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本中學校
36°03′37.5″N 120°19′47″E / 36.060417°N 120.32972°E 青島日本中學校為青島市存在於1917年至1945年的一所日僑中學,其舊址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5號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內,建於1920-1921年,是青島老城最有代表性的日本建築之一,現為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青島日本中學校舊址 | |
---|---|
概要 | |
地點 | 中國山東省青島市 |
地址 | 魚山路5號 |
起造 | 1920年3月5日 |
竣工日 | 1921年6月21日 |
造價 | 228000日元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三上貞 |
建築商 | 公和興工程局 |
歷史
原清軍炮隊營
日本中學校舍的原址為章高元駐防時期(1892-1897)所建炮隊營(又稱炮兵營)營房,位於總兵衙門以東,小魚山以北。平面呈矩形,正門由石材砌築,朝向西南,拱門上方有「營門」二字牌匾。周圍築有夯土圍牆,頂部出雉堞。牆內營房中軸對稱分布整齊排列,均為中式平房。德國海軍占領膠澳後,將其沿用為兵營,仍稱為炮兵營(Artillerielager)。夯土圍牆不久被拆除改為柵欄牆。德軍各新營房建成後,營內部分房屋拆除,改為軍官俱樂部網球場,1914年青島戰役期間曾在此設置臨時飛機庫。該營房是唯一留存到第一次日占時期的原清軍營房。1920年,為建設日本中學校舍,原營房被拆除。[1][2]
日本中學
1914年日軍占領青島後日僑人口激增,日本當局因此新設數座學校。1917年2月21日青島軍政署發布軍政告示第11號,決定在在青島旭兵營(原德軍伊爾蒂斯兵營)設立青島中學校。同年3月末,在原伊爾蒂斯兵營II號營房舉行入學考試,4月4日正式開學,暫借II號營房作為校舍。7月5日,青島中學校成為日本文部省在外指定學校。該校經費由外務省提供,專門招收日籍學生,當時有學生110人,日籍教職員工28人,學制6年,設修身、日語、數學、物理、化學、礦物、歷史、地理、第一外國語、第二外國語、圖畫、唱歌、體操等學科。[1][3]
1920年,日本當局在炮隊營原址建造青島中學新校舍,由青島民政署土木課建築師、日本建築學會正員三上貞設計,華商公和興工程局承建[2][4],1920年3月5日開工,1921年6月21日建成,同月末學校遷入新址,7月,寄宿公寓建成遷入[1][3]。校舍工程共耗資228000日元[1]。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該校改稱青島日本中學校,改由青島日本居留民團承辦[3]。
抗戰之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青島日本中學校解散,日本中學校舍及其北側的原國立山東大學校舍被同年10月進駐青島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占用[1][5]。1946年,國立山大校長趙太侔籌備復校,與時任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談判,美軍將日本中學舊址等部分房屋移交給國立山大[6]。10月25日,國立山大在青島復校[7],校本部及文理學院設於日本中學舊址[8]。1949年2月,美軍將原國立山大校舍歸還[9],日本中學舊址與後者合併為一處校園。
1950年,山東大學為紀念1949年6月2日解放軍接管青島,將原日本中學主樓與寄宿公寓分別命名為「六二樓」與「勝利樓」[10]。1958年山大遷往濟南後,留在青島的海洋、地質、水產三系改為山東海洋學院(今中國海洋大學),日本中學舊址此後長期為該校行政辦公樓。日本中學舊址現為中國海洋大學魚山校區的一部分,仍作為辦公樓使用[10]。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二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11]。2012年11月6日列入市南區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名錄[12]。
建築特色
日本中學舊址主要由南側的主樓(六二樓)和北側的寄宿公寓(勝利樓)組成。大門朝向西南,臨魚山路,由兩座巨大的花崗岩石柱組成。
主樓建築面積9166平方米,平面大致為「山」字形,建築體為磚木、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主體建築兩層,附設閣樓,高11米。塔樓四層,高36米。正立面採用中軸對稱布局,以曲線山牆與塔樓突出中軸。主入口設圓拱門廊,門廊與山牆之間為三座拱券式窗戶,以壁柱裝飾,其上為小五聯窗、雙色蘑菇石及石雕裝飾。塔樓位於主入口及山牆後方,具有城堡意象,其頂部原為四坡攢尖屋頂,現已不存在。立面牆基、門窗、山牆等處大量採用粗面花崗岩石塊鑲嵌裝飾,牆面為水紋抹灰面。屋頂以紅瓦覆蓋,上起牛眼窗。花崗岩裝飾、水紋抹灰立面以及屋頂的牛眼窗等元素體現出德占時期建築的影響。樓內門廳以三個半圓拱券引向主樓梯間,樓梯設鐵藝欄杆,樓內中央部分與兩翼均設有連接各房間的單面內走廊。樓內設房間46個,主體建築內房間多為教室、辦公室及實驗室,室內體育館(武道館)等輔助房間設於東側盡端。室內設有暖氣設備和完善的下水道。[1][2][4][13][14][15]
寄宿公寓建築面積2804平方米,主體平面呈「一」字形,樓高兩層,附設閣樓,建築材料與外立面裝飾與南側主樓基本相同。主入口設在偏西側,以三聯圓柱、細石發券、蘑菇石門檐裝飾。西端起山牆,以仿木桁架結構裝飾,另設一尖頂塔樓。[15]
1935年被任命為日本中學校校長的岸辰雄教曾如此描述校舍:「看到青島中學的第一眼就讓我吃了一大驚。第一是富麗堂皇的石造校舍。第二是完善的配套設施,校內各角落甚至都用上了蒸汽供暖設施和讓人羨慕的溫室。就是在日本國內都沒有設施如此完備的中學……」[1] 《青島概要》稱其「外觀之宏偉,為我國中學中極為罕見,各種設備和內容也非常完善」[3]。
圖集
-
日本中學及後方的俾斯麥兵營舊址
-
校舍航拍
-
校舍後側,自八關山拍攝
-
山東海洋學院時期的日本中學舊址
-
六二樓正門
-
六二樓西北面,其中三角山花左側部分為約1940年代擴建
-
六二樓內部樓梯
-
六二樓內部走廊
-
勝利樓西北端山花
-
勝利樓正門
-
勝利樓內部樓梯
-
勝利樓內部樓梯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2.0 2.1 2.2 袁賓久. 《青岛老建筑之旅》.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67010093.
- ^ 3.0 3.1 3.2 3.3 孫保鋒. 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的移民潮. 青島檔案信息網. 2012-12-19 [2017-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2).
- ^ 4.0 4.1 徐飛鵬. 《青岛历史建筑(1891-1949)》.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7-5436-3519-4.
-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一篇 驻军与军事机构,附录 美国侵略军. 《青岛市志·军事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5. ISBN 7-5011-2822-7.
- ^ 孫祥輝. 赵太侔两任国立山大校长 一直干到青岛解放. 城市信報. 2014-11-11 [2019-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4).
-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1945.9~1949.6). 《青岛市志·大事记》. 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0. ISBN 7-80113-765-5.[失效連結]
- ^ 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三篇 高等教育,第一章 学校设置,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山东高等院校设置,省立山东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国立青岛大学). 《山东省志·教育志》.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3 [2023-07-25]. ISBN 7-209-0320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 ^ 劉增人、王煥良等 (編). 《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01-007206-7.
- ^ 10.0 10.1 胜利楼. 中國海洋大學檔案館官網. 2017-08-23 [2019-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19-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 市南區文化和旅遊局. 市南区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青島市市南區政務網. 2019-07-03 [2020-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 ^ 金山. 《青岛近代建筑 1922-1937》.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608-6665-9.
-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二篇 建筑,第一章 公共建筑. 《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9 [2019-12-15]. ISBN 7-5011-464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4).
- ^ 15.0 15.1 青島市文物局 (編). 《今古和声:青岛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辑录》.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10-3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