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世界司諾克錦標賽
1986年世界司諾克錦標賽又稱1986年使館世界司諾克錦標賽,是1986年4月19日至5月5日在英格蘭雪菲爾克魯西布劇院舉辦的職業司諾克排名賽。比賽由世界職業撞球與司諾克協會主辦,是克魯西布劇院1977年開始連續舉辦的第十屆世界司諾克錦標賽,也是1985至1986年司諾克賽季第六場和最後一場排名賽。大賽由使館香菸公司贊助,獎金總額35萬英鎊,冠軍獎金七萬英鎊。
比賽資訊 | |
---|---|
日期 | 1986年4月19日至5月5日 |
場館 | 克魯西布劇院 |
城市 | 雪菲爾 |
國家/地區 | 英格蘭 |
組織 | 世界職業撞球與司諾克協會 |
比賽形式 | 排名賽 |
總獎金 | 35萬英鎊 |
冠軍獎金 | 七萬英鎊 |
單桿最高分 | 史蒂夫·戴維斯(英格蘭) (134) |
決賽 | |
冠軍 | 喬·約翰遜(英格蘭) |
亞軍 | 史蒂夫·戴維斯(英格蘭) |
比分 | 18–12 |
← 1985年 1987年 → |
衛冕冠軍丹尼斯·泰勒在上一年決賽以18比17打敗史蒂夫·戴維斯首次拿到世錦賽冠軍,結果本屆賽事第一輪就以六比十被邁克·哈雷特淘汰。世界排名第16的喬·約翰遜在決賽以18比12戰勝戴維斯,拿到職業生涯唯一的世錦賽冠軍。賽前莊家對詹森獲勝的賠率達1賠150。本屆賽事共有20次單杆破百分,並以戴維斯在八強賽第一局打出的134分最高。
概述
世界司諾克錦標賽是世界職業撞球與司諾克協會主辦的年度職業司諾克賽事[1]。司諾克源自19世紀駐印英國軍人[2],在不列顛群島非常流行[1]。進入現代後,世錦賽從1969年開始改為淘汰賽制[3],逐漸風靡世界,在中國大陸、香港、泰國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特別受歡迎[4][5][6][7][8]。
首屆世錦賽於1927年舉辦,喬·戴維斯在英格蘭伯明罕坎金大廳的決賽勝出[9][10]。雪菲爾克魯西布劇院從1977年開始舉辦司諾克世錦賽[11]。1986年世錦賽同樣由世界職業撞球與司諾克協會主辦,32名職業選手按單敗淘汰制一對一競爭,每輪比賽至少有十餘局定勝負。參賽選手除正式比賽前的資格賽選拔外,還邀請世界司諾克排名位居前列的選手。[12][13]世界排名前16的球員作為種子選手自動晉級正式賽,剩下16個名額從資格賽選拔[12][13]。
獎金
本次大賽獎金總額35萬英鎊,冠軍獎金七萬英鎊,首位打出滿桿的球員能拿到八萬英鎊額外獎金[14]。獎金分配如下[15][16]:
主賽事
- 冠軍:7萬英鎊
- 亞軍:4.2萬英鎊
- 四強:2.1萬英鎊
- 八強:1.05萬英鎊
- 十六強:5250英鎊
- 三十二強:2953.12英鎊
- 單桿最高分:7000英鎊
- 滿桿:8萬英鎊
資格賽
- 第四輪:2296.87英鎊
- 第三輪1203.12英鎊
- 單桿最高分:1750英鎊
賽程概況
資格賽
1986年3月26日至4月6日,資格賽在普雷斯頓公會堂舉行[17],均採用19局10勝制[16]。喬·奧博伊(Joe O'Boye)以八比十不敵比爾·奧立佛(Bill Oliver),但打出的118分是賽上第一個單杆破百分。保羅·肖恩利(Paul Thornley)以十比三戰勝德里克·米尼(Derek Mienie)並打出單杆126分。約翰·哈格里夫斯(John Hargreaves)以二比九落後伯尼·米克森(Bernie Mikkelsen)時連追五局到七比九,但還是在第17局失利後淘汰。戴夫·吉爾伯特(Dave Gilbert)在五比七落後時同樣連贏五局,反以十比七壓倒羅傑·巴爾斯(Roger Bales)。老牌職業球手伯納德·貝內特(Bernard Bennett)首輪遭薩克查·西姆·恩加姆(Sakchai Sim Ngam)橫掃,詹姆士·吉安納羅斯(James Giannaros)、吉姆·倫佩(Jim Rempe)和韋恩·肖恩德森(Wayne Sanderson)自行退賽。[16]
進入第二輪後,蘇格蘭職業錦標賽冠軍史蒂芬·亨得利打出單杆141分並戰勝帕迪·布朗(Paddy Browne),為他贏得1750美元的資格賽單桿最高分獎金。比賽競爭激烈,布朗一度從三比八追到八比九,但亨得利最後以十比九獲勝。[16]與鮑勃·查珀隆(Bob Chaperon)打成八平後,法蘭克·喬尼克(Frank Jonik)在下一局落後22分時認輸,但此時檯面上從棕球到黑球一共就有22分,完全有望追平或是做司諾克反超。第18局他又在落後53分時認輸,此時台面還有六個紅球,即便不做司諾克,理論最高分也有75分,這次放棄導致喬尼克以八比十淘汰。[16]吉米·范·雷斯伯格(Jimmy van Rensberg)在決勝局靠最後的黑球以42比41戰勝伊恩·威廉森(Ian Williamson)。史蒂夫·紐伯里(Steve Newbury)在比賽路上遇到車禍,汽車損毀、夫人受傷,但他還是以十比五淘汰奧普拉科什·阿格拉瓦爾(Omprakesh Agrawal)。第二輪也出現一次橫掃,雷·埃德蒙茲(Ray Edmonds)以十比零打敗比利·凱利(Billy Kelly)。[16]
亨得利第三輪打出單杆117分和91分,以十比八戰勝韋恩·瓊斯(Wayne Jones),瓊斯一度從三比七追成八平,但亨得利笑到最後[18]。萊斯·多德(Les Dodd) 對陣前世錦賽推廣人邁克·沃特森(Mike Watterson)時只輸一局,彼得·法蘭西斯科(Peter Francisco)也以十比一擊敗前撞球和司諾克世界冠軍佛雷德·戴維斯[16][19]。一個月前剛拿下1986年世界撞球錦標賽冠軍的羅比·福爾德瓦里(Robby Foldvari)以十比七淘汰1974年世界司諾克錦標賽亞軍格雷厄姆·邁爾斯(Graham Miles)[20][21]。前世界冠軍約翰·斯賓塞以十比七戰勝紐伯里取得正式賽資格,他在正式賽的對手亞歷克斯·希金斯也曾獲世界冠軍[16]。亨得利以六比三領先後再以十比九打敗丹尼·奧凱恩(Dene O'Kane),重新整理克魯西布劇院世錦賽歷史上最年輕的資格賽晉級選手紀錄。第四輪共有三名世界排行前32的種子選手淘汰,除奧凱恩外,另外兩人分別是馬克·懷爾德曼(Mark Wildman)和默多·麥克勞德(Murdo MacLeod),懷爾德曼是在九比六領先埃德蒙茲並拿到賽點時被對手連追四局,麥克勞德以六比十不敵丹尼·福勒(Danny Fowler)。[16]
第一輪
正式賽第一輪於4月19至24日舉行,採用19局10勝制,分兩階段[14][22]。衛冕冠軍丹尼斯·泰勒首輪遇到邁克·哈雷特(Mike Hallett)後連輸七局,首階段結束時以一比八落後,據克里夫·艾佛頓報道,泰勒比賽時看起來有些心不在焉[23]。接下來泰勒連追五局,但還是以六比十淘汰。1978年的約翰·斯賓塞[24]、1980年的泰瑞·格里菲斯[25]、1981年的克里夫·索本[26],還有1982年的史蒂夫·戴維斯[27]都在克魯西布劇院衛冕失敗,這種首獲世錦賽冠軍者無法衛冕的情況人稱「克魯西布詛咒」[28][29]。二號種子史蒂夫·戴維斯以十比四打敗埃德蒙茲[30],三號種子索本以十比五戰勝比爾·溫本紐克(Bill Werbeniuk),四號種子托尼·諾爾斯(Tony Knowles)以十比九險勝尼爾·富爾茲(Neal Foulds)[31]。
16號種子喬·約翰遜以十比三淘汰戴夫·馬丁(Dave Martin),這是他第三次參加世錦賽,也是首次在正式賽取勝[30]。吉米·懷特以十比七戰勝約翰·維爾戈(John Virgo),而且最後一局打出單杆121分[32]。三獲世錦賽冠軍的斯賓塞以七比十不敵希金斯,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世錦賽[33]。未來七獲世錦賽冠軍的亨得利在克魯西布劇院首秀對陣威利·索恩(Willie Thorne)時以八比十失利[28][34][35]。亨得利此時只有17歲3個月大,創下世錦賽史上最年輕選手紀錄[36]。福勒也是首次打進世錦賽,以二比十不敵格里菲斯[37]。六獲世錦賽冠軍的雷·里爾頓以八比十敗給約翰·坎貝爾(John Campbell)[38][39]。
道格·芒特喬伊(Doug Mountjoy)以十比三淘汰佩里·芒斯(Perrie Mans)[30],資格賽晉級選手約翰·帕洛特以十比四戰勝托尼·米奧(Tony Meo)[32]。柯克·史蒂文斯(Kirk Stevens)以十比六擊敗迪恩·雷諾茲(Dean Reynolds)[35],西爾維諾·法蘭西斯科(Silvino Francisco)以十比四打敗雷克斯·威廉斯,尤金·休斯(Eugene Hughes)以十比七淘汰大衛·泰勒(David Taylor),埃迪·查爾頓(Eddie Charlton)以十比六壓倒克里夫·威爾遜(Cliff Wilson)[39]。
第二輪
第二輪在4月24至28日舉行,採用25局13勝制並分三階段[31][40]。史蒂夫·戴維斯與芒特喬伊首階段結束時打成四平[31],第二階段結束時戴維斯以11比5領先,第三階段芒特喬伊還沒進過球就被對手以13比5淘汰[41]。希金斯本能以六比二的比分結束首階段,但他在最後一局擊黑球失誤,格里菲斯抓住機會扳回一局,雙方打成五比三[42]。格里菲斯第二階段表現更好,打出單杆110分並追到六平。接下來兩人各拿下一局,第15局格里菲斯撞入運氣球,第二階段結束時以九比七領先。[41]雙方你追我趕一直打到決戰局,最後格里菲斯以13比12晉級[42]。史蒂文斯與查爾頓同樣打到決戰局,史蒂文斯在10比12落後時連追三局以13比12反敗為勝[43]。
詹森首階段結束時以五比三領先哈雷特,然後以13比6晉級,第13局還打出單杆110分[44]。帕洛特和懷特先後打成四平和六平,懷特隨後連下四城,第二階段結束時以十比六領先[44]。第三階段開始後懷特在前五局拿下三局,以13比8勝出[41]。索恩以13比9戰勝澳洲職業錦標賽冠軍坎貝爾[43],諾爾斯以13比10打敗法蘭西斯科進入八強,索本以13比6淘汰休斯[40]。
八強
4月29至30日舉辦的八強賽同樣採用25局13勝制並分三階段[40][45]。詹森在第一天比賽結束時以九比七領先格里菲斯,第二天格里菲斯連贏五局以12比9拿到賽點,但詹森連下四城以13比12反敗為勝,還打出兩次單杆破百分[45][46]。史蒂夫·戴維斯與懷特繼1984年世界司諾克錦標賽決賽後再度交手,戴維斯第一局就打出單杆134分,隨後一直表現出色,以13比5進入四強,懷特比賽期間多次失誤[40][45]。
索本以13比6打敗索恩,《泰晤士報》的報道稱索恩比賽期間一直沒機會流暢發揮[45]。索本以九比三領先後以11比5結束第二階段,比賽期間夫人芭芭拉在故國加拿大生下他們第二個孩子[47]。諾爾斯與史蒂文斯首階段打成四平,第二階段打成八平,第三階段諾爾斯發力,前六局拿下五局,以13比9晉級[45]。
四強
準決賽5月1至3日舉行,采31局16勝制並分四階段[46][48][49]。詹森在首階段結束時以四比三領先諾爾斯,其中第六和第七局諾爾斯都是因擊球入中袋失手落敗[48][50]。《泰晤士報》刊登雪梨·菲士蘭金(Sydney Friskin)的報道,稱詹森表現遊刃有餘,第二階段結束時把優勢拉大到十比五,第三階段結束時以14比8領先[49],再在第四階段開始後連下兩城首度打進世錦賽決賽[51]。詹森因背部囊腫疼痛難忍,服用止痛藥後前來參賽,所幸發揮良好[52]。
史蒂夫·戴維斯在另一場準決賽先以三比二領先索本,第六局索本有望衝擊滿桿,但在第九個黑球失手,雙方打成三平[52]。戴維斯接下來連下三局,第一天比賽結束時以八比七領先[49]。第三階段開始後索本以九比八反超,隨後又打成十比九,第20局戴維斯打出他在本屆世錦賽第五個單杆破百分,雙方打成十平。第21局戴維斯打黑球失手,索本再度領先,但馬上又被追平。[46]接下來六局索本只贏一局,第28局戴維斯打出單杆122分,以16比12第五次進入世錦賽決賽[51]。
決賽
史蒂夫·戴維斯與詹森的決賽在5月4至5日舉行,採用35局18勝制並分四階段,兩人此前還從未在職業賽交手[51][53]。外界普遍認為戴維斯會取勝,莊家對戴維斯的賠率是九賠二,對詹森是一賠五。戴維斯在首階段前半截以三比一領先,還打出108和107兩次單杆破百分。[54]詹森接下來連扳三局,首階段結束時以四比三反超。戴維斯第二階段開始後連贏四局,但中場休息後詹森又追回四局[28],戴維斯拿下第16局打成八平,結束第一天的比賽[55]。
詹森第二天穿上罕見的紅、粉、白色皮鞋[54],比賽開始後他連下四城以12比8領先,其中第18局還有紅球入袋的運氣球[55]。第三階段結束時,詹森以13比11領先[28]。最後一階段開始後,觀眾紛紛看好本屆世錦賽堅持主動進攻策略的詹森[55],他在前四局拿下三城,中場休息時以16比12領先[53][55],接下來又贏得第29局拿到賽點,最後在第30局以單杆64分奠定勝局[28][53][55]。賽前詹森世界排名第16,賽後升至第八[38]。
戴維斯已是連續第二次在決賽失利,他在接受大衛·維恩(David Vine)採訪時表示:「大衛,咱們可不能再在這種情況下見面了」;詹森隨後表示「希望我們還是朋友」[55]。詹森奪冠後人氣高漲並走上電視節目《沃根訪談錄》(Wogan),還與奇里夫·理查一起在包廂觀看溫布頓網球錦標賽[55]。這是詹森職業生涯中僅有的排名賽冠軍,他後來拿下1987年蘇格蘭大師賽和1989年諾維奇聯盟大獎賽冠軍,但兩者都不是排名賽[55]。戴維斯和詹森在次年世錦賽決賽重聚,戴維斯以18比14勝利[56][57]。詹森注重遠距離進球的進攻風格對司諾克運動影響很大,到20世紀90年代已占主導地位[54]。莊家對詹森贏得1986年世錦賽的賠率達1賠150,此前七年職業生涯中他還從未贏得任何賽事冠軍,甚至沒在克魯西布劇院贏過比賽[28]。2020年4月22日,2020年世界司諾克錦標賽因冠狀病毒病疫情推遲,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播出1986年決賽的精簡版[58]。
正式賽圖表
下表列出本屆世錦賽正式賽結果[14][59],球員姓名旁邊括弧中的數字代表種子選手排名,比賽包括16名種子選手和16名資格賽晉級選手[57][60]:
第一輪 | 第二輪 | 半準決賽 | 準決賽 | |||||||||||
19局10勝 | 25局13勝 | 25局13勝 | 31局16勝 | |||||||||||
4月19日 | ||||||||||||||
丹尼斯·泰勒(北愛爾蘭)(1) | 6 | |||||||||||||
4月24至25日 | ||||||||||||||
邁克·哈雷特(英格蘭) | 10 | |||||||||||||
邁克·哈雷特 | 6 | |||||||||||||
4月19至20日 | ||||||||||||||
喬·約翰遜(16) | 13 | |||||||||||||
喬·約翰遜(英格蘭)(16) | 10 | |||||||||||||
4月29至30日 | ||||||||||||||
戴夫·馬丁(英格蘭) | 3 | |||||||||||||
喬·約翰遜(16) | 13 | |||||||||||||
4月20至21日 | ||||||||||||||
泰瑞·格里菲斯(8) | 12 | |||||||||||||
亞歷克斯·希金斯(北愛爾蘭)(9) | 10 | |||||||||||||
4月25至26日 | ||||||||||||||
約翰·斯賓塞(英格蘭) | 7 | |||||||||||||
亞歷克斯·希金斯(9) | 12 | |||||||||||||
4月20至21日 | ||||||||||||||
泰瑞·格里菲斯(8) | 13 | |||||||||||||
泰瑞·格里菲斯(威爾斯)(8) | 10 | |||||||||||||
5月1至3日 | ||||||||||||||
丹尼·福勒(英格蘭) | 2 | |||||||||||||
喬·約翰遜(16) | 16 | |||||||||||||
4月21至22日 | ||||||||||||||
托尼·諾爾斯(4) | 8 | |||||||||||||
柯克·史蒂文斯(加拿大)(5) | 10 | |||||||||||||
4月26至28日 | ||||||||||||||
迪恩·雷諾茲(英格蘭) | 6 | |||||||||||||
柯克·史蒂文斯(5) | 13 | |||||||||||||
4月22至23日 | ||||||||||||||
埃迪·查爾頓(12) | 12 | |||||||||||||
埃迪·查爾頓(澳洲)(12) | 10 | |||||||||||||
4月29至30日 | ||||||||||||||
克里夫·威爾遜(威爾斯) | 6 | |||||||||||||
柯克·史蒂文斯(5) | 9 | |||||||||||||
4月22至23日 | ||||||||||||||
托尼·諾爾斯(4) | 13 | |||||||||||||
西爾維諾·法蘭西斯科(南非)(13) | 10 | |||||||||||||
4月27至28日 | ||||||||||||||
雷克斯·威廉斯(英格蘭) | 4 | |||||||||||||
西爾維諾·法蘭西斯科(13) | 10 | |||||||||||||
4月23至24日 | ||||||||||||||
托尼·諾爾斯(4) | 13 | |||||||||||||
托尼·諾爾斯(英格蘭)(4) | 10 | |||||||||||||
尼爾·富爾茲(英格蘭) | 9 | |||||||||||||
4月23至24日 | ||||||||||||||
克里夫·索本(加拿大)(3) | 10 | |||||||||||||
4月27至28日 | ||||||||||||||
比爾·溫本紐克(加拿大) | 5 | |||||||||||||
克里夫·索本(3) | 13 | |||||||||||||
4月23日 | ||||||||||||||
尤金·休斯 | 6 | |||||||||||||
大衛·泰勒(英格蘭)(14) | 7 | |||||||||||||
4月29至30日 | ||||||||||||||
尤金·休斯(愛爾蘭) | 10 | |||||||||||||
克里夫·索本(3) | 13 | |||||||||||||
4月22日 | ||||||||||||||
威利·索恩(11) | 6 | |||||||||||||
威利·索恩(英格蘭)(11) | 10 | |||||||||||||
4月26至28日 | ||||||||||||||
史蒂芬·亨得利(蘇格蘭) | 8 | |||||||||||||
威利·索恩(11) | 13 | |||||||||||||
4月21至22日 | ||||||||||||||
約翰·坎貝爾 | 9 | |||||||||||||
雷·里爾頓(威爾斯)(6) | 8 | |||||||||||||
5月1至3日 | ||||||||||||||
約翰·坎貝爾(澳洲) | 10 | |||||||||||||
克里夫·索本(3) | 12 | |||||||||||||
4月20至21日 | ||||||||||||||
史蒂夫·戴維斯(2) | 16 | |||||||||||||
吉米·懷特(英格蘭)(7) | 10 | |||||||||||||
4月25至26日 | ||||||||||||||
約翰·維爾戈(英格蘭) | 7 | |||||||||||||
吉米·懷特(7) | 13 | |||||||||||||
4月20至21日 | ||||||||||||||
約翰·帕洛特 | 8 | |||||||||||||
托尼·米奧(英格蘭)(10) | 4 | |||||||||||||
4月29至30日 | ||||||||||||||
約翰·帕洛特(英格蘭) | 10 | |||||||||||||
吉米·懷特(7) | 5 | |||||||||||||
4月19至20日 | ||||||||||||||
史蒂夫·戴維斯(2) | 13 | |||||||||||||
道格·芒特喬伊(威爾斯)(15) | 10 | |||||||||||||
4月24至26日 | ||||||||||||||
佩里·芒斯(南非) | 3 | |||||||||||||
道格·芒特喬伊(15) | 5 | |||||||||||||
4月19日 | ||||||||||||||
史蒂夫·戴維斯(2) | 13 | |||||||||||||
史蒂夫·戴維斯(英格蘭)(2) | 10 | |||||||||||||
雷·埃德蒙茲(英格蘭) | 4 | |||||||||||||
決賽 35局18勝制,1986年5月4至5日雪菲爾克魯西布劇院,裁判約翰·斯崔特[61] | ||
喬·約翰遜(16) 英格蘭 |
18–12 | 史蒂夫·戴維斯(2) 英格蘭 |
24–85,60–49,0–108,14–111,70–0,68–36,74–14,13–66,4–108,1–76,27–64,72–20,95–22,63–37,76–8,0–137,85–26,57–44,66–11,86–36,35–84,31–73,70–40,7–100,69–9,52–63,49–32,64–38,83–40,86–27 | 單杆破百分:三次(均為戴維斯) 詹森單桿最高分:75 |
24–85,60–49,0–108,14–111,70–0,68–36,74–14,13–66,4–108,1–76,27–64,72–20,95–22,63–37,76–8,0–137,85–26,57–44,66–11,86–36,35–84,31–73,70–40,7–100,69–9,52–63,49–32,64–38,83–40,86–27 |
喬·約翰遜獲1986年世界司諾克錦標賽冠軍 |
資格賽圖表
資格賽分四輪,1986年3月26日至4月6日在普雷斯頓公會堂舉行[17],均采19局10勝制[62]。
第一輪
第一輪(19局10勝制) | ||
---|---|---|
勝 | 比分 | 敗 |
戴夫·吉爾伯特(英格蘭) | 10–7 | 羅傑·巴爾斯(英格蘭) |
奧普拉科什·阿格拉瓦爾(印度) | 10–6 | 丹尼斯·休斯(英格蘭) |
托尼·科尼(愛爾蘭) | 10–5 | 格倫·威爾金森(澳洲) |
比爾·奧立佛(英格蘭) | 10–8 | 喬·奧博伊(愛爾蘭) |
德西·希恩(愛爾蘭) | 10–7 | 帕特·胡里漢(英格蘭) |
馬特·吉勃遜(蘇格蘭) | 10–4 | 葛瑞格·詹金斯(澳洲) |
薩克查·西姆·恩加姆(泰國) | 10–0 | 伯納德·貝內特(英格蘭) |
吉姆·比爾(加拿大) | 10–8 | 帕斯卡·伯克(愛爾蘭) |
托尼·德拉戈(馬爾他) | 10–4 | 格雷厄姆·克里普西(英格蘭) |
馬丁·史密斯(英格蘭) | 10–4 | 大衛·格里夫斯(英格蘭) |
巴里·韋斯特(英格蘭) | 自動勝出–退出 | 詹姆士·吉安納羅斯(澳洲) |
保羅·肖恩利(加拿大) | 10–3 | 德里克·米尼(南非) |
羅比·格雷斯(南非) | 10–8 | 莫里斯·帕金(英格蘭) |
史蒂芬·亨得利(蘇格蘭) | 10–7 | 伯特·德馬科(蘇格蘭) |
保羅·沃瑟恩(愛爾蘭) | 自動勝出–退出 | 吉姆·倫佩(美國) |
伯尼·米克森(加拿大) | 10–7 | 約翰·哈格里夫斯(英格蘭) |
邁克·達靈頓(英格蘭) | 自動勝出–退出 | 韋恩·肖恩德森(加拿大) |
第二輪
|
|
第三和第四輪
|
|
單杆破百分
本屆世錦賽共有20次單杆分數破百,創下世錦賽新紀錄,直到1991年才打破。史蒂文·戴維斯以134分拿下本屆比賽單桿最高分[63][64][65]。
資格賽階段
本屆世錦賽資格賽階段共有12次單杆破百分,其中以史蒂芬·亨得利打出的141分最高[14][16]:
- 141分、117分,史蒂芬·亨得利
- 126分,保羅·肖恩利
- 120分,托尼·德拉戈
- 118分,喬·奧博伊
- 118分,史蒂夫·朗沃思
- 114分,伊恩·威廉森
- 112分、102分,巴里·韋斯特
- 111分,維克·哈里斯
- 108分,馬丁·史密斯
- 105分,羅比·福爾德瓦里
參考資料
- ^ 1.0 1.1 Harris, Luke J. 21. Snooker and billiards. Nauright, John; Zipp, Sarah (編). Routledge Handbook of Global Sport. Abingdon: Taylor & Francis. 2020-01-03: 227–237 [2021-03-10]. ISBN 978-1-138-8872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Williams, Victoria R. Weird Sports and Wacky Gam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Buzkashi to Zorbing.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15-04-28: 286 [2021-03-10]. ISBN 978-1-61069-63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John Higgins eyes more crucible titles. The Telegraph (London). 2009-05-05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the modern era, which began in 1969 when the World Championship became a knockout event.
- ^ The Rise Of China. World Snooker. 2018-02-26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Wilson, Bill. Snooker looks to cue up more big breaks in China. BBC News. 2015-04-24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 ^ Chinese snooker world watches idol Ding with high hopes. Reuters. 2017-04-29 [202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英語).
- ^ More China kids to play snooker - Ding. BBC Sport. [202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5).
- ^ Hale, Thomas; Yang, Yuan. China ready for shot at snooker glory as it pushes to dominate sport. Financial Times. 2021-04-16 [202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Everton, Clive. Black Farce and Cue Ball Wizard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Snooker World. Edinburgh: Mainstream Publishing. 2012: 23. ISBN 978-1-78057-568-1.
- ^ History of Snooker – a Timeline. World Professional Billiards and Snooker Association.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Clarke, Gary. A Billiards and Snooker Compendium. Rothersthorpe: Paragon Publishing. 2008: 36 [2021-03-10]. ISBN 978-1-899820-4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12.0 12.1 2019 Betfred World Snooker Championship. wst.tv. World Professional Billiards and Snooker Association.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 ^ 13.0 13.1 Crucible Draw And Format. wst.tv. World Professional Billiards and Snooker Association. 2018-04-09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8).
- ^ 14.0 14.1 14.2 14.3 World Championship 1986. global-snooker.com. [2014-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6).
- ^ Everton, Clive (編). Benson and Hedges Snooker Year Book 3rd. Aylesbury: Pelham Books. 1986: 12–13. ISBN 0-86369-166-8.
-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Crucible Bound. Cueworld (Snooker Publications). 1986-05: 5–7.
- ^ 17.0 17.1 When and where. Cueworld (Snooker Publications). 1986-02: 19.
- ^ Sport in Brief: Pals' act. The Times (London). 1986-04-04: 32 [2020-05-08].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Tributes to cue king Fred Davis. BBC News. 1998-04-16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
- ^ Everton, Clive. A History of Billiards. Malmesbury, Wiltshire: englishbilliards.org. 2012: 174. ISBN 978-0-9564054-5-6.
- ^ Everton, Clive. Graham Miles: Former World Snooker finalist dies aged 73. BBC Sport. 2014-10-15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Friskin, Sydney. Snooker: White's world chance. The Times (London). 1986-04-19: 40 [2020-05-09].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Everton, Clive. Snooker: Torture for a jaded Taylor.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1986-04-20 [202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1978: Reardon makes it six. BBC Sport. 2003-04-18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5-03).
- ^ 1980: Thorburn outguns Higgins. BBC Sport. 2003-04-18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 ^ 1981: Davis begins his reign. BBC Sport. 2003-04-18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1982: Higgins' emotional win. BBC Sport. 2003-04-18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1986: Johnson stuns snooker world. BBC Sport. 2003-04-18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Baxter, Trevor. Dott falls to the 'Crucible curse'. The Telegraph (London). 2007-04-22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 ^ 30.0 30.1 30.2 Snooker: No rub of green. The Times (London). 1986-04-21: 40 [2020-05-08].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31.0 31.1 31.2 Friskin, Sydney. Snooker: Knowles recovers to defeat Foulds. The Times (London). 1986-04-25: 32 [2020-05-09].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32.0 32.1 Friskin, Sydney. Snooker: White's brilliant finish. The Times (London). 1986-04-22: 29 [2020-05-08].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John Spencer player profile. Snooker Database.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 ^ Stephen Hendry player profile. Snooker Database.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7).
- ^ 35.0 35.1 Friskin, Sydney. Snooker: Teenager pushes Thorne to brink. The Times (London). 1986-04-23: 38 [2020-05-08].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World Snooker: Stephen Hendry wins Crucible qualifier. BBC Sport. 2012-04-15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 ^ Danny Fowler player profile. Snooker Database.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4).
- ^ 38.0 38.1 Sport in Brief: World rise. The Times (London). 1986-05-13 [2020-05-09].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39.0 39.1 Friskin, Sydney. Snooker: Francisco forced to work harder. The Times (London). 1986-04-24: 40 [2021-03-10].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40.0 40.1 40.2 40.3 Friskin, Sydney. Snooker: Davis break clears the way. The Times (London). 1986-04-30: 32 [2020-05-09].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41.0 41.1 41.2 Everton, Clive. Snooker: Davis finds champion form.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1986-04-27 [202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42.0 42.1 Snooker: Griffiths shatters Higgins's dream. The Times (London). 1986-04-28: 32 [2020-05-09].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43.0 43.1 Friskin, Sydney. Snooker: Charlton looks to a Grand Prix. The Times (London). 1986-04-29: 38 [2020-05-09].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44.0 44.1 Friskin, Sydney. Snooker: Johnson makes a big advance in his career. The Times (London). 1986-04-26: 40 [2020-05-08].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45.0 45.1 45.2 45.3 45.4 Friskin, Sydney. Snooker: Dramatic victory for Johnson. The Times (London). 1986-05-01: 38 [2020-05-07].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46.0 46.1 46.2 Everton, Clive. Snooker: Inspired Johnson into final.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1986-05-04 [2020-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Thorburn on top of the world!. Sandwell Evening Mail. 1986-04-30: 35 –透過British Newspaper Archive.
- ^ 48.0 48.1 Friskin, Sydney. Snooker: Pink puts referee on the spot. The Times (London). 1986-05-02: 32 [2020-05-07].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49.0 49.1 49.2 Friskin, Sydney. Fortune suddenly deserts Knowles. The Times (London). 1986-05-03: 40. ISSN 0140-0460.
- ^ Knowles mistakes let in Johnson. Irish Independent (Dublin). 1986-05-02: 13 –透過British Newspaper Archive.
- ^ 51.0 51.1 51.2 Snooker: Davis goes into the unknown. The Times (London). 1986-05-05: 32 [2020-05-07].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52.0 52.1 Special to The Star, Alasdair Ross. Thorburn has a bad night against top snooker player. The Toronto Star (Ontario). 1986-05-02: 2 [2020-05-07]. ISSN 0319-07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53.0 53.1 53.2 Friskin, Sydney. Snooker: Johnson defies odds to win. The Times (London). 1986-05-06: 40. ISSN 0140-0460.
- ^ 54.0 54.1 54.2 Williams, Luke; Gadsby, Paul. 13. Joe Johnson: Ordinary Joe. Masters of the Baize: Cue Legends, Bad Boys and Forgotten Men in Search of Snooker's Ultimate Prize. Edinburgh: Mainstream Publishing. 2005: 136–141. ISBN 978-1-84018-872-1.
- ^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Metcalfe, Nick. World Snooker Championship memories: Joe Johnson shocks Steve Davis in 1986. Sporting Life. UK: Hestview. 2020-07-21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 ^ 1987 World Championships Results Grid. Snooker Database.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 ^ 57.0 57.1 Embassy World Championship. Snooker Scene. Birmingham: Everton's News Agency. [2013-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4).
- ^ Hafez, Shamoon; Phillips, Owen. World Snooker Championship: Stephen Hendry & Steve Davis relive Crucible classics. BBC Sport. 2020-04-17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 ^ 1986 World Championships Results. Snooker Database.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 ^ Downer, Chris. Crucible Almanac. 2012: 22–23.
- ^ Downer, Chris. Crucible Almanac. 2012: 143.
- ^ Hale, Janice. Rothmans Snooker Yearbook 1987–88. Aylesbury: Queen Anne Press. 1987: 261–262. ISBN 0356146901.
- ^ Kastner, Hugo. Snooker – Spieler, Regeln & Rekorde (PDF). hugo-kastner.at: 2. 2011-05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07).
- ^ Crucible Centuries. Snooker.org. [2021-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Downer, Chris. Crucible Almanac. 2012: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