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酸汞
化合物
雷酸汞(Mercury(II) fulminate,化學式:Hg(CNO)2)是一種炸藥。
雷酸汞 | |
---|---|
別名 | 雷汞 |
識別 | |
CAS號 | 628-86-4 |
PubChem | 11022444 |
ChemSpider | 9197626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MHWLNQBTOIYJJP-HZIBCBEIAJ |
ChEBI | 39152 |
性質 | |
化學式 | C2N2O2Hg |
莫耳質量 | 284.624 g/mol g·mol⁻¹ |
外觀 | 灰白色粉末[1] |
密度 | 4.42 g/cm3[1] |
熔點 | 160–180 °C 爆炸[1] |
沸點 | 356.6°C |
溶解性(水) | 微溶於水[1] |
溶解性 | 溶於乙醇,氨 |
爆炸性 | |
撞擊感度 | 高 |
摩擦感度 | 高 |
爆速 | 4250 m/s |
危險性 | |
歐盟危險性符號 | |
警示術語 | R:R3-R23/24/25-R33-R50/53 |
安全術語 | S:S1/2-S13-S28-S45-S60-S61 |
GHS危險性符號 | |
GHS提示詞 | 危險 |
H-術語 | 200-331-311-301-373-400-410 |
主要危害 | 劇毒,對撞擊敏感 |
自燃溫度 | 170 °C |
MAK | 0.1 mg·m−3[1]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性質
雷酸汞顏色因為製造比率不同而變因,有灰、灰白、淡黃、月白、純白等色。純的雷汞屬於月色。雷汞為極敏感而猛烈的爆藥,受輕微碰撞、摩擦或與燃燒體、加熱體互相接觸即會發生爆炸,故用於起爆用藥。有毒,製備過程和爆炸時放出的氣體都有毒性,故雷汞目前已被更穩定的起爆藥所代替,如疊氮化鉛、史蒂芬酸鉛(lead styphnate)(分子式: )和二硝基重氮酚(Diazodinitrophenol)(分子式: )等。
生成熱為267.8kJ/mol。雷汞的晶體結構直到2007年才得以確定。[2]
將雷酸汞慢慢加熱,則在152°C發生強烈爆炸;高速加熱,則在200°C爆炸。將雷酸汞置入金屬管中,即成雷管。分解方程式如下:
所產生的物質會鏽蝕金屬,所以雷酸汞製造的底火被稱為鏽蝕性底火,射擊後不及時保養會加重槍械鏽蝕。這種底火曾經被廣泛使用,但因其鏽蝕性而被取代。
製備
1800年,愛德華·查爾斯·霍華德首次發明合成雷酸汞的方法,將汞溶於硝酸內,混合醇,發生反應而生成產物。[3]這種方法也是目前製取雷汞的主要方法。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Record of Quecksilberfulminat in the GESTIS Substance Database from the IFA.
- ^ W. Beck, J. Evers, M. Göbel, G. Oehlinger and T. M. Klapötke. The 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Mercury Fulminate (Knallquecksilber). Zeitschrift für anorganische und allgemeine Chemie. 2007, 633 (9): 1417–1422. doi:10.1002/zaac.200700176.
- ^ Edward Howard. On a New Fulminating Mercury. 倫敦自然科學會報. 1800, 90 (1): 204–238. doi:10.1098/rstl.180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