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馬爾菲」號裝甲巡洋艦
「阿馬爾菲」號裝甲巡洋艦(義大利語:Amalfi)[c]是一艘義大利皇家海軍建於20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比薩級裝甲巡洋艦[c]。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戰爭期間,「阿馬爾菲」號與義大利艦隊其他艦隻於1911年9月在的黎波里附近執行任務,並在10月參加了在德爾納的兩棲登陸作戰。1912年4月,「阿馬爾菲」號與其姊妹艦「比薩」號[c]帶隊攻擊了拱衛達達尼爾海峽的土耳其要塞。當月晚些時候,在艦隊其餘艦隻撤退後,這兩艘裝甲巡洋艦仍留在該地區,攻擊土耳其的通訊設施。在1912年10月義大利和土耳其兩國簽署《洛桑條約》宣布戰爭結束後,1913年「阿馬爾菲」號陪同義大利國王和王后乘坐皇家遊艇訪問了德國和瑞典。
低速行進中的「阿馬爾菲」號,艦體後半部照片
| |
歷史 | |
---|---|
義大利王國 | |
船名 | Amalfi |
艦名出處 | 阿馬爾菲 |
建造方 | 西塞斯特里[a]奧德洛造船廠[b] |
鋪設龍骨 | 1905年7月24日 |
下水日期 | 1908年5月5日 |
完工日期 | 1909年9月1日 |
結局 | 1915年7月7日被奧匈帝國U-26號潛艦擊沉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比薩級 |
船型 | 裝甲巡洋艦 |
排水量 | 9,832公噸(9,677長噸) |
船長 | |
型寬 | 68英尺11英寸(21.01公尺) |
吃水 | 22英尺8英寸(6.91公尺)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23節(43公里每小時;26英里每小時) |
自持力 |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義大利拒絕加入與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三國同盟。 該國最終被說服與協約國站在一邊,並於1915年5月向鄰國奧匈帝國宣戰。奧匈帝國海軍在5月和6月襲擊了義大利海岸,「阿馬爾菲」號、「比薩」號和另外兩艘裝甲巡洋艦被派往威尼斯,以阻止奧軍可能的突襲。1915年7月6日至7日夜間,這些艦隻抵達後不久,就被派往奧地利主要海軍基地普拉附近巡邏,以展示武力。「阿馬爾菲」號從那次任務結束返回本土時被奧匈帝國潛艦U-26號(實際上是懸掛奧匈帝國國旗的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艦UB-14號)以魚雷擊沉,損失了67人。「阿馬爾菲」號的損失導致義大利海軍在次年的大部分時間裡被迫將其他裝甲巡洋艦留在威尼斯港口,直到最終被重新分配任務。
設計
建成時,「阿馬爾菲」號總長461英尺(140.5公尺),舷寬68英尺11英寸(21.01公尺),吃水22英尺8英寸(6.91公尺)。艦上安裝有兩台立式三脹蒸汽機驅動兩具螺旋槳軸。這兩台蒸汽機是由22座貝爾維爾燃煤鍋爐提供蒸汽。該艦的動力裝置的設計輸出功率20,000匹指示馬力(15,000千瓦特),但是在服役期間,「阿馬爾菲」號能夠產生20,260匹指示馬力(15,110千瓦特)ーー大約比其姊妹艦超出600匹指示馬力(450千瓦特)ーー這使得最大航速達到23.6節(43.7公里每小時;27.2英里每小時)。[4]
比薩級巡洋艦的主要武器裝備包括4門254/45 V型1906年式加農砲,分別安裝在上層建築前後的雙聯砲塔內。在艦舯部兩舷四座雙聯砲塔中安裝有8門190/45 V型1906年式艦砲作為副砲。為了防禦魚雷艇,艦上攜帶了16門76/50 V型1908年式速射加農砲,以及8門47/40 V型1908年式速射加農砲。此外,兩艦還裝備了三具450公釐(17.7英寸)魚雷發射管。[4]
「阿馬爾菲」號艦體由200公釐(7.9英寸)厚的主裝甲帶保護。10英寸的砲塔由160公釐(6.3英寸)的裝甲板保護,7.5英寸的砲塔由130公釐(5.1英寸)保護。指揮塔裝甲厚度為180公釐(7.1英寸),甲板裝甲厚度為130公釐。[4]
建造和服役
1904年8月,兩艘比薩級巡洋艦的工程啟動,比以同名城市為名,於1905年7月24日在西塞斯特里的奧特羅造船廠鋪設龍骨的「阿馬爾菲」號早了將近一年[4][5]。近三年後的1908年5月5日,「阿馬爾菲」號下水[4]。本艦最終於1909年9月1日完工,距其開始龍骨鋪設剛過四年[4]。
意土戰爭
「阿馬爾菲」號及其姊妹艦「比薩」號都是在1909年服役的,但是直到1911年意土戰爭之前,關於兩艦活動的資料很少。1911年9月24日,也就是義大利向鄂圖曼帝國宣戰開戰的五天前,「阿馬爾菲」號作為分艦隊的一員從錫拉庫薩出發前往的黎波里。這支艦隊包括戰艦「羅馬」號[d]和「那波利」號[e]、裝甲巡洋艦「比薩」號、「朱塞佩·加里波蒂」號[f]、「瓦雷澤」號[f]和「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f],以及2支驅逐艦艦隊[9]。五天後,人們看到「阿馬爾菲」號和其他幾艘軍艦在馬爾他裝載煤炭,然後前往封鎖的黎波里[10][11]。
10月2日,以「貝納德通·伯林」號[g]戰艦為首的一個總隊換崗「阿馬爾菲」號諸艦的封鎖任務,使得這支分艦隊向東前進,加入義大利海軍主艦隊[11]。此時,這支分艦隊包括「那波利」號、「阿馬爾菲」號和「比薩」號,還有新近建造完工的裝甲巡洋艦「聖馬可」號[h],三艘驅逐艦和兩艘魚雷艇。這支艦隊護送了幾艘義大利運輸艦於10月15日抵達德爾納。在對德爾納勸降的談判破裂後,「比薩」號砲轟了該地軍營和一座堡壘。德爾納方面並沒有還擊,而是派出了一艘提出休戰的船隻。 隨後「阿馬爾菲」號和其他裝甲巡洋艦以190公釐(7.5英寸)的艦砲向該市開火。據當時的記載,德爾納在30分鐘內被「徹底摧毀」[15]。當天14點派出的登陸部隊由於海浪洶湧和岸防砲火而無法到達岸邊。隨後,「阿馬爾菲」號持續砲轟海灘直到16:00。由於天氣原因,直到18日才有1500人最終占領了德爾納[15]。
1912年4月13日,「阿馬爾菲」號作為義大利第一分艦隊的一員從塔蘭托起航。該分艦隊由戰艦「維多利奧·伊曼紐尔」號[i](分艦隊旗艦)、「羅馬」號和「那波利」號,裝甲巡洋艦「比薩」號、「聖馬可」號和「皮薩尼」號等組成。這支艦隊最初的目的地是的黎波里,但後來轉向愛琴海轟炸土耳其海岸。第二分艦隊由戰艦「瑪格麗娜王后」號(分艦隊旗艦)、「貝納德通·伯林」號[j]、「聖邦將軍」號[k]和「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l]以及裝甲巡洋艦「朱塞佩·加里波蒂」號、「瓦雷澤」號和「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同時從圖卜儒格和奧古斯塔出發。4月17日兩支艦隊在斯坦帕利亞島會合。當天上午6:30,「比薩」號與「阿馬爾菲」號在大部隊之前駛入達達尼爾海峽,試圖引出土耳其艦隊。但四座土耳其海岸砲台上配備的18門口徑從8至11英寸(200至280公釐)不等克虜伯大砲,向義大利艦隊開火。義大利艦隊在8,000公尺(8,700碼)的距離內開砲持續還擊兩個多小時[20]。據義大利官方報道稱沒有義大利艦隻被擊中,並特別反駁了土耳其關於「瓦雷澤」號被擊中起火的說法。但《紐約時報》的一篇總結報道稱「瓦雷澤」號先後被擊中兩次[20][21]。4月19日,義大利艦隊啟程回國,僅留下「阿馬爾菲」號、「比薩」號和其他一些較小的艦隻,以繼續執行摧毀電報站和切斷電纜的任務[20]。
另一個涉及「阿馬爾菲」號的值得注意的行動發生在4月28日。當時從該艦和「比薩」號上招募了一支由250人組成的部隊,並擊潰了阿斯蒂帕萊阿島上的土耳其駐軍[22]。1912年10月18日《洛桑條約》的簽署標誌著意土戰爭的結束。
間隙期
從1912年意土戰爭結束到1915年義大利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瑪爾菲」號在一些新聞報道中被提及,這些報道展示了該艦在和平時期的活動。1913年6月,「阿馬爾菲」號陪同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國王和他的妻子埃萊娜王后乘坐皇家遊艇「特里納克里亞」號(Trinacria)前往基爾參加一年一度的帆船賽。在那裡,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會見了德皇威廉二世,並討論正在進行的巴爾幹戰爭。離開基爾後,「阿馬爾菲」號陪同國王和王后乘坐的「特里納克里亞」號前往他們的下一站斯德哥爾摩[23]。
到了11月,「阿馬爾菲」號回到了義大利海域,當時義大利前海軍部長卡托利卡上將、「阿馬爾菲」號和戰艦「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m]的艦長在拿坡里迎接乘坐「懷俄明」號前來訪問的美國海軍上將查爾斯·J·巴傑爾(Charles J. Badger)。在「懷俄明」號停留期間,作為1913年戰艦地中海之旅的一站,巴傑爾參觀了「阿馬爾菲」號,作為禮節性拜訪的一部分[24]。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發動宣戰之後,奧匈帝國海軍的艦隊指揮官海軍上將安東·豪斯於5月23日至24日夜間出動艦隊轟炸義大利海岸,試圖擾亂義大利的戰爭動員[25]。在眾多目標中,安科納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該市的天然氣、電力和電話服務中斷,煤炭和石油儲備被燒毀[26][27]。襲擊結束後,所有的奧地利艦隻都得以安全返回港口[27][28]。當奧地利軍隊在6月中旬恢復對義大利海岸的攻擊時,義大利海軍上將保羅·塔翁·迪雷韋爾派遣「阿馬爾菲」號和其他駐防在布林迪西的裝甲巡洋艦前往威尼斯,以補充那裡的老式軍艦艦隊[29]。歷史學家勞倫斯·桑德豪斯(Lawrence Sondhaus)認為,這幾艘高航速裝甲巡洋艦抵達威尼斯本應成為未來奧地利海岸突襲的主要威懾力量,但他也承認,這些巡洋艦最終成為奧地利U艇更容易攻擊的目標[29]。
沉沒
這幾艘巡洋艦抵達威尼斯後不久的1915年7月6日夜,「阿馬爾菲」號在奧匈帝國港口普拉附近參加了一次「部隊偵察」任務[30][31]。在任務完成後的7月7日黎明,該艦在距離威尼斯約20海里(37公里;23英里)的地方被奧匈帝國潛艦U-26以魚雷擊中[30][32]。由於當時義大利和德國並未正式開戰,懸掛奧匈帝國旗幟的U-26號其實是德國潛艦UB-14號偽裝的。當時該潛水艇正在海諾·馮·海姆堡上尉的指揮下進行其首次戰鬥巡邏任務[30]。
中彈後的「阿馬爾菲」號立即開始向港口方向傾斜,在最初的損管措施無效後,指揮官下令棄艦。該艦最終在被魚雷擊中後不到30分鐘就沉沒了。艦隊的其他艦隻及時響應了「阿馬爾菲」號發出的求救信號,救起了艦載大部分物資。據報道,當時死亡人數約為200人,但後來的報道只列出了67人[32]。「阿馬爾菲」號是在一戰期間被德國潛艦擊沉的最大的船隻之一。由於「阿馬爾菲」號的沉沒,第二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其姊妹艦「比薩」號和威尼斯港內的另外兩艘裝甲巡洋艦很少冒險出港,並最終在1916年4月全體被轉移到夫羅勒。[33]
腳註
注釋
- ^ 譯名參考自《戰艦世界:世界海軍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80-1990》[1]
- ^ 譯名參考自《戰艦世界:世界海軍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80-1990》[2]
- ^ 3.0 3.1 3.2 譯名參考自《義大利巡洋艦史》[3]
-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6]
- ^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7]
- ^ 6.0 6.1 6.2 譯名參考自《義大利巡洋艦史》[8]
- ^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12],另有來源譯作「本尼迪托·布林」。[13]。
- ^ 譯名參考自《義大利巡洋艦史》[14]
- ^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16]
- ^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12],另有來源譯作「本尼迪托·布林」。[13]。
-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另有來源譯為「阿美阿格里·迪·聖邦」級。[17]
- ^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18],另有來源譯作「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號[19]
- ^ 譯名參考自《戰艦與航空母艦》[18],另有來源譯作「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號[19]
引文
-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31頁
-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552頁
-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52頁
- ^ 4.0 4.1 4.2 4.3 4.4 4.5 Gardiner & Gray,第261頁
- ^ Silverstone,第294頁
- ^ 章騫(2013年),第311頁
- ^ 史蒂夫,第237頁
-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48頁
- ^ Turks seize a ship. The Washington Post. 25 September 1911: 1.
- ^ Italian army ready. The Washington Post. 29 September 1911: 1.
- ^ 11.0 11.1 Beehler,第19頁
- ^ 12.0 12.1 史蒂夫,第48頁
- ^ 13.0 13.1 章騫(2013年),第312頁
- ^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56頁
- ^ 15.0 15.1 Beehler,第30頁
- ^ 史蒂夫,第300頁
- ^ 史蒂夫,第22頁
- ^ 18.0 18.1 史蒂夫,第110頁
- ^ 19.0 19.1 日本海人社出版 2014,第48頁
- ^ 20.0 20.1 20.2 Beehler,第67–68頁
- ^ Holy war may soon confront Italians in Tripoli. The New York Times. 19 May 1912: SM3.
- ^ Beehler,第71頁
- ^ Kaiser and King of Italy meet in Kiel at regatta.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1 July 1913: 2.
- ^ none. The New York Times. 13 November 1913: 4.
The battleship Wyoming...
- ^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76頁
- ^ Sondhaus,第274–275頁
- ^ 27.0 27.1 布魯斯·泰勒 2021,第277頁
- ^ Sondhaus,第276頁
- ^ 29.0 29.1 Sondhaus,第279頁
- ^ 30.0 30.1 30.2 Stern,第26頁
- ^ The Great War: The Italian Advance. The Independent: A Weekly Journal of Free Opinion. 19 July 1915, 83 (3476): 75.
- ^ 32.0 32.1 200 Italians die when Austrians sink a cruiser. Chicago Daily Tribune. 9 July 1915: 3.
- ^ Sondhaus,第289頁
參考書目
- Beehler, William Henry. The History of the Italian-Turkish War, Sept. 29, 1911 to Oct. 18, 1912. Annapolis, Maryland: Advertiser-Republican. 1913. OCLC 63576798 (英語).
- Fraccaroli, Aldo. Italian Warships of World War I. London: Ian Allan. 1970. ISBN 0-7110-0105-7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907-3 (英語).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英語).
- Sondhaus, Lawrence. The Naval Policy of Austria-Hungary, 1867–1918: Naval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Dualism. 西拉法葉: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1-55753-034-9. OCLC 59919233 (英語).
- Stern, Robert Cecil. The Hunter Hunted: Submarine Versus Submarine: Encounters from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ISBN 1-59114-379-9. OCLC 123127537 (英語).
- 史蒂夫·克勞夫德. 楊穎莉 , 編.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 世界武器圖典 第1版. 長春: 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4-01 [2020-02-21]. ISBN 97875386150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1)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出版 (編). 意大利巡洋舰史. 章騫 (譯).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4-05. ISBN 9787555202240. OCLC 951705306 (中文(中國大陸)).
- 章騫.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第1版.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OCLC 87680001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布魯斯·泰勒 (編). 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 邢天寧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5594-5404-1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 Amalfi (19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rina Militare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