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黨 (中國)
進步黨是中華民國初期的一個政黨,成立於1913年5月29日。
進步黨 | |
---|---|
名稱 | 中華進步黨 |
理事長 | 黎元洪、梁啓超 |
理事 | 梁啟超、張謇、伍廷芳、 孫武、那彥圖、湯化龍、 王揖唐、蒲殿俊、王印川 |
名譽理事 | 梁啓超、 馮國璋、蔡鍔、 汪大燮、熊希齡等23人 |
秘書長 | 林長民 |
政務部長 | 林長民 |
黨務部長 | 丁世嶧 |
成立 | 1913年5月29日 |
解散 | 1916年 |
合併自 | 共和黨 民主黨 統一黨 |
繼承者 | 憲法研究會 |
總部 | 中華民國京兆地方北京 |
意識形態 | 中國民族主義 君主主義 保守主義 憲政主義 國家主義 |
政治立場 | 右翼 |
眾議院議員人數 | 154 / 596 |
中華民國政治 政黨 · 選舉 |
成立過程及宗旨
1912年(民國元年)末,國會參議院與眾議院舉行選舉,宋教仁領導國民黨取得眾議院269個議席、參議院123個議席,國民黨在兩院議席佔百分之四十五多數議席[1]:112。第2大黨共和黨獲得120個議席,第3大黨統一黨獲得18個議席,第4大黨民主黨獲得16個議席。袁世凱拉攏共和、統一、民主三黨牽制國民黨[1]:112。
1913年4月,國會正式開幕,共和黨(黎元洪領導)、民主黨(梁啓超領導)、統一黨(張謇領導)三黨為進一步對抗國民黨,於5月29日合併為為進步黨,黎元洪為黨魁,梁啟超亦為重要領袖之一[1]:112。
進步黨的主要宗旨為如下兩點:
- 欲將全國政治導入軌道
- 欲造成一種可為模範之政黨
具體政綱有如下三點:
- 採取國家主義,建設強善政府
- 尊重人民公意,擁護法賦自由
- 順應世界大勢,增進平和實利
領導
進步黨的主要幹部如下:
活動與終結
三黨合組進步黨後,內部意見不能統一。比如民主黨出身的孫洪伊被任命為黨務部副部長,但對梁啓超接近袁世凱失望,實際上並未加入進步黨[2]。此外,一些舊共和黨人不滿原民主黨骨幹占據進步黨的中樞,乃脫離進步黨重組共和黨(為同合併前的共和黨相區別,一般稱作「新共和黨」)[3]。
進步黨是支持袁世凱政府的政黨,二次革命後,袁世凱取得對全國的絕對控制,圖謀解散國會,該黨於是同留在國會的國民黨溫和派攜手繼續使國會得以運轉。袁世凱見此情況,於1913年9月18日組建新的親袁世凱的御用政黨公民黨(北京政府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任黨魁。梁士詒是舊交通系的首領)。10月6日,袁世凱給梁士詒下指示,並派軍警包圍國會議場逼迫國會選舉袁世凱為大總統,袁世凱乃當選正式大總統[3]。
進步黨對此形勢抱有強烈的危機感。同年10月21日,國民黨、進步黨的有志之士結成了民憲黨[3]。11月4日,袁世凱以勾結叛逆為名剝奪了國民黨籍國會議員438人的議員資格,國會因議員人數不足而無法繼續開會。各政黨受這打擊,奄奄一息,無有作為,進步黨卻於1914年1月5日開特別大會,決議主張:(一)本年必須召集國會;(二)憲法必須由民選機關制定[4]。4月26日,與大中黨合併,補選大中黨黨魁貢桑諾爾布為進步黨理事[5]。
1915年(民國4年)11月,正當袁世凱籌畫稱帝,進步黨黨務部長孫洪伊發文反對,黨內分裂[6],後來梁啓超和主要幹部支持護國戰爭。
黎元洪任總統,國會恢復後,各政黨均標榜無黨主義,進步黨組成所謂「研究系」,繼續與國民黨系各政治組織在國會中對抗。
後世影響
據民主進步黨創黨元老、後退黨的前中華民國立委朱高正曾於中天電視夜問打權節目中介紹,民主進步黨的命名最早是由他提出的,源自與國民黨對抗的民主黨及其後與其他黨派合併成的進步黨之合稱。
參考文獻
引用
- ^ 1.0 1.1 1.2 周佳榮、林啟彥. 《共和國的追求與挫折——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 1992.
- ^ 潘榮「孫洪伊」、161頁。
- ^ 3.0 3.1 3.2 謝彬. 民國政黨史 三版. 上海: 學術研究會叢書部. 1926-03-30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2).
- ^ 進步黨本部大會紀. 申報 (上海). 1914-01-10.
數月以來,幾不復聞有政黨之絲毫動靜,乃碩果僅存之進步黨,竟於昨日(五號)有特別大會之舉,且決定極明暸之主張,作爲黨義,布告全國。
- ^ 進步黨之特別會. 時事新報 (上海). 1914-05-01.
- ^ 再誌眞進步黨與假進步黨. 盛京時報 (奉天). 1915-11-27.
來源
- 書籍
- 謝彬《民國政黨史》1924年(中華書局版,2007年,ISBN 978-7-101-05531-3)
- 潘榮. 孫洪伊. 民国人物传 第12卷.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報章