文字陳述或問題。它看似能理解他人話語且對答如流,但實際上只是執行句型對照,只認得句子裡的幾個關鍵字,圍繞著轉化處理過的已知詞句,搭配未知的部分而組成回答詞句。

人工智慧的開發史上,發現ELIZA效應是一大進展,指出了使用社會工程學而非淺顯的程式碼來通過圖靈測試[1]

真人:是我男朋友要我來跟你講話的。
ELIZA:您男朋友告訴你要來跟我講話?
真人:他說我太常憂鬱了。
ELIZA:很抱歉聽到你感到憂鬱。
真人:這是真的,我不開心。
ELIZA:您認為跟我講話,能幫助你不感到不開心嗎?

以「你似乎厭惡我」舉例而言,ELIZA理解「你」和「我」 ,因而找出「你…我」的基本句型,再把「你」和「我」轉成「我」和「你」,然後回答「為什麼你會認為我厭惡你?」在這個例子裡,ELIZA並不理解「厭惡」這個詞,但不妨礙在這種心理分析的情境下形成一個合理的回答。[2]

ELIZA:請說出您的困擾。
使用者:我害怕我不是優秀的藝術家。
ELIZA:您是因為擔心不是優秀的藝術家所以前來找我嗎?
使用者:我害怕我是糟糕的藝術家,卻不自知。
ELIZA:您感覺積極正向。
使用者:我感覺很負面。
ELIZA:您剛剛說您感到很負面嗎?
使用者:彷彿我不是優秀的藝術家,且大家嘲笑我是差勁的藝術家。

參見

參考

  1. ^ Hofstadter, Douglas R. (1996). "Preface 4 The Ineradicable Eliza Effect and Its Dangers, Epilogue". Fluid Concepts and Creative Analogies: Computer Models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ought. Basic Books. p. 157. ISBN 978-0-465-02475-9.
  2. ^ Weizenbaum, Joseph. ELIZA—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66-01, 9 (1): 36–45 [2022-01-13]. ISSN 0001-0782. doi:10.1145/365153.3651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