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鐵道

關西鐵道(日語:関西鉄道かんさいてつどう Kansai Tetsudō */?)是曾經存在於日本明治時代的一家私人鐵路企業,營運路線主要在大阪府中東部、三重縣奈良縣和歌山縣

關西鐵道株式會社
関西鉄道株式会社
公司類型株式會社
後繼機構帝國鐵道廳
成立1888年(明治21年)3月[1]
總部 日本  三重縣四日市市濱田町[1]
產業鐵路運輸業
實收資本額2418萬1800日元

名古屋大阪的路線開通後,關西鐵道曾和當時的官設鐵道(東海道線)展開激烈而罕見的商業競爭,但在1906年日本政府公布《鐵道國有法》後,關西鐵道於翌年10月1日被收歸國有。關西鐵道的原有路線現時已被分拆成多條路線,包括:關西本線草津線片町線紀勢本線櫻井線和歌山線奈良線大阪環狀線。這些路線現時由東海旅客鐵道(JR東海)和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持有及管理。

名稱

關西鐵道的「関西」日文讀法有「かんせい」(Kansei)和「かんさい」(Kansai)兩種,雖然關西鐵道發行的明信片使用「KANSAI」字樣,但同公司的文件上也曾出現「カンセイ」,即Kansei的片假名表記,[2]關西鐵道機車的車頭也有「KANSEI RAILWAY COMPANY」的字樣。[3]另外1910年的三省堂本百科大辭典將關西鐵道的「関西」讀法記為「くゎんさい」(Kwansei)。[4]

歷史

 
被收購前的關西鐵道路線圖。

成立

關西鐵道於1888年成立,最初經營官設鐵道 (東海道本線)沒有經過的,從名古屋經三重縣四日市市到東海道本線草津站的鐵路線,向東連接名古屋,向西連接草津。1895年名古屋 - 四日市 - 草津一線 (今日關西本線東段和草津線)完工後,關西鐵道擴大經營目標,計劃建設名古屋直達大阪,不繞行京都的鐵路線,為此關西鐵道開始併購大阪的鐵路營運商。

1897年關西鐵道收購營運片町 - 四條畷間鐵路線的浪速鐵道日語浪速鉄道,同年柘植 - 上野和上野 - 加茂間通車。1898年名古屋 - 大阪網島日語網島駅全通,即今日關西本線和片町線,並開始運轉急行列車。另外因為網島用地有限,因此關西鐵道收購大阪鐵道日語大阪鉄道 (初代),計劃將湊町站 (今日JR難波站)作為關西本線大阪端的起點。

與官設鐵道競爭

名古屋 - 大阪的路線開通後,關西鐵道和當時的官設鐵道展開激烈的商業競爭,兩者名古屋 - 大阪的用時皆為5~7小時。1900年從湊町出發經過奈良的關西本線全線通車,急行列車改為完全行駛關西本線,1902年全程用時壓縮至5小時以內,並提供餐車服務。關西鐵道和官設鐵道在名古屋 - 大阪的路線展開削價競爭。1902年12月雙方一度和解,但是1903年10月關西鐵道以官鐵未遵守協定為由再次進行削價競爭。然而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官設鐵道必須專注於戰時物資運輸,因此終止關西鐵道和官設鐵道的競爭。

隨著關西鐵道路網的擴張周邊的私鐵也開始加入關西鐵道,包括營運今日和歌山線、紀勢本線的紀和鐵道日語紀和鉄道南和鐵道日語南和鉄道 (1904年),以及營運今日櫻井線、奈良線的奈良鐵道日語奈良鉄道 (1905年)。

國有化

在日俄戰爭衝擊下,鐵道國有化的呼聲提高,1906年《鐵道國有法》頒布,關西鐵道被列入,計劃在1907年10月1日收歸國有。國有化之前關西鐵道提出主要區間電氣化計劃,被認為希望提高收購金額,然而國有化之後,電氣化計劃被全部擱置,導致日後大阪電氣軌道集團 (近鐵前身)得以依靠優良線型、複線電氣化、大功率機車等優勢奪下名古屋 - 大阪之間的鐵路市場。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日本全國諸會社役員録. 明治40年』(國立國會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2. ^ 辻 良樹『関西 鉄道考古學探見』28頁、34頁。
  3. ^ 奧田晴彥『関西鉄道史』鉄道史資料保存會、2006年。
  4. ^ 『日本百科大辭典』 第三巻、三省堂、1910年、9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