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周報
《銀行周報》是中國發行時間最早的專業性金融刊物,是在張公權等人在組織上海銀行同業公會過程中創辦,並在銀行公會成立後成為公會機關刊物。《銀行周報》初次發行於1917年5月,與1921年創刊的姊妹報《錢業月報》並譽為上海金融業之喉舌,從1917年開始不間斷發行達30多年,直至1950年停刊[1]。《銀行周報》的創刊宗旨在於「報告金融消息,研究經濟事情,俾供銀行業者之參考」,其作為銀行業之喉舌,促進了中國銀行業之間的交流,推動了開辦造幣廠、廢兩改元、成立票據交易所、成立徵信所等重大金融改革,同時也因為反對工人罷工的立場招致部分人批評[2]。
銀行周報 | |
---|---|
類別 | 金融類 |
發行周期 | 周報 |
發行者 | 銀行周報社 |
創辦者 | 張公權等 |
首發日期 | 1917年5月29日 |
最後發行日期 期數 | 1950年3月3日 第1635期 |
創刊地區 | 中國 |
總部所在地 | 上海 |
語言 | 繁體中文 |
OCLC 編號 | 1054858299 |
銀行周報 | |
---|---|
系列 | 南京圖書館藏民國時期金融期刊彙編 |
發行資訊 | |
編輯 | 南京圖書館 |
出版機構 |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 | 2014年 |
出版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開本 | 16 |
頁數 | 100890 |
售價 | 人民幣150,000元 |
網站 | 中華書局頁面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7101101478 |
OCLC | 1247383633 |
創辦與發行
隨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經濟出現一戰景氣,全國華資銀行數量從1911年底的15家快速增長到了1917年的65家,新生的中國銀行業和外國銀行和本國錢莊相比尚且渙散弱小,急需團結一致開拓市場,於是銀行公會和《銀行周報》應運而生。[2]1915年春在張公權的號召下,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上海銀行、鹽業銀行、中孚銀行共七所銀行籌建上海銀行同業公會。1917年5月,張公權、徐寄廎、李馥蓀、陳光甫等人組織創辦《銀行周報》,最初借用中國銀行余屋為報社編輯部,借《時事新報》社余屋為發行部[3],張公權親自擔任主持,經費及廣告費則由銀行公會七行分攤。7月,張公權赴北京出任中國銀行副總裁,公推徐寄廎補缺。創刊之初,任青來擔任撰述,徐玉書、徐滄水任編輯。1918年7月8日公會正式成立後,報社遷入公會會址,成為銀行公會機關刊物,聘請徐玉書擔任首任總編輯兼發行主任。1920年徐玉書辭任,徐滄水接替職務,結果徐滄水積勞成疾不幸於1925年末早逝,在徐寄廎建議下組織了5人編輯委員會分擔總編輯職務。[4]徐滄水之後,沈籟清被委員會推舉為周報經理兼總編輯。1926年8月,沈籟清因出任大陸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請辭,報社改聘用北京《銀行月刊》主任戴藹廬接任。1927年編輯委員會增員至7人。1932年開始,編輯委員會成員分別由銀行公會和銀行學會成員選舉產生,李權時擔任主持人。1942年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編輯委員會徹底癱瘓,《銀行周報》交由銀行學會會長朱斯煌主持,直至1950年停刊。[5]
《銀行周報》在創辦之初,發行量區區每月七八百份,但由於其出色的經濟新聞報道,很快受到了同行和社會熱捧,從1917年4900冊快速增長到1918年23000冊、1919年58000冊、1920年81000冊,至1921年月銷售量超過15000冊,1937年月銷量更是超過20000冊。除了固定的周報外,《銀行周報》還出版了大量金融業務專業相關的專集,創刊10年間竟有26種專集,諸如《上海金融機關一覽》《票據交換所研究》等等專業性文獻也成為當時金融界人士的重要參考。相比之下,《銀行周報》的經濟條件並沒有發行情況那樣理想,多數時間裡每年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於各家銀行的分攤,但《銀行周報》還是積極拓展銷量、承接廣告,許多年份里這些收入最高時也能夠占到收入的一半以上。1922年《銀行周報》宣稱自己「銷路日廣,售報與廣告收入足資支持,經濟已能獨立」,各家銀行不再直接補貼,而是通過廣告費用和定期購買方式予以支持,上海銀行公會的會員都會在《銀行周報》上刊登廣告,公會廣告可以占到《銀行周報》廣告總量的一半以上。[5][6]《銀行周報》1917年5月29日第一期到1950年3月3日最後一期,這33年來從未有過一次停刊,累計發行34卷1635期。[3]
報道內容及立場
《銀行周報》本著「報告金融消息,研究經濟事情,俾供銀行業者之參考」的宗旨,其經常版塊包括專論、匯兌、金融、證券、國內要聞、國際要聞、專載等:專論多為專家、編輯、業內人士共同執筆,話題多味現實中的經濟、政策、國際問題,以及重要銀行的年報;匯兌和金融分別報道匯市和金銀交易行情,上海票據交換所成立後還刊登交換所所收取莊票情況;證券主要報道國內外債券市場情況;國內和國際新聞主要為轉載各地消息,以經濟新聞為主,從1936年第962期開始在國內新聞專門有銀行業專欄;專載則供銀行公會會員刊登營業報告及紙幣發行準備情況。[7]
作為銀行業的喉舌,其在一方面宣傳現代銀行業思想,呼籲完善銀行業建設,引介了西方和日本銀行業的先進經驗,探討金融界內的熱點話題,對外資銀行和錢莊這樣的同業競爭對手大加鞭撻,金融恐慌之際又代表銀行公會發聲借歐美故事號召團結。但在政治站位上,《銀行周報》的立場較為複雜,一面號召同業抵制北洋政府債券,另一方面卻又認為國民政府攤銷債券「用途得當,信用鞏固」,但到了國民政府發債太多、侵害利益時又嘖有煩言。1927年蔣中正上台後,《銀行周報》上反對中國共產黨組織罷工的文章連篇累牘,認為應該通過保護國貨滿足工人需求,但在五卅運動抵制日貨時卻又表現悲觀。[8]1931年國民政府頒布《工商同業公會法》後,上海銀行公會被迫改組,《銀行周報》又成為了國民政府宣傳經濟政策的陣地。在抗戰初期,《銀行周報》有貢獻於上海金融市場的穩定,向社會宣傳後方建設與發展,但被汪精衛政權接管之後淪為了日本統治者的宣傳工具。1945年抗戰勝利後,《銀行周報》重新回到了國民黨政權掌控之下。[9]:151949年之後的《銀行周報》則積極配合政府,為上海金融業恢復出謀劃策,但仍然保有專業刊物的客觀水準,不會一昧迎合政府,1950年第7期的《上海解放以來之物價》就真實反映當時物價大幅波動的情況。[10]
影響與價值
《銀行周報》總編徐滄水認為,雖然《銀行周報》創辦伊始銀行公會尚未成立,但《銀行周報》已經成為了各家銀行的共同事業,為上海銀行公會的最終成立奠定了基礎。[3]除了銀行公會之外,《銀行周報》在創辦期間至少直接促成了不下十種同業團體的產生,從研究金融會計名詞統一的名詞研究會,到商討成立獨立匯兌行市的行市委員會,再到擬定票據法的票據法研究會等等,無一不促進同業之間的團結與互助。[7]《銀行周報》的創辦刺激了全國各地創辦經濟刊物,打破傳統商業觀念,促進企業家之間的聯合:在紡織業,企業家仿效銀行公會和《銀行周報》創辦了《華商紗廠聯合會季刊》,同樣運用報刊推動棉花出口稅政策以維護自身利益;北京、漢口的銀行家也受影響以《銀行周報》為藍本創辦了《銀行月刊》和《銀行雜誌》。[11]
《銀行周報》在推動中國金融市場改革上不留餘力,自言「凡有俾銀行事業者,竭全力以鼓吹之、宣傳之,其於國家社會貢獻尤多,廢兩改元之成功,票據交換所之成功,中國徵信所之產生,本報倡議最早,鼓吹最力」,報社創辦人之一的徐寄廎在20周年紀念刊上陳言本報10年前未竟之造幣廠、交換所等事在10年內都已經完成。在上海票據交換所成立一事上,《銀行周報》抨擊錢莊業的匯劃制度,刊發大量有關設立票據交換所的理論和現實借鑑,銀行業在1930年交換所成立之後擺脫了錢莊業壟斷票據清算業務的情形。在廢兩改元問題上,也是反映銀行業長期以來的支持態度,不斷與錢業爭論廢兩改元的必要性,在1932年國民政府實施廢兩改元前夕連續5期出版「廢兩改元專號」,為政策的實施提供輿論動員。[5]
《銀行周報》為後世的研究者提供了歷史資料豐富、數據較為可靠的研究材料,受到後來研究者的重視。[2]
整理出版
2014年中華書局借與南京圖書館合作出版《南京圖書館藏民國時期金融期刊彙編》的機會,根據南京圖書館館藏將《銀行周報》全部1635期結集出版。[12][13]
參考資料
- ^ 朱鎮華. 《银行周报》与《钱业月报》. 浙江金融. 1987, (10): 64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 ^ 2.0 2.1 2.2 朱鎮華. 《银行周报》简介. 中国金融旧事 1.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1: 229–233. ISBN 7-5078-0290-6. OCLC 30672117.
- ^ 3.0 3.1 3.2 許斌. 有一张报纸叫“银行”:国际国内无缝衔接,稳坐民国金融资讯头把交椅. 澎湃新聞. 2020-11-16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 ^ 徐寄廎 (編). 最近上海金融史.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26: 145–153+163–164.
- ^ 5.0 5.1 5.2 馬長林. 《银行周报》与近代上海金融业. 復旦大學中國金融史研究中心 (編). 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变迁.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177–189. ISBN 7-309-04719-2.
- ^ 許斌. 民国金融第一刊——《银行周报》简述. 中國城市金融. 2015, (1): 68-69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 ^ 7.0 7.1 毛知礪. 抗战前十年的《银行周报》与《钱业月报》.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1998-05, (15): 259-311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 ^ 黃漢民. 《银行周报》简述. 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編委會 (編).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 3.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7: 161–171. CSBN 4299·009.
- ^ 郭俊. 民国《银行周报》(1917-1949)研究 (博士論文). 武漢大學. 2016-12-15 [202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9).
- ^ 廖芸良. 1949—1950年《银行周报》价值研究. 現代商貿工業. 2011, (4).
- ^ 蘇小和. 《银行周报》和银行公会的自治意义. 中國經濟報道. 2013, (12)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 ^ 中華書局旗下北京古逸英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银行周报》:学界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乃至全国金融历史的重要文献. 2019-03-21 –透過搜狐網.
- ^ 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时期金融期刊汇编·银行周报(全二○○册)(全200册)精. 中華書局. [202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