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韜奮
鄒韜奮(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原名恩潤,筆名谷僧、韜奮,取「韜光養晦」和「奮鬥」之意,生於福建省永安縣沙塘村,祖籍江西省餘江縣,新聞記者、出版家。
鄒韜奮 | |
---|---|
出生 | 鄒恩潤 1895年11月5日 大清福建省永安縣 |
逝世 | 1944年7月24日 中華民國上海市 | (48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
教育程度 | 福建官立中等工業學堂 南洋公學 上海聖約翰大學 |
職業 | 記者、出版家 |
知名作品 | 三聯書店創辦人 |
政黨 | 中國人民救國會 中國共產黨(追認) |
配偶 | 葉氏(患傷寒去世)、沈粹縝 |
兒女 | 鄒家華 鄒競蒙 |
家族 | 5個弟弟妹妹 |
生平
鄒韜奮,福建永安人,(一說為福州市人[1][2]。)其父鄒國珍在福州的福建省鹽務局做候補官,母親查氏常常講章回小說給他們兄弟聽。六歲父親為他發蒙,在母親的要求下請一位先生到家塾教書。1907年,十三歲時,母親去世。1908年11月,因祖父在餘江老家過世,隨父親回家奔喪。1909年春,家中的塾師走了,於是在父親的支持下考入福建官立中等工業學堂。[3]1912年秋,父親將他送入南洋公學下院讀書,希望他可以成為工程師。1914年,升入中院,夜裡常常去找他在附小的老師沈永癯請教,他的辦公室總有《新民叢報》可以讀,夜裡十點鐘照章要睡覺,而他還點蠟燭在屋裡偷看,受這些文章的影響就和漸漸淡忘了工程師的理想了。南洋公學重視國文,鄒韜奮尤其佩服國文老師朱叔子的教學方法,深受他的影響。1915年5月起,在商務印書館的《學生雜誌》和《申報》的《自由談》上發表文章,次年又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學生雜誌》撰文。[4]
1917年,升入南洋公學上院電機工程科學習。1919年2月,大學一年級結束後,經濟拮据,無以為繼,,又被微積分和高等物理學弄得困窘,只好輟學,到宜興蜀山鎮做家塾教師,為投考上海聖約翰大學作準備。9月,和南洋同學王以敬一同考入聖約翰大學,鄒韜奮主修西洋文學,輔修教育。大學期間的課餘時間也用來當準備投考中學插班生的家庭教師,晚間在南洋公學圖書館做一個小時的職員,以此來補貼經濟,不過仍然常常依靠同學的接濟。[5][6]1921年,獲文學學士。畢業後經畢雲程介紹,9月,到穆藕初的厚生紗廠和紗布交易所給他做英文秘書,同時還因為和張竹平同學的關係在《申報》社幫忙處理英文信函,並在上海青年會中學教英文。
1922年,他想到教育界做做看,於是大膽給黃炎培去信求職,時值黃炎培主辦中華職業教育社,便決定聘請鄒韜奮擔任編輯股主任,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和編譯「職業教育叢刊」。學債負擔很重,還未能還清,因此黃炎培還推薦他到江西省教育會的科學名詞審查會工作。找到了新工作便辭掉了交易所英文秘書的工作。受校長顧蔭亭的邀請到中華職業學校兼任英文教員。
1926年10月,承接王志莘的職務主編《生活》週刊。1927年,張竹平找他到《時事新報》任秘書主任,兼主編《人生》副刊,仍主編《生活》週刊,由於工作繁重便辭去了英文教員的兼職,將所有心力都投注在了報館的工作上。在鄒韜奮接手後,不限於過去職業教育的主題,漸漸推廣到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上。[7]1928年,五三濟南事件發生後,《生活》週刊就迅速對其作出評論,表示反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宣傳民族解放,支持抗戰。10月初,與胡愈之相識。[8] 1932年3月,籌辦《生活日報》。7月,從中華職教社獨立,成立生活書店。
1933年1月,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當選執行委員。7月14日,從上海乘船流亡國外,經義大利、瑞士、法國到達倫敦,期間一直寫通訊文稿,在國內發表。1934年,到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蘇聯考察。
1935年5月,到美國考察。7月6日,在芝加哥看到報紙上刊載好友杜重遠在上海被捕消息,於是決定提前回國。8月27日,乘船返回上海。11月在上海創辦《大眾生活》周刊。12月,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成立,被選為執行委員。[9]
1936年3月,在香港籌辦《生活日報》和《生活日報·星期增刊》[10]。8月,返滬後改出《生活星期刊》,同時擔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11月22日,與沈鈞儒、章乃器、史良、李公朴、王造時、沙千里共七位救國會執行委員被捕,即「七君子事件」。[11]
1937年7月31日,獲釋從蘇州江蘇高等法院看守所回滬。8月19日,在上海創辦《抗戰》三日刊,因戰事所迫11月,到香港。
1938年6月,參加國民參政會。7月,將《抗戰》與李公朴所辦的《全民周刊》合併為《全民抗戰》,在武漢出版。
「皖南事變」後,《全民抗戰》停刊。1941年2月25日,啟程,3月5日,到達香港,5月17日,復刊《大眾生活》,並任救國會海外工作委員會常務幹事。香港淪陷後轉移至東江游擊區,1942年11月,輾轉至蘇中抗日根據地,後赴蘇北抗日根據地。
1943年3月,患中耳癌到上海醫治。1944年7月24日,病逝於上海醫院。9月,中共中央根據他在遺囑中的申請,追認其為共產黨員。[12]
思想
家庭
影響
著作
- 《韜奮文集》(1956年 三聯書店)
- 《經歷》
- 《小言論》三集
- 兩部國外通訊集《萍蹤憶語》、《萍蹤寄語》
- 《抗戰以來》
- 《患難餘生記》
紀念
參考文獻
- ^ 那盏不曾熄灭的灯,照亮你我来时的路. 央視新聞. 2016-11-05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7.
- ^ 邹韬奋. 上海交通大學校史網. 2018-03-15 [2018-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7.
- ^ 沈謙芳. 邹韬奋传.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01. ISBN 978-7-108-05572-9.
- ^ 鄒韜奮. 邹韬奋自述.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3.04. ISBN 978-7-5396-4256-7.
- ^ 鄒韜奮. 前塵影事. 《生活》週刊. 1933年7月22日, 8 (29).
- ^ 鄒韜奮. 萍踪寄语 初集、二集.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10: 13–19. ISBN 978-7-80768-214-1.
- ^ 鄒韜奮.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 生活書店. 1948.10: 143-168.
- ^ 穆欣. 邹韬奋.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9.01.
- ^ 鄒韜奮. 经历 患难余生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10. ISBN 9787807682127.
- ^ 香港《生活日報》存檔. 韜奮紀念舘.
- ^ 黃逸之. 邹韬奋. 商務印書館. 1950.12.
- ^ 鄒嘉驪. 邹韬奋年谱长编.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5.10. ISBN 978-7-313-13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