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

道教神職人員

道士一詞,在古代可以指的是一般學道、務道之士,是學之人的泛稱,並非完全指向道教的信徒。在宋朝以後,道士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有名詞。初步統計,截至2011年,中國大陸有道士近10萬人[1]

起源

道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老子莊子[2]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有「古之道士」一詞,但不是指道教徒。真正的道士之稱可能始於漢代,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始祖。東漢漢靈帝時,張角創立太平道之後,始有道教之名。

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明本》亦有「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

「道士」一詞是寇謙之時才開始廣泛使用。有道教界人士認為,道士專指進入道教廟宇求真理之人,不指在家修道的居士,也不能指使用方術方士。但直到宣統退位道士方士的稱呼仍在史書、典籍中混用。

歷史

 
驅魔符

南北朝時代又多以道人稱佛教沙門。「真人」又是道士的一種尊稱。南北朝的道士尊稱張陵為「正一真人」,許謐為「上清真人」。東晉《太極真人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云:「夫先生者,道士也。於此學,道成曰真人;體道大法,謂之真人矣。」陸修靜稱道士以道德為父,神明為母,清靜為師,太和為友[3]

《太上洞玄靈寶出家因緣經》真正定義了道士的職務:「所以名為道士者,謂行住坐臥,舉心運意,唯道為務;持齋禮拜,奉誡誦經,燒香散花,然燈懺悔,布施願念,講說大乘,教導眾生,發大道心,造諸功德,普為一切,後己先人,不雜塵勞,唯行道業」[4]

到了唐朝道人又專指道士。即使是到了唐朝,道士、道人、方士等名詞還是經常混用[5]

唐六典》卷四云:「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鍊師。」

稱呼

 
道士
  •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黃冠
  • 資歷深的道士又會被尊稱為道長高功
  • 男性的道士可稱為乾道
  • 女性的道士可稱為坤道,又稱女冠,俗稱道姑
  • 古代佛門弟子亦可稱道士

分類

按地域,道士又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三洞奉道科誡》將道士分為六階:「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中被認為道功最高者,稱為「高功」。

閔智亭道長《道教雜講隨筆》述:「全真高功一定須得到上一代高功的「撥職」才是合格高功。」北魏人寇謙之改革天師道,自稱天師,自此道教徒可在家立壇。

特徵

道士的服裝稱為道袍,是一種中國古代的漢服,還要戴古代的冠巾,腳上穿的鞋叫做雲履(雲鞋)。道士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稱為道院或者,他們大多住在這些宮觀裡面。當然現在內襯多半是滿清馬褂的道服。

現代道教主要分為全真派正一派兩派,一個傳統的全真派道士,需受戒出家,居住於宮觀之內,大部分素食,不許娶妻,類似佛教僧侶。道人時常留鬚蓄髮,頭頂挽,強調打坐冥想。另外還有全真南派,可以娶妻生子。

正一派的道士可以結婚,可以居住家中,也稱「火居道士」,不齋戒時可喫食肉(除了等肉),很少人出家,髮型大多也是一般的現代髮型。集會時方赴宮觀,主要從事道教儀式活動,尤其強調畫符念咒,驅使鬼神。現代正一弟子須經過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

 
法會

參見

參考文獻

  1. ^ 中国道教平稳发展 现有近10万道士. 鳳凰網.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2. ^ 隋書·經籍志》云:「元始天尊開劫人,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仙乃命又真皇人,傳授世上」 ;張君房輯《雲笈七籤》說:「道教起源於無始以前的天真皇人,於峨嵋山授《靈寶經》於軒轅黃帝,又授帝嚳於牧德之台,師資相承,蟬聯不絕」,而「今人學多浮淺,唯誦道德,不識真經即謂道教起自莊周,始乎柱下,則謬言矣」。葛洪《神仙傳》更謂:「自伏羲至三代,顯名道士,世世有之,其老子者,蓋得道尤精者也。」
  3. ^ 《初學記》:「陸法師曰:凡道士,道德為父,神明為母,清靜為師,太和為友。大戒三百,以度未兆之禍;威儀二千,以興自然之神。」
  4. ^ 《道藏》第6冊139頁
  5. ^ 《南齊書‧顧歡傳》載「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