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
鼠,又稱老鼠,即鼠總科(Muroidea),是一種屬於囓齒類的總科,其中含有倉鼠、沙鼠、大鼠,以及其他親緣動物。牠們廣泛分佈於南極以外的各個大陸。由於難以測定各分類群之間的關係,因此也有文獻將所有鼠總科皆歸類在鼠科(Muridae)之下。目前依據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所作出的次分類,共有約280個屬,以及至少1300個種。牠們是少數與人類保持密切聯繫而繁盛的動物類群之一,這些動物幾乎在世界各國皆可發現,其中有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生物學模式生物,對人類的實驗與研究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某些鼠類也是寵物鼠。
九個總科 化石時期:
| |
---|---|
普通田鼠 Microtus arvalis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齧齒目 Rodentia |
亞目: | 鼠形亞目 Myomorpha |
總科: | 鼠總科 Muroidea Illiger, 1811 |
科 | |
中文當中的「老鼠」一詞,並不是指單一一種或同屬的幾種動物,而是對多種鼠總科動物的總稱,而英語等其他的語言,則對於不同種類的老鼠有不同的稱呼。有句成語叫做「鼠技虎名」,故事說楚地人稱老虎為老蟲,蘇州人稱老鼠為老蟲,有人在長洲當官,因公去太倉去辦事,夜宿驛站中,門外有聲響,他問看門人是什麼東西。看門人說是老蟲,他嚇得想逃跑。但看門人說不必驚慌,只不過是區區老鼠而矣。後來指假冒盛名嚇唬世人的人。因此老鼠又稱為老蟲。[1]
鼠不僅種類多而且數量驚人,估計全世界鼠的總數超過人口幾倍,最常見的除褐家鼠、黃胸鼠、黑家鼠、水家鼠外,還有巢鼠、田鼠、沙鼠、倉鼠、麝鼠、鼢鼠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鼠是褐家鼠,約占全球鼠類的1/3(牠們每年吃掉的糧食多達數千億斤,還破壞草原,傳染疾病,故為「四害」之一)。
與人類的互動
作為寵物和實驗動物
雖然說「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也有人將老鼠作為寵物。關於寵物鼠的記載,最早可見於古代中國先秦時代的典籍《爾雅》當中。
而在近代,馴養的老鼠也成了實驗室常見的動物,老鼠可用來做實驗,是常見的實驗動物之一,很多關於行為和認知能力的研究都以老鼠為模型,新藥的開發也往往先在老鼠身上做測試,以觀察其可能的效果和副作用,之後才移到人類身上做測試;盡管白色是實驗用老鼠常見的毛色,而「白老鼠」也成了人們對實驗用老鼠的刻板印象,但實驗用的老鼠並非全部都是白色的,也有其他毛色的實驗鼠存在。
作為食材
人類很早就以鼠肉為食物,唐朝時期,嶺南獠民喜饗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北宋蘇軾在嶺南及海南島也吃過鼠肉,有詩云:「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鵂鶹。」蘇軾在海南島還寄詩給在惠州的弟弟蘇子由云:「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熏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
文化上的鼠
形象
老鼠因偷吃和啃壞東西而招人厭惡,人們也經常對老鼠有負面的印象。
老鼠與奶酪的這一組合,如同兔子與紅蘿蔔一樣,已成了常見的刻板印象。
在中國,唐朝時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以老鼠為題材,寫下《三戒》之一的《永某氏之鼠》,藉以諷刺社會上一些有恃無恐而恣意妄為的人。
語言
從人文和醫學的角度來看,鼠因偷吃和啃壞東西而招人厭惡,得到「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千古罪名,由鼠字開頭的詞語也多含貶義,像例如中文的「鼠輩」一詞就常被用以指稱低微下賤的人,英語當中的Rat一詞除了指「大鼠」外,也可以用以指稱「叛徒、告密者」等意思。
除了貶意之外,從社會、民俗和文化學的角度來看,鼠是具有無比靈性,聰慧神秘的小生靈。中國民間早在幾千年前就流傳著所謂「四大家」、「五大門」的動物原始崇拜,即是對狐狸、黃鼠狼、刺蝟、老鼠、蛇的敬畏心理的反映,人們普通認為,這些動物具有非凡的靈性,代表著上天和鬼神的意志。十二生肖,鼠又榜中頭名,可見鼠委實與人類的生活千絲萬縷地糾纏在一起,鼠文化自然在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加掩飾地呈現出來。
除此之外,由於現代科學研究經常在老鼠身上做實驗,而刻板印象中實驗用的老鼠其毛色經常是白色之故,因此「白老鼠」一詞又衍生出「受到他人推行的某種未經證實有效的事物(例如某些政策方針等)影響的人事物」之意。
鼠字
鼠字在甲骨文裡像一隻小老鼠張著嘴在咬東西;象形的鼠字,從商朝到秦朝1000多年的演變、發展過程中,變化不少,在秦朝小篆中已趨向符號線條化;隸書的鼠字是在小篆的基礎上演變來的,鼠頭變成方形,鼠腳和鼠尾還有點象形,但鼠的形象已不明顯了。
楷書的鼠字吸收了隸書鼠字的特點,這也是今天所用的鼠字,草書則多見於藝術書畫作品。
生肖
民俗學
逢年過節,到了鼠年,民間有鼠年吉祥話如下: 鼠來寶,年年好、鼠來富,大富貴、錢鼠來,發大財、鼠年到,鼠年好,大家來數金元寶、鼠運亨通、鼠運昌隆、鼠鼠如意、鼠年吉祥、鼠年錢黏[來源請求]。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鼠圖集
外部連結
- Jansa, Sharon. A.; Weksler, Marcelo, Phylogeny of muroid rodents: relationships within and among major lineages as determined by IRBP gene sequences (PDF),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4, 31 (1): 256–276 [2008-06-23], doi:10.1016/j.ympev.2003.07.0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2-17).
- Michaux, Johan; Reyes, Aurelio; Catzeflis, François,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Most Speciose Mammals: Molecular Phylogeny of Muroid Rodent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1, 18 (11): 2017–2031 [2008-06-23], ISSN 0737-40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27).
- Musser, G. G. and M. D. Carleton. 1993. Family Muridae. pp. 501–755 in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D. E. Wilson and D. M. Reeder ed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 Musser, G. G. and M. D. Carleton. 2005. Superfamily Muroidea. pp. 894–1531 in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D. E. Wilson and D. M. Reeder ed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 Norris, R. W., K. Y. Zhou, C. Q. Zhou, G. Yang, C. W. Kilpatrick, and R. L. Honeycutt. 2004.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the zokors (Myospalacinae) and comments on the families of muroids (Rodenti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31:972-978.
- Steppan, Scott; Adkins, Ronald; Anderson, Joel, Phylogeny and Divergence-Date Estimates of Rapid Radiations in Muroid Rodents Based on Multiple Nuclear Genes (PDF), Systematic Biology, 2004, 53 (4): 533–553 [2008-06-23], ISSN 1063-5157, doi:10.1080/106351504904687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10-11).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