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之戰

陽城之戰是中國歷史的東漢末年討董聯軍於191年解體後袁紹袁術之間的一場戰役。袁術部下孫堅攻占廢棄的都城洛陽後凱旋,捲入原為討董盟友的二袁之間的私人恩怨;同時,公孫瓚派其從弟公孫越支援袁術,而公孫越戰死於此戰,導致公孫瓚和袁紹結怨。最初袁紹軍在周喁[1]帶領下對孫堅軍占了上風,但為孫堅反攻所敗。

陽城之戰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戰事的一部分
日期191年
地點
結果 袁術勝
參戰方
袁紹 袁術
指揮官與領導者
周喁[1]
周昂
孫堅
公孫越 

背景

190年,中國各地的軍閥、官員組成聯軍對抗控制國政、挾持漢獻帝的相國董卓。袁紹被推舉為盟主。孫堅為了參與討董,率軍北上加入聯軍一員的袁術。袁術任孫堅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派他攻董卓於都城洛陽。孫堅擊敗董卓軍,迫使董卓火燒洛陽,迫使百姓遷往長安,在長安建立新都。孫堅占領了一片廢墟的洛陽,因為其他聯軍成員已在解體邊緣,無意相助,從軍事角度並不能守住。孫堅棄洛陽,向南返回。

袁術顯然不滿意哥哥袁紹被推為盟主,享盡名譽,侮辱他為「家奴」、「非袁氏子」[2],使袁紹大怒。191年,袁紹任周喁為早先由孫堅受任的豫州刺史,派他趁孫堅不在攻打孫堅在豫州的領地。

周喁決定攻打潁川郡陽城。孫堅北上攻董卓時,在此設立了前哨,以備孫堅離開洛陽後董卓從西面來攻。儘管陽城在豫州孫堅治下,但也在袁紹冀州勢力範圍內,故是袁紹進攻的合理目標。[3]

戰役

因對名義上的盟友進攻始料未及,陽城被襲占。孫堅聞訊,嘆道:「我們一同舉義兵,將要拯救社稷。逆賊將要破滅了,人卻各自這般行事,我能和誰合作呢?」[3]

北方軍閥公孫瓚與袁術結盟,派堂弟公孫越率一千騎兵助袁術,和孫堅一起參與收復陽城的戰鬥,但公孫越在最初的小規模戰鬥中被射殺。孫堅雖遭挫敗,不久重振旗鼓,此後數戰擊敗周喁。袁術在東南攻周喁兄周昂九江,迫使周喁棄陽城去救哥哥。周喁再敗,放棄戰事,回到家鄉會稽

後果

二袁之間最初的戰鬥以袁術占上風告終:他在潁川和九江遭遇並擊敗袁紹軍,在孫堅治下的潁川重新樹立了地位,雖然當時尚未攻占九江,但永遠消除了周喁的威脅。而對袁紹而言,情況就艱難了:除了在南方的失敗外,他還面臨公孫瓚的威脅,公孫瓚將公孫越之死歸咎袁紹,向他宣戰,並拒絕他的一切示好。[4]這引發了袁紹和公孫瓚的衝突,即界橋之戰

陽城之戰是二袁之間的首次軍事交鋒,標誌著漢末混戰的一個新階段,最終導致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因華北軍閥開始互相為了最終主導中國而互鬥,此戰意義重大,標誌著討董聯盟的終結。[3]

注釋

  1. ^ 1.0 1.1 史籍在此戰當事人是周喁、周昂還是周昕的問題上不一致。史學家張磊夫接受了參與陽城戰役者為周喁的觀點。見de Crespigny (1990), p. 121 note 70.
  2. ^ de Crespigny (1990), p. 119
  3. ^ 3.0 3.1 3.2 de Crespigny (1990), p. 121
  4. ^ de Crespigny (1990), p. 12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