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盤天體 (英語:scattered disc objects,SDO),是海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TNO)中動力學壽命較短的一類天體。它們因為受到海王星的引力散射而分布在範圍更廣闊的太陽系外緣空間。離散盤最內側的部分與經典古柏帶天體重疊,但它的外緣向外伸展並比一般的古柏帶天體更加遠離黃道面

形成

 
鬩神星,已知最大的離散盤天體,和它的衛星鬩衛一(迪絲諾美亞,中央偏左的小光點)

我們對離散盤的所知非常有限,雖然天文學的主流觀點認為它是太陽系形成的早期過程中,因為海王星向外遷徙造成的引力擾動才被從古柏帶散射入高傾斜和高離心率的軌道內。相比之下,古柏帶像是一個相對「圓」和「平坦」的甜甜圈,以平和的圓軌道(經典古柏帶天體)和略為橢圓的共振軌道(類冥天體),將天體約束在30至44 AU的圓環內;離散盤天體的軌道環境就比較怪異了。離散盤天體,就以矮行星鬩神星為例,在垂直黃道方向上的距離幾乎和平行方向上與太陽的距離一樣遠;軌道模擬也顯示離散盤天體的軌道是怪異且不穩定的,並且最終會從太陽的核心區域拋至歐特雲甚至更遙遠的地方。

有些跡象顯示半人馬群只是單純的從古柏帶被向內拋射,而不是向外拋射的天體,可以稱為「內海王星天體」(cis-Neptunian object)。事實上,有些天體,像是1999 TD10已經模糊了這些觀點,因此小行星中心已經將離散盤天體和半人馬群一併列表。[1]依據這已經混淆不清的範疇,有些科學家已經改用「離散古柏帶天體」(scattered Kuiper belt object,SKBO)來涵蓋或統稱半人馬群和離散盤內的天體。

雖然海外天體賽德娜在官方的小行星中心被認定是一顆離散盤天體,但發現者米高·布朗因為它的近日點距離遠達76 AU,不太會受到行星的引力擾動影響,因此認為他應該是歐特雲內側的天體,而不該是顆離散盤天體。[2]

參考資料

  1. ^ List Of Centaurs and Scattered-Disk Objec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the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 ^ Sedna (2003 VB12). web.gps.caltech.edu. [2022-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