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奣映
高奣映(1647年—1707年),字雪君,小字遐齡,號問米居士,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姚安第24代土司,官拜姚安府同知。
高奣映 | |||||||||||||
---|---|---|---|---|---|---|---|---|---|---|---|---|---|
姚安土司 | |||||||||||||
前任:高𦒰 繼任:高映厚 | |||||||||||||
姚安府同知、加雲南布政司參政道銜 | |||||||||||||
國家 | 大清 | ||||||||||||
姓名 | 高奣映 | ||||||||||||
字 | 雪君 | ||||||||||||
號 | 問米居士 | ||||||||||||
族裔 | 白族 | ||||||||||||
小字 | 遐齡 | ||||||||||||
出生 | 1647年 | ||||||||||||
逝世 | 1707年(59—60歲) | ||||||||||||
| |||||||||||||
生平
高奣映是姚安土司高𦒰的長子,母親木氏福則是麗江土司木增的女兒[1]。高奣映的父母精通儒學,受此影響,高奣映也飽讀詩書。
高奣映出生的時候,正值明末清初混亂之際。永曆帝逃入雲南的時候,1655年,高𦒰受到沐天波的引薦,率年僅8歲的高奣映朝見永曆帝。高𦒰護送永曆帝逃往永昌,但在騰衝失散,只得與高奣映一起返回姚安。
1659年,永曆帝被殺,高𦒰不願臣服於清朝,傳位給高奣映並在雞足山大覺寺出家為僧,高奣映隨即內附清朝。由於年幼,政事暫由母親木氏福管理。翌年中秀才。
1674年,吳三桂起兵反清,任命高奣映為四川按察使,令其至川東催收兵糧。高奣映不願臣服,趁1677年清軍與吳軍在長江對峙之機告老還鄉。在吳軍節節潰敗之際,高奣映阻擊胡國柱部與馬寶部的會合,並勸雲南各地將領歸降清廷,被清廷仍舊任命為姚安府世襲同知,並加雲南布政司參政道銜。同年高奣映讓位給兒子高映厚,自己則歸隱到結磷山著書自娛。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雲南提學王之樞請他纂修《雞足山志》。他到大理實地考察,耗時8個月編纂而成。期間他遍游蒼山洱海,寫下了詩歌集《妙香國草》[2]。
思想著作
著有81部著作,今僅存《太極明辨》、《雞足山志》、《金剛慧解》、《迪孫》、《滇鑒》、《妙香國草》等及零散詩文。他主張萬物皆有理和氣,但以理為根本,最高之理為太極[3]。
參考
- ^ 李衛東著. 文明交往视角下纳西族文化的发展. 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2011.08: 103. ISBN 978-7-5367-4929-0.
- ^ 雲南姚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 姚安县志.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6.07: 959–960. ISBN 7-222-01850-6.
- ^ 張岱年主編. 中国哲学大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12: 989. ISBN 978-7-5326-3153-7.
高奣映 | ||
前任: 高𦒰 |
姚安高氏土司 1659年—1677年 |
繼任: 高映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