𰚼ㄩㄣˊ(英語:Nebulium)是一種曾經認為存在於星雲中的元素,由英國天文學家威廉·哈金斯於1864年提出。[1]當時哈金斯在使用分光法觀測貓眼星雲時發現了兩條波長分別為495.9納米與500.7納米的發射譜線,由於這兩條譜線和那時已知元素的譜線都不相符,哈金斯認為它們來自星雲中的特有元素,並將這種元素命名為「𰚼」。1927年美國天文學家艾拉·斯普拉格·鮑恩(Ira Sprague Bowen)證明這其實是雙電離氧O2+產生的禁線,並非是一種新的元素。[2][3]

貓眼星雲
nebulium的中文名

歷史

威廉·海德·沃拉斯頓粵語華拿士頓在1802年和約瑟夫·夫琅和費在1814年描述過太陽光譜中的暗線。之後古斯塔夫·基爾霍夫說明過原子吸收或發射的線,這些線能被成為用於化學元素的標識。

參見

參考文獻

  1. ^ Huggins, W.; Miller, W. A. On the Spectra of some of the Nebulae. 自然科學會報. 1864, 154: 437–444. Bibcode:1864RSPT..154..437H. JSTOR 108876. doi:10.1098/rstl.1864.0013. 
  2. ^ Bowen, I. S. The Origin of the Nebulium Spectrum. 自然 (期刊). 1927, 120 (3022): 473. Bibcode:1927Natur.120..473B. doi:10.1038/120473a0. 
  3. ^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